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岑參

岑參 《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欄目: 岑參 / 發佈於: / 人氣:2.48W

岑參的《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是一首送別詩,也是一首獨具特色的邊塞詩。

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⑴

側聞陰山胡兒語⑵,西頭熱海水如煮⑶。

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

岸旁青草長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⑷。

蒸沙爍石燃虜雲⑸,沸浪炎波煎漢月⑹。

陰火潛燒天地爐⑺,何事偏烘西一隅⑻?

勢吞月窟侵太白⑼,氣連赤阪通單于⑽。

送君一醉天山郭⑾,正見夕陽海邊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⑿,熱海炎氣為之薄。

【註釋】

⑴熱海:伊塞克湖,又名大清池、鹹海,今屬吉爾吉斯斯坦,唐時屬安西節度使領轄。崔侍御:未詳。侍御,指監察御史。

⑵側聞:表示有所聞的謙詞,等於説“從旁聽説”。陰山:指西北邊地的羣山。胡兒:指西北邊地少數民族子弟。

⑶西頭:西方的盡頭。水如煮:湖水像燒開了一樣。

⑷遙旋滅:遠遠地很快消失。

⑸爍(shuò):熔化金屬。虜(lǔ)雲: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上空的雲。

⑹漢月:漢時明月,説明月的永恆。

⑺陰火:指地下的火。潛燒:暗中燃燒。天地爐:喻天地宇宙。語出西漢賈誼《鵩鳥賦》:“天地為爐兮,造化為之;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

⑻隅(yú):角落。

⑼吞:瀰漫,籠罩。月窟(kū):月生之地,指極西之地。太白:即金星。古時認為太白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

⑽赤阪:山名,在新疆吐魯番境內。單于:指單于都護府所在地區,今內蒙古大沙漠一帶。

⑾天山郭:天山腳下的城郭。

⑿柏台:御史台的別稱。漢時御史府列柏樹,後世因稱御史台為柏台、柏府或柏署。因御史糾察非法,威嚴如肅殺秋霜所以御史台又有霜台之稱。

【白話譯文】

我聽陰山人們説過多回,西方熱海之水好似煮沸。

海上各種鳥兒不敢飛翔,水中鯉魚卻是大而肥美!

岸邊青草常年不見哀歇,空中雪花遠遠融化消滅,

沙石熾熱燃燒邊地層雲,波浪沸騰煎煮古時明月。

地下烈火暗中熊熊燃燒,為何偏把西方一角烘烤!

氣浪瀰漫西方月窟太白,把那廣大邊塞地帶籠罩。

置酒送君在那天山城郭,熱海之畔夕陽正要西落。

君居柏台威嚴好似寒霜,熱海炎氣因而頓覺淡薄!

【創作背景】

這首送別詩,是詩人在北庭,為京官崔侍御還京送行時所作,約作於天寶十三載(754)。此詩或寫於交河郡,或寫於輪台縣。岑參雖未到過熱海,但根據傳聞和自己長期在荒遠之地的體驗,把它寫得有聲有色、神奇無比。

【賞析】

岑參的邊塞詩獨具特色,將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出來,別具一種奇偉壯麗之美。他的詩突破了以往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格局,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描寫題材和內容範圍。而《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則是其中一篇很有特色的邊塞詩,它巧妙地把寫景與送別結合起來,卻又沒有絲毫的矯柔傷感之請,代之以熱情澎湃,在邊塞送別詩中別具一格。

全詩十六句,以誇張的手法寫熱海無與倫比的奇熱。讀罷全詩,令人如臨其境,彷彿感受到蒸騰的熱氣。

開頭兩句,概括出熱海的特點。“側聞”,表示熱海景象並非自己所親見,起句平穩。次句緊承首句,一下子振起氣勢,“西頭熱海水如煮”雖是誇張,但比喻貼切,用滾燙開水作比,熱海的水熱的程度便很直觀了。

熱海其熱無比,所以第三句説“海上眾鳥不敢飛”,但這並不足為奇,奇的是“中有鯉魚長且肥 ”,在滾燙的熱海水中,居然有鯉魚存活,而且長得又長又肥,這就很使人詫異了。

以上是“側聞陰山胡兒語”,所用語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語。接下去寫當日親眼所見。由所聞轉入所見,過渡自然,銜接緊湊。所見情景,詩人抓住與海水密切關聯的幾種具體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虜雲和浪波漢月。岸邊的草木非但沒有被熱水灼傷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綠;但空中的白雪,卻在很遠的地方遇到熱氣旋就化為烏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綠葉青枝,中間夾着熱氣騰騰的熱海,風光奇異。“蒸沙爍石燃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兩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爍、燃、沸、炎、煎六個動詞,誇張地描繪出熱海的威力:蒸熱了沙子,熔化了巖石,點燃了天邊雲朵,煮沸了細浪,烤熱了波濤,煎燙了高空明月,充分顯示出詩人煉字之工和大膽而奇異的想象。

