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人文地理學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實踐探索論文

欄目: 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72W

摘要:本文針對“人文地理學”的教學特徵,對其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客觀要求、研究性教學內容選擇和實踐過程進行了理性分析,並對其教育效應進行了客觀評估。

人文地理學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實踐探索論文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問題導向;能力培養;人文地理

一、“人文地理學”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

1.課程特殊性的客觀要求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科學的基礎性核心課程,是一門研究人地關係的學科,不僅對揭示地球表層的人地關係地域系統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建設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它包含了文化、人口、經濟、語言、宗教、民族、民俗、政治、軍事等內容,及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許多現實問題、熱點問題、焦點問題。人文地理學主要特徵是社會性、區域性以及綜合性。通過研究性教學可最大限度地體現人文地理的特殊性,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性教學能真正體現人文地理的教育意義。

2.課程時代性的客觀要求

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嚴重的資源、環境、人口與發展問題,區域發展失衡問題,文化、宗教衝突問題,局部地區政治、軍事動盪不安等問題,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性教學提供了廣闊空間。緊密結合社會發展實際,實施研究性教學可使嚴肅、枯燥的理論説教變得生動,激發學習興趣,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深度,提高教學效果與人才培養質量。如在人口地理教學中,可開展我國人口問題的形成與解決對策的研討;農業地理教學中,可緊密結合我國的三農問題、縣域可持續發展問題、農業產業化等熱點,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課程實踐性的客觀要求

實踐應用能力是人文地理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人文地理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人地關係,所有對人文現象形成與發展的觀察分析,都建立在對自然界現象的觀察分析之上,理論知識框架體系構建、最基本的研究手段都與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各種人文地理事物、人文現象、人文景觀都能在實際中得到證實;擴大學生視野,使學生能接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各種真實、具體的環境與人文地理事物關係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本上枯燥無味的知識生動形象化[2]。

二、“人文地理學”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實踐過程

1.“人文地理學”研究性教學實施目標

一是應關注學生及其發展。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必須發揮學生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獨立性、參與性,把學生的個性健全發展作為研究性教學的出發點和目標。二是應關注“人文地理學”問題及其解決。研究性教學以對“人文地理學”問題的研究為切入點,把“人文地理學”方法的應用、能力的培養、思維的發展滲透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讓教學過程成為探究、質疑、思考、設計的開始。

2.“人文地理學”研究性教學內容選擇

“人文地理學”研究性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要求:一是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要求教學內容選擇應體現“人文地理學”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開放性;重視人文地理學的科學性、奇特性、生活性和實用性。二是實施“人文地理學”研究性教學的可行性要求學生具有相應研究內容的“人文地理學”學科背景、知識儲備、生活經驗、實施研究的條件等。研究性教學選擇的具體內容,包括經典性人文地理問題、社會性人文地理問題、前沿性人文地理問題、生活性人文地理問題、鄉土性人文地理問題、時事性人文地理問題等。

3.“人文地理學”研究性教學實施要求

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研究性教學的方式、方法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層面。教學過程的有序化:在研究性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要按照“問題的提出—引導—準備—指導—實施—展示—評價—理論提升—實踐應用”的思路、層次逐步落實完成,使研究性教學過程是有序的、開放的、主動的、互動的、探索的、求真的。教學目標的多元化:真正實現人文地理學科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研究與創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教育。

4.“人文地理學”實施研究性教學應協調關係

“人文地理學”實施研究性教學應協調好以下關係。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教師是主導,是問題的激發者、教學過程的策劃者、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教學效果的反思者;學生是主體,是問題的解決者、教學過程的實施者、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教學效果的體現者。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從“理論的實踐化”到“實踐的理論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得益彰。課內與課外的關係:時間安排、信息來源、問題分析與解決。基礎與拓展的關係: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實踐、應用、拓展。有序與無序的關係:集體組織研究與自主性研究,研究結論形成與研究質量評價。

