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韓愈

《馬説》閲讀訓練

欄目: 韓愈 / 發佈於: / 人氣:1.83W

《馬説》是一篇説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説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説穿,整理了《馬説》的閲讀題及答案,以幫助同學們理解課文

《馬説》閲讀訓練

馬説

韓愈

⑴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來源:學科網]

⑵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説》閲讀題

5.解釋文中加點詞語。(4分)

⑴駢死: ⑵見:

⑶等: ⑷策:

6.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⑴一食或盡粟一石。

譯文:

⑵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譯文:

7.“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句話與文中畫線句相比標點符號發生了變化,請説説這兩個句子表達的效果有什麼不同。(4分)

8.請從形象塑造、寫作手法、闡明道理三個方面中任選其一,結合文章內容對作品進行評析。(4分)

【答案】5.⑴(和普通的馬)一同死 ⑵顯露、表現 ⑶一樣(聹待)、等同 ⑷驅使、鞭打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言字詞含義的理解和把握。因為是課內文言文,所以平時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即可。比較簡單。

6.⑴(千里馬)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食料。⑵(千里馬)嗚叫,(飼養馬的人)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言語句的翻譯。完成時,抓住句中的關鍵字詞。比如,①中的“食”或”“盡”,②中的“鳴”“通”“意”。

7.原文是反問加感歎,語氣強烈,表達了對不識千里馬者的諷刺及千里馬被埋沒的憤懣之情。後句是一個反問句,語氣不如原文強烈,抒發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濃烈。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中語句句式的把握。因為此題是課後練習,所以比較簡單。

8.形象塑造:千里馬——遭遇悲慘,懷才不遇;飼馬者——專橫殘暴,無知狂妄。寫作手法:託物言志,以馬喻人,正反對比論證,論證環環相扣。闡明的道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善於識別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此題考查文言作品賞析。作答時,注意兩點:一,選擇自己把握最大的一個方面進行分析。二,注意結合文章內容。

課文賞析

韓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時也是對宋代作家極有影響的詩人。人們對他的“以文為詩”(把詩歌寫得散文化)談得比較多,卻很少注意他那更為突出的“以詩為文”的特點。

所謂“以詩為文”,是指用具有詩的情調、韻味等特色來寫散文,即是説把散文給詩化了(但這並不等於從西方引進的新文體“散文詩”)。我們説把散文詩化,或者説把散文寫得很帶詩意,並不限於寫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對人物進行典型塑造和對事態進行藝術描繪;而是也可以用詩的情調、韻味來寫説理文或評論文。韓愈的散文特點之一就在這裏。

據説伯樂姓孫名陽,是春秋時代秦國人,會給馬看相,善於識別什麼是千里馬。這原是《戰國策·楚策》中一個名叫汗明的人對春申君黃歇講的一個故事裏的人物。這故事可能是古代傳説,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藝術虛構手法創造出來的寓言。伯樂的典故曾幾次被韓愈引用(見他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温處士赴河陽序》),可見由於韓愈本人命運的坎坷,對伯樂能識別千里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論,還是他的這篇《馬説》寫得最好,讀者也最愛讀,因為這篇文章寫得太像一首詩了。

詩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訴諸形象思維,它的創作手法也常以比興為主。當然,一首好詩總要比散文寫得更加含蓄曲折,餘味無窮。而從常識論,一篇説理散文,基本上總是以邏輯思維為主的,韓愈的《馬説》肯定是一篇説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説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説穿,更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全篇幾乎始終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只擺出活生生的事實卻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這已經可以説是詩的寫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不可缺少的虛詞(語助詞、感歎詞和連接詞),體現出抒情詩應有的一唱三歎的滋味和意境,儘管我們讀起來是一篇散文,但仔細品評,卻儼然是一首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抒情詩。這種“以詩為文”的本領,始自西漢的司馬遷(誰也不曾承認過司馬遷是詩人),到了韓愈、柳宗元,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至宋代的歐陽修、蘇軾(尤其是歐陽修)而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是我們研究中國文學史和學習古典散文應該注意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