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宋代詩人 > 秦觀

如夢令秦觀閲讀答案

欄目: 秦觀 / 發佈於: / 人氣:1.72W

《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由秦觀創作,是詞人在貶謫途中,夜宿寒冷荒僻的驛舍所作。這首詞借寫夜宿驛舍的況味,訴説旅途的艱辛。

如夢令秦觀閲讀答案

  

秦觀《如夢令·遙夜沉沉如水》閲讀答案

如夢令

秦觀

遙夜沉沉如水,風緊驛亭深閉。

夢破鼠窺燈,霜送曉寒侵被。

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

註釋

①遙夜:長夜。

②驛亭:古時候設在官道旁,方便傳遞公文的使者和來往官員中途休息換馬的館舍。

③夢破:睡夢被驚醒。窺:在隱僻處偷看。鼠窺燈:謂飢鼠想偷吃燈盞裏的豆油。辛棄疾《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詞:“繞牀飢鼠,蝙蝠翻燈舞。”情景相似。

④侵被:透進被窩。

⑤無寐:睡不着。

閲讀答案一:

注:①此詞是作者紹聖三年(1096)貶謫郴陽時在途中驛亭所寫。

1.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詞作簡要分析。(4分)

2.這首詩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舉出兩種並作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4分)這首詞表達了詞人貶謫後的落寞哀傷之情。(2分)長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風陣陣,驛亭緊閉,飢鼠窺燈,曉寒侵被,人聲嘈雜,驛馬長嘶。它通過寫詞人徹夜難眠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表現了詞人貶謫途中孤旅難眠的落寞之感,悽苦哀傷之情。(2分)

2.(4分)①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淒涼,表達了詩人因被貶謫而沉重的心情。

②首句疊詞“沉沉”,不但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強化了詩人沉重淒涼的心情。

③“無寐,無寐”,運用反覆的修辭手法,強調詞人因被貶謫而夜不能寐。

④融情於景。首句運用景物描寫,寫出了夜的漫長和淒涼,渲染了悲涼的氣氛,烘托出作者孤寂淒涼的心情

閲讀答案二:

1.“遙夜沉沉如水,風緊驛亭深閉”這兩句透露出了作者什麼樣的'感受?

2請解釋“門外馬嘶人起”暗示出的內容。

參考答案

1.漫漫長夜難盡,孤獨、淒涼的愁緒如同如水的長夜一樣排遣不去。

2.暗示出旅途跋涉,長路關山,白晝艱辛的生活又將開始。

  【作者秦觀人生經歷簡介】

少年時期

皇佑元年至元豐七年(一○四九-一○八四年)

少年交友遊歷

秦觀在未仕期間大多在故鄉高郵居家耕讀,準備科舉,然亦時常遊歷於江南吳楚之間,徜徉於山光水色之中。 在這段期間秦觀的主要出遊地有二:一為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秦觀同孫莘老、參寥子訪漳南老人於歷陽之惠濟院。浴湯泉,游龍洞山,又至烏江謁項羽墓,極山水之勝。此次出遊共得詩三十首,並賦《湯泉賦》一篇,以記所蹤。二為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秦觀前往越州省親,適逢蘇軾自徐州徙湖州,於是便乘蘇軾官船一同南下,途經無錫,遊玩惠山,又經吳興,泊西觀音院,探訪諸寺。端午過後,遂別蘇軾赴越。八月中秋與參寥子、辯才法師同遊龍井,其後又與郡守程公闢遊玩鑑湖、拜謁禹廟,相得甚歡,直至歲末家書催歸,秦觀始依依不捨的乘船北歸,也在此刻寫下著名的《滿庭芳》(山抹微雲)來描述此一離情,透露出此段漫遊歲月中的美好與不捨。

三試及第

學而優則仕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秦觀亦是如此,希望藉由科舉而榮登仕途,然而秦觀的科舉路途卻是屢遭挫折,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秦觀第一次參與科舉應試,抱著滿滿的期望換來的卻是落第的命運,於是他便馬上“退居高郵,杜門卻掃,以詩書自娛”(《掩觀銘》),可見此一失敗,對他是一大打擊;神宗元豐四年(一○八一)秦觀再次應試科舉,依舊名落孫山,科舉的接連失利,使得秦觀心境更加憂愁悲鬱,認清了“風俗莫榮於儒,材能鹹恥乎未仕”(《謝及第啟》)的社會現實,只好改變態度學習時文並向時人投獻詩文,希望獲得舉薦,終於在神宗元豐八年(一○八四)參加第三次科舉考試,併成功考取進士,步上其仕宦之途。

