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宋代詩人 > 曾鞏

《議倉》閲讀答案

欄目: 曾鞏 / 發佈於: / 人氣:3.19W

《議倉》是曾鞏的一篇文章。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佔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羣,幼時讀詩書,脱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

《議倉》閲讀答案

  議倉

  曾鞏

世之言治法者,莫不以三代唐虞為之本而兩漢隋唐為之末。然三代唐虞之法未必行於今而皆得其便,兩漢隋唐之法未必行於今而皆失其利也。故善言治者,不在乎援古高論,在乎當而已矣;善言法者,不在乎超世邁俗,在乎宜而已矣。

夫義倉者不興於唐虞之世也,不建於三代之君也,蓋始於隋而盛於唐者也。其道以振乏為本,以恤民為先,以博施為法,以樂輸為率,以眾賴為便。各於其社 樹之以倉,各令其民入之以谷。設其官守,嚴其戒令。豐歲則勸課而輸之,凶年則發徹而散之。不煩於刑而民樂從,不費於國而民無困。於上有救貧恤飢之政,於下 無轉溝殞壑之苦。其在隋則長孫倡而始之,其在唐則戴胄舉而行之。文帝從長孫之計,於是民俗以安,國費以省,邦儲以厚,而卒能成大業之治焉。及太宗從戴胄之 言,而卒能成貞觀之風焉。降及天皇,其法始敝,為徵取之科。自是之後,名存而實廢矣。由此觀之,前世所以恤民而後世所以暴民,明主所以為治而昏主所以為亂 者,其義倉之謂乎?

國家革五代之苛,建一王之治,於茲有年矣。租賦之調不為不中也,配斂之科不為不節也,賑恤之政不為不行也,敝濫之源不為不究也。然此歲以來,急於邊 費,以徵以取,浸暴於常。而又有聚斂之臣貪殘之吏剝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竊前世恤民之法而為當今斂民之調者累累皆是則義倉者亦其一端也。夫昔之所謂義倉 者,以義為本而行乎賑恤者也,今之所謂義倉者,以義為名而務於誅求者也。昔之義倉,務所以安之;今之義倉,務所以掊之。昔之義倉,則立倉於社,聚谷於眾, 年豐則取之,民飢則與之,不令而民從,不督而民勸,故曰以義為本而行乎賑恤也;今之義倉,則有倉之號而無倉之制,有義倉之名而無義倉之實。誠能復隋唐之法 而建其倉,探隋唐之本而行其義,則恤災弭患、安民泰俗無大於此者。苟不如是而徒立其號,以為徵取之術,則不若勿行之愈也。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於茲有年矣 茲:現在

B.租賦之調不為不中也 中:中意

C.則恤災弭患 弭:消除

D.以為徵取之術 術:手段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其道以振乏為本 則思知足以自戒

B.浸暴於常 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哉

C.名存而實廢矣 木遭之而葉脱

D.其義倉之謂乎 其皆出於此乎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論述了建立義倉的意義和目的,以及它在隋初、唐初曾經發揮過的巨大作用。議論有關義倉的問題,其旨在於抨擊時弊。

B.建義倉本為農民豐年儲存糧食,荒年用以救災,是利國利民的善舉。但到宋時,貪官利用義倉制度向百姓聚斂,“義倉”已名存實亡。

C.作者在文中無情地抨擊了宋代官吏借“義倉”之名,行盤剝農民、諛上肥私之實,致使義倉不僅名存實亡,而且成了農民的一大禍害。

D.文章以明主、昏主如何對待義倉,義倉今昔的實質性變化,兩兩對照,一一剖析,脈絡清晰,深刻有力。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而 又 有 聚 斂 之 臣 貪 殘 之 吏 剝 下 以 奉 上 刻 私 而 徇 公 往 往 竊 前 世 恤 民 之 法 而 為當 今 斂 民 之 調者 累 累 皆 是 則 義 倉 者 亦 其 一 端 也。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善言法者,不在乎超世邁俗,在乎宜而已矣。(4分)

(2)不煩於刑而民樂從,不費於國而民無困。(3分)

《議倉》閲讀答案

16.B(中;適合。)

17.D(都是語氣副詞,大概。A.介詞,把/連詞,用來。B.介詞,比/介詞,對。C.錶轉折的連詞/表順承的連詞。)

