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宋代詩人 > 蘇軾

蘇軾的意義課後閲讀答案

欄目: 蘇軾 / 發佈於: / 人氣:3.22W

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題。

蘇軾的意義課後閲讀答案

李澤厚

蘇軾作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異常聰明敏鋭的文藝全才,是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文人們最親切喜愛的對象。其實,蘇的文藝成就本身並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遜色一籌。畫的真跡不可復見,就其它説,則字不如詩文,詩文不如詞,詞的數量也並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國文藝史上卻有巨大影響,是美學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裏呢?我認為,他的典型意義正在於,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鮮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開其端的進取與退隱的矛盾雙重心理髮展到一個新的質變點。

蘇軾一方面是忠君愛國、學優則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無論是他的上皇帝書、熙寧變法的温和保守立場,以及其它許多言行,都充分表現出這一點。這上與杜、白、韓,下與後代無數士大夫知識分子,均無不同,甚至有時還帶着似乎難以想像的正統迂腐氣(例如責備李白參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事,蘇東坡留給後人的主要形象並不是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這後一面才是蘇所以為蘇的關鍵所在。蘇一生並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空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他不是對政治殺戮的恐懼哀傷,已不是“一為黃雀哀,涕下誰能禁”(阮籍),“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陶潛)那種具體的政治哀傷(儘管蘇也有這種哀傷),而是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脱和捨棄。這當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層了。前者(對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後者(對社會的退避)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這便成了一種無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

這種整個人生空漠之感,這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託的深沉喟歎,儘管不是那麼非常自覺,卻是蘇軾最早在文藝領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來的。

宋人筆記中傳説,蘇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後那首小詞後,“掛冠服江邊弩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猶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石林避暑錄話》),正睡大覺呢,根本沒去“江海寄餘生”。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羅網。也許,只有在佛學禪宗中,勉強尋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戲謔,使蘇軾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於是,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裏沒有屈原、阮籍的憂憤,沒有李白、杜甫的'豪誠,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當然更不像韓愈那樣盛氣凌人不可一世。蘇軾在美學上的追求是一種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度,反對矯揉造作和裝飾雕琢,並把這一切提到了某種透徹了悟的哲理高度。無怪乎在古今詩人中,就只有陶潛最合蘇軾的標準了。只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淵明,才是蘇軾所願頂禮膜拜的對象。終唐之世,陶詩並不顯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視。直到蘇軾這裏,才被抬高到獨一無二的地步。並從此之後,地位便鞏固下來。蘇軾發現了陶詩在極平淡樸質的形象意境中,所表達出來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諦,藝術的極峯。千年以來,陶詩就一直以這種蘇化的面目流傳着。

“人生何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儘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現出一副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 ? ? 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着某種要求徹底解脱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同樣具有敏鋭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讚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理想何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知道《紅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更是這一因素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成果(參看本書《明清文藝思潮》)。蘇軾在後期傳統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裏。

(選自《 美的歷程》,有刪節)蘇軾的意義閲讀答案

12.下列敍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蘇東坡留給後人的主要形象是:他雖一生並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退隱的慾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

B.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退隱”心緒,不是對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對政治殺戮的恐懼哀傷,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

C.朱熹因為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所以最不滿意蘇軾了。

D.蘇軾在寫下《臨江仙》這首詞後居然睡大覺,根本沒去“江海寄餘生”。主要是因為他已在佛學禪宗中尋得一些安慰和解脱。

13.下列推斷錯誤的一項是                                                                                    (    )

A.《赤壁賦》所透露的人生感傷和強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緒、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蘇軾對人生空漠感,對整個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和無可寄託感。

B.“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 這些詩句顯露蘇軾自我安慰,表現出一副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但內心總有着某種要求徹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C.陶淵明的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詩句正契合了蘇軾所追求的質樸平淡的審美趣味和退避社會的人生理想。

D.蘇軾內心深藏着某種要求徹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會的,是超越時代的進步思想。

15.請簡述蘇軾的意義在文中的具體表現。(6分)

參考答案:

12.C.(A.原文是人生空漠之感,不是退隱慾望。B.項是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D項.是也許只有在佛學禪宗中,勉強尋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

13.D.(原文是“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

15答:①蘇軾最早在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感和厭倦感。②蘇軾在美學上追求一種質樸平淡的美,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他發現陶淵明的美與真諦,並將之抬高到極高的境地,使陶詩自此以後備受關注,廣為流傳。③蘇軾的美學理想和審美情趣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浪漫注意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