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關於高職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探析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78W

論文摘要: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大學生內在的思想道德素質,品質修養以及創新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是改變職業院校以技術教育作為唯一培養目標的重要學科,是培養兼具高技術與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勢在必行,以適應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對高校提出的素質教育要求,符合當代職業院校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狀況以及性格特徵。

關於高職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探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的提出,旨在引導各高職院校將職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培養高素質的職業人,改變傳統的、單一的理論教學模式。我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根據國家的方針政策,結合職業院校的特色,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教學原則,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團隊、教學考核、教研工作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並取得了相應的成果。

一、更新理念,統領全局

結合高職院校特色,提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素質培養、促進內化、終身受益”理念,並貫穿於教學始終。此教學理念突出素質教育,重點在於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相契合,同時,堅持以生為本,理論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內化與外化相統一。

(一)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堅持以生為本。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主,以素質培養為輔傳統教學理念,改變“你説我聽”的被動局面,引導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課堂教學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增添實踐環節,體現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以學生參與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與“職業特色”想融合,培養他們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信念等等。

(二)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立足於實際生活,以社會就業為導向,引導他們走進社會、瞭解社會、服務社會,在實踐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制觀。同時,由於當代大學生自身特點,缺乏實踐經驗,價值觀尚處於形成時期,理論基礎不紮實,看待問題不能夠冷靜、深入、理性的進行分析、研究,因此,充分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社會現象,熱點問題等等。

(三)促進內化與外化的統一。在教師的引導,環境的薰陶等外力的推動下,通過對外部感性材料的分析,概括,真正把握事物的內在本質特徵,將客觀事物變成精神性的符號,進入人腦,內化為具體的思維對象,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指導學生制定方案、政策、計劃,達到學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真知、真信、真用,鍛鍊大學生的全方面技能,實現全面科學發展的目標。

二、創建團隊、整合資源

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科研創新團隊”的協作精神,積極嘗試教學改革創新。教學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團隊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每位教師的特長和優勢。在我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中,青年教師所佔比例高,我們充分發揮教學團隊協作精神,有針對性地採取多種措施、多個渠道,提高青年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從教師隊伍的整合中提高教學軟件資源。

(一)注重點面結合,提高教師素質。在全面整體培養方面,按照“三貼近”要求,結合“05教改新方案”,圍繞新課程設置的內容對青年教師進行整體業務培訓,為此,組織本課程主講教師參加由省教育廳組織的本課程教學備課會、年會等培訓項目。在重點單科提升方面則側重對初始學歷專業單一的青年教師進行單科進修培訓。要求系統地學習掌握新課改相關的非本人學歷教育的其他專業的基礎理論、熱點、難點及學術發展的前沿性問題。

(二)重視學習交流,開拓教師視野。每學期均請知名專家、學者給全校師生進行講座,組織教師與專家、學者的學習交流;同時,積極到其他院校參觀學習交流,開拓視野,創新思路。曾先後到上海大學、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清遠職業技術學院、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學習交流,對青年教師開拓視野,創新思路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轉變備課方式,提高教學水平。在集體備課中老教師與青年教師共同探討解決教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對教學內容中的難點重點,進行分類整合,定期以專題的形式由教學經驗和理論知識較為豐富的老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專題輔導;實行老教師和督導定期定量對青年教師進行聽課評課議課制度等。

(四)健全考評制度,促進教師成長。要求青年教師嚴格執行教學管理制度。從具體教學要素抓起,按照規定,每學期定期檢查教學日曆、多媒體課件、電子教案、學生作業,期末對試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聽課記錄表等進行分析,及時向青年教師反饋分析的結果,對存在的問題採取相應的改進措施。

