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唐代詩人 > 白居易

白居易《南浦別》全詩賞析

欄目: 白居易 / 發佈於: / 人氣:2.31W

《南浦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在詩中,詩人刻畫了送別過程中的傳情細節,用淒涼的景色表達出依依惜別的深情。因古詩文中多寫南浦之別,“南浦”因而成為送別之處的代名詞。

白居易《南浦別》全詩賞析

南浦別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南浦悽悽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註釋】

(1)南浦:南面的水邊。後常用稱送別之地。

(2)別:分別,別離。

(3)裊裊(niǎo):吹拂,這裏形容西風吹拂。

(4)好去:放心前去。

(5)莫:不要。

【白話譯文】

在南浦淒涼愁苦的分別,秋風蕭索黯淡。

回頭看一次就肝腸寸斷,好好離去吧,不要再回頭了。

【賞析一】

詩的前兩句,不僅點出送別的地點和時間,而且以景襯情,渲染出濃厚的離情別緒。“南浦”,是送別之處的'代名詞,於是一見“南浦”,令人頓生離憂。而送別的時間,又正當“西風裊裊”的秋天。秋風蕭瑟,木葉飄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離愁。

這裏“悽悽”、“裊裊”兩個疊字,用得傳神。前者形容內心的淒涼、愁苦;後者形容秋景的蕭瑟、黯淡。正由於送別時內心“悽悽”,故格外感覺秋風“裊裊”;而那如泣如訴的“裊裊”風聲,又更加烘托出離人肝腸寸斷的“悽悽”之情,兩者相生相襯。而且“悽”、“裊”聲調低促,一經重疊,讀來格外令人迴腸嚥氣,與離人的心曲合拍。

後二句寫得更是情意切切,纏綿悱惻。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最後分手,是送別的高潮。分手後,離人雖已登舟而去,但離人頻頻回過頭來,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動作,但此時此地,離人心中用言語難以表達的千種離愁、萬般情思,都從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來,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從這個“看”字,讀者彷彿看到那離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間閃動的淚花。離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腸一斷”,湧起陣陣酸楚。詩人連用兩個“一”,把去留雙方的離愁別緒和真摯情誼都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後,詩人勸慰離人安心的去,不要再回頭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細細咀嚼,卻意味深長。詩人並不是真要離人趕快離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雙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內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首送別小詩,清淡如水,款款地流瀉出依依惜別的深情。詩人精心刻畫了送別過程中最傳情的細節,其中的描寫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離人惜別的眼神,送別者親切又悲涼的話語,一般人都有親身體會,因而能牽動讀者的心絃,長生強烈的共鳴,給人深刻難忘的印象。

【賞析二】

這首小詩,字面上“讀君詩”,主題是“憶斯人”,又由“斯人”的遭際飄零,轉見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詩境一轉一深,一深一痛。“眼痛滅燈猶暗坐”,已經讀了大半夜了,天也快要亮了,詩人還要“暗坐”,不肯就寢。讀者自然而然要想到:由於想念微之,更想起壞人當道,朝政日非,因而,滿腔洶湧澎湃的感情,使得他無法安枕。此刻,他兀坐在一個小船內。船下江中,不斷翻卷起狂風巨浪;心頭眼底,像突然展現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畫圖。這風浪,變成了“逆風吹浪打船聲”;這是一幅富有象徵意義的畫圖,悲中見憤,熔公義私情於一爐,感情複雜,容量極大。

悽苦,是這首小詩的基調。這種悽苦之情,通過“燈殘”、“詩盡”、“眼痛”、“暗坐”這些詞語所展示的環境、氛圍、色彩,已經渲染得十分濃烈了,對讀者形成一種沉重的壓力。到“眼痛滅燈猶暗坐”,壓力簡直大到了超過人所能忍受的程度。突然又傳來一陣陣“逆風吹浪打船聲”,像塞馬悲鳴,胡笳嗚咽,一起捲入讀者的耳裏、心中。這聲音裏,充滿了悲憤不平的感情。讀詩至此,自然要坐立不安,像韓愈聽穎師鼓琴時那樣:“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了。詩的前三句蓄勢,於敍事中抒情;後一句才譁然打開感情的閘門,讓激浪渦流咆哮奔鳴而下,讓樂曲終止在最強音上,收到了“四弦一聲如裂帛”的最強烈的音樂效果。

這首小詩在音律上還有另一個特點。向來,詩家最忌“犯復”,即一詩中不宜用重複的字,小詩尤其如此。這首絕句,卻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燈”字。但是,此詩讀起來,絲毫不感重複,只覺得較之常作更為自然流瀉。原來,詩人以這個燈字作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綵線,在節律上形成一句緊連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層層加深:掌燈夜讀,足見思念之切;讀至燈殘,説明思念之久;滅燈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音節蟬連,委婉曲折,如金蛇盤旋而下,加強了表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