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網絡語言粗鄙化議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53W

導語:粗鄙化的確是網絡語言的一大特點。那麼網絡語言粗鄙化議論文怎麼寫?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網絡語言粗鄙化議論文文章,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網絡語言粗鄙化議論文

網絡語言粗鄙化議論文1

“xx絲”一詞最近再度成為眾人關注的熱點,推手是有“小鋼炮”之稱的導演馮小剛。日前他在多個場合連續發聲,對這個網絡熱詞的流行進行炮轟,稱熱衷於使用這個詞彙的人羣是“腦殘”,“不以為恥反而為榮”,一番言論頓時引發熱議,聲援者和反對者紛紛站隊。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化語言學專家申小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場爭議背後,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網絡語言的粗鄙化。

稱自己“xx絲”是自賤?

事件的起因,是幾天前馮小剛的一位老外朋友問他:“xx絲”是什麼東西?在聽了馮小剛的解釋之後,老外更加困惑了,因為他發現這個“噁心的詞”在中國被大規模使用和傳播,並且“聽上去像是在讚揚”。馮小剛隨後就此事一連發了兩條微博表達自己的態度:“稱自己是草根是自嘲,稱自己是xx絲那是自賤。”

不久之後,馮小剛在公開場合再次談到“xx絲”問題,強調這個詞“不好聽”,還以作家莫言為例,説莫言以前寫小説時,寫到這個字眼都以大叉來代替,如今卻堂而皇之成為全社會的流行熱詞。

馮小剛的這番言論引起公眾的巨大反響。至記者發稿時,網友對這兩條微博的評論和轉發分別超過了10萬條和14萬條。許多網友在留言中表示,馮小剛的“炮轟”是對“xx絲”以及“xx絲文化”的隔膜和曲解;而導演何平、作家方方等人則對馮小剛表示認同,稱這個詞是髒詞,不該登上大雅之堂。

“重口味”被網絡消解?

“粗鄙化的確是網絡語言的一大特點。”申小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作為文化語言學領域的專家,申小龍注意到,除了“xx絲”之外,還有一些詞意極端的“重口味”詞語在網絡上頗為流行,比如“二逼”和“變態”。

但與之相伴的另一個現象是,當這些詞語成為網絡流行語時,原先字面上的不雅意味已經被淡化和修改了。“當網友普遍接受和使用這些詞語時,其實並沒有聯想到其本意。”申小龍這樣説。“xx絲”指的是草根、小人物,可以稱呼他人,也可以自我解嘲;“二逼”一詞則源於“普通青年、文藝青年和二逼青年”這一“青年三分法”的流行,有“傻”或者“少根筋”的意思。

很明顯,馮小剛此次炮轟“xx絲”之所以引起不同觀點的對撞,關鍵就在於雙方對於這個詞彙的不同理解。馮小剛一方關注的是它的字面意義,而廣大網友強調的則是這個詞語被網絡賦予的新含義。

粗鄙化是社會世俗化產物?

從語言學的角度,申小龍對於包括“xx絲”在內的流行熱詞持寬容態度,認為公眾首先應該接受網絡對於日常用語的這種淡化和修改;因為詞語的含義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任何語言的使用和流行都離不開具體的表達功能。

然而,人們有理由擔心:當網絡語言越來越成為一種大眾化的日常表達時,其粗鄙化傾向會不會對現代語言造成影響?對於這個問題,申小龍一方面相信網絡的自我淨化能力,同時他表示,語言不管是日常用語還是網絡流行語,其實都是社會狀況的晴雨表,而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個世俗化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説,粗鄙化是全世界語言面臨的共同問題。