仕宦時期

神宗元豐八年至哲宗紹聖元年(一○八五-一○九四)

朋黨傾軋是北宋政治上的一大難題,更是朝廷不安的一大亂源,秦觀入仕之時,適逢北宋黨派爭鬥日益激烈之際,秦觀亦身不由己的捲入了這場政治漩渦,無法自拔。 元豐八年,秦觀登進士第之後,除定海主簿,未赴任即授蔡州教授,因其親附蘇軾,被視為舊黨,從此黨爭的迫害便從未間斷。元佑二年蘇軾、鮮于侁,共以賢良方正薦於朝,遂入京應試,無奈被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誣告,而不得參加應試;又元佑五年右諫議大夫朱光庭彈劾其"素號薄徒,惡行非一",而罷太學博士;元佑六年又因賈易詆其"不檢"而罷正字,接二連三的貶官,使得秦觀大受打擊,對政治開始灰心有退隱之意。元佑八年,秦觀授左宣德郎,又由祕書省正字兼國院編修官,參修神宗皇帝史實,甚得恩寵,數月之間,拔擢連連,此為秦觀仕宦時期最順遂風光之時。 宦達未幾,元佑九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親政,新黨之人相繼還朝,舊黨一一被貶,秦觀的貶謫生涯從此開始。

貶謫時期

紹聖元年至元符三年(一○九四-一一○○年)

元佑九年太皇太后高式崩逝、哲宗親政,政局丕變,舊黨之人被貶出京,秦觀亦難獲免,開始其艱苦的貶謫之路。 秦觀首先被貶為杭州通判,因御史劉拯告他重修《神宗實錄》時,篡易增損,詆譭先帝,前往杭州途中又貶至處州任監酒税。在處州任職之時,秦觀學佛以遣愁悶,常與佛寺僧人談禪,併為僧人抄寫佛經,他的《千秋歲》詞在回憶當年歡會時,抒發了很深的感慨和憂愁,已從去年的惆悵轉為悲愴: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裏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無奈小人構陷,誣告秦觀寫佛書,又因此獲罪。《宋史文苑傳》雲:"使者承風望指,伺候過失,既而無所得,則以謁告寫佛書為罪,削秩徙郴州"。削秩是將所有的官職封號去除,是對士大夫最嚴重的懲罰。貶謫南荒時秦觀心情悲慨,心中早已絕望,作了《踏莎行》詞,雖將《千秋歲》的直抒換為比興,沒有“愁如海”之類的字眼,內心深處卻依然鬱結難解。其中"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正是秦觀此時最佳的寫照。上片營造出一個悽迷的暮春境界,而起頭“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三句,連下“失”、“迷”、“無”三字,透出了詞人心中的渺茫之感,黃蘇《蓼園詞選》認為:“霧失月迷,總是被讒寫照。”可謂深獲其心。至如王國維所説的從“悽婉”到“淒厲”,更是敏感地指出了他內心感情、精神境界的遞降。 秦觀甫至郴州馬上又移至橫州編管,元符九年,移送雷州編管,眼望離京師越來越遠,歸鄉無期,秦觀賦《自做輓詞》:

家鄉在萬里,妻子天一涯,孤魂不敢歸,惴惴猶在茲。奇禍一朝作,飄零至於斯。

此詞道盡心中悽苦之情,怎叫人不心生悲惋。 元符三年(西元一一○○)哲宗崩,徽宗即位,向太后臨朝,政壇局勢變異,遷臣多內徙,秦觀也命復宣德郎,放還橫州,行至滕州之時,出遊光華亭,索水欲飲,水至,笑視而卒,結束其坎坷的一生。張文潛曾作〈祭秦少游文〉雲:“嗚呼!官不過正字,年不登下壽。間關憂患,橫得罵詬。竄身瘴海,卒僕荒陋。”這正是秦觀一生的最佳寫照,句句痛人心肺,一代文人,命運竟是如此的坎坷曲折,到最後竟死在化外之地,令後人無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