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素材圖片 > 黑板報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a4

欄目: 黑板報 / 發佈於: / 人氣:5.94K

手抄報主要是用色彩、繪圖等藝術手段,彌補文字的單調,給人以生動形象、優美和諧的美感和啟迪。內容包括報頭、題花、插圖、花邊、尾花和色彩運用等。端午節的手抄報應該怎麼製作?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a4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a4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a4 第2張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a4 第3張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a4 第4張

端午節手抄報圖片a4 第5張

端午節手抄報篇一:端午踏青

6月16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跟媽媽去上山踏青。

剛一上山,我就被這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山上松柏滴翠,蒼青色的羣山,一座疊着一座,像大海的波濤,無邊無盡伸到遙遠的天邊。還有黃燦燦、紅豔豔的小花從草裏冒出來,在山坡上一簇簇噴放。

這時,太陽升起來了,紅豔豔的太陽射在山尖上,把山頂的霧氣像幕布一樣拉開了,人們拿出準備好的毛巾,開始用溪水清洗手部和麪部,傳説端午這一天,當太陽升起,用溪水洗手洗臉可以除災袪百病。

踏青結束,人們手裏都拿着新鮮的艾蒿,在傳説中,把艾蒿掛在門上可以避邪,防止鬼邪進入家門。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回家可以吃到熱騰騰的.粽子,自然很高興,但我又想到了我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為了紀念他,發明了粽子這種食品。

時間真是過得太快了,我只好等候着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可以繼續上山踏青。

端午節手抄報篇二:賽龍舟

你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嗎?是因為當年屈原投江的時候,人們划着船去打撈屈原的遺體。現在,划龍舟成為了紀念屈原的`一種方式。

那次觀看賽龍舟的場景,至今我還歷歷在目。

“加油,加油!”一聲聲鼓舞的聲音在大河上此起彼伏,隊員們齊心協力,拿着槳奮力向前划着。還有一位隊員敲着鼓為隊員打氣、加油,指揮着他們,希望能夠得冠軍。隊員們劃出的水波快速向後退,龍舟像箭一樣在大河上飛快地向前行駛。快到終點了,隊員們使出全身的力氣向終點劃去,“噢,勝利了!”——隊員們臉上露出了勝利的喜悦。

看,這就是賽龍舟,優秀的中華兒女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的傳統文化。

端午節手抄報篇三:端午與朱扇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此東坡《雲幺令》上闋,描繪的是“天中節”景象,也就是現在的“端午節”。“端午節”由來,説法甚多,有源於三代夏至節説、毒月惡日辟邪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紀念曹娥説,甚至還有源於韓國的怪論,但絕大多數的漢人認同紀念詩人屈原的説法。

其實先秦時期人們視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五月五日乃符天數,午時為天中節,即“端五”或“重五”,相信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即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於是就在當日插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以蘭草沐浴、喝雄黃酒等驅毒除疫,順理成章避“端五”之忌而改稱“端午”了。

相傳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邑人爭相划船撈救,並灑米江中,以免魚類傷食其身,而逐漸形成賽龍舟和吃粽子的傳統。端午食粽盛行於魏晉,家家門上插艾懸五色桃印,小孩佩香囊系五色絲在手臂,書赤靈符卦紙於胸口,還有龍舟競渡等廣為熟知的一系列民俗活動

端午節是由地域習俗、季節應變和歷史人物轉化而來具有一定人文精神的祭祀活動,經過祖輩的層層傳遞和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高度認同,約定俗成。它所表現的文化內涵豐富多彩,首先它將頌揚愛國詩人屈原的浪漫主義情懷結合在一起,龍舟競渡強調了只有齊心合力才能取得勝利的集體主義精神,並且崇尚個人衞生,利用傳統中草藥來強身防病,其核心的主題就是讓大家來嘗品種多樣、食材齊全的中華美食——粽子,總之端午節就是以人為本精神的綜合體。

明清之際,端午習俗深入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他們更以書畫的形式陶冶其中,並將對應“五毒”的`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繪成“天中五瑞圖”,張掛於廳堂間,或用硃砂畫鍾馗像貼在大門口,以拔除不祥,出門之際行囊中總不乏放把張天師畫像的朱漆摺扇。“但識扇中趣,何勞扇底風”,摺扇是傳統文化中彰顯個人生活品位及文化修養的道具,是身份地位、交友圈子的代言物,相當於現代的名片,書畫家們遂在這塊方寸之地上盡情揮灑翰墨、題詞寫詩,得心應手,一時蔚然成風。

寒舍舊藏一柄朱漆、朱書、朱竹、朱印、朱骨的“五朱”成扇,如此懷袖雅物當為“端午節”私人訂製,祈求“五毒”不侵耶?上款人是馮飛、字若飛,曾任張羣祕書,扇面一字一畫,字為民國教育總長傅增湘於1934年端午日硃筆所書,錄桃印符、畫張天師、赤靈符三則故事,另一面為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經紙所制,由晚清翰林、民國總統府祕書陳漢弟仿吳仲圭朱竹,構圖雖滿但倒也疏密有致,筆力剛健氣勢豪邁,葉葉似萬劍揮舞,魑魅魍魎安得近身乎?一柄在握,驅炎辟邪,真風雅可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