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培養高中學生閲讀能力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43W

一、閲讀教學的本義

培養高中學生閲讀能力論文

葉聖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鑑賞》一文中談到閲讀教學時説“文字是一道橋樑,這邊的橋堍站着讀者,那邊的橋堍站着作者。通過這道橋樑,讀者才和作者見面,不但會面,並且瞭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這段話生動形象而通俗易懂地闡述了閲讀教學的內涵,告訴我們是學生要通過文字這道橋樑和作者“見面”。

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閲讀教學的核心目標是“使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這就明確了學生才是也必須是真正的閲讀主體,教師只是閲讀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擺正這點關係很重要。

二、閲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喧賓奪主,學生淪為配角。閲讀教學的.主體式學生。但有些教師記不住這一點,個人表現欲過強,常常越俎代庖。很多需要學生去思想的,教師替他們想了;很多需要學生去説的,教師替他們説了;很多需要學生去做的,教師也替他們做了,根本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表現的機會。還要學生幹什麼?僅僅當個觀眾和執行命令的“死士”嗎?學生完全處於被動,成了徹徹底底的附庸品,還談什麼發展學生的思維?還談什麼張揚學生的個性?

2、利用瑣碎分析,代替培養能力。多年以來,語文教學一直把重點放在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主題思想、分析寫作特點上。直至現在,在平常聽課時也屢見不鮮。“教材只是例子”,我們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教每一篇課文的目的絕不僅僅是把它肢解了、撕碎了,讓學生吞下去、記住它(這樣做即使是應付考試也毫無用途);而是以課文為引導,幫助學生理解一些語文規律,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閲讀能力。

3、注重機械訓練,忽略積累誦讀。當前語文教學中有一種傾向,就是把語文教學變成了語文訓練,這在畢業班尤為突出。這種訓練的簡單化、試題化、模式化,不但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反而妨礙了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在教材中選取的文章,大都是文質兼美的,完全可以通過聲情並茂的誦讀,加深理解;通過積累,豐富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三、在閲讀教學中的做法

在閲讀教學中,筆者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所謂學生個性化閲讀,意思是説學生在從書面語言中獲取的信息,及對這種信息的理解、體驗存在着差異,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教師要尊重這種個性化行為,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接受、理解、評價、鑑賞文本,做好評價與激勵工作;而不能充當“二傳手”,代替學生閲讀。具體做法如下:

1、先學後教,注重學生個體。在學習一篇新課文時,先不做任何的介紹和提示,讓學生在自然狀態下進入閲讀界,讓學生通過自己品讀,去發現信息點,去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獲得獨有的感受。例如在學習《雷電頌》一課時,我就是讓學生自己先去學,去讀,去感受,然後讓學生彙報學習成果。學生體會到屈原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我表揚了學生。接着就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啟發學生;作者塑造屈原這一形象,就是為了表現屈原的精神品質嗎?後來學生通過思考、交流,明白了作者是藉助屈原這個人物形象,來表現自己痛恨黑暗、嚮往光明、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看來,只要對學生有信心,給其時間和空間,學生的主體作用還是很明顯的。

2、提供充分時間,保證充分的誦讀。學習一篇文章,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對教材進行誦讀,決不能讓學生匆匆一瞥就急於探究文章內涵。尤其是文質兼美、文情並茂的好文章,更應該讓學生有層次地多遍誦讀。在讀的過程中,就引導了學生的思考;在悟的過程中,就解決了許多問題。假如滿足於學生的粗讀,便淺嘗則止,學生對內容不甚瞭解,根本無法推進閲讀思維和情感活動,教師即使花再大的力氣解讀,學生也無法獲取深刻的感受,更不用談獨特的體驗。

3、提供合作、探究的平台,開展創造性練筆。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就意味着教學要着眼於學生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個性的培養,品質的完善等。在閲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課文中多元化理解的內容、值得探討爭論的問題或者“空白”,構築一個合作探究的平台,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討論,發表自己個性化的看法,也可以讓學生寫讀後感、寫賞析片段、續寫,或者補寫“空白”等;把“讀”和“寫”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聯想、想象的能力。當然,教師也要相繼組織學生進行評議或親自點評,推動學生向更高層次、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延伸。久之,展示表達會成為一種自覺的閲讀行為習慣和創造意識。

4、引導學生通過美讀、表演等形式,創造性地解讀文本。有些內容學生不好理解,或者説部分學生理解不了,主要是因為文字在他們腦海裏形成不了概念,無法構成合適的詞句表達。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美或者表演的形式來啟迪另外一部分學生,這比教師大講特講要有效。記得在聽一位教師講《孫權勸學》一課時,教師讓體會文中幾處對話應讀出怎樣的語氣,學生就是體會不到位,無法準確概括出來最後教師選擇了自己概括。其時,教師如果親自或讓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範讀一下,再讓學生揣摩品讀,估計就能體會出來。

以上是筆者個人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簡而言之就是:在閲讀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讀”這一重要手段,引導學生在“讀”中悟出充滿個性的理解、感受、體驗,形成獨立閲讀的能力。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