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岑參

《磧中作》岑參

欄目: 岑參 / 發佈於: / 人氣:6.18K

岑參的 《磧中作》語言自然遒勁,意境雄渾壯闊,情景契合,別有神韻,充分顯示出悲壯與悽清的綜合美。

磧中作⑴

走馬西來欲到天⑵,辭家見月兩回圓⑶。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⑷。

【註釋】

⑴磧(qì):沙石地,沙漠。這裏指銀山磧,又名銀山,在今新疆庫木什附近。

⑵走馬:騎馬。

⑶辭家:告別家鄉,離開家鄉。見月兩回圓:表示兩個月。月亮每個月十五圓一次。

⑷平沙:平坦廣闊的沙漠、大漠。絕:沒有。人煙:住户的炊煙,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白話譯文】

騎馬向西走幾乎來到天邊,離家以後已見到兩次月圓。

今夜不知道到哪裏去投宿,在這沙漠中萬里不見人煙。

【創作背景】

這首詩與《逢入京使》寫作時間相近,約寫於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時。“磧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詩。從“辭家見月兩回圓”的詩句看,岑參離開長安已近兩個月了。詩人回顧兩個月的行程,如今宿營在廣袤無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輪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圓人未歸,看到唐軍在沙磧中列營而宿,寫下了這首絕句。

【賞析】

在唐代詩壇上,岑參的邊塞詩以奇情異趣獨樹一幟。他兩次出塞,對邊塞生活有深刻的體會,對邊疆風物懷有深厚的感情。這首《磧中作》,就寫下了詩人在萬里沙漠中勃發的詩情。

詩人精心攝取了沙漠行軍途中的一個剪影,向讀者展示他戎馬倥傯的動盪生活。詩於敍事寫景中,巧妙地寄寓細微的心理活動,含而不露,藴藉感人。

“走馬西來欲到天”,從空間落筆,氣象壯闊。走馬疾行,顯示旅途緊張。“西來”,點明瞭行進方向,表明詩人揚鞭躍馬,從長安出發,沿着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風塵僕僕地向西進發。“欲到天”,既寫出了邊塞離家之遠,又展現了西北高原野曠天低的氣勢。詩人在《磧西頭送李判官入京》中寫過“過磧覺天低”的雄渾詩句。大漠遼闊高遠,四望天地相接,真給人以“欲到天”的感覺。“辭家見月兩回圓”,則從時間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詩人只是點明瞭離家赴邊已有兩月,交代了時間正當十五月圓;然而細一推敲,詩人無窮思念正藴藏其中。一輪團圞的明月當空朗照,觸動了詩人的情懷,他不由得思想起辭別兩個月的“家”來,時間記得那麼清晰,表明他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殷切。“兩回圓”是經歷兩月的藝術説法。這句詩含藴很豐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圓最亮的。人們愛用月亮的圓缺來比喻人的離合,看到圓月,就會想到與家人的團圓,現在是月圓人不圓,自然不免要牽動思鄉之情。詩人剛剛把他的心扉向讀者打開了一條縫隙,透露出這一點點內心深處的消息,卻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現實──“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上句故設疑問,提出一個眼前急需解決的宿營問題,下句詩不作正面回答,卻轉筆寫景:好像詩人並不關心今宵宿在何處,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磧中之景,寫出了明月照耀下,荒涼大漠無際無涯的朦朧景象。景色是蒼涼的,但感情並不低沉、哀傷。在詩人筆下,戎馬生涯的艱苦,邊疆地域的荒涼,正顯示詩人從軍邊塞的壯志豪情。正如詩人所説:“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磧中作》詩僅四句,但每句詩都有不同的藝術特點。起句有一股勃發的激情和大無畏的精神,雄奇壯美而豪邁;次句情深意遠,含藴豐富;三句以設問兜轉,宕開前句,有轉折迴旋的韻致;結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結,於暮色蒼茫之中,使人感到氣象壯闊。整首詩顯示出悲壯蒼涼的藝術風格。杜甫稱讚岑參的詩“篇終接渾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這是指他的.詩結尾渾厚,氣象闊大,不可窺其涯際。從結句“平沙萬里絕人煙”(一本作“平沙莽莽絕人煙”)來看,境界闊大,茫無邊際,“篇終接渾茫”五字,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詩以鮮明的形象造境寫情,情與景契合無間,情深意遠,含藴豐富,別有神韻。

