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宋代詩人 > 文天祥

文天祥為何首肯親弟弟降敵

欄目: 文天祥 / 發佈於: / 人氣:2.78W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抗元名臣。文天祥為何首肯親弟弟降敵?且看下面分析。在文天祥眾多眩目的頭銜之中,“抗元名臣”尤為人所矚目。

作為南宋的狀元丞相,他在元軍攻滅南宋摧枯拉朽、勢如破竹的困局之中,在大廈將傾、狂瀾既倒的危難之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起兵勤王,轉戰各地。兵敗被俘後,面對高官厚祿,又寧死不降,為大宋流盡了自己的最後一滴血。

不僅如此,狀元出身的文天祥,還留下了《正氣歌》等詩歌名篇。特別是他在1279年經過零丁洋時所作《過零丁洋》中的那兩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到了今天,正如文天祥在詩中所希望的那樣,他的丹心,甚至包括他的人,都成功地“照汗青”。文天祥,成為了史上最著名的捨生取義楷模。

鮮為人知的是,文天祥這樣一個史上最著名的捨生取義楷模,竟然有兩個一母同胞的親弟弟文璧、文璋,投降了殺死他自己的敵人元朝;而且,文天祥生前不僅知道此事,而且居然還對親弟弟降敵持首肯的態度!

文楷模這是腫麼啦?一心抗元的他,咋就首肯了親弟弟的降敵呢?

文家仨兄弟,一直兄弟情深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丙申(公元1236年)五月初二日,文天祥誕生於吉州廬陵縣淳化鄉富田村。其後,他又有了三個弟弟和三個妹妹。三個弟弟分別叫文璧、文霆孫、文璋,其中文霆孫早卒。

青少年時代,文天祥、文璧、文璋仨兄弟一直在一起讀書,直到成人。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21歲的文天祥考中狀元。可也就是在這一年,文天祥的父親文儀病逝於臨安,他只好回籍守制。守制結束之後,兩個弟弟也先後中舉。

身為狀元的文天祥,仕途起步並不平坦。直到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正月,他才接受祕書省正字的職務。同年五月,弟弟文璧也被任命為知新昌縣。為此文天祥專題贈詩《別弟赴新昌》:“天淵分理欲,內外一知行。立政須規範,修身是法程。”文天祥這是在教弟弟做官,也是在教弟弟做人。

當元軍於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渡江而來時,40歲的文天祥正在知贛州的任上。他奉詔在贛州起兵勤王,為此他奏請以弟弟文璧為助手,從此開始了“打仗親兄弟”的並肩作戰。

這年五月,文家祖母在贛州去世。在兄長不能回家的情況下,文璧甘當孝子,陪同母親,護柩回到老家。不久,朝廷任命文璧出知廣東惠州。考慮到元軍繼續南侵的風險,文璧把母親、妹妹、文天祥妻兒全部接到惠州。在元軍兵鋒到達廣東之後,兄弟仨一直活躍在抗元前線,文家人也是飽受戰亂的顛沛之苦。

宋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海豐五嶺坡被俘。次年二月初六,宋元兩軍大戰於厓山海上,南宋就此滅亡。

從這一天起,一直在為宋朝並肩奮戰的文家兄弟,在事實上已經失去了效忠的對象。

文天祥為何首肯親弟弟降敵?

在宋朝滅亡的時候,文家仨兄弟中,文天祥已經被俘,文璧、文璋兄弟則在惠州,面臨着生死抉擇。

其實只有三條路:殉國、逃亡、降敵。問題是,宋朝君死國滅,國土陸沈,殉國已無對象;逃亡也難,拖家帶口一大家子,女眷也多,很難做到不被元軍抓捕。要保證文氏家族的整體安全,現實的選擇,只有降敵。

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秋,想明白了的文璧,和弟弟文璋一起,以惠州城降元。文璧、文璋兄弟倆降元之時,文天祥已被押解至元朝大都。

文璧、文璋降元之後,並不想當元朝的官,當年冬天他們就率領全體家屬離開廣東,回到了老家,打算就此閒居,以了此生。然而,元廷多次下詔徵召文璧前往大都朝覲。

文璧無奈,只好於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五月,來到大都。次年春天,他才被任命為臨江路總管兼府尹。

文璧來到大都時,文天祥還在大都獄中,並且已經知道了弟弟們降敵的消息。為此,他寫下《聞季萬至》:

去年別我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

弟兄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

可憐骨肉相聚散,人間不滿五十年;

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橫蒼煙。

值得深思的是,文天祥此詩之中,並無明顯的指責之意。

文天祥、文璧兄弟倆,這次在大都同處一城,長達一年時間,中間雖未見面,但彼此卻曾寄物、通信。

此時此刻,對於兩個弟弟降敵,文天祥怎麼看?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正月元日,文天祥從獄中給文璧的兒子、自己的繼子《批付男升子》的信中,他有了一個明確的表態:

“吾以備位將相,義不得不殉國;汝生父與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這兩句話,文天祥把自己首肯親弟弟降敵的原因説得很清楚了。

文天祥自己,深受宋朝國恩,又是宋朝狀元丞相這樣標杆式的抗元人物。若不為宋朝盡忠,則無以面對宋朝亡君,無以面對宋朝遺民,也無以面對自己的人生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