網絡語言粗鄙化議論文2

反對觀點:粗俗用語流行傷害社會文化,應加以限制和規範

語言文字的使用是有規範的,我們國家有通用語言文字法,電視報紙雜誌等媒體理應自覺遵守。一些“格調不高”的流行語如果僅僅是在網上的小圈子裏流傳是沒有問題的,然而現在的情況是,一些嚴肅的傳播機構也在競相使用網絡粗俗用語,以此作為“接地氣”的體現。試想,如果書本中、報章中滿眼都是網絡流行語,其實也是另一種貧乏和無趣,況且一些詞的確不雅,不適合在特定場合使用。與網絡語言信手拈來的情況相反,一些學生對傳統語言和文化的瞭解並不多,寫出的文字不僅缺少規範,也令人費解。如果任由粗俗語言發展傳播,對整個社會文化也是一種潛在的傷害。(吳金彪:《生活清新了語言才能不粗俗》,齊魯晚報)

有的詞語最開始可能是無傷大雅的自嘲,但流行開來之後,可能導致一些羣體的自我貶低與矮化,固化社會上的歧視。粗鄙詞語在年輕人中的.流行還容易導致認知混亂,強化玩世不恭的心態。當然,粗俗的網絡用語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這些詞不應該得到公共場合的承認,出現在媒體和公開的講話或交流中。這涉及基本的公共場合的禮儀和對人的尊重,而絕不是假道學的苛刻要求。不能因為人有自由,就意味着他們在公共場域可以使用隨意粗俗的語言,因為積極自由要考慮到他人的消極自由,不能侵犯他人免於受到語言污染的自由。(劉波:《扭轉語言粗俗化趨勢》,21世紀經濟報道)

支持觀點:網絡語言體現民意訴求,不能無端限制

既然是一種語言,它對普通老百姓和大眾來説是可選擇的,至於能否被選擇源於民眾的需求與需要。媒體、出版物等對詞彙的選擇不一定會引發民眾的日常使用。流行詞彙的出現體現了一種合理的社會需求與訴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它是民智大開的一種象徵。同時作為一種時間性的語言,它也是對過往歷史的印證,當問你過去的2013、2014發生了什麼時,那些流行詞彙與語言就成了當年的經典與標籤。不僅如此,它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一種體現,再往前推30年,我們有嗎?而一些歐美髮達國家早就有過。最重要的是這些語言背後其實體現的是一種民意。(張立羣:《“語言狂歡”宜疏不宜堵》,蒲公英評論網)

語言的更新發展是不可改變的,新的詞彙和表達方式肯定會加入到傳統語言的河流裏來。對於網絡語言的創制、運用與變異流行,不能徹底格式化。隨着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語言可能越來越被公眾和社會所接受。因此,一方面要正視滿屏“X絲”、“X格”現象,同時認識到這僅僅是暫時性的,是公眾情緒的折射;另一方面要科學對待網絡語言,不能無端限制網絡語言的發展。否則,既背離了網絡時代的發展趨勢,也背離了語言的發展規律。(朱四倍:《對網絡粗鄙語言要正視,但也要有耐心》,蒲公英評論網)

反思:語言粗鄙化,是不是意味着我們內心發生了某種變化?

每個人其實都是語言文字的使用者,也是傳播者,現今粗俗網絡語言的流行並非毫無緣由,某些詞語的產生也與當下社會環境緊密相連。正像有些網友所説,使用網絡語言只是覺得它有趣,“玩玩”。然而,現實情況是,很多人還沒弄清楚怎麼回事,就跟在網絡語言屁股後面跑。(吳金彪:《生活清新了語言才能不粗俗》,齊魯晚報)

我們還應看到,一個時期的社會文化生活中流行的語言、文字,其實是在每一點上與我們生活的相互滲透,與我們時代的心靈和精神具有密切的聯繫。網絡語言的泛濫,實際上是反映出我們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創造力,越來越趨向於衰弱和萎縮的現實,我們陷入了一定的精神貧困。這從一個側面提醒我們,是該認真審視和反思我們的心靈和精神了。(都浩:《網絡語言污染,該反思我們的心靈和精神》,太原晚報)

結語 網絡語言確實賦予人們更大的表達自由,但我們也要警惕語言粗鄙化背後趣味與審美的衰退。只有保持理性精神、秉持文明意識,才能使語言的演進與文明的進步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