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素材圖片 > 黑板報

消防安全手抄報資料嚴防火災

欄目: 黑板報 / 發佈於: / 人氣:1.29W

只有加強消防宣傳,普及消防知識,提高民眾的消防意識,才能夠提高民眾消防信心,不斷的防範消防事故的發生;當在消防事故發生時,消防宣傳所普及的消防知識能夠很好的促進民眾採取應急有效措施,增強營救自救能力,減少人身財產的安全,促進社會的安定、家庭的幸福。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了消防安全手抄報資料嚴防火災,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消防安全手抄報資料嚴防火災

消防安全手抄報資料嚴防火災

消防安全手抄報資料嚴防火災 第2張

消防安全手抄報資料嚴防火災 第3張

消防安全手抄報資料嚴防火災 第4張

消防安全手抄報資料嚴防火災 第5張

消防安全手抄報資料篇一:如何自救

火是人們的生活裏一天也離不開東西,假如沒有了火,人類不知將會怎樣?火讓人們在黑夜裏有了光明,在寒冬來臨的時候有了温暖。人們常説“水火無情”,火災—一個可怕的詞語,比如一隻香煙、一根蠟燭、一個蚊香不小心,在生活中對火的運用不當,火隨時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災難,可要小心,一定不要讓這些事情發生在我們身邊。

最近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一部關於安全教育的紀錄片,片子的主要內容講了怎樣避免火災發生和發生火災我們怎麼去處理。也讓大家學習一些救火常識,一旦發現家中着火,不要慌亂,而是要保持鎮靜,及時有效的撲滅它。像液化器因漏氣起火,可將毛巾或抹布噴濕後蓋住火口,同時關閉閥門。在公共場所發生火災,每一個人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爭分奪秒,向安全通道快速離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要把點着的蚊香、油燈、蠟燭擺放在無人的地方,如果遺忘了或你睡着了,也許大火就會危機你的生命及家人的安全。

片子裏還教了我們常用的一些應急小知識,在火災已經發生時不要盲目跳-樓逃生,在打火警電話時一定要向消防人員説清家裏的具體地址、姓名和你的`聯繫電話。這樣才會讓消防人員在最短、最準的時間裏來解救你。

看完這個片子讓我們覺得防火意識不可少,大家要自覺承擔起防火義務,更多的學習和掌握消防知識,遵守各項防火制度,讓火災永遠的遠離我們。(文章簡練、明瞭的寫了對防火知識教育的深刻理解,讓孩子從小就要樹立防火意識。

消防安全手抄報資料篇二:有效的防止火災

今天,我看了一個《消防知識教育》的視頻,有一些想法。

在火災中喪命的人可真不少,大部分喪命的人都是因為防火意識和自救意識不強所造成的。視頻中有一名同學在打火警電話時急的説不清楚話了,耽誤了寶貴的時間。我認為以後如在遇見火災或其他緊急情況時一定不能慌亂。作為小學生的我們,自己的`力量有限,應第一時間撥打急救電話(平時要熟記各種急救電話).打電話時,一要説清楚地址,二要説清楚自己的姓名和可以隨時聯繫的電話號碼。還有就是儘量説清楚當時的火勢與火災原因,以便對方帶上最有用的工具。

看過這個視頻以後我還學到了遇到火災怎樣自救:如果火勢小,可以逃到空地上,不要依戀財物,不然損失會更大。在逃離時不能大聲呼救,否則會吸入有毒氣體。在逃離時應先用濕毛巾或濕被子捂住口鼻,儘量趴底身體再向空地逃離。

雖然上面講了很多救火和自救的知識,可我就得防火更為重要。

家裏的電線要定時檢查,排除隱患。天然氣、煤氣的輸氣管也要定期檢查,老化輸氣管要及時更換。做晚飯時要記得關火。浪漫的燭光晚餐也是要小心的。

總之,最重要的是防患於未然。如果我們睡覺前、出門前檢查好家裏的爐火,電器開關,就會有效的防止火災。

消防安全手抄報資料篇三:看《消防知識教育》有感

觀看了《消防知識教育》這個電視節目,我知道了2000年全國18萬人因火災而死亡,4404人因火災而受傷,全國為此損失了15.2億元,每天在身邊有527起火災事故。

有一次,一個學校組織同學們去郊遊,正玩着,有幾個同學看見對面的小山溝着火了,他們立刻去救火。但是他們越撲,火就越大。最後颳起了一陣大風,火立刻趁勢向他們燒去,小山溝裏一片火海,8個同學被燒死,一個同學被燒成重傷。

看了之後,我想:小學生應該先自救,然後再想着去救火。未成年人保護-法上和火災救援的20條規定裏都有不讓小學生等未成年人救火的法則。

還有一個案例,説的是有一位21歲女子因家裏着火從高樓跳下,摔死了。看了這個案例,我想:“她為什麼要跳-樓呢?沒有別的'辦法嗎?”這時老師在講台上説:“既然你們這麼小都能想辦法,難道她不會想嗎?可能是因為她太晚的發現家裏着火了,沒時間用別的方法逃生,所以只能選擇用跳-樓的方法,心存一線生存希望,沒想到摔死了。

火災多無情!我們要阻止火災的發生。每天晚上睡覺時都要檢查一下所有帶電儀器;大人們最好不要抽煙,要抽也要在抽完後把煙頭扔進煙灰缸,不要亂扔等。大家都要樹立消防觀念,掌握更多的消防知識,從思想上重視防火,從行為上注意防火患於未然,營造安全的生活、工作、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