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素材圖片 > 黑板報

清明節初一手抄報

欄目: 黑板報 / 發佈於: / 人氣:2.75W

清明節到了,短信把情傳:盪鞦韆,願你煩惱憂愁都蕩然無存!放風箏,願你黴運晦氣都隨風飄遠!玩蹴鞠,願你身體永康健!插柳條,願你一生都平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清明節初一手抄報,希望大家喜歡。

清明節初一手抄報

清明節初一手抄報

清明節初一手抄報 第2張

清明節初一手抄報 第3張

清明節初一手抄報 第4張

清明節初一手抄報 第5張

清明節初一手抄報內容1

我家在河邊,房子邊上長在三棵鬱鬱葱葱的大樹--楓楊樹,聽鄰居老人説,最大的一棵有幾十歲了!

三棵風楊樹是機靈的小松鼠長期的安樂窩,它們在樹上開心愉快的生活,由於長期相處,和我們成了好鄰居,和我們一點也不生,我們在樹旁泡茶聊天,它們就坐在樹上瞪着眼睛看着人們,就如仔細聆聽的小精靈!

樹上住着各種各樣的鳥,可愛的小麻雀,漂亮的長尾鳥,嘰嘰喳喳的小喜鵲,時刻警惕着樹下河面動靜的綵衣翠鳥......清晨,我們都是在鳥兒的脆鳴聲中醒來,唧唧喳喳,各種聲調,一點也不覺的吵,那是大自然最美妙的樂章啊!入夜,柔柔的和風,是萬物的催眠曲,夜闌聲寂,鳥兒和我們共同進入美麗夢鄉.....

春天時大樹開始抽枝長葉,細嫩葉芽就像一個個頑皮的小孩,探着稚嫩的小腦袋在枝頭!夏天,茂盛的樹冠就像三把鬱鬱葱葱的大翠傘,鳴蟬歌唱,鳥兒納涼!秋天到了,大樹結出了籽,翠綠的子兒結成串,一串串一串串,垂滿枝頭!入冬了,氣候漸漸冷了,籽兒慢慢變幹,成了小松鼠們入冬的乾糧!

楓楊樹樹冠廣展,枝葉茂密,生長快速,根系發達,為河牀兩岸低窪濕地的良好綠化樹種。汛期,有了這三棵樹在陪伴,無論發多大的洪水,我們房子旁河牀一小山丘的黃泥土,從未出現流失!很好的保護了河牀!

這一年3月31日,一場厄運降臨在了這三棵可愛的風楊樹身上!那天放學回來,從橋頭往家的方向看,一種奇怪的感覺油然而生,我家的五層樓房孤零零的立在河邊,終日相伴房子身邊的一道綠色不見了!再往河裏一看,三棵風楊樹並排躺在河面,就如三座橋,橫跨在水面!

“樹怎麼倒啦?”我趕快衝到家門口。大樹不僅倒了,而且連根被挖起!周圍鄰居七嘴八舌,我終於知道了!隔壁要佔用河牀蓋房子!所以把樹鋸了!我憤怒地大聲喊:“你們怎麼能這樣啊?怎麼能隨便砍樹?”隔壁肥頭大耳的女人開口了:“這是我家的樹,我愛砍就砍。”周圍鄰居一片唏噓聲:“這是野生的樹,怎麼變你們家的啊?”肥頭大耳口沫橫飛:“樹在我房子旁邊,當然是我的了。”

我一句話也説不出來了,只是看着躺在水面上的大樹,和那飄在水上小松鼠的屍體,放聲大哭......

清明節,小雨紛飛,無家可歸的鳥兒們,滿天亂飛,鳴聲不斷,那如泣如訴的叫喚,怎不叫人肝腸寸斷?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流着淚寫下了這篇文,懷念美麗的楓楊,懷念可愛的小松鼠,懷念鳥兒們愉快的歌唱,懷念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時光!

這是一篇隨筆,作者飽含情感的敍述了家門口三棵楓楊樹帶給我的愉快與憂傷。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綠樹成蔭,百鳥齊鳴的美妙生活,引起讀者的閲讀興趣,結尾樹的無情被砍,小作者對昔日生活的懷念令人深思。

清明節初一手抄報內容2

今天是清明節,為了拜祭祖先,我們來到了墓前掃墓。大家知道為什麼要掃墓嗎?這是由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演習而來的。

