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宋代詩人 > 王安石

王安石《登飛來峯》

欄目: 王安石 / 發佈於: / 人氣:3.35W

《登飛來峯》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中寫峯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

王安石《登飛來峯》

登飛來峯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説雞鳴見日升。(飛來山 一作:飛來峯)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只緣 一作:自緣)

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峯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 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峯的地勢。峯在紹興市區,而峯上更有應天塔,登塔可俯瞰全城,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雲:“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説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閒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説“聞説日升聽雞鳴”,而説“聞説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

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雲:“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

結句用“身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説,語序應是“因為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説果,後説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説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雲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後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通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軾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銘。

登飛來峯課件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理解詩中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中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導語:孩子們,老師今天帶你們去一個被人們稱為“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的杭州飛來峯走走看看。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1、教師播放飛來峯的圖片,學生欣賞。

師導:孩子,剛才你看到了什麼,彷彿聽到了什麼?能用一句話來談談自己看後的感受嗎?

2、學生談觀後的感受。

3、談話,揭題。

師導:在你們的眼中,飛來峯是那樣的美麗、雄偉壯觀,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師板書:角度),結果認識不同,感受不同。我們北宋時期最偉大的詩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飛來峯,並留給了我們一首千古傳頌的《登飛來峯》。(教師板書:登飛來峯)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品味詩人獨特的感情、豪邁的氣魄。

4、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詩歌

1、投影古詩。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做到讀準字音,最好還能讀出古詩的節奏。

(2)誰能代替詩人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2人讀,並正音)。

(3)我們一起做王安石,把這首詩齊讀一遍。

師導:孩子們,學習古詩,就是通過字面去想像當時的畫面,和古人對話,體會他的感情。

(4)你再認真讀一讀,想一想,從這首詩裏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麼樣的畫面?(交流要點:人、峯、塔、雲、日等,其他人可以補充,老師隨機板書。)

(5)再現古詩畫面。

他們又有着一種怎樣的聯繫呢?能不能把這幾個字連起來説一説?

(6)質疑,問難。

過渡:在讀的過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學生提問,教師相機板書。

(過渡:學貴有疑,有了這些疑問,我們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學習。現在就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三、誦讀詩歌,感悟哲理。

1、解讀1、2句。

幻燈出示:飛來峯上千尋塔,聞説雞鳴見日升。

(1)指名讀詩句。

(2)理解詞語。

尋:古代的度量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極言塔高。“千”在這裏不是實寫,是指多。如我們學過的“飛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髮三千丈,緣愁是個長。”在這裏詩人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

聞説:聽説。

雞鳴見日升:傳説。站在塔上,五更天雞叫的時候就看見太陽升起。

(3)詞語的意思理解了,誰能説説整句詩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説、指名説)

(4)想象太陽升起時的美景。

師導:此時,詩人就站在飛來峯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這樣一幅美麗的情景。(出示:日出時的插圖)發揮你的想象,説説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看到了這樣的美景,你能用幾句話描述當時的景象嗎?

(5)指導朗讀。

師導:這樣的景象給你的最大感受是什麼?那你認為怎樣通過朗讀來表達呢?

2、解讀3、4句。

(過渡,師導:登上高高的塔,彷彿看見了日出時美麗壯觀的情景。詩人不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出示: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1)學生齊讀3、4句。

(2)理解詞語。

不畏:不怕。

緣:因為。

(3)理解整句詩的意思。

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兩句詩的意思呢?

3、整體理解詩意。

四、誦讀詩歌,感悟哲理。

(師導:現在我們理解的只是詩句的意思,實際上詩人寫詩和我們現在寫文章是一樣的,是想通過字裏行間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和願望。我們要想讀懂詩人的心聲,那就必須瞭解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背景。)

1、教師出示:王安石變法的故事 ,“浮雲”的典故。

學生自己讀讀。

(出示:在北宋仁宗時候,大批農民失去田產,淪為佃户,遭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為了爭取生存的權利,他們只有拿起武器,鋌而走險。於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在此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後,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可是各項新法的實施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實施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嶺高塔,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障日也。”——陸賈《新語慎微篇》。意思:西漢的人曾把浮雲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矇蔽。)

2、理解“浮雲”的深層含義。

師導:讀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雲”的典故,你認為王安石眼中的“浮雲”還指什麼?

3、深層次得理解“不畏”。

師導:同樣王安石也在實現自己理想的時候遇到了這樣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應是什麼?你能用詩中的一個詞來説説嗎?

“不畏”説明了什麼?堅決果斷地讀讀這個詞。

4、理解“最高層”。

師導:這是多麼有氣魄的豪邁聲音!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裏就流露出來了,後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就做了宰相,任憑反動勢力怎樣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他能如此堅持和毫不畏懼,全都源於“只緣身在最高層”。“最高層”又有了什麼樣的深層含義?僅僅指的是他站的比別人高嗎?還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5、指導朗讀。

讀出詩人豪邁的氣勢。

6、學生總結。

(師: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

7、誦讀整首詩歌

(師: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遠。同樣,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也是這樣,只有在各個方面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於變法革新,他滿懷着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偉略。請同學們合上書本一起誦讀這首詩,讀出詩人的豪邁氣勢,讀出詩人的雄心壯志。)

五、課後拓展。

1、自學古詩《題西林壁》。

2、課下蒐集有關王安石的古詩讀一讀,進一步瞭解這位偉大的詩人。

六、結束語。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那豪邁的氣勢在這首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為之喝彩。同樣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為自己儲備知識,積蓄能量,提高自己,因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最後讓我們全體起立,齊聲誦讀這首詩來結束本課。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