18.B(到唐高宗時義倉的制度就開始遭到破壞了,而非宋時。)

19.而又有聚斂之臣/貪殘之吏/剝下以奉上/刻私而徇公/往往竊前世恤民之法而為當今斂民之調者/累累皆是/則義倉者亦其一端也。(畫對兩處得1分)

20.(1)善於談論法規的人,不在於他有一套遠離當代、不同流俗的空談,而在於合乎時宜罷了。

(2)不必靠刑法而民眾樂意聽從,不耗費國家資財而民眾不為饑荒所困。

《議倉》參考譯文:

世上那些談論治國之道和法規的人,沒有一個不是主張以夏、商、週三代以至更遠的堯、舜,當作取法的根本,而把兩漢、隋唐看得無足輕重。然而三代、堯 舜的辦法不一定在今天都適合,兩漢隋唐的措施,在今天也不一定都無成效。所以善於談論治國之道的人,不在於他能搬出遠古如何如何而發高論,而在於它的意見 得當就行了;善於談論法規的人,不在於他有一套遠離當代、不同流俗的.空談,而在於合乎時宜罷了。

就以義倉而論,它不出現在堯舜時代,不創建於夏、商、周君王之手,而創始於隋,盛行於唐朝。義倉的原則是以賑濟貧困為根本,以救助民眾為首要任務, 以廣泛的援助為方法,以樂意交糧為準繩,以羣眾依賴為便利。各自在他們的家鄉建立起倉庫,各讓所屬的羣眾交納自家的餘糧。並設置管理義倉的官員,嚴格義倉 的條令,豐收年便鼓勵大家交納糧食,災荒年便取出發放給大家。這樣,不必靠刑法而民眾樂意聽從,不耗費國家資財而民眾不為饑荒所困。對朝廷來説,則有救濟 貧窮、撫卹饑荒的德政,對百姓來説,則無流離失所、餓死荒野的痛苦。在隋代則因長孫平的倡議而開始興辦義倉,在唐代則有戴胄將它推行開來,於是百姓生活賴 以安定,國家開支得以減省,地方儲備得以充足,而終於能夠形成大業年間國富民強的政治局面。到唐太宗聽從戴胄恢復義倉的建議,而終於形成貞觀年間的太平盛 況。後來到唐高宗時,義倉的制度開始遭到破壞,成了向百姓強行徵收的項目。從這以後,義倉名存實亡了。由此看來,前代用作賑救百姓的措施,而後代變成掠奪 百姓的手段;英明之主用以實現國家的治平,而昏庸之君卻用它來擾亂天下,大概就是説的義倉這類事吧!

本朝革除了五代的苛暴法令,建立起一統天下的政治局面,到現在已有許多年了。向百姓徵調的租賦不能説不適中,征斂的名目不能説沒有減少,救濟貧困的 政策不能説沒有實行,造成各種弊病的根源不能説沒有查究。然而連年以來,急於籌措守邊的軍費,向百姓又徵收又索取,逐漸比平常厲害。而且又有那麼一批善於 搜刮的臣子,貪婪殘暴的官吏,剝削百姓以討好上司,奪取私物以充當公用,往往盜用前代賑救百姓的方法,而作為如今向百姓橫徵暴斂的名目,這種情況比比皆 是,而義倉也就是其中的一件。從前所説的義倉,是以恩義為宗旨而對百姓實施行救濟;如今所謂的義倉,是以“義”為名而務求向百姓搜刮。從前的義倉,是極力 使百姓安定;現今的義倉,是極力向百姓聚斂。從前的義倉,是將倉建在鄉里,讓大家儲糧,年成好則取之於民,民眾饑荒又發給他們,不下命令而百姓聽從,不須 督促而百姓踴躍參加,所以説是以恩義為宗旨而實行救濟。今日的“義倉”,則是僅有“倉”的名號而並無義倉的制度,有“義倉”的名目而沒有義倉的實際作用。 如果真能夠恢復隋唐的方法而修建起倉庫,探求隋唐設義倉的原意而施行恩義,那麼救濟饑荒,消除災害,安定百姓,淳厚風俗,沒有比建義倉更重要的了。假如不 能這樣而空設個“義倉”的虛名,以之作為搜刮的手段,那就不如不實行還好一些。

Tags:議倉 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