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國有資產流失與防範的思考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34W

國有資產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物質基礎。國有資產的快速增長,是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源泉。建立“產權明晰、責任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化企業制度,成為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國企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但進入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以來,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至少流失800~1 000億元。國有資產以如此驚人的速度流失,已經成了困擾改革與發展的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從近年來的審計發現,國有資產流失,不僅侵蝕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也妨礙了國企改革的順利進行。這是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問題。

關於國有資產流失與防範的思考論文

1 企業國有資產流失的主要表現形式

所謂國有資產流失,主要指運用各種手段將國有產權、國有資產權益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國有收益轉化成非國有產權、非國有資產權益和非國有收益,或以國有資產毀損、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

1.1 決策失誤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決策失誤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較為普遍,其成因是“區域利益”作祟,盲目引進,重複建設。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目前有上千億元的投資因決策失誤而造成損失。我國幾乎每個省都有彩電生產線,然而,彩電生產線的利用率只有45%。有的地方為振興地方經濟,不注重實效,盲目引進冰箱、洗衣機生產線,但由於市場及產品本身質量等因素,只好紛紛停產,目前生產線的利用率只有40%。

1.2 破產企業國有資產流失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市場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價值規律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市場機制運行的形式是機遇與風險並存,其結果當然符合“優勝劣汰”這一自然規律。在這種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企業破產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也正是由於商品經濟客觀發展趨勢的衝擊,破產應運而生。據初步統計,從1988年試行《破產法》以來,全國共審結破產案件2 000多件,已破產的企業當中,絕大部分企業佔用大量國有資產,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破產的主要動機是逃避債務,企業破產了,銀行貸款理所當然地予以核銷。“破產有利”、“先分後破”的現象相當嚴重,破產企業中的資產流失,已成為國有資產流失的主渠道之一。

1.3 企業改制中國有資產流失

企業改制中國有資產流失形式主要表現為:

(1)將國有資產投資收益、經營利潤收入等列為“負債”,掛“應付款”賬上,進行隱藏。某國有企業改制中將800多萬元的投資收益、銷售利潤全部虛掛“應付款”,造成國有資產評估嚴重失實。

(2)加大成本和虧損。原本經營較好的國有企業,在臨改制之機,以庫存積壓、市場競爭激烈等為藉口,將產品大幅降價,甚至低於成本價格銷售;有的大肆揮霍浪費,增加企業成本和虧損,達到減少淨資產的目的。

(3)不全面清理固定資產與存貨。清查資產時,一味要求核銷“不良資產”、“壞賬”,卻對賬外資產或賬物不清的資產不認真清查入賬,將能夠盈利的實物資產遊離賬外。某廠改制時賬面上反映的存貨與徹底清查盤點後的存貨價值竟然相差1 000多萬元。已轉變價值形態的固定資產在改制中不評估,仍以賬面價值申報。轉化價值形態的資產,在改制中應以實際價值形態申報評估,但有些改制國有企業,對可能貶值的固定資產提出核銷損失要求,對已經增值或可能增值的固定資產,卻仍以賬面數額申報評估。某國有企業投入貨幣資金,早已轉變成了廠房、土地、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改制中仍以賬面資產申報評估。

(4)加速折舊,人為縮短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為了使國有資產“縮水”,搶在企業改制前,加速固定資產的折舊,將廠房、機械設備等固定資金賬面淨值降為零,以圖日後產權“置換”,可以無償地使用。

(5)不如實核算應收款,多列掛賬,甚至捏造往來款增加企業的負債。將經營活動中應當雙方結清或能夠對衝的往來,故意只記應付款,不記應收款;對無法或已無須付出的應付款仍照掛不誤,不按規定如實反映。某國有企業改制中將欠外單位的100多萬元貨款列為應付款,卻將應收款單位的200多萬元收入隱藏不報。

(6)隱藏小金庫資產。設立小金庫已屬違規,但在企業改制中仍將其遊離於企業資產外,是一種更加嚴重的侵害國家利益的行為。

(7)對外投資、開辦三產企業等資產不納入企業淨資產。

(8)不應列入資產核銷的損失,騙取核銷國家所有者權益。改制中將早已收回投資的項目,仍以壞賬損失名義,要求有關部門幫助核銷國家貸款。

(9)暗箱操作,未公正審計與評估,未正確證明和界定資產屬性。一些改制企業的經營者或與上級主管部門,或與中介機構串通一氣,故意將評估價值遠遠低於實際價值,將本應屬於國家的資產證明為集體,將應屬於集體的資產證明為個人。

(10)利用行政手段,把國有資產縮水“打折”。由職工或經營者買斷,明曰賣,實為送。無償量化國有資產,尤其是讓少數經營者“合法”地獲取極大比例的國有資產,其實質是嚴重損害國家作為出資人的權益。

從上述問題可以看到,在國有企業轉制的過程當中,最典型的問題就是國有資產的流失問題,它貫穿於企業改制的全過程,既有在清產核資、產權界定過程中發生的國有資產流失,又有在資產評估、產權 轉讓過程中發生的。國有資產流失責任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企業領導人的責任、中介機構的責任,也有政府主管的責任。

2 防範國有資產流失策略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要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在新一輪的國企改革的大潮到來之際,我們必須總結以往國企改革的經驗和教訓,防止某些人渾水摸魚、損公肥私、把國企改革當成一次暴富的機會,從制度上堵塞國有資產流失的漏洞。

2.1 國企改革實行市場化

公開國有企業改組轉制的程序,防止黑箱操作的現象。企業改組轉制的每道程序應及時向企業職工公開,接受監督。逐步減少國有產權定向轉讓的交易方式,推選國有產權在公開的產權交易市場以競價方式進行交易,保證交易的公平、公開和透明。

2.2 政府應完善有關法規制度

明確改組轉制的程序,並對轉制企業資產重組、清產核資、產權評估和轉制方案的制定及執行等各環節進行切實地審批或監管,不流於形式,以加強對國有企業改組轉制全過程的'監督。

2.3 建立政府委託中介機構進行清產核資和資產評估制度

由政府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作為委託人,而不是由轉制企業作為委託人,選擇信譽好的中介機構對改組轉制的企業進行清產核資和資產評估,費用由政府的財政支付。有利於防止中介機構受到轉制企業的干擾和干預。

2.4 建立責任追究制度

在國有企業轉制中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既有企業領導人的責任、中介機構的責任,也有政府主管機構的責任,對三方的責任都應加以追究。但由於缺乏相關的責任追究制度,政府主管機構的責任難以追究,這當中包括了應由誰來追究、如何追究、如何執行等問題。因此必須建立一套責任追究制度以便操作。

2.5 政府應加強對國有企業改革的審計,加大對國有企業改革中出現的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力度

對面臨改革的國有企業的資產經營者實施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在國有企業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中對企業的改組轉制應列為重大審計事項,對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要分清當事人的責任。對國有企業改革中出現的違法違紀的問題,紀檢監察部門應加大對其責任人的查處力度。發揮審計機關和紀檢監察機關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和國有資產保全中的監督作用。今後審計機關遇到類似上述問題時,可以作相應的處理。如對一些不規範的做法和問題可向上級領導部門作專題報告,違法違紀問題中涉及個人所得的利益問題,可移交紀檢監察部門作進一步的查處等。

參考文獻

1 李鬆森.國有資產管理[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