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韓愈

韓愈《原鬼》原文及譯文

欄目: 韓愈 / 發佈於: / 人氣:1.74W

《原鬼》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文學作品,是“五原”的其中一篇。接下來小編蒐集了韓愈《原鬼》原文及譯文,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原鬼

  韓愈

有嘯於樑,從而燭之,無見也。斯鬼乎?曰:非也,鬼無聲。有立於堂,從而視之,無見也。斯鬼乎?曰:非也,鬼無形。有觸吾躬,從而執之,無得也。斯鬼乎?曰:非也,鬼無聲與形,安有氣。曰:鬼無聲也,無形也,無氣也,果無鬼乎?

曰:有形而無聲者,物有之矣,土石是也;有聲而無形者,物有之矣,風霆是也;有聲與形者,物有之矣,人獸是也;無聲與形者,物有之矣,鬼神是也。

曰:然則有怪而與民物接者,何也?曰:是有二:有鬼,有物。漠然無形與聲者,鬼之常也。民有忤於天,有違於民,有爽於物,逆於倫,而感於氣,於是乎鬼有形於形,有憑於聲以應之,而下殃禍焉,皆民之為之也。其既也,又反乎其常。曰:何謂物?曰:成於形與聲者,土石、風霆、人獸是也;反乎無聲與形者,鬼神是也;不能有形與聲,不能無形與聲者,物怪是也。

故其作而接於民也無恆,故有動於民而為禍,亦有動於民而為福,亦有動於民而莫之為禍福,適丁民之有是時也。作《原鬼》。

註釋

1、原鬼:探究鬼的本原。原,推究,探求。

2、樑:房樑。

3、燭:以燈光燭照。

4、斯:這。

5、躬:身體。

6、氣:氣質,這裏是指物質的實體。

7、民:人。

8、物:器物。

9、接:接觸,附着。

10、常:正常表現,常態。

11、忤(wǔ):不順從。

12、爽:違背。

13、逆:反道而行。

14、倫:道理,次序。

15、感:接觸。

16、形於形:藉助於具體形象。

17、憑於聲:藉助於聲音。

18、既:窮盡,消失。

19、無恆:沒有固定的規律。

20、有動:有所觸動。

21、適丁:正當,恰逢。

22、是時:此時。

譯文

有東西在房樑上呼嘯,跟上去用燭火照,沒看見什麼。這是鬼嗎?回答是:不是,鬼是沒有聲音的。有東西站在堂上,跟上去看看,沒看見什麼。這是鬼嗎?回答是:不是,鬼是沒有形的。有東西碰着了我的身體,跟上去要抓住它,沒有抓到什麼。這是鬼嗎?回答是:不是,鬼沒有聲音,沒有形,怎麼會有氣。有人説:鬼沒有聲音沒有形體,沒有氣,果真沒有鬼嗎?

我説:有形體卻沒有聲音,事物中是有的,土、石就是;有聲音卻沒有形體,事物中是有的,風和雷霆就是;有聲音和形體事物中是有的,人和獸就是;沒有聲音和形體的,事物中是有的,鬼神就是。

有人説:那麼,怪異而又和百姓事物相關聯的是什麼呢?我説:這有兩種,有鬼怪也有物怪,模模糊糊沒有形狀沒有聲音的,是鬼常有的特徵。百姓中有人忤逆上天,違背民心,違反物性,悖逆人倫。而又感受了氣,於是鬼就附形於有形的東西上,附聲於有聲的東西上來呼應這種事。從而降下災殃、禍害,都是由於人的活動。這以後,又返回常態。有人問:什麼叫物怪?我説:有形體和聲音的,是土、石、風霆、人獸;沒有聲音、形體的,是鬼、神;不能有形體和聲音,也不能沒有形體和聲音的,就是物怪。

因此,它的活動對人的影響是不一定的,有的作用於人而降下殃禍;也有的作用於人而為人造福,也有的作用於人卻無所謂災禍或福氣。恰逢老百姓有遇鬼的時候,就作了這篇《原鬼》。