三、“人文地理學”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教育效應分析

1.教育教學效應的多元性

“人文地理學”實施研究性教學具有多層面、多維度的`多元化目標,覆蓋教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和環節。①基於學生。研究性課堂教學活動的首要目的是培養自主、合作、反思、自我監控的“建構者、探究者”羣體,使學生從被動的人文地理知識的接受和吸納轉變為主動建構人文地理知識和探索客觀世界。②基於教師。培養研究性的教學者,在教學觀念與思想、教學手段與方法等方面充分顯現“組織者、學習者、參與者、研究者”的地位與作用[1]。③基於教學過程。充分滲透人文地理學的動態性、空間性、綜合性、創新性的教學思想,配合學生研究性教學的認知規律,形成以人文地理問題解決為中心的多渠道、大數據信息來源、開放情感交流互動的教學模式,確立問題性質—尋找解決信息—反饋認知思路的教學程序。④基於教學環境。創設人文地理研究性的課堂情境,在課堂氛圍中充分體現平等、自主、合作的教學本質特徵,激發學生的積極反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提供自由空間。

2.教師引導教學行為的主導性

“人文地理學”實施研究性教學,教師的角色、行為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對人文地理教學活動的開展起指導性作用。主要表現為:①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即教師對人文地理研究性教學的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起組織作用。②教學行為的引領者,即教師在人文地理研究性學習實施的各個階段給予學生指導和引導,而不是全程包辦、灌輸,導致學生失去主體地位、自主權力。③教學實施的參與者,即教師在研究性學習實施的全過程與學生一起進行研究、探討,並進行反思和評價。④教學效果的評價者,即教師通過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對教學的研究性內容、教學效果、學生受益、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科學評估。⑤教學全程的研究者,即教師在參與整個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在教學觀念與思想、教學手段與方法等方面進行討論、反思、研究。

3.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體性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在“人文地理學”教學活動中應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研究性教學藴含並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人的價值、尊嚴,關心、理解和信任每一個學生,把“人文地理學”的學習建立在學生能動性的層面上。學生是研究性教學的中心,通過學生對人文地理知、情、意的深層投入與參與,使學習與研究並進,讓學生成為自我反思、自我發展的主體。

4.知識生成過程的體驗性

“人文地理學”實施研究性教學重視學習、研究的過程價值。研究性教學過程中藴涵着巨大的教育價值,對學生的成長、全面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研究性教學注重學生人文地理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更加註重讓學生掌握社會調查、實地觀察、文獻檢索、文獻研究以及運用現代地理信息技術等科學研究方法與技能,激發學生探索和創新的興趣與慾望,逐步培養學生主動質疑、獨立思考、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研究性教學強調學生在知識探究過程中的各種心理體驗,通過心理體驗明白人文地理知識創造的過程,在體驗、內化、生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創造行為的觀念體系。學生的人文地理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等只有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方可形成。

5.教學系統的開放性

“人文地理學”實施研究性教學,強調教學過程的開放性,為學生創造寬鬆、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教師由管理者、評判者轉變為合作者、學習者和服務者,主要為學生創設友好寬鬆的學習、發展環境。學生之間是合作關係,師生之間是平等關係。思維方式也從單純的教師思維到複雜、多向、多元的師生共同思維,從封閉走向開放。研究性人文地理教學對教學形式的要求是開放的,即拓展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時間上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空間上教學的地點可以是多樣的,課堂、社會、野外相結合。研究性人文地理教學的內容是開放的,表現在教材與其它知識資源的結合。研究性教學的形式與內容是開放的,有彈性的。教學的視野絕不僅限於課堂、教材、考試,而是隨時能把師生引向外在的社會與自然界的關注之中,這會大大拓寬教學的空間,師生得以在更廣的視野中尋找、發現、把握和研究“問題”。

參考文獻:

[1]吳攀升. 關於大學人文地理課程研究性教學的探索實踐 [J]. 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12,(10) :83-86.

[2]李虹,樑品文. 21世紀地理教育改革的基本對策 [J]. 長春師範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 :93-95.

[3]郭雪翔.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定位[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02 (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