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農村教師隊伍發展有多難教育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82W

農村地區,由於受地域、經濟、歷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教師隊伍的整體發展受到嚴重製約,特別是推行素質教育和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新機制後,農村教育出現了新的變化:學校實行縣級直管,學校經費由以前的鄉鎮財政供給變為縣財政供給,經費渠道由以前的學生來源變成財政來源;教師沒有考試評分的壓力,一些學校將素質教育轉變為安全教育。相應地,農村地區教師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也有了變化,帶來了發展上的諸多難題,筆者近日深入到湖北鄖縣鄉鎮的部分學校,對教師情況有了更深層次瞭解。

農村教師隊伍發展有多難教育論文

1 教師缺編,是農村教育中最突出的矛盾

主要表現在總量缺編和結構性缺編,特別是結構性缺編。在總量上,國家對教師編制規定有三個標準線,分為最低標準、中等標準和高標準。根據國家最低標準,省市縣又制定自己的標準,比國家的最低標準還要低,可是,在農村一些邊遠學校,這個標準也很難執行。同時,隨着農村教育形勢的變化,教師編制標準已不能適應農村教育的發展,班級多、學生數減少,教師編制隨着減少,教師工作量繁重的矛盾日益突出。如鄖縣城關鎮桃花溝小學共有3個年級、15名學生,按教師配備標準只能配1人,每天至少要備6個學科的教案,還有上課、批改作業、接送學生等等工作,學校裏裏外外只有“一把手”,唱“獨角戲”教師一天到晚忙的焦頭爛額。在結構上,由於近年來學生的高峯期已過,學生數逐年遞減,補充新生的教師力量有限,特別是農村中小學幾乎得不到補充,加之自然減員嚴重,教師年齡偏大,個別鄉鎮教師平均年齡達45歲以上,這些問題的出現,導致教師青黃不接,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嚴重影響到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2 教師外流,使薄弱的農村教師隊伍雪上加霜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村教師的價值觀不再是“從一而終”的傳統從業意識,他們想方設法走出農村教育講台,有的跳槽改行,有的下海經商,有的託人找關係進城,還有一些學歷高的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學校優厚待遇的吸引下,他們毫不猶豫的選擇離崗外流,據鄖縣白桑鎮中心學校肖德明校長講,近三年,該鎮有18名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外流,給一些學校個別學科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教師外流,還有一種是小環境外流,即邊遠鄉鎮流向城郊鄉鎮、村級小學流向集鎮中心小學或者中學。幾番折騰,留守教學點和初小的教師,不是年齡大的,就是民轉公學歷低的。這些教師學科知識有限,有些學科如體音美甚至是“盲點”,教師不滿“一桶水”,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就成了一句空話。還有教師職稱結構不科學,導致教師流動頻繁。目前,教師實行定編定崗定職稱比例,當一所學校編制數和擬定職稱結構比例不變時,增加職稱崗位數額,要受到現有職稱崗位數額的影響,而現有職稱崗位數額變動有兩個因素:一是教師自然減員,二是教師工作流動。如果一所學校教師人數相對穩定,就會出現職稱緊張狀態,即使條件非常優越,成績十分突出的`教師,評聘職稱也只能望而卻步,這類外流教師在農村小學更為突出。 3 素質不高,教師可持續發展步履維艱

教師是一個需要經常充電、不斷提高的職業。教師素質的提高,一是通過自修,二是培訓提高,培訓提高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可是,目前的教師培訓,多數還停留在重形式輕實效層面,少數承擔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任務的教師。由於自身的知識水平不高,誤人子弟,使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與農村中小學教育,長期處於一種“小雞生小蛋,小蛋孵小雞”的不良循環中。近兩年,現代遠程教育在農村中小學得到廣泛的推廣和利用,使廣大農村教師獲得了新的培訓機會。儘管虛擬的優秀教師資源通過光盤送到了農村中小學,教師通過間接接觸,開闊了眼界,也學到了一些好的教學方法,但這種培訓畢竟還是不能代替面對面的互動培訓。鄖縣大堰中學的教師任濤説:“每次武漢學習,聆聽教育專家教科研報告,都會受到更深層次教育,獲取更高的知識水平,對學科教學無疑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同時,由於公共經費不足,培訓機構師資設備等資源有限,教師編制緊、培訓任務繁重,客觀上存在着矛盾,培訓似乎很自然地只能傾向於優秀骨幹教師。培訓部門總是希望通過優秀骨幹教師的培訓,使他們能將教改的火種帶回去,漸成燎原之勢。然而,更多普通教師同樣承擔着“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他們的學生也有全面發展的要求,儘管優秀骨幹教師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由於教育工作是“個體的勞動、集體的結晶”,一些優秀骨幹教師的作用有時仍難以抵消其他教師,特別是一些低水平教師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因而導致整體的教學效率的低效化甚至無效化。

教師素質低,要發展要提高實在是勉為其難,他不僅嚴重製約教師的成長,而且也會影響教育的發展。

針對以上現狀,如何確保農村教師隊伍隱定、持續、均衡發展?筆者認為:一是構建有效、有序的農村教師補充與雙向流動保障機制。通過加大政策優惠力度,適當提高農村“特崗教師”和緊缺專業教師的待遇,吸引符合條件的大學畢業生等優質資源流動到農村,積極為其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為其解決後顧之憂,讓其安心地融入到農村教育這個集體中來。同時,推行中小學教師輪崗交流和對口支援幫扶制,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實行城市教育反哺農村教育,中心校教育反哺村級小學教育,推行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交流,中心校教師與村級小學教師交流;通過不同能力的教師組合,上公開課、示範課、觀摩課等方式,把城區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帶到農村學校,帶動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促進良性的雙向流動。

二是建立健全可行的教師管理機制,確保教師隊伍穩定。合理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實際收入,加大對於長期堅持在農村中小學任教的優秀骨幹教師的宣傳、表彰、獎勵力度,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的優化管理,實行省市表彰的中青年優秀骨幹教師特殊補貼,加大農村、邊遠學校在編教師特殊補貼,努力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社會地位。對於長期在農村中小學任教的教師子女,在入學、就業等方面給予必要的照顧。還可以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體制,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評定的中高級教師嚴格實行聘用制,輔之以人事代理和合同制管理,建立和完善農村中小學教師各種保障體系,以確保教師隊伍穩定。同時,科學制定職稱結構比例,提高教師積極性。

三是改革教師培訓體制,建立開放、長效、可持續的教師培訓機制。中小學教師大多分佈在農村學校,要遵循“面向全員、突出骨幹、傾斜農村”的原則,修訂和完善有關的教育培訓制度,重點向農村教師傾斜。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建立多元化的以教育行政主導培訓力量為主體的,社會培訓機構參與的、開放的培訓體系,實施“請進來”和“走出去”的交流制度,加強校級交流,實行橫向聯合,通過各種方式增強交流。加強教師培訓基地建設,提高培訓質量。積極推進對縣級教研機構的質量評估,充分整合縣級教師培訓資源,合併教研室、電教室和縣級其他教師培訓機構,成立教研培訓中心,加強教師培訓基地的硬件設施建設,真正使農村教師培訓工作做到錦上添花,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