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兒童適應學校還是學校適應兒童的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W

摘要:兒童適應學校還是學校適應兒童?從教育的目的角度分析,如果説學校的設立是為滿足兒童求學的需要,那麼是學校適應兒童;如果説為方便統治而設立學校,則是兒童適應學校。從學校的教授內容來看,按兒童年齡的發展階段、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和興趣制定教學內容,是學校適應兒童的體現;學校根據社會需要、學科結構等設置可能不受學生歡迎、但是必須修習的課程,則表現出兒童需要適應學校。

兒童適應學校還是學校適應兒童的論文

關鍵詞:兒童;學校;適應

兒童適應學校還是學校適應兒童,這是一個難以下定論的問題。學校和兒童誰主動適應誰並非只有唯一答案,從不同角度分析會有不同結論。從宏觀角度來説,影響學校與兒童之間的關係有很多,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等、學術因素等。從微觀角度看,教師是影響學校與兒童之間關係的重要因素。

一、概念界定

(一)什麼是學校。

學校是專門進行教育的機構,與教育有着緊密的聯繫。教育是一種權利,必然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它必須由一種體制來運作和實現。只是教育的形式多樣並且經常雜糅於其他生活行為當中。而學校就是將教育這種行為提煉出來的機構。但是學校很難提取教育行為的全部,它只能提煉一部分,所以問題總是集中於它提煉的是哪一部分行為和內容、根據什麼人的意願、為了什麼人以及參考了什麼環境因素和知識本身的因素。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出現了學校,但無需過分追究也可發現那時學校和現在學校的種種不同。即使從橫向上比較,同處在現在這個時代,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學校,不同學齡段的學校、不同科目的學校也有很大差異。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不同,而即使同樣的需求,很多其他因素也有可能使學校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相似的是,學校是教育的一種形式,必然是為了受教育者而存在,儘管不可能所有的兒童都是受教育者。

(二)什麼是兒童。

《現代漢語詞典》中將“兒童”定義為較幼小的未成年人。這是從人的成長階段來定義,或者説這個關於人的概念是從時間上定義的,而沒有突出和學校的關係。和學校的關係更為緊密的相關概念,應該是學生。但是“兒童”相對而言範圍更廣,並且帶有那麼一點點脱離學校教育的獨立意味。這一點獨立性,使我們可以偶爾將兒童和學校教育對立起來,而不僅僅在一個場域內分析。

(三)什麼是適應。

適應也就是適合客觀條件和需要。學校適應兒童,也就是學校適合兒童的客觀條件和需求;兒童適應學校,則是兒童適應學校的客觀條件和需求。

兒童的客觀條件範圍很大,比如認知、記憶等智力因素和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及性別差異、外貌特徵、成長環境等外部影響因素。而需求可能既包含某個兒童的興趣需求又包含許多兒童的統一性需求和差異性需求。而學校的客觀條件也很多,比如場地、硬件設備、師資、生源、學校文化、管理模式等。而需求基本體現在對上述客觀條件的種種要求等。

(四)學校與兒童的關係。

學校與兒童之間的關係有很多,法律關係、契約關係、教育關係等等,最典型的關係是教育關係,因為學校和在學校的兒童都是為了教育而存在的。學校和兒童的教育關係,是不可能平等的,是很難達到一朵雲觸碰另一朵雲的教育理想境界。學校提供了兒童與兒童之間平等交流的空間,但是,更為主流的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關係。學校是教育者的代表,而兒童則是受教育者的集合。

兒童適應學校還是學校適應兒童?

概念的解釋使得回答這個問題更加困難。

因為每一個詞背後的含義都是豐富的,而“適應”二字兩邊的內容並非在任何情況下都唯一和對等。例如同樣是從學校存在的目的角度分析學校教育,得出的結論就可能不同。如果説學校的設立與存在是為滿足兒童求學的需要,那麼是先有兒童的求學慾望,後有學校的產生,應該是學校適應兒童。而如果作為學校是為了方便某一時期對某一階層的統治而設立,那麼學校教育對於兒童來説首先是一種義務,學校的存在只需要兒童適應而並非由兒童選擇。那麼這種情況則更傾向於兒童適應學校。從學校的教授內容來看,按兒童年齡的發展階段、根據兒童的認知能力和興趣制定教學內容,是學校適應兒童的體現;學校根據社會需要、學科結構等設置可能不受學生歡迎、但是必須修習的課程,則表現出兒童需要適應學校。

