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岑參

岑參走馬

欄目: 岑參 / 發佈於: / 人氣:6.62K

詩成功地運用了襯托手法,通過渲染飛沙走石,厲風寒雪的惡劣環境,反襯出將士們堅強豪邁的戰鬥精神。全詩如下: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脱,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註解】

(1) 走馬川:指今阜康三工河。

(2)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窩

(3) 輪台:在今新疆米泉縣境。

(4) 金山:指阿勒泰山

(5) 漢家:唐代詩人多以漢代唐。

(6) 戈相撥:兵器互相撞擊的聲音。

(7) 連錢:馬斑駁的毛色。

(8) 草檄(xí):起草討伐敵軍的文告。

(9) 短兵:指刀劍一類武器。

(10) 車師:蘅塘退士本作軍師。車師為唐安西都護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魯番境內。

【韻譯】

你難道不曾看見,遼闊的走馬川,緊連雪海邊,浩瀚的沙漠,黃沙滾滾接藍天。

輪台九月的秋風,日夜在狂吼,走馬川的碎石,一塊塊大如鬥。

隨着狂風席捲,滿地亂石飛走。

匈奴草場變黃,正是秋高馬肥,金山西面胡騎亂邊,煙塵亂飛,漢家的大將軍,奉命率兵西征。

將軍身著鎧甲,日日夜夜不脱,半夜行軍,戰士戈矛互相撞撥,凜冽寒風吹來,人面有如刀割。

馬背上雪花,被汗氣薰化蒸發,五花馬的`斑紋,旋即就結成冰,軍帳中,起草檄文硯水也凍凝。

匈奴騎兵,個個聞風心驚膽戰,早就料到,他們不敢短兵相接,只在車師西門,等待獻俘報捷。

【評析】

這首詩也是岑參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時所作的。

為了安定西部邊疆,封常清曾幾次率兵出征。天寶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征播仙(走馬川離播仙城五百里),岑參為這次出征的將士寫了這首頌歌。詩中主要表現了軍隊在莽莽沙海、風吼冰凍的夜晚進軍情景。環境雖然惡劣,但將士們卻充滿着高昂的戰鬥氣志。

全詩可分四部分。

前五句是第一部分,寫西域風沙的險惡,表現行軍的艱苦。開始兩句先點明行軍的路線:走馬川、雪海邊,向前眺望是風沙迷漫的大沙漠。“莽莽”二字寫出了沙漠無邊無際的昏暗景象,“黃入天”則寫出風捲沙土瀰漫天空的顏色。句中無一“風”字,卻處處見風之猛烈。這是白天的景象。

後三句寫風在夜晚的景象,“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個“吼”字道出風聲之大,又是在夜間,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氣氛。“大如鬥”,形容碎石之大。“石亂走”中的“亂”字生動形象地寫出風力之猛,連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颳得滿地滾動。幾句詩雖短,卻把環境的險惡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盡致,足見行軍的艱苦。

六、七、八三句是第二部分,寫敵人侵犯,封常清出徵。敵人養兵蓄鋭,利用草黃馬肥的時機向唐邊境發動了進攻。為了保衞邊疆,抗擊侵略,“漢家大將”出師西征。“煙塵飛”三字表現敵人已經逼近,一路上屯軍的炊煙同兵騎奔跑揚起的塵土瀰漫天空,足見敵人的來勢洶洶,因此大將要出師西征。

九至十四句是第三部分,描繪封常清冒雪出征,一路不畏苦寒的情景。“將軍金甲夜不脱”是寫將軍常備不懈,帶領士兵日夜挺進的精神狀況;“半夜軍行戈相撥”是刻畫士兵在坎坷不平的路上摸黑前進的羣像;“風頭如刀面如割”是表現全軍上下冒凜冽寒風而鬥志不減的威武陣容。至於後三句的“汗氣蒸”“旋作冰”“硯水凝”就更具體形象地寫出了行軍的急速,天氣的寒冷。先説天氣,看來是太寒冷了,滴水成冰。“旋”“凝”二字正是恰切形象地表現出這種奇寒,“旋”是“即刻”的意思,馬身上蒸騰着的汗氣融化了毛上的雪,雪水一下子就結成了冰。“凝”字也是凍結,這個凍結不是在野外,而是在軍幕中,就更有説服力。至於“汗氣蒸”“幕中草檄”則又表現戰馬在如此寒冷的天氣中卻跑得一身汗氣,軍隊一邊行進一邊起草戰書,正是表現了出戰即速,行軍緊急。這些情節的描寫,充分地表現出唐軍將士的鬥志昂揚、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最後三句是第四部分,表現對封常清出師必勝的信心。通過以上對唐朝軍威的描寫,已可看出這支軍隊是不可戰勝的。“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既是詩人對戰情有事實根據的推斷,也是詩人蔑視敵人,頌揚唐軍的愛國熱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最後一句“車師西門佇獻捷”實為發自詩人肺腑的熱烈祝願。

這首詩除首二句外,其他都是三句一韻,而且三句中又是句句押韻,這就與通常的雙句換韻和隔句押韻大不相同。它的節奏急促,變化靈活,讀起來也很順口,給人以慷慨激昂的感覺。

Tags:走馬 岑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