三、課堂教學,理論講授與多種方法相結合

課堂教學要求同學們對知識的理解做到心領神會,不僅在於記憶,更重要的是理解,運用。轉變單一的'灌輸模式以及學生的被動角色,變被動為主動,實現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政治性、科學性和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有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對於初學者首次接觸該課程的理論知識,理論知識的傳授是不可或缺的。從大學生的理論水平來看,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接受能力和對理論的分析能力,掌握一定量的理論知識,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理論素養,能夠運用所掌握的馬列主義以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知識傳授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僅僅注重對知識的講授,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課堂教學要堅持以知識傳授為基礎,多種教學方法並用,以適應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對教學的要求,以及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性格特徵。積極探索互動式教學模式,首先,師生共同探討,互相啟發和提高,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拉近心理距離,有利於教師更深入的瞭解學生的心理傾向並及時的給予指導;其次,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即提倡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例如課堂辯論,演講等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轉換被動的角色,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最後,探索專題講授、案例教學、播放媒體資料等多種教學形式,恰當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給學生提供直觀生動的歷史鏡頭和圖像資料,引導同學們運用理論知識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並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內在本質特徵。

四、依託實踐教學,形成機制

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是相對於理論教學而言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的趨勢,也是國家方針政策的要求。各高職院校積極開展不同類型的實踐教學,並規定一定的學時,學分,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課程主講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社會不斷變化發展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要求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集中體現在課堂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學以及社會實踐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法律修養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處事能力。課堂實踐教學根據我學院專業設置和人才發展目標的特點和要求,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時代發展要求,將教學要素進行優化組合,使課程的教學更加貼近社會發展的實際,從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教學體系。例如: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理基礎》第二章:“繼承愛國傳統弘揚民族精神”時,開展以“豐田汽車質量問題引起的抵制日貨”是否合理為主題的討論活動,不僅與教學內容聯繫緊密,同時通過對社會熱點問題分析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真正內涵。校內實踐教學,則是在校內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同樣是針對本課程教學目的和要求以及熱點問題來開展主題實踐活動。例如:為了培養大學生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秩序,組織學生進行誠信宣誓,開展無人售報,校園文明和不文明行為拍攝等以誠信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又如:今年12月將迎來百色起義80週年紀念日,為緬懷百色起義革命先烈,弘揚百色起義精神,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我院承辦了“弘揚百色精神,踐行科學發展觀——百色起義紀念館基本陳列廣州市高校巡迴展”,加強和改進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社會實踐教學以實踐基地為依託,引導大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深入農村、工廠、社會參觀、調查、服務。例如:下鄉義務支教,參觀訪問紅色之旅,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等等。同時,以社會熱點為主線,我院緊跟社會發展需要,展開“健康亞運科學生活”宣傳活動,為迎亞運深入廣州大街小巷宣傳科普生活,真正實現走入社會,瞭解社會,運用知識服務社會,在實踐中提高理論聯繫實際的創造能力。

五、多元考核,貫穿全程

理論教學的改革與實踐教學的開展必然帶動考核方式的轉變。變單一的、唯“卷面成績”的傳統考核方式為多元化的動態考核方式,使考核過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即強調理論聯繫實際的考核方式,考核理論要聯繫實際,考核實踐成果也要聯繫理論,雙向考核實現培養創新人才的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開展、完善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必然趨勢,考核的內容由以往單一的理論考核轉變為理論+實踐的雙向考核。一方面,對理論的考核需要注入實踐元素,將課堂討論、演講、發言等表現納入評價體系中,以避免學生用傳統的眼光看待課堂教學,為考試專注於記筆記的行為,真正讓思想政治理論課進頭腦、入人心,使考試真正成為激勵學生學習的手段。另一方面,對實踐教學的考核重點在於對實踐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評價,對實踐過程中學生的思想表現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核,由點到面,步步監督,打消學生偷懶,矇混過關的思想傾向。同時,對實踐成果的考核要考慮到學生對理論知識的運用程度以及產生的社會效益,是否敢於接受社會的再檢驗。

六、改研結合,效果顯著

教學改革和科研相互促進,並取得了相應的教學研究成果。科研是教學改革的支撐,近五年來,本課程主講教師深入調查研究,在科研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主持或參與了多個教學科研課題的研究,如“早期公羊學的解經辦”(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多元文化語境下的文化和解問題研究”(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廣東省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研究”(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網絡時代廣州市高職高專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研究”(市級)、“人才培養結構調整與就業問題研究”(全國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課題)等;申報成為學院“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科研創新團隊”;主編或參編著作、教材15部;完成教學、專業技術研究論文8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