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韓愈

關於韓愈的師説文言文講解

欄目: 韓愈 / 發佈於: / 人氣:9.35K

《師説》是唐代大散文家韓愈所作的一篇有名的説理文。文章寫在公元八百零三年,這時韓愈雖然才三十五歲,官職也不很高,但是他在文壇上已經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起來。

關於韓愈的師説文言文講解

韓愈為了能使古文運動得到更好的開展,他不僅自己從理論到實踐刻苦努力,而且廣泛地同青年後學交往,給他們具體的指導和幫助。韓愈的這種作為,是六朝以來長期所沒有的,因而人們往往引為怪事,以至紛紛議論和責難,指責他好為人師。

但是韓愈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仍然無所畏懼,繼續為開展古文運動而努力。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説:“由魏晉氏以下,人蓋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譏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説》,因抗顏而為師。”可見韓愈寫這篇文章,是為了糾正當時社會上不重視求師學習的不良風氣,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的答覆和嚴正的駁斥。

文章一開始,作者就強調了從師的重要性,論述了為什麼要從師和從什麼人為師的道理。這裏所説的“古之學者”,不僅指古代作學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時有志於學問的成年人。文章論述老師的基本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傳道”,就是傳授儒家的道統;“授業”,就是講授古文“六藝”之業,“解惑”,就是解釋對前兩者的疑惑。韓愈認為人不是生下來就什麼都懂得的,誰都不可能沒有疑惑,因此誰都不能沒有老師。

如果有了疑惑而不向老師請教,那末疑惑也就不可能得到解決。什麼人可以為師呢?他説:比我年長的人,比我先懂得道,我可以拜他為師;比我年輕的人,也比我先懂得道,我也可以拜他為師。

我所要學的是“道”,哪用得着去管他們的年紀是比我大還是小呢?所以,不管是社會地位高的“貴人”或者是社會地位低的普通人,不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只要他懂得“道”,就可以拜他為老師,向他學習。韓愈拿“道”的有無作為選擇老師的唯一標準,認為只要合乎這點,地位高低、年齡大小都可以不必考慮。這一段主要是從理論上提出論題,是全篇所要論證和宣揚的中心思想所在。下文都是根據這一論題所作的具體闡發。

第二段,作者就拿上面講的理論來批判當時人們不重視師道的不良風尚。作者先以感歎語氣,惋惜古人優良的從師風氣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底下就連分三層用對比的方法來寫。第一層,作者以“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作對比。

古代聖人具有過人之才,尚且拜師求教,虛心學習;而現在有許多人的才智跟聖人相差很遠,卻反而以向別人學習為可恥。他指出:聖人的所以具有聰明才智,愚人的所以愚昧無知,這種分野的根本關鍵,就在於他們能不能尊師重道,虛心學習。文章在肯定了尊師重道的必要性以後,第二層就深入一步揭露有些人對待師道的錯誤態度。

這一層,把為子弟選擇老師跟自己不願拜老師作對比。批評有些人為子弟選擇老師,自己卻恥於從師。同時指出那些子弟的老師,也只是教人句讀,並不能夠盡到“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

學習句讀要拜人為師,而大道茫惑不解,卻不願拜人為師,他認為這種人小的學了,大的丟了,實在看不出有什麼高明的地方。這一段的第三層,作者又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來批判當時士大夫們的不能尊師重道。巫醫樂師百工這些下層社會的人都不以拜師學習為可恥,而士大夫們一聽到人家説老師弟子的事情就聚攏來嗤笑人家。

問他們為什麼?他們説,那個做老師的和學生的年紀差不多,道術也差不多啊!這些人認為:向社會地位低的`人學習是很羞恥的,而向官位顯盛的學習又顯得有點阿諛奉迎。這樣,師道的不能恢復,其原因也就可想而知了。

巫醫樂師百工等人,社會地位低下,是士大夫們認為不足掛齒的,然而現在這些士大夫們的聰明才智卻反而不如他們了,這實在是一種奇怪的現象!這一層,作者把師道之不振,完全歸咎於當時的士大夫們,説他們的聰明才智,實在連巫醫樂師百工等普通人都不如!

這裏一連三層,都列舉事實進行對比,有力地批判了當時士大夫們不能尊師重道的愚蠢,表露了作者對這種不良風尚的憤懣情緒。和文章第一段的總的論題相對照,可以明顯地看出文章步步深入展開。

第三段,文章又轉入正面闡述,以當時人們奉為至高無上的大聖人孔子的言行作證,來説明人必有師,人們應該多方面地向別人學習,而老師和學生也只是相對而言的。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都是春秋時代的學者,傳説孔子曾經向郯子請教官職的名稱,向萇弘訪問古樂,向師襄學習彈琴,向老聃學習周禮。這些人的賢能,在總的方面都遠不及孔子,而孔子尚且願意向他們學習,這説明孔子是很善於學習的。

他説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一句意義深長的名言。韓愈在這裏拿孔子的言行作為例子,主要在於説明不一定自己不如別人才向別人學習,鼓勵人們應該虛心好學。他認為學生不一定都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什麼都比學生高明,只是他們聞道先後的不同,術業有專攻不專攻的區別罷了。

最後一小段,簡要地説明本文寫作的原因是:十七歲的李蟠,儒家的主要經典著作都已學過,他沒有被時下的不良風尚所束縛,現在又來我這裏求學,我讚賞他的能行古道,所以作這篇《師説》送給他。

總起來看,《師説》的中心思想,着重在論述師道的重要性,嚴正地駁斥士大夫們的惡意誹謗,抨擊時俗輕視師道的不良風尚,為開展古文運動掃除思想障礙。作者在本文中所發表的如何求學的見解是極其精闢的。他對於讀書求學的議論,很能夠啟發後人。

《師説》所提出的關於師道的主要思想是: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任何人都可以為師,不應該因為地位、貴賤、年齡的差別,就不肯虛心向人學習。韓愈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能提出這樣的見解是很有膽識的,他對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相師的不良風氣,確乎起了挽救和校正的作用。

韓愈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個“道”雖然具體指的是儒家之道,但在一千多年前,韓愈就能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説法,也是很有魄力的。他把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歸結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提倡師生教學相長,這也確實可以鼓舞大家相互學習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