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創業者身份與創業行為的人力資源關係研究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1W

導 論

創業者身份與創業行為的人力資源關係研究論文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着科技進步和企業生命週期的加速,“創業”在經濟活動中發揮的作用日益顯著(李時椿和劉冠,2007)1。創業者也為經濟增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McMullen,2011),他們利用最有利的商業機會來實施創業行為(Hébert& Link,1988),在持續的變化中對商業機會做出反應,共同努力來保證經濟系統平衡(Kirzner,2015)。據不完全統計,從 2013 年初至 2015 年底,國務院及有關部門在 3 年時間內密集頒佈 63 份政策性文件,其中國務院出台的文件 20 件,國務院相關部門出台的文件 43 件2。從現實情況來看,“雙創”政策確實激發了創業者的創業熱情,許多創業者積極投身到創業洪流之中。清華大學創業研究中心 2013 年發佈的《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指出,在參與全球創業觀察的 60 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創業排名位居第 2。因此,為了理解個體做出這種選擇的心理因素,我們需要對創業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目前研究創業的許多學者仍然堅持傳統的創業理論,認為創業者開辦企業的目的只是為了追求經濟利潤,而學者 Fauchart 和 Gruber(2011)通過研究指出,創業者並不全是為了追逐經濟利潤,他們還可能是出於對創業者身份的強烈認同而選擇創業。有的創業者旨在成為所在行業的領頭羊,不斷尋求能夠滿足市場需要的方法,通過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消費者日益變化的需求;也有一部分創業者出於維持個人生存和增加物質財富的動機,憑藉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現有市場上的產品類型、服務方式或者銷售渠道進行些許改進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不可否認的是,經濟利潤是一個新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創業的本質在於創新和價值創造,創業者的使命和目標是通過多種多樣的創新活動帶動一個產業和領域的發展,對創業者身份認同的個體才最有可能不斷地推陳出新,通過創新活動來保證新企業生存和發展。因此,為了理解創業者行為選擇的差異性我們有必要探尋創業者的身份認同,但是目前關於創業者身份認同對創業行為選擇的差異性影響以及創業者身份的實現路徑的研究還比較少,因此,本文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和案例研究,探尋創業實踐中導致創業者行為選擇差異性的心理機制,旨在為理解創業者身份認同與行為選擇的關係提供新的思路。

第二節 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關於創業者身份的研究豐富了我們對創業者行為選擇的理解。社會認同理論作為構建創業者身份的基礎理論,豐富了個體對自我概念的理解,從基本社會動機、自我評估基礎和行為參考框架三個方面解釋了創業者行為選擇的`心理機制,為創業者實現創業目標提供了途徑。角色認同理論作為解釋創業者身份差異的基礎理論,認為不同身份類型的創業者通過實施與自我身份相符的行為來體現身份差異性,這種差異性貫穿了企業創辦、經營和管理的不同階段。因此,本文主要完成了兩個目標:第一,以社會認同理論為基礎,我們在中國情境下測量了創業者身份這一構念,並且發現新企業創始人確實擁有不同類型的創業者身份,證實了創業者身份並不是一個單一維度的構念,不同類型的創業者身份對創始人來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創始人通過實施創新行為來體現個體的身份。第二,以角色認同理論為基礎,我們探討了創業者身份是如何影響新企業創辦的,闡明瞭創業者身份和創新行為的關係,我們發現創業者身份和創業行為是一果多因的關係,具有較高身份認同的個體為了獲得創新結果,會通過探索式學習和利用式學習這兩種方式來創造知識。本文的研究結論對於深入理解創業者身份的理論內涵以及探索創業者行為選擇的內在心理機制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創業者身份

創業者身份是創業者一系列自我概念的集合,對於創業者自我和周圍其他人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Ibarra & Barbulescu,2010)。創業者身份代表個體想成為怎樣的人的心理願望,是個體持久的目標、願望、動機的認知顯現(Stryker & Burke,2000)。按照 Murnieks(2014)的解釋,創業者身份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組成自我概念的身份維度有中心性(Centrality)和顯著性(Salience)之分。中心性指的是與其他身份相比,焦點身份對於創業者的相對重要性;突出性是指創業者表達焦點身份的意願強度。由於意願是預測行為的最直接的指標,因此,創業者對自我身份越是認同,通過行為來表達身份的可能性就越大。早在 2004 年,我國學者賈良定就通過內容分析法對我國的企業家(23 位成功的創業者)進行過研究3,他的研究識別出願景型領導的三個維度:靈感主義、產品主義和市場主義,並且根據 23 位成功的創業者所具有的不同領導特質將他們歸結為易變者、創造者和改進者。而最近的研究發現,創業者擁有的社會身份包括政黨身份、政治身份和商業身份(熊琪等,2015)。而且創業者擁有的這些社會身份確實對創業者的行為選擇存在較大的影響,在僱傭員工以及企業福利等方面存在差異,具有社會身份的企業家可能做出更多有利於社會的僱傭行為而不是單純地追求企業經濟發展。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很多創業者在創業成功以後都希望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而為社會做貢獻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擁有某種社會身份,而在中國,擁有人大代表或者政協代表的政治身份可以幫助他們獲取更多的政治資源,因而在商業成功以後可能會追求政治身份。研究發現,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在獲得商業成功以後對人大代表和政協代表身份的追求存在非常大的差異(li & liang,2015),這種身份差異的產生主要跟他們的內在動機有關。親自我動機型的企業家不太願意追求人大代表和政協代表身份,因為擁有這種社會身份意味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親社會動機型的企業家中擁有人大代表或政協代表身份的比例較大,他們願意通過讓渡部分股息來回饋社會(主要是公司股東)。從這些研究可以看出,創業者都追逐與其身份相符的行為。