“陰火潛燒天地爐”四句,詩人突發奇想,發出喟然之歎: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為爐,陰陽為炭,萬物為銅,常燃不息,為什麼偏偏把這西邊一角燒得這麼熱?高處,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遠處,它的氣焰越過西方的赤阪,一直威逼更遠的單于。詩的十三、十四句,交代吟詩的.環境和原由。吟詩是為了為友送行;地點在天山腳下的城郭;時間是夕陽西下將於海邊沉沒之際,觸景生情,引起一番對熱海的讚歎。

詩的最後兩句,詩人用風趣的語言,作了臨別贈言:“柏台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為之薄。”這兩句是説:侍御大人自京師御史台來邊陲視察,儘管您威嚴如霜,但為這熱海般的將士赤心所感化,您那冷若寒霜的威嚴也會淡薄的。

岑參的這首詩 ,在寫作手法上以“側寫”標新,全詩寫熱海 ,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處處炎氣逼人,除了“側聞”的“水如煮 ”外再沒有出現一個“熱”字,而是通過魚、鳥、草、雪、沙、石、雲、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寫,表現出熱海之熱,使全詩真實可感。

此詩寄情出人意表,構思新奇。詩人巧設迴環,在極力描述了熱海之奇景,完美展現熱海風光之時才宛然一轉,表明自己吟詩的環境和緣由,“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在天山腳下的城郭,在夕陽西下將於海邊沉沒之時,與朋友送行,無盡的離別之情用一“醉”字消融於無形,豪放不羈。“柏台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為之薄”這最後兩句,用熱情洋溢的語言盛讚崔侍御的高風亮節,連熱海的炎威也為之消減。

拓展閲讀:岑參簡介

岑參(cén shēn)(約715-770),祖籍南陽(今屬河南),後徙居江陵(今屬湖北)。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後人因稱“岑嘉州”。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天寶三年進士。八年至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又隨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至德二載與杜甫等五人授右補闕。後出任嘉州刺史,大曆五年卒於成都。工詩,長於七言歌行。現存詩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後人多並稱岑高。有《岑參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為八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

家世背景

岑參於開元三年(715年)生於河南仙州(今河南許昌附近),時父為仙州刺史。岑參的高祖善方時已由南陽棘陽(今河南新野縣)遷居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他出身於一個官僚貴族的家庭,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長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但長倩被殺,五子同賜死,羲亦伏誅,身死家破,岑氏親族被流徙的數十人。他的父親植曾作過仙、晉(今山西臨汾)二州刺史,不幸很早就去世。

早年經歷

岑參幼年家境孤貧,只能從兄受學,岑參天資聰慧,五歲開始讀書,九歲就能賦詩寫文。這種聰明早慧與他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岑參的父親開元八年(720年)轉晉州刺史,他隨父居晉州。父死後,仍留居晉州,直至開元十七年(729年)才移居嵩陽(今河南登封縣)。不久又移居潁陽(今河南登封縣西南七十里潁陽鎮)。嵩陽、潁陽為嵩高山東西兩峯所在地,東峯太室在嵩陽,西峯少室在潁陽,兩室相距七十里,岑參在這兩地都結有草堂。嵩高為五嶽之一,奇峯峻嶺,古木流泉。年輕的詩人在這幽靜的自然環境中潛心攻讀,嘯傲山林,不僅在學問上打下了廣博的基礎,而且也初步形成了他那種沉雄淡遠、新奇雋永的詩風。他早期的作品淡遠多於沉雄。出塞以後,沉雄悲壯中亦不乏淡遠。岑詩的題材也是多種多樣。

仕宦生涯

岑參二十歲歲至長安,獻書求仕無成,奔走京洛,漫遊河朔。天寶三載(744年),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及第前曾作《感舊賦》,敍述家世淪替和個人坎坷。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初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在戎馬中開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寶十載,回長安,與李白、杜甫、高適等遊,深受啟迪。十三載,又充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報國立功之情更切,邊塞詩名作大多成於此時。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由於“頻上封章,指述權佞”(杜確《岑嘉州詩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不滿一月,貶謫虢州長史。後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出為嘉州刺史,因此人稱“岑嘉州”。罷官後,東歸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