拓展閲讀:《登嘉州凌雲寺作》岑參

登嘉州凌雲寺作⑴

寺出飛鳥外⑵,青峯戴朱樓⑶。

搏壁躋半空⑷,喜得登上頭。

殆知宇宙闊⑸,下看三江流⑹。

天晴見峨眉⑺,如向波上浮。

迥曠煙景豁⑻,陰森棕楠稠⑼。

願割區中緣⑽,永從塵外遊。

迴風吹虎穴⑾,片雨當龍湫⑿。

僧房雲濛濛⒀,夏月寒颼颼⒁。

回合俯近郭⒂,寥落見行舟⒃。

勝概無端倪⒄,天宮可淹留⒅。

一官詎足道⒆,欲去令人愁。

【註釋】

⑴嘉州:唐郡名。今四川樂山縣。凌雲寺:為嘉州名勝,傍山而建,下有鑿山而成的彌勒菩薩像。

⑵出:高出。

⑶“青峯”句:寫寺之紅色閣樓傍山峯而建,遠望若戴於其上。

⑷搏:攀緣。躋(jī):登。

⑸殆:大概,這裏有只是之意。闊:深廣。

⑹三江流: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嘉州地處三江會合處。

⑺峨眉:峨眉山,在嘉州西部約六十里處。

⑻迥(jiǒng):遠。曠:空闊。煙景:風景。豁:明朗開闊。

⑼陰森:幽暗陰鬱的顏色。棕楠:棕櫚樹、楠樹。

⑽割:棄。區中緣:塵世緣分。

⑾迴風:旋風。虎穴:與下文“龍湫”均未詳其處。

⑿片雨:陣雨。當:臨。

⒀僧房:指寺院。濛濛:雲霧迷茫的樣子。

⒁颼颼(sōu):陰冷貌。

⒂回合:迴環盤曲。郭:外城,此處指嘉州城。

⒃寥落:稀疏。

⒄勝概:錦繡山河的美麗風光。端倪:邊際。

⒅天宮:天上宮殿,此處指凌雲寺。淹留:逗留。

⒆詎(jù):豈。

【白話譯文】

寺院高出飛鳥之外,青青峯頂戴着紅樓。

順着峭壁來到半空,心中歡喜登上山頭。

只覺宇宙頓時開闊,俯看三江滔滔水流。

天睛氣朗遠望蛾眉,好似在那波上浮游。

煙氣籠罩氣象開闊,樹木葱鬱遍佈四周。

我願割斷世間緣分,永遠去那塵外漫遊。

旋風陣降吹過虎穴,陣雨時時飄下龍湫。

寺院之間雲氣濛濛,夏日也覺涼風颼颼。

俯視近處城池環繞,眺望遠處三二漁舟。

眼前勝景難以望盡,天宮之上儘可久留。

身為一官本不足道,辭官離去又覺憂愁!

【創作背景】

杜鴻漸於大曆二年(767)六月,罷去劍南西川節度使職,岑參亦離開幕府,轉赴嘉州為刺史,抵達嘉州後不久即登寺觀覽,寫下此詩。

【賞析】

作此詩時,詩人已屆暮年,雖然歷經坎坷但壯志未酬,歌行雄健之風依稀可見。

開頭兩句,“寺出飛鳥外,青峯戴朱樓。”仍保留盛年時的風格。寫凌雲寺高聳之貌,借飛鳥青峯映襯,突出了凌雲寺的高峻壯麗。飛鳥與青峯,從地面上看,都是高空之物,但在詩人筆下凌雲寺卻高出飛鳥,躍出青峯。起筆遒勁,形象傳神。把寺上紅樓比喻為戴帽,凌雲寺儼然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佛寺如此奇偉,現在得以於半山腰攀援登臨,自然是“喜得”之事。

然而,“喜得登上頭”的喜悦,主要不在登寺本身,而在於憑高遠眺,開闊眼界,拓寬胸襟。因而在詠寺之高以後,緊接着語氣一轉,抒發出“殆知宇宙闊,下看三江流”的情思。如此,從寫寺過渡到寫寺外的宇宙三江,峨眉煙景,就顯得合乎自然了。

身登高寺,峨眉山景,盡收眼底。寫峨眉山,一詠一歎,用了六句。“天晴見峨眉,如向波上浮。迥煙景豁,陰森棕楠稠。”今日天晴氣朗,得以看清楚了峨眉山的狀貌:山嶺蜿蜒起伏,如波濤滾滾;遼遠的雲霧似裊裊青煙,使山景空曠浩茫;棕樹楠樹漫山遍野,蓊鬱陰森,一派肅穆。以上四句勾勒峨眉山景,接着直抒胸臆,發出慨歎:“願割區中緣,永從塵外遊。”詩人眼界高遠空闊,觸景生情,故有此歎。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詩人看破凡塵,對紛擾的世俗產生了厭倦情緒,希望超凡脱俗,雲遊塵外。有了這番念頭,才把眼光轉向佛寺內部和佛寺的周圍環境。

“迴風吹虎穴,片雨當龍湫。”虎穴洞、龍湫潭都在附近,山風迴旋,細雨濛濛,這是寺上的氣象;“僧房雲濛濛,夏月寒颼颼。”間間僧舍,如濛濛雲朵,若水月光,寒氣襲人,這是寺中氣氛;嘉州府城,坐落山下,片片風帆,撒於江面,這是寺下景象。

寫罷諸景,又是一番慨歎:“勝概無端倪,天宮可淹留。”寺美景無邊,詩人很想在這寶剎天宮之中長留久住。然而,雖然“一官詎足道”,是“欲去令人愁”,最終只落得滿腹憂愁。詩人到嘉州後,心情一直很不舒暢,這在此時的一些詩作中屢有反映。這首詩中説“願割區中緣,永從塵外遊”,並且最後以“愁”字作結,正概括了這一時期詩人的心境。

此時詩人的情緒,顯得有些消沉、悲觀,寫作手法上也與先前不同,不是一氣寫景,高調抒情,而是邊詠邊歎,一詠三歎,錯綜起伏。這大約與安史亂後唐朝江山頹敗、詩人壯志未酬的心境有關聯。

Tags:岑參 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