二、創業者身份的相關研究

創業者身份研究主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個體對自我概念的理解,二是個體興趣的發展導致身份的形成,三是個體以身份為參考點實施創業行為。Ka perová 和Kitching(2014)認為關於創業者身份的文獻提出了大量假設性問題,但是我們對創業者身份的意義,形成以及身份對行為的影響的探索還不夠深入。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個體選擇創業。為了理解個體做出這種選擇的心理因素,我們需要對創業者進行更多的研究。最近關於創業者身份的研究也許能夠為我們理解這種現象提供一個思路(潘清泉和韋慧民,2014)4。例如,Hoang 和 Gimeno(2010)認為對創業者身份的認同會增加個體轉變為創業者的可能性。基於社會認同理論,Fauchart 和 Gruber(2011)認為創業者出於追求自己的理想或者目標的動機而投身創業。他們以紮根理論為基礎,探討了創始人的身份和行為之間的對應關係來説明創業實踐的不同意義以及在創業過程和創業結果方面異質性的影響。他們的研究表明確實存在三種類型的創始人身份,並揭示了個體如何理解這些身份以及在身份的指引下創業者如何系統地塑造新企業創辦過程中的關鍵活動,因此印證了創業者不同自我概念的建立。研究結果顯示創業者身份在新企業創辦過程對創業者具有不同的意義,並且為了體現創始人身份的存在,在企業創辦的過程和結果中會存在非常大的差異。Harrison(2013)通過單案例研究指出創業者身份的形成包含社會對創業者的認可度以及創業者的自我想象。

結論

個體會建構自己的創業者身份以滿足自我概念的需要(陳建安等,2015)。Falck等(2012)將社會認同的概念與創業整合,認為創業認同的形成建立在個體社會化的基礎上。除了父母的看法會影響到創業認同的形成,同羣效應也會影響創業認同。而且,同羣效應對創業認同的影響還受到個體價值觀(個人主義)的調節。和職業認同相類似,創業認同研究認為個體會把創業者當作一種職業,並且創業者身份的形成與年齡,階層和民族有關。Gill(2014)進一步指出,創業者身份的形成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還與個體所處的地域有關。個體所處的地域在創業者身份形成的過程中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Donnellon(2014)對創業者能力的關注讓我們意識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實際上創辦的新企業或者創業行為很少。這是因為我們在“什麼成就了一個創業者”這個問題的理解上出現了分歧。研究認為除了具備實施創業行為的能力和技能以外,創業教育還應該把對創業者身份開發這一內容囊括進來。然而,目前大多數國家的創業教育還沒有將這一任務納入到學習內容中。通過整合與創業者身份相關的文獻和創業學習理論,Donnellon(2014)開發了創業者身份建構的分類模型。在隨後的案例研究中,他採用這個分類模型對學生創辦的新企業進行了抽樣和分析,研究結果也支持作者的觀點。在新企業創辦的模擬項目中,學生在克服挑戰以後形成了創業認同。基於這些研究結果,作者認為,如果教育的目標是學習創業實踐,那麼除了培養知識和技能,創業教育還應該培養學生對創業身份的認同感。Newbery 等(2015)也認為個體將自己視為創業者以後就會對創業者身份形成認同感。但是,此時的創業者身份認同還未完全形成。個體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自己的經驗來建構創業者身份。因此,可以通過創業教育來干預學生的創業者身份認同。關於創業者身份的研究是在融合了社會認同理論和角色認同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影響創業者身份認同的因素不僅包括個體特徵(性別,年齡和人格特質),還包括與創業者相關的社會環境和與創業者存在親密關係的個體(包括他們的家庭,朋友和其他對創業者有重要意義的個體),因此,怎樣提高個體對創業者身份的認同而使具有潛在創業意向的人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者也許是創業教育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