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赤壁賦

蘇軾《赤壁賦》閲讀答案4篇

欄目: 赤壁賦 / 發佈於: / 人氣:1.49W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需要跟閲讀答案打交道,閲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閲讀題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軾《赤壁賦》閲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軾《赤壁賦》閲讀答案4篇

蘇軾《赤壁賦》閲讀答案1

閲讀下面兩段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節選自蘇軾《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阜。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脱,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歎曰:“有客無酒,有酒無看,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節選自蘇軾《後赤壁賦》)

5、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舉酒屬客屬:勸酒

B、浩浩平如馮虛御風馮:通“憑”,乘

C、是歲十月之望望:農曆每月十五

D、今者薄暮薄:稀薄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①飄飄乎如遺世獨立②顧安所得酒乎

B、①行歌相答②及時相遣歸

C、①徘徊於斗牛之間②以待子不時之需

D、①而不知其所止②歸而謀諸婦

7、下列對以上兩段選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一營構秋江夜色之美,使人恍然“羽化而登仙”;選文二中“歸而謀諸婦”數語,富有生活氣息。

B、選文一側重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選文二則在敍事中融入寫景與抒情,三者融為一體。

C、兩段選文觀察景物的立足點一樣,都是在舟中;但選文一描繪的是初秋景色,選文二則是初冬景色。

D、兩段選文都描寫赤壁月色,各具特色:選文一營造浩渺澄明的意境,選文二營造清冷高遠的意境。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答案】

5、D

6、C

7、B

8、(我們)任憑小船隨意漂盪,越過那茫茫萬頃的江面。

《赤壁賦》(節選)參考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着與明月有關的文章,歌頌窈窕這一章。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徘徊在鬥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着天際。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蕩,就如同憑空乘風,卻不知道在哪裏停止,飄飄然如遺棄塵世,超然獨立,成為神仙,進入仙境。

《後赤壁賦》(節選)參考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着我,一起走過黃泥阪。這時霜露已經降下,葉全都脱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裏瞧瞧,心裏十分快樂;於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過了一會兒,我歎惜地説:“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麼度過呢?”一位客人説:“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裏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説:“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就這樣,我們攜帶着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遊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遊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

蘇軾《赤壁賦》閲讀答案2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7.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

A.舉酒屬客 屬:致意,引申為勸酒。B.縱一葦之所如 如:好像。

C.正襟危坐 危:端正。 D.凌萬頃之茫然 凌:越過。

8.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蘇子愀然 何為其然也

B.侶魚蝦而友麋鹿 耳得之而為聲

C.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惟江上之清風

D.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寄蜉蝣於天地

9.對文段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這段文字用主客問答的方式來寫。主客問答是賦的傳統手法,一般説來,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話從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於運用比喻的手法,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變化,寫得具體可感,如“寄蜉蝣於天地”。

C.這段文字將情、景、理有機結合,實質上是蘇軾貶謫生活中苦悶心緒的流露,但從全文來看,蘇軾並沒有沉浸在這種苦悶之中。

D.作者描繪了“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景象,意在抒發自己急欲建功立業的豪情。

10.翻譯下列句子(5分)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3分)

(2)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2分)

參考答案:

7.B(如:往)

8. C(結構助詞“的”,A詞尾/這樣;B連詞並列/承接D“被”/“在”)

9. D(“抒發自己急欲建功立業的豪情”不當)

10. (1)向西可望見夏口,向東可望見武昌,山川環繞,草木茂盛,一片蒼翠,這不是曹操被周郎打敗的地方嗎?(“西”“東”“繚”各0.5分,被動0.5分,句子整體通順1分)

(2)何況我與你在江洲之上捕魚打柴,與魚蝦結伴,以麋鹿為友。(狀語後置1分,“侶”“友”各0.5分)

蘇軾《赤壁賦》閲讀答案3

後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阪。霜露既降,木葉盡脱,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歎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户視之,不見其處。

14.下列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B)

A.顧而樂之 B.顧安所得酒乎

C.四顧寂寥 D.道士顧笑

解析:B項,副詞,表示輕微的轉折,相當於“而”、“不過”;A、C、D三項均為動詞,回頭看。

15.下列加點詞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A)

A.適有孤鶴,橫江東來 B.步自雪堂

C.掠予舟而西也 D.羽衣蹁躚

解析:A項,名詞作狀語,其餘為名詞作動詞。

16.下列各項中,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

A.行歌相答——一邊走一邊吟詩,互相酬答。[來源:]

B.凜乎其不可留也——感到害怕,不敢停留。

C.如此良夜何——這是多麼美好的夜晚啊。

D.聽其所止而休焉——隨它停在哪裏就在哪裏休息。

解析:C項,怎麼度過這個美好的夜晚呢?

