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宋代詩人 > 辛棄疾

鷓鴣天辛棄疾朗誦

欄目: 辛棄疾 / 發佈於: / 人氣:1.56W

辛棄疾,南宋詞人。作者的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下面小編收集了鷓鴣天辛棄疾朗誦,供大家參考。

鷓鴣天辛棄疾朗誦

一、《鷓鴣天·送人》

宋代:辛棄疾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二、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諡忠敏。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

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棄疾逝世,年68歲。

三、賞析

這首詞見於四卷本《稼軒詞》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時的作品。那時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經歷了不少挫折,因此詞雖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達的多是世路艱難之感。

上闋頭二句:“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別。《陽關三疊》是唐人上闋送別歌曲,加上“唱徹”、“淚未乾”五字,更覺無限傷感。

從作者的性格看,送別絕不會帶給他這樣的傷感。他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鬱積胸中,恰巧,遇上送別之事的觸動,便一湧而發,故有此情狀。下句忽然宕開説到“功名”之事,便覺來路分明。作者和陸游一樣,都重視為國家的恢復事業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龍吟》詞説:“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認為建立功名是分內的事;《水調歌頭》詞説:“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認為對功名應該執着追求,並且要有遠大的目標。這首詞中卻把功名看成身外“餘事”,乃是不滿朝廷對金屈膝求和,自己的報國壯志難酬,而被迫退隱、消極的憤激之辭:“且加餐”,運用《古詩十九首》“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之句,也是憤激之語。“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景顯得生動,用筆也很渾厚,而且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想行人別後的行程有關;雨中陰雲埋掉一半青山,和聯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景句關聯詞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繫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餘韻。

下闋起三句:“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這裏的“離合”和“悲歡”是偏義複詞。由於題目“送人”與下闋頭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規定,所以“離合”,就只取“離”字義,“悲歡”就只取“悲”字義。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該是以“別恨”為主調的,但是作者筆鋒拗轉,説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激情。作詞送人而居然説離別並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一步的開拓。緊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嚥地道出他的心聲:“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但作者認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險惡。那是存在於人們心中、存在於人事鬥爭上的無形的“風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於一般的離別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劉禹錫《竹枝詞》)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並非簡單地借用前人的詩意,而有他切身的體會。他一生志在恢復事業,做官時喜歡籌款練兵,並且執法嚴厲,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強富家,所以幾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撫使任內,籌建“飛虎軍”,後來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內,即因此事實被劾為“奸貪兇暴”、“厲害田裏”而被罷官。這正是人事上的“風波惡”的明顯例證。作者寫出詞的最後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歷,展示了更廣闊、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情已淋漓,語仍含蓄。李白《行路難》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同此悲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正可説明悲憤個原因和實質。

這首小令,篇幅雖短,但是包含了廣闊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筆調深渾含蓄,舉重若輕,不見用之跡而力透紙背,顯示辛詞的大家氣度。

二、鷓鴣天·戲題村舍

宋代:辛棄疾

雞鴨成羣晚不收,桑麻長過屋山頭。有何不可吾方羨,要底都無飽便休。

新柳樹,舊沙洲,去年溪打那邊流。自言此地生兒女,不嫁餘家即聘周。(餘家 一作:金家)

簡析

該詞所描寫的就是帶湖附近一個偏遠山村的風土人情。這裏雞鴨成羣,桑麻茂盛,山民吃飽便罷,別無所求,嫁女娶媳,怡然自樂,宛若世外桃源。此詞題為“戲”作,故筆觸輕靈,情趣盎然,流露出詞人對田園生活的欣喜之情。詞中描述雞鴨成羣,桑麻生長的生活,這樸實、安靜、平穩的農村生活使詞人羨慕。他希望做個農民,過過這種生活,什麼都不用想,只要能吃飽,安安靜靜的生活就算了。“新柳樹,舊沙洲”,農村生活沒有什麼大的衝擊和變化,只有這條小河水,去年從那邊流,今年從這邊流。就是這個地方的兒女,不嫁餘家就聘周。這就以典型的細節描寫,反映出農村極為樸實的生活情景。