古代的時候,人們就認為,清明節即起始於節氣。漢代劉安所著《淮南子》稱:“春分後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這清明風至之時正值陽春三月,故有“三月節”之稱。後來,《歲時百問》一書曾做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顯而易見,清明節是因它所處的時令,在光照、氣温、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而得名。後來,皇帝為了紀念忠臣介子,把這天叫做寒食節(也就是今天的清明節)。久而久之,清明節就成為了拜祭祖先的日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我家也不例外,掃墓和拜祭祖先是今天很重要的任務,一大早,在外公外婆的號召下,我們向縣城的東南方向進發,我騎着自行車,飛快的到達目的地,鎖好車後,我們開始上山,大概由於剛下過雨,再加上山路是土鋪成的,所以格外濕滑,十分難走,一路上我的名牌運動鞋可遭殃了,被搞的`"全身上下"都是泥土,但是,山上的景色還是不錯的,放眼望去,可以看到連綿起伏的羣山,還可以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和清脆的鳥叫聲……經過了一段艱難的路途,我們來到了外公家的祖墓前,只見墓前有雜草叢生,不是去年剛剛清理過了嗎?此時,我腦海裏突然浮現出一句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草的生命力那麼強,僅一年的工夫就把整個大墓都遮蔽起來了,看來割草的任務很艱鉅,於是我拿出鐮刀去割草。我拿起鐮刀,就往野草用力的砍去,可是野草不但沒有被砍掉,反而我的手還被割出血來。父親看到這情景急忙過來教我割草,父親對我説:"割草先得把草摟緊,然後用力把草往下壓,然後再用鐮刀用力割,這樣才能把草割掉。於是,我按照父親教的方法去做,果然許多草都被我割掉了。在我和父親等人的努力下,終於把草割光了。我還幫助母親掃地,我們打掃了地,恭恭敬敬的擺上鮮花,然後打道回府。

今天清明節,雖然很累,但我很高興,學到了知識,用自己的勞動,表達了對祖先的懷念和尊敬,我想一定是很有意義的。大家想必也去掃墓了吧?不妨把你們的掃墓過程也告訴我吧!

清明節初一手抄報內容3

提到清明節,我就會想起小時候很多的趣事,就會想去很多有關清明節的故事。記得,在很小的時候,對於清明節這樣的日子,還不是太懂的,對於清明節裏的一些習俗也是不清楚的,就記得在清明節裏家裏要做一桌子的吃的,還要燒紙,掃墓這些事情吧。

每年的清明,祖母都會用冥紙折很多的元寶,很多的紙幣,對於我來説都是一樣的,就是紙折的小船嗎?什麼元寶呀,就是騙我這樣的寶寶,那時,對很多的東西都是不懂的,對於很多的習俗禮教也是不知道的,就是知道每年的這一天,祖母都會做很多的吃的,而且做的菜相當的豐盛,想想就會留口水,還是在祖母身邊好呀,什麼事情都不要做,就等着吃哦。

祖母做了很多的吃的,還要在家裏的客廳裏燒紙,每次都是家裏都是黑乎乎的紙屑,連卧室裏都會有,只要窗户稍微打開一下,那麼家裏的被子上,沙發上,椅子上,桌子上,都會有這些黑乎乎的紙屑,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費神,又要做豐富的菜,又要燒紙,又要打掃,真是個使人勞動的好日子,可能是為了懶惰的人能夠勤勞而設定的節日吧,我小時候是這樣理解的,現在想想真是覺得好有意思的想法。

清明節裏,祖母都會裹粽子,祖母都會做很多的口味的,有豆沙的,有醃肉的,有鮮肉的,有香腸的,有紅豆的,有豆莢的,都是祖母做的,我都喜歡吃,可不知道為什麼?我不知道吃白米的粽子,什麼味道都沒有,我也吃不下去,我吃粽子還與其他人不一樣,喜歡吃粽子還吃點鹹的菜,不然就咽不下去,很奇怪,我不喜歡沾糖吃的粽子,感覺太甜了,不喜歡。

想想,今年的清明都要到了,祖母又要忙了,我又要有吃的嘍,好像是在高興的吶喊,在這樣的日子裏,有祖母的美食,有祖母的祝福,好温馨哦。

記得,在學校裏的日子,也帶來了很多的歡樂,在小學的時候,教師要求我們都要去紀念館參觀,看看烈士們的事蹟,然後在第二天裏都要寫篇有關清明的事情的作文,那時候,也不懂什麼是作文,什麼是感想,就是寫我在紀念館裏看了很多叔叔,也有阿姨,教師看了我的作文,居然説我寫的很認真,説寫了很多的人物,看來,我去紀念館裏參觀的時候,看的很仔細,現在,想想小時候有意思的事情,在回頭看看自己的寫的作文時,就會覺得好有意思的寫字,好有意思的日記

在小時候裏,在清明節裏,在紀念館裏,在家裏,在學校裏,都是我回憶的地方,都是我的記憶,我在那天的愉快,那天的童趣,那天的紀念,那天的瞭解,那天對祖先的祭拜,那天裏的粽子,很多很多的清明故事,很多的感想,很多的思念。

初一清明節手抄報 4

清明、寒食節的來歷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在周代已經流行了,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寒食節就是。古詩云:“未到清明先禁火”,清明以前禁火的習俗,始於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據傳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説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寶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其實,寒食節的風俗至少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周禮》一書中已有暮春禁火的記錄。

寒食節介子推的傳説故事,端午節屈原投江的傳説是一樣的,表了炎黃子孫崇敬先人的民族心態。

初一清明節手抄報 5

清明節的由來

1、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2、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説,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説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十大傳統習俗6

清明節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傳統習俗二: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傳統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節傳統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傳統習俗五: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

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清明節傳統習俗六: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清明節傳統習俗七:拔河

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清明節傳統習俗八: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傳統習俗九: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裏,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節傳統習俗十: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