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巴普洛夫園林設計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5.08K

一、建設背景

巴普洛夫園林設計論文

(一)地理環境

巴普洛夫園選址於聖彼得堡郊外的普希金村,600公頃的園區土地位於斯拉維揚卡河兩岸,擁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天然的蜿蜒河流景觀和大面積的由白樺、紅松、雲杉組成的本土森林等自然森林景觀,以及以平原為主稍有起伏的地形都為巴普洛夫園的設計提供了優越的先天條件。

(二)氣候條件

普希金村屬於温帶大陸性氣候。冬天寒冷漫長,積雪期長。夏天短而涼爽,年降雨量約五六百毫米之間。聖彼得堡地區包括普希金村地勢較低,且受海洋影響較大,氣温相對較為温和,濕度較大,十分適宜植物的生長。

(三)建設時期

巴普洛夫園始建於1777年。1777年12月,葉卡捷琳娜女皇因喜得皇孫亞歷山大而將斯拉維揚卡河兩岸方圓600公頃的土地賜予其子保羅親王,不久又派去深得其寵的建築師查爾斯卡梅倫。英格蘭人卡梅倫之前初到俄羅斯便有幸設計了一系列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傑作而享譽俄羅斯乃至歐洲。在巴普洛夫園的設計任務中,卡梅倫從巴普洛夫的自然風貌中獲得靈感,決定整體設計以自然為本,讓自然本身來體現其構想,建築和自然融合在一起。這一時期,在葉卡捷琳娜女皇的大力推動的整體環境氛圍下,自然式園林開始盛行。同時,在建築師的自然式設計構想下,巴普洛夫園作為一個附屬與規則式宮苑的自然風景園開始逐步形成。巴普洛夫園的建設總共經歷了半個世紀,集聚了數位歐洲傑出的建築家、裝飾藝術家和園藝家,其間總設計師幾度輪換,但他們都基本繼承了前任的設計構思,並通過自己的手法共同打造了一個完整協調的自然風景園典範。

二、歷史及其地位

(一)第一時期(1779-1785)

第一時期,由葉卡捷琳娜女王盛寵的蘇格蘭建築師查爾斯卡梅隆建造了大宮殿和公園的總體規劃及斯拉維揚卡區。在此時期,主宮殿區、大星形區、斯拉維揚卡河區、冷水浴室、友誼亭和白樺區等均已初具規模。

(二)第二時期(1786-1800)

第二時期,建築師B波列納被葉卡捷琳娜女皇的兒子沙皇保羅一世邀請接替卡梅隆的位置,他對大宮殿進行了改建並完善了大星形區的路網體系,將從斯拉維揚卡河通向大宮殿的台階與宮殿前的環形場地相連接,同時在茂密的天然森林裏又規劃出老西爾維亞區和新西爾維亞區。

(三)第三時期(1803-1820)

第三時期,巴普洛夫園由保羅一世的遺孀瑪麗亞接管,她邀請了意大利畫家及舞美家貢扎戈、建築師沃羅尼基和羅斯負責整個宮殿和園林的設計。這一時期,園區裏的練兵場被改建為大原野區,幾座橋新建於斯拉維揚卡河上。在白樺林區,貢扎戈以成叢的喬灌木、大片的樹林和草地在自然場景中設計出舞台側幕般的幻覺效果,同時完善了規劃。

(四)地位

巴普洛夫園是俄羅斯最大的公園,是歐洲最大的英國風景園之一,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花園之一”、“俄式自然風景園典範”。

三、設計手法

巴普洛夫園的建設時期正是英國風景園剛剛在俄羅斯盛行的時期,可以説是處於規則式園林向自然式園林轉型的大時期。故其中的園林佈局繼承並延續了規則式園林的傳統,並沒有完全拋棄中軸線、放射狀道路等法國古典主義園林中的佈局要素,而是採用了混合式的設計手法。在巴普洛夫園的入口、景區中心和建築周圍保留了規則園林的平面構圖的基礎上,將自然園林的設計手法運用在了水體、園路、植物配植的方面,即使從平面上看起來更似規則式園林,身處其中卻能實實在在感受到巴普洛夫園的自然風景畫般的魅力。

(一)點

1、雕塑

彎曲的園路交會處有時設有人物雕塑,被茂密的植物遮擋,遠處只能隱約可見,與自然環境能恰好地融合,不顯突兀,又能起到視覺焦點和景觀點綴地作用,在自然的小道盡頭會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2、建築園中建築極少,體量小,散置在園內

從不同角度構成自然風景畫中的近景、中景和遠景,提供了視覺焦點,同時也增加了畫面的藝術表達力。但又與周圍自然環境完美融合,不顯突兀。主要建築物如大宮殿,周圍通過密集的道路系統和豐富的種植構圖,使得大體量的建築物自然地融入於周圍的風景之中。地的過渡自然,同時不會讓草地顯得過於空曠,也為草地中央向四周取景的畫面提供了中景,使得畫面豐富有層次。

(二)線

1、河流

斯拉維揚卡河穿過巴普洛夫園,故園中原本就具有較多的河流資源,設計師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進行了水體的處理,保留了自然蜿蜒的水面,幾乎沒有寬闊的水面,僅在重要的節點處設計有古典精美的小橋和小的構築物,駁岸邊間或種植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喬灌木採用羣植或散植的方式,倒映在平靜的水面上,風景寧靜自然。