適應的兩邊往往是兒童或學校含義的一部分內容,孰輕孰重本就不好衡量,而且這兩邊的重要性還在隨着社會發展、歷史變遷在不斷變化着。

二、影響因素

結論不確定,通常是因有諸多因素的綜合。

(一)宏觀角度分析。

宏觀説來,政治、經濟、社會等都影響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係。

從政治角度分析,教育對於國家來説是一種權利,它需要體現統治階層意志,還要與國家的政治制度相和諧。而學校則是教育意志更為具體的體現。然而學校與兒童畢竟是一個機構和一個人的關係,是以人為本的理念還是以集體為上的理念,尊重多元還是認同統一的政治訴求和制度都影響到是學校適應兒童還是兒童適應學校。通常情況下專政更傾向於兒童適應學校,而民主制度則更傾向於學校適應兒童。

從經濟角度看,教育是需要大量資本支持的國家行為。資金的來源和資金的分配也會影響學校與兒童誰主動適應誰的關係。教育資源的來源往往影響着教育的意志和目的。學校適應兒童發展,通常會尊重兒童的多樣化發展,其時比較,兒童的多樣化發展通常要比兒童的統一發展花費更多的成本。也就是即使存在學校適應兒童的理念,也需要具備學校適應兒童的物質條件,適應行為才能實現。而學校的物質條件既決定於整個社會的經濟實力,也決定與社會資源的分配比例。

從社會角度分析,包含的'因素更廣泛,有民族心理、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和社會慣性,包括一些不確定因素。現代的發展和環境更傾向於學校適應兒童,但是這種理念未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民族都適用。比如在美蘇冷戰時期,蘇聯的集中教育就曾經使美國社會對本國的教育理念產生質疑。在那個階段,教育的統一集中和蘇聯集權化的政治制度有關,但是集權制能夠在蘇聯存在,統一的教育制度能夠為民眾所接受,和一直以來俄羅斯民族重視集體的利益和榮譽的意識形態有關。再比如我國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問題。只能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過渡。社會的變革涉及到方方面面,應試教育在中國的出現也是應時代之需,但是當發展成熟之後,便有了自己的行動軌跡。它或許已經不再適應新的時代要求,但社會的發展有自己的慣性,要堅持改革的必要性,但也必須給這種慣性保留一定的空間。

影響學校教育的另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則是學術的發展。學校是集中傳播知識的階段,而且對於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學校來説,一般傳授的都是有明確定論和基本準確無爭議的知識。而這些都要以學術的發展為前提。學術建立的新學科,有可能就是學校教育的潛在內容。學科結構的完善和具體專業的深入,都會對學校教育產生巨大影響。

(二)從微觀角度分析。

從微觀角度分析,影響學校和兒童之間關係的因素更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教師的作用。

學校和兒童不是直接的互相作用,他們之間有一箇中介,就是教師。教師是連結學校與兒童的紐帶,對教育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首先是各種宏觀因素的綜合,體現特定環境下政治、經濟、社會、學術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同時,教師都和具體的學校與兒童產生團體關係。教師作為一名教育者,他是學校教育集合中的一員。從每天的工作任務來説,儘管目的不同,但他和兒童每天所接觸的事物和發生的行為是一致的,與兒童的關係非常緊密。尤其是在班級授課制之後,教師也自然被制定成為某一個學生團體的一員,和其他班級形成平行關係。所以,具體的“適應”活動其實是由教師來直接完成的,而自然狀態下的“適應”活動,也應該由教師來平衡和把握。

學校與兒童這兩個都是含義很豐富很複雜的概念,不分時代、不分地域、不分環境而給出學校和兒童誰主動適應誰的結論,是很難客觀而必然引起爭議的。將兩者聯繫起來的是“教育”,而教育的概念又很難獨立而純粹,它不僅和教育的內容有關,和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也有很大關係。“適應”的兩邊承載着隨時變化而很難平衡的兒童和學校的重量,而要隨時調整這個天平,教師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