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少數民族鄉鎮中學語文教學論文參考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78W

一、少數民族鄉鎮中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少數民族鄉鎮中學語文教學論文參考

近幾年,隨着新課改的實施,語文教學水平總體有了很大提高。但少數民族鄉鎮中學由於受辦學規模、教學資源等因素的制約,在語文教學中存在着一些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的進一步發展。首先,語文教材設置不夠合理。文體混雜,沒有側重,教材選文忽視少數民族文化,不符合地區學生特點,能力要求脱離少數民族學生實際。教材編寫要力求做到社會需求、學科體系和學生髮展水平這三者的統一。而少數民族地區現行的教材,在編寫上卻是以翻譯漢文教材為主,能力要求脱離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以漢族學生為對象編寫的,不適合少數民族學生心理規律。其次,學校基礎設施落後。鄉鎮中學辦學規模小,水平差,效益低,設施簡陋,手段落後,教學課件和教學資源嚴重匱乏。少數民族多聚居在偏遠地區,經濟落後教育投資少,學校分佈集中、數量少。學校硬件建設落後,缺乏信息化教學手段,教學方式落後,多數民族中小學的實驗室、微機室、語音室建設條件差,圖書資料短缺。再次,教師隊伍差異大、能力素養和綜合素質不高。民族地區鄉鎮中學的語文老師往往學歷偏低,知識結構老化,大部分都在40歲以上,並且主要以中師學歷為主,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自主學習的條件也不具備,尤其在複式教學模式下,農村教師繁重的工作量致使其無法有時間更新觀念。基層教師隊伍不穩,由於條件相對較差,許多教師不安心在基層中小學任教,師資遠不能滿足各類學校的教學需要。最後,學生的輟學現象嚴重。部分鄉鎮學生輟學率甚至達到64%,出現了班級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逐年遞減的趨勢,大大超過了“普九”關於把農村中學生輟學率控制在3%以內的要求。

二、少數民族鄉鎮中學語文教學問題的產生原因

首先,語文教材建設滯後於新課改要求,缺乏民族語文教學大綱。少數民族地區的教材長期與漢族地區教材一致,沒有專門適合於當地學生的語文教學大綱,教材沒有側重點,缺乏對城鄉差別的認識。自然也就沒有對應的教材、民族教材教輔用書和參考用書、課外讀物。其次,地區經濟發展落後,缺乏教育經費。經濟落後地區,由於交通不便,學生只能到較遠地方入學。全國人大教科文衞委員會在西部三個省、自治區的調研表明,有近1/3的學生每天單程超過3公里,近1/8的學生單程在5~10公里之間。東北師範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2008年對全國8個縣77個鄉鎮的調查也表明,經歷了學校佈局調整的小學生平均家校距離變遠4.05公里,其中有10%的學生家校距離變近,有31.14%的學生家校距離沒有發生變化,在58.86%的家校距離變遠的小學生中,平均變遠了9.19公里。少數民族鄉鎮中學教學點相對普通中學數量要少,往往幾個鄉鎮共用一所少數民族學校,因此對於很多家遠學生需要寄宿,而寄宿制學校要比非寄宿制學校支出費用高出很多,又因資金支持少等問題,導致大部分學校運轉經費困難,給學校和教師的發展帶來極大的影響。再次,忽視對少數民族鄉鎮中學教師的“繼續教育”,教師的流動性大。部分鄉鎮學校引進人才力度不夠,很多接受過正規現代高等教育的師範類大學畢業生很難入崗,不僅僅是待遇問題,往往還涉及編制等問題。同時部分代課教師以及在崗教師缺少培訓,無法更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技巧,新的知識與觀點無法傳授等。對於少數民族鄉鎮中學裏少量的優質師資來説,鄉鎮中學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較艱苦與城市教師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優質教師產生強烈的流動意願。另外,風俗習慣及人情風物,觀念意識的差異。少數民族的風俗對學生的受教育水平也有很大影響,由於早婚習慣家長對孩子尤其是女孩的教育要求不高,女孩往往17、18歲就被家裏要求結婚、生子,從此失去了進一步受教育的機會。少數民族地區家長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在家長中流傳,認為讓孩子接受教育是“賠錢的買賣”。由於教育投資的風險大,收益時間長,很多家長寧願讓孩子早早輟學,到大城市裏打工掙錢養家,而不願讓孩子繼續讀書,有的孩子甚至小學畢業就外出打工。

三、解決少數民族鄉鎮中學語文教學問題的對策

首先,政府要發展經濟改變民族地區的落後面貌,增加教育投入。改變觀念意識,不斷提高少數民族的.受教育意識,變革保守狹隘的方面。中央民族學院和國家民委有關專家對民族地區教育與經濟的銜接問題做了研究,指出了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與教育的銜接關係上的兩種不同循環的趨向。“一是良性循環:經濟發達→高教育投資→高素質的人→高勞動生產率→經濟發達;二是惡性循環:經濟不發達→低教育投資→低素質的人→低勞動生產率→經濟不發達。”在地區經濟發展自力更生的同時,倡導社會關注民族地區中學生學習狀況,提高少數民族的認知水平,提高他們對教育重要性的認知度,從而最終達到少數民族鄉鎮地區經濟發展的目的。其次,完善少數民族地區語文課本,創造性使用教材。“由於知識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並得到辯護的,因此我們對知識的考察與其關注普遍的準則,不如着眼於如何形成知識的具體的情境條件。”由於中學語文教材具有宏觀性特徵,需要考慮到全國中學生整體情況,且中國民族眾多,條件差異較大,因此在文章與知識點的選擇上無法做到滿足每一個少數民族學生的需要。這就需要少數民族鄉鎮中學教師能夠合理應運用地方性知識創造性使用教材,根據本民族、本地區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材,結合地方性知識與民族特色講解課文。再次,學校要注意發掘、開發和利用少數民族鄉鎮地區現有語文資源,開發鄉鎮高中語文校本課程。要增強語文學習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意識,可開發的語文教學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等。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能夠自己主動尋找、發現、利用身邊的各類學習資源。另外,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應加快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實施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全面提高少數民族鄉鎮中學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專業水平,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少數民族鄉鎮中學應結合本校的教學實踐,對教師進行有關教育理論和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訓,從而提高鄉鎮中學教師分析、反思和研究教學行為的意識和能力,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以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

最後,教師要激發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法指導。部分學生可能由於客觀環境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導致成績差,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認識到學好語文的重要意義。此外,教師還要注意結合學生的需要和邊疆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展開學法指導,幫助其改正不良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習慣,不斷髮掘易於為少數民族鄉鎮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慾。

作者:王昊 鄭一瑛 宋學清 單位: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