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活動的四個度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25W

1.注意討論活動的密度

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活動的四個度論文

小組討論活動是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比較常見的重要的活動形式之一。成功的討論活動,有利於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平等互動的多維交流,實現優勢互補和解決重點疑難問題,促使師生在交流、思辯的過程中進一步增進彼此之間的真摯情感,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發展健康的個性品質,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的矛盾,掃除認識上的盲點,做出價值上的判斷,走出行為上的誤區”。但是,我們不能盲目追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不考慮小組討論活動的實效,只在次數上做文章,讓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課上進行分小組討論活動,甚至一節課安排好幾次討論活動。要知道剛入學的孩子他們還不懂的什麼是小組討論活動,一定要他們小組討論會導致這樣的結果——有的組成員互相推讓,還沒確定出誰先説,討論結束的時間已經到了;有的組有的人在發言,有的在看其他組員,東張西望的,有閒聊的,也有的組發言的熱情倒是很高,但可惜的是,大家都在搶着發言,互不相讓,誰也不願意當“聽眾”,結果還是無法交流;還有的組討論的秩序良好,但是沒聽懂或者是忘了老師的要求,使討論完全偏離了主題……。這樣的小組討論活動能有什麼效果呢?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對課堂討論活動產生輕視、應付等消極心理,一旦積弊成習,不但直接影響他們對品德與生活的學習,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還會影響他們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甚至影響他們以積極的心態參與今後的社會生活。

2.把握自主活動的'精度

品德與生活這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本身所承載的“外顯化”的系統知識並不多,而更多的知識是以“內隱化”的形式藴涵於教材所設計的各種活動之中,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去挖掘,我們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要考慮到活動精確的“活動點”,把活動設在與本課學習關鍵有關、對本課理解有困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以及需要探求處。有時候必須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有機整合來充實和豐富,為學生的認知活動提供豐富的精神營養。但一定要注意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選擇跟教學內容有關和符合一、二年級學生的認知實際,能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形成的內容設計活動。例如,教學《春天來了》(一年級下冊)一課,在引導孩子們找春天、贊春天的時候,可以啟發學生在語文、自然、音樂、美術、勞動等多種學科中去尋找,讓學生從多種學科已有的資源中,通過頌、唱、跳、畫、剪、貼等形式獲取有關春天的知識,表達對春天的熱愛,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如果活動安排過多的畫春天,還在繪畫技巧上進行指導,這就不是品德與生活課,而是美術課了。因此我們在教學活動設計中要注意克服那種為了片面追求活動形式豐富新穎,而忽視了活動的精度,使活動內容既缺乏邏輯聯繫,又超越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3.設置生活實踐的坡度

品德與生活最主要的教學特徵是,讓學生迴歸生活世界,使教育變成“發生在師生之間的真實生活世界中的社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學習做人。擋一節課的活動設計不考慮學生的生理、心理髮育特點,盲目設置,會適得其反。因此在設置時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能拾階而上;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都能享受到活動給他們帶來的愉悦並從中受到教育。針對一、二年級學生生理髮育、心理髮育特點,我們可以選擇一些他們感興趣的、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完成。例如,教學《我為家人添歡樂》(一年級下冊)一課,可以給學生布置活動任務:每個人在家裏幫助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等長輩做一件有益的事情,比如洗菜、盛飯、打洗臉水、洗腳等,使他們初步體驗到父母等長輩們的艱辛,以實際行動報答父母等長輩們對自己的養育和關愛之恩,在為家庭增添樂趣的同時增進他們與家人的血肉情感,提高他們適應生活、參與生活、建設生活和創造生活的能力。像這類活動的坡度緩些、難度不大而又非常實在有效的實踐活動,學生樂於去做,也能夠做到。但如果教師選擇不當,設置坡度過高的活動——讓一年級的小學生在家裏開展諸如燒菜、做飯、熨衣服等難度比較大、比較累且有危險的實踐活動,大多數學生會覺得難以承受而不願意去做,或者是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做而使這種活動難以完成。其結果,必然導致學生以説謊來應付老師的檢查,教學得不到家長應有的理解、支持與合作,教師也無法掌握學生活動的真實情況而失去對其進行鍼對性教育的意義。

4.關注師生活動的角度

每一節課的活動應該注意角度的轉換,使其具有新鮮感,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一定要注意在活動設計時認真琢磨推敲,注意每個活動間的聯繫與變化。使每個活動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師生共同提高、共同建構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改革賦予師生關係以全新的內涵。品德與生活作為活動型綜合課程,這種理念體現得尤其明顯,並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學活動帶來了強大的生機與活力。但在認識上不能存在偏差,片面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甚至完全把“主導”和“主體”的關係對立起來,因而導致了教學活動陷入了新的“誤區”——過於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敢進行大膽的組織和管理,包括對違反紀律的學生不敢進行必要的批評和教育,使教學由“自主式”變成“自流式”,由“開放式”變成“放羊式”,致使教學在混亂無序的狀態下進行,使活動失去了實效。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將學生視為一個完整的、有獨立尊嚴、有獨立人格和豐富情感的社會人,充分尊重他們的活動熱情和興趣,千方百計地調動他們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一年級下冊《夏天,我們注意什麼》一課中需要學生了解防中暑的知識,但對於一年級的學生而言,什麼是中暑,或中暑的症狀是怎樣的,學生説不好,就需要老師的講解或引導。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隻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意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注意師生之間的角色轉換,關注師生活動間的角度,以確保品德與生活教學活動沿着良性軌道持續健康發展。

品德與生活教學活動是有一定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我們在備課時要深入教材,分析學生心理,結合學生實際,精心組織教學內容,設計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參與的活動,從而讓我們的學生都能從活動中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