詞中描寫農村了的樸實,是為襯托官場的複雜;描寫農村的簡樸安靜,是為了反襯官場的惡濁與傾軋,從而表現了作者厭惡官場,熱愛農村生活的思想。

語言清新,內容樸實是這首詞的特點。

三、《鷓鴣天》

宋:辛棄疾

遊鵝湖,醉書酒家壁。

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後落羣鴉。

多情白髮春無奈,晚日青帘酒易賒。

閒意態,細生涯。

牛欄西畔有桑麻。

青裙縞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

【鑑賞】: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詞。詞的前兩句“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後落羣鴉”,寫的是農村恬靜而又充滿生機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薺菜花開滿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適逢春雨,羣鴉在新翻的土地上覓食。聊聊數筆,把一幅鄉間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出來。

本詞由薺菜開花而説“春入”,對平凡微賤的薺菜花寄予了極大的感情,又把“羣鴉”寫得充滿生意,一點不像平時我們所見的那副使人討厭的聒噪相。詞人留意和刻畫這些細物細事,可見其意態閒適。但是,接下來兩句“多情白髮春無奈,晚日青帘酒易賒”,情緒陡變,適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見了,萬種愁緒染白了的頭髮。詞中説的是“白髮”,實際上講的是“愁緒”。“多情白髮春無奈”,詞人心情沉悶,只好到小酒店去飲酒解愁。這裏“多情”二字寫得詼諧,恰如其分地傳遞出詞人那種帶有苦味的詼諧。而在這詼諧中,又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無可奈何的愁緒。

面對如畫的春色,詞人的愁緒從何而來呢?這首詞有一小序:“遊鵝湖,醉書酒家壁。”我們可以從這兩句話中找到一定的線索。這時,正是詞人被罷官落職、不得不退居田園之時。這時他才四十二歲。他還有精力,足有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怎能耐得住清閒無為的生活?所以詞人遊鵝湖,面對生機勃勃的春天,聯想到自己的遭遇,事業上的失意與感歎歲月流逝的惆悵之情便油然而生。

清人王夫之説過:“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這也是本詞上闋的藝術手法。下闋寫的是一幅農村景象:村民們悠閒自在,生活過得井然有序,牛欄附近的空地上種滿了桑麻。春播即將開始,大忙季節就要到來,不知誰家的年輕女子,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閒暇趕着去走孃家。與本詞的開篇幾句不同,下闋詞人從近處落筆,一個“閒”字,一個“細”字,一個“有”字,一個“趁”字,把農村生活的閒適與古樸活脱脱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然而,詞人越是寫閒適、古樸,越是讓人聯想到“多情白髮春無奈,晚日青帘酒易賒”所流露出來的那種煩悶和無可奈何的情緒。詞人無一字寫我,盡情描寫客觀景象,着力描繪了一個“無我之境”,實際上“我”盡在其中。詞人採用這種高超的藝術手法,把煩亂複雜的失意之情在這閒適的氛圍中突現得淋漓盡致。

也許人有會問到:詞人既然喜歡農村,喜歡農村古樸而又悠閒的生活,為何還要借酒澆愁呢?首先,我們從詞人當時的生活背景和他當時的處境去理解。我們知道,辛棄疾是一位很有抱負、正義,充滿愛國心的詞人,然而,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官場中有的是爾虞我詐、爭權奪利,有的是誇誇其談,食言而肥,詞人對此看透了,厭煩了,所以他決定要遠離城市的喧鬧,他認為美好的春天在田野,在溪頭,在那漫山遍野雪白的薺菜花中。現如今,他已經置身於純潔、清新的農村,但是卻還有愁苦,這又是為什麼?因為他不能忘懷祖國萬里江山。他要奔赴抗金疆場,去收復已奪佔的土地,那才是真正關心的事業,然而,他卻被排擠到農村,過起“閒意態”的生活來,他怎能不愁苦呢?他不是不喜愛春天,但春天並不能給他帶來真正的快樂。

總而言之,這首詞寫出了作者的苦悶的心情,而在這苦悶中,表達了作者對遠大抱負的追求,是一首難得的借景抒情的好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