賞析

《原鬼》認為鬼是無聲、無形、無氣的,按無神論觀點,既然無聲、無形、無氣,那便是根本不存在的。但韓愈的有神論思想,使他在論證鬼的無聲、無形、無氣之後止步不前。仍然承認了鬼的存在,“無聲與形者,物有之矣,鬼神是也。”由肯定鬼的存在,他自然而然地得出鬼神能禍福於人的結論。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原鬼》是一篇宣傳有神論的哲學論文

韓愈一方面相信有鬼神,另一方面,又自覺不自覺地利用有神論為其恢復儒學,建立道統服務。他指出:“民之忤於天,有違於民,有爽於物,逆於倫,而感於氣,於是乎鬼有形於形,有憑於聲以應之,而下殃禍焉”。人間可若有背離先王之道、違反孔子教誨的',必在冥界引起鬼的反應,鬼就會加殃禍於人。得咎獲禍,“皆民之為之也。”窮根究底,鬼加禍於人,是因人做壞事,有違聖人之教造成的。這實際上是用有神論告誡人們:不得違背先王之道。這是用有神論來為復興儒學運動造輿論。

如果説《原鬼》思想內容無甚可取的話,那麼,在藝術表現上,它卻有可資借鑑之處。首先,設問手法貫穿始終,使得文章條理分明,重點突出。作者設計了六問六答,都是在論鬼神的有無,鬼神的特徵,鬼神的作用的關鍵地方,故意設下疑惑,然後一一解答,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開頭三個“斯鬼乎?”的疑問及自問自答,使人產生作者持無神論的錯覺,於此轉捩要緊處,作一設問:“果無鬼乎?”然後回答:有鬼神。設問在此起強調作用。是否與人接觸的怪物只有鬼,這又是一個關鍵處,所以作者再次設問,指出不只有鬼神,還有物怪。由於通篇以設問為標誌,來劃分層次段落,所以顯得條分縷析,不紊不亂。

其次,縱橫曲折,愈轉愈深。這是韓愈“深厚雄博”的一個體現。第一段,自“有嘯於樑”至“無氣也”,用三個設問句刻畫鬼神的特徵:似乎有聲、有形、有氣,實則無聲、無形、無氣。《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韓文在此把《易》之所述具體化,描摹出鬼的情狀。第二段,自“果無鬼乎?”至“鬼神是也。”辨析有形無聲、有聲無形之物,指出,無聲與形之物為鬼神。第一段似乎在説明不存在鬼神,這一段扳轉文意,肯定有鬼神,命意曲折。第三段,自“曰:然則有怪而與民物接者何也?”至“物怪是也。”分辨與民物接者的兩種情況:一是鬼神,二是物怪。鬼神殃禍於人是由於人有忤於天,有逆於倫等等。第二段承認有鬼神存在,第三段則闡述鬼神如何活動——“與民物接”。並説明其原因也在於人。比第二段深入一層。在此充分闡述之後.得出全文結論:鬼神能禍福於人。這便是第四段內容。文章環環緊扣,不斷深入,曲折有致,正所謂“文貴奇”,“昌黎文奇”也。

第三,排比反覆,氣勢騰躍。林紓説韓愈的許多議論之文,“篇幅雖短,而氣勢騰躍,萬水迴環,千峯合抱,讀之較讀長篇文字為久,即無煩譬宂言耳。”短文氣盛,不易。造成氣勢雄放的主要原因,在於文章大量運用排比反覆。發端數語,是三個排比句,中間兼用“有……,從而……,無……,斯鬼乎?”構成反覆。第二段,“有……,無……者,物有之矣,……是也”,排比、反覆配合使用,文勢如江河奔騰,不可遏抑。三、四段亦然,不贅述。

最後,全文以短句為主,多“也”字判斷句,斬截有力。句子短則二字,長則十餘字。大多為四、五字。短句節奏急促,鏗鏘有聲。且多“也”字判斷句,是與非,旗幟鮮明,語氣肯定。如“非也”、“土石是也”、“鬼之常也”、“皆民之為之也”等等,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