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質疑問難,貫穿在教學始終語文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09W

長期以來,語文界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課文是否講深講透、環節設計是否緊湊成為評價一節好課的一把尺子。有的教師認為,自己只要環節設計合理、將教材內容講深講透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因此,在教學中不知不覺地把自己束縛在教科書中,對每一篇課文都繁説細講,生怕有半點遺漏,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以影響教學環節、耽誤教學進度、影響課堂秩序等為由置之不理。

質疑問難,貫穿在教學始終語文論文

在各種聽課活動中,我們也經常發現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通過思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得到發展。但由於教學語言不精彩、教學結構不嚴謹、教學功底展示不充分而被排到差課行列。在有的公開課中,臨近下課,學生提出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因勢利導組織討論,學生有新的發現,獲得極大滿足,結果這節課因為拖堂而被扣分。

如何評價一節好課,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還是追求教學中講深挖透、教學環節的天衣無縫、教學藝術的完美無缺?這反映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觀念,實際上有些課雖然很好看,很精彩,但學生只是配合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完全是被動式的接受。我覺得應當把評課的重心放在關注學生髮展上,讓質疑問難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之中的語文課是一節好課。

亞里斯多德説過: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師在每節課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有疑學習,求異學習,因為有疑學習是探究學習的開始,是創造思維的第一步;求異學習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新課標在三四年級階段目標中提出:“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在五六年級階段目標中提出:“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七至九年級階段目標中提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新課標越來越重視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漸進培養,越來越重視學生具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一節好課,應該是在老師的主導作用下,調動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主動性,發現別人未發現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教師要構建“先問後學,先學後教,邊學邊問”的教學模式,把學生質疑問難貫穿在一節課的`全過程中。

一、課前自學存疑。

愛因斯坦説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強調學生自學存疑,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發現問題,主動探究。在每一節課之前,我都鼓勵學生在預習中質疑,做到學生沒有疑問不“開講”。剛開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膚淺,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的問題變得有價值了,如在《泊船瓜州》一詩的學習中,學生提出:“為什麼是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個‘綠’換成‘吹’好不好?”學生如果沒有經過認真思考,怎麼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呢?

二、課中質疑問難。

學生質疑問難的過程,是積極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鼓勵質疑問難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措施。教師要為學生主動提問提供機會,並且針對學生學習的疑難,尊重學生的學路,以學路帶教路,在關鍵的地方隨機點撥:

1、教師引疑。

教師必須善於引疑,善於將對課題的理解轉化成學生認識需要,再不斷設疑、激疑,讓學生充分感知教材中所藴含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2、引導質疑。

1)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質疑。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質疑,既有利於學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能培養他們的置疑能力。

2)引導學生課中質疑。在一節課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質疑問難,通過設置懸念、信息反饋、電教演示、觀看插圖等教學環節引疑,促進學、思、疑、問的結合。

教材不是完美無缺的,教學參考書也不是標準答案,教師的個人見解也不是無懈可擊。教師應給學生營造一種寬鬆的氛圍,留給學生進行創造思維的空間和時間。大力引導學生敢於否定教材中的有些內容,敢於懷疑老師的“正確講解”,敢於推翻公認的標準答案。比如在上《落花生》這一節課時,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文中把石榴、桃子、蘋果和花生進行對比,認為石榴等高高地掛在枝頭不可取。那結合父親‘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我有這樣的疑問,像石榴等既好看,又對別人有好處不是更好嗎?為什麼要讚美花生呢?”學生的質疑一下抓住了課文的要害,最後經過師生共同討論,認為花生具有一種默默無聞質樸的美,從而明白作者寫作本文的真正用意。教師利用學生的質疑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3)引導學生課後質疑。引導學生在講讀課文後,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再質疑,啟發他們從語言文字、思想內容、謀篇佈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如在《凡卡》一課結束後,學生提出問題:“爺爺能收到來信嗎?”這一問題把課文的學習帶到了高潮,學生們展開討論,他們認為:凡卡沒有署名地址,爺爺不可能收到來信。於是有的同學又提出問題:“即使爺爺收到來信,會把他接走嗎?”這時的討論更加激烈,有的説爺爺會來接他,有的説假如爺爺的日子好過,為什麼要把他送到城裏去呢?凡卡思念鄉下的爺爺,那是因為爺爺能給予他唯一的親情,在生活上照樣不能解決温飽問題,凡卡會到鄉下也擺脱不了悲慘的命運,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這樣,在質疑中學生對課文有了深層次的理解。

一節好課,實際上是教者奉獻給聽課者一部優秀的作品,一篇優美的文章。評價一節好課,不僅要看教師講得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學生學得如何,教師要善待學生的質疑,哪怕他提出的問題在成人眼裏很幼稚、可笑、甚至是錯誤,我們也應認真對待,給予充分鼓勵。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我們的教學思路會常常因為學生的質疑而打斷,也許教學環節不是那麼緊湊,課文難以講深講透,但學生是受益的。這樣的語文課難道不是成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