2、道路

(1)林蔭道

巴普洛夫園在道路系統方面保留了筆直的林蔭道,以林蔭道為一級路作為主要交通路線,在各景區內均呈放射狀或星形分佈。林蔭道兩側種植有俄羅斯本土樹種紅松或白樺。但與規則式園林不同的是,林蔭道兩側的紅松和白樺等鄉土樹種保留了原始的面貌,未進行修剪,使得其與自然風景能夠較好地融合,處於筆直林蔭道卻不會覺得人工化或是道路規則感。高聳茂密的紅松圍合空間效果佳,並在交通上提供了便捷明瞭的遊賞路線,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感和引導作用。

(2)彎曲小路

河流和山丘邊多設計為彎曲的小路,使遊人可以從各個角度欣賞水邊景觀,同時將散置的建築串聯起來。水邊小路邊更配植有高大的蘆葦叢和水草等,盡顯水邊自然蜿蜒的原野風光。

(三)面

1、地形—平原、山丘和緩坡

巴普洛夫園利用原有較為緩和的地形,設計有平原、山丘和緩坡,形成動感和富有視覺變化的效果。在山丘和緩坡的過渡地段佈置大面積的草地、疏林或者密林,整體效果自然但變化十分緊湊。雖然空間上尺度很大,但在這樣的大尺度下,通過地形幫助做到了移步換景的效果,步步是景,每一處都似一幅風景畫。

2、草地

巴普洛夫園裏有大量的大面積草地的設計,不僅繼承了英國自然風景園園林的造園手法,同時體現了本土典型景觀特色。草地選用本土的草種,長勢茂密,不做過多修飾,採取粗放管理,體現出樸素自然的狀態。

3、疏林和密林

灌木和喬木均選用本土樹種,種類較少,且通常保留自然狀態,不進行個體的修剪和裝飾,人工干預少,最大程度地模仿了自然。其中喬木應用更為廣泛,而灌木由於林下光線不足,故應用較少,體量也相對小。其中主要應用的本土樹種有白樺、紅松、椴樹、雲杉、冷杉、落葉杉、楓樹等。

4、空間

巴普洛夫園依託點、線、面的設計元素,即主要通過道路的設計、地形的塑造和草地、疏林、密林的配植創造了豐富多樣的空間體驗。不同尺度的空間體驗,如狹窄的林蔭道和視野寬廣的草地,在巴普洛夫園這一極大面積的自然園中,銜接和轉換節奏適宜自然,既不會使人感到審美疲勞,又不會覺得轉變突兀奇怪,這也是巴普洛夫園的成功之處之一。

四、七大景區

在巴普洛夫園的建設過程中,設計師根據景觀類型和功能的`不同,通過將宮殿、河道水面、疏林草地、密林等地塊分區規劃來儘量保持每個特色景觀區塊的獨立性和完整性。由此,將巴普洛夫園分為七個景區:中央宮殿區、斯拉維揚卡區、大星形區、老西爾維亞區、大原野區、新西爾維亞區和白樺林區。

(一)中央宮殿區

中央宮殿區位於園區西南部,其中有巴普洛夫園內最大最豪華的宮殿建築,佔地約9公頃,佈局均勻,飾有大量雕塑和花圃。

(二)斯拉維揚卡區

將斯拉維揚卡河的幹河流域劃分為斯拉維揚卡區,佔地面積79公頃,河流盡可能地保留了原有風貌,其中3公頃的斯拉維揚卡河谷自東北向西南錯落地分佈着阿波羅列柱、冷水浴室、友誼亭、比爾塔以及其他建築。

(三)大星形區

大星形區位於園區東部,擁有茂密的林木和零星的小池塘,其中穿插着筆直的林蔭道,整體呈星形放射狀分佈。

(四)老西爾維亞區

老西爾維亞區是結構勻稱的林區,林中的圓形空地上呈環狀豎立着12尊古希臘神雕像,向外呈放射狀布有12條狹長的林蔭道,通向廣闊的大原野區。

(五)大原野區

大原野區面積約30公頃,其中草地與樹林交錯分佈,小溪河流穿插其間,水邊生長有不加修剪的茂密樹林,水面上自然生長着各種水生植物,盡顯自然風貌,讓人有亂入原始森林的錯覺。

(六)新西爾維亞區

新西爾維亞區中五條林蔭道相互平行分佈在叢林中,道旁載有修剪整齊的金合歡灌木叢。

(七)白樺林區

白樺林區是七大景區中面積最大的景區,佔地265公頃,七條林蔭大道由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狀分佈,道路總長38公里。該景區內沒有任何建築和雕塑甚至沒有人工的痕跡,只有曠野、森林和草地,密林、疏林和草地的運用在白樺林區達到了極致,即使是身處筆直的道路也無法感受到任何人工的痕跡。隨意佈置着散碎沙石的路面,和道路兩旁自然生長的高大喬木,伴隨林蔭道經過狹窄密林後進入視野的荒野草地和草地上點綴的幾株白樺都一一體現出俄羅斯北方最自然的風景。

五、巴普洛夫園的現在

巴普洛夫園作為俄羅斯著名的風景園已成為聖彼得堡線路的景點之一。在聖彼得堡市中心的莫斯科火車站每天都有幾班前往巴普洛夫的火車,車程約一個小時左右。巴普洛夫火車站就設置在巴普洛夫園入口之一,園內提供有園區和建築平面圖及簡介,並提供有自行車可供遊人快捷地遊覽全園風貌。巴普洛夫園現在依舊保持着古老的面貌,極大的園區面積也很好地消化了本就不多的遊覽人流,使遊人在林中水邊彷彿置於無人的自然之地,帶領遊人自然地融入到靜謐的風景畫之中。郊外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保存現狀以及俄羅斯稀少的人口密度背景,使得巴普洛夫園成為歐洲最原汁原味的英國自然風景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