17.對文中“玄裳縞衣”的“孤鶴”所具有的象徵意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C)

A.象徵身遭貶謫,孤獨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徵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徵 因“客去”而感覺孤寂的作者。

D.象徵作者“羽化”的遊仙思想。

解析:C項,作者的孤寂並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貶謫的緣故,即使“客”也只是陪襯而已。

18.對本文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

A.第一段中“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一句,既是寫實,又多少帶有作者對人世滄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鶴”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現的同一對象。

C.本文中道士化鶴的描寫,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賦》中“蘇子”的議論表達了他樂觀曠達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賦》都表現出一種虛無思想,這正是作者的思想侷限造成的。

解析:D項,“虛無”思想在本文中有,在《赤壁賦》中沒有。

參考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着我,一起走過黃泥阪。這時霜露已經降下,樹葉全都脱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裏瞧瞧,心裏十分快樂;於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

過了一會兒,我歎惜地説:“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麼度過呢?”一位客人説:“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裏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説:“我有一斗酒,保存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着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遊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面貌改變太大了,再也認不出來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虯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這個極高處。我“譁”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颳起,波浪洶湧。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裏令人畏懼,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裏就在哪裏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隻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長聲音叫着,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

過了一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説:“赤壁的遊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麼地方。

蘇軾《赤壁賦》閲讀答案4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蘇軾《赤壁賦》(節選)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餘為徐州。與可以書遺餘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複寫一詩,其略雲:“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餘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①。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節選)

注:①曹操與橋玄為摯友。橋玄死後,曹操經過橋玄的故鄉,遣使致祭,並作《祀故太尉橋玄文》。

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而卒莫消長也 卒:終究

B.洗盞更酌 更:再

C.月落庭空影許長 許:如此的

D.廢卷而哭失聲 廢:廢置

1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葉葉而累之 目遇之而成色

B.少縱則逝矣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C.與可之教予如此 苟非吾之所有

D.與可是日與其妻遊谷中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17.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實際上是用以自我解脱。

B.“畫竹”是乙文的線索,通過記述文與可畫竹的情形,以充滿感情的筆觸回憶兩人的交往,熔敍事、抒情、議論於一爐。

C.乙文第二段敍寫了文與可贈與蘇軾篔簹谷偃竹圖和《篔簹谷》詩作引起的笑談逸事,表現了文與可豁達、爽朗、風趣的個性。

D.甲、乙文段都運用了語言描寫,分別展示了蘇軾在面對朋友時的曠達樂觀和風趣幽默,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18.將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用“/”斷開。

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19.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①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②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

15.DD.“廢”是“停止”的意思。

故選D。

16.B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表修飾/表承接;

B.連詞,那麼,就;

C.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無義;

D.介詞,與/連詞,和。

故選B。

17.C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文與可贈與蘇軾篔簹谷偃竹圖和《篔簹谷》詩作”錯誤,《篔簹谷》詩作為蘇軾所寫。

故選C。

18.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19.①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盤凌亂。大家互相枕着墊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明亮。

②與可畫竹子,起初對自己的墨竹畫並不看重。各地拿着絲絹前來求畫的人,一個接着一個地踏上門來。

【分析】

18.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乃”連詞,連接前後兩個動詞性短語,用在句首,在其前斷開;“者”助詞,其後應斷開;“之”作“從”的賓語,其後斷開;“以”連詞,表目的,可用於句首,在其前斷開;“所見”為“追”的賓語,在其後斷開;“落”作“鶻”的謂語,其後斷開。

翻譯為:拿着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裏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見去畫,提起筆來一舉完成,來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

19.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並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採分點:

(1)狼籍:凌亂;枕藉,枕着,墊着;乎,在;白,明亮,變白,

(2)貴重,意動用法,對……看重;持,拿;請,求取;躡,踩踏。

參考譯文:

蘇軾説:“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不斷流逝的就像這江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但是最終並沒有增加或減少。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沒有一瞬間不發生變化;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與自己的生命同樣無窮無盡,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便聽到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享用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時候。這是造物者(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大寶藏,你我儘可以一起享用。”

於是同伴高興的笑了,清洗杯盞重新斟酒。菜餚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亂。(蘇子與同伴)在船裏互相枕着墊着睡去,不知不覺天邊已經顯出白色(指天明瞭)。

竹子剛生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可是卻節、葉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挺直的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可是現在的人畫竹時,卻是一節一節的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裏還有竹子呢?所以説畫竹,一定要心裏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裏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見去畫,提起筆來一舉完成,來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這是與可教給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裏卻明白這樣做的道理。

起初,與可對自己的墨竹畫並不看重。各地拿着絲絹前來求畫的人,一個接着一個地找上門來。與可很厭煩,把絲絹拋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致使士大夫把這當成話柄相傳。後來,與可自洋州回京師,我去徐州任知州,與可跟我説:“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説: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裏求畫。這回襪子材料應當集中到你那裏了。”信尾還寫了一首詩,其中説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我向與可説:“竹子長萬尺,應該用二百五十匹絹,我知道您是懶怠做畫,只是想要得到這些絹而已!”與可無言可對,就説:“我説錯了,世上哪裏有萬尺長的竹子呢?”我對這做出瞭解釋,回答他的詩説:“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道:“蘇公真善辯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要買田還鄉養老了。”隨着把他所畫的《篔簹谷偃竹》贈給了我,説:“這竹子只不過數尺,卻有萬尺的氣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曾經讓我作《洋州三十詠》詩,《篔簹谷》就是其中的一首。我的詩説:“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賞,燒筍當晚飯吃,打開信封看到詩,禁不住大笑,把嘴裏的飯噴了滿桌子。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死於陳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書畫,見到這幅墨竹圖,便停止了晾書,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橋公文中有車過墳前就會腹痛的話,而我也記載下來過去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