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發言稿

讓讀書照亮前路發言稿

欄目: 發言稿 / 發佈於: / 人氣:2.65W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發言稿應用範圍愈來愈廣泛,使用正確的寫作思路書寫發言稿會更加事半功倍。你知道發言稿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讓讀書照亮前路發言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讓讀書照亮前路發言稿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對它是有着深厚感情的。早在2006年第一次讀,距今將近十年了。當時,圈圈點點,寫寫畫畫,讀得很認真,思想上受到的震動非常大。讀完後寫了三千多字的隨筆,很意外也很有幸在《中國教育報》舉辦的全國教師讀書隨筆大賽中獲獎。我清楚地記得,那一年,我的兒子還在上幼兒園;現在,他已經讀初三了,正面臨升高中的學習壓力。

前一陣子,有一天和兒子一起聊天,我無意間問了他一個問題:你感覺你的同學裏,有多少是為了升學的壓力或父母的壓力而學習?又有多少是因為對知識有好奇有興趣有探究欲而學習的?他不屑地回答道:“唏——你以為呢?都是因為升學的壓力父母的壓力而學的,哪還有好奇心學習興趣呀!”説完他頓了下,又補充了一句:“如果有的話,可能只有一個,那就是——我”。我聽他這話,內心感到十分欣慰。我對他説:你知道嗎?你這句話,比你考進前十,比你考上名牌大學,更讓我高興。

為什麼要説這個呢?我個人認為,在這個社會上,我們的第一身份是母親,第二身份才是教師,而這兩個身份是相輔相成互不相悖的。在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前,不管是作為母親還是作為教師,對教育的終極意義從未進行過有意識地思考,每天沉陷於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考試、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完成學校佈置的各項教育教學任務這些瑣碎的工作中,似乎這就是教育的全部。

但讀完《給教師的建議》,我對教育的終極目的和真正意義第一次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並有了清晰的認識。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有過這樣的話:“我希望,我的學生離開學校的時候,不是帶走了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帶走了對知識渴求的火花,並使它終身不熄地燃燒下去。”也就是從那時起,作為一個母親,我一直儘自己最大的能力來幫孩子抵制一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學習興趣的傷害,我會幫他抄寫一些無聊的機械的重複的已經掌握的作業,我不給他報任何學習班輔導班,我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挖掘潛藏在知識裏面的趣味性。

作為一個教師,我不知不覺間養成了一種習慣:在課堂上非常重視學生的情緒,一個知識,哪怕它再重要,但是學生的興致不高,情緒低沉,我會感到愧疚和不安,我就會改變一下方式,或把這個知識先放置一邊,調整我的教學內容。我喜歡我的學生在我的課堂上瞪着驚訝的眼睛,我喜歡看到他們被激發出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但是如果不給它提供食物,這種需要就會萎謝,而對知識的興趣也就隨之熄滅。”

但是,現實的狀況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可以看到,太多的學生,早早地就喪失了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為升學壓力和父母壓力而學習,學得疲憊而厭倦,甚至有很多學生早早地放棄了學習,荒廢了最珍貴的時光。我非常喜歡的雜文家、教育家王棟生老師在他新書《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裏這樣發問:“這樣的年齡,應當是睜大了眼睛看世界,應當對萬事萬物有好奇心,應當不知疲倦地閲讀和發問,可是,為什麼他們會把‘上學’當作一件苦事?”王棟生老師認為:“每個孩子都有過對世界的興趣,他們也有過奇思異想,卻過早地被毀滅了。”

王棟生還認為,“‘利益’是扼殺好奇心的第一殺手,教師和家長教育觀扭曲,過早地誘惑兒童,向他們灌輸‘利益’,必然使他們失去對外部世界的興趣。”

那麼,怎樣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呢?提供什麼樣的食物能保護並發展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呢?《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不僅是思想性的,也有可操作性。這些問題,在書中都有答案。比如,第21篇“興趣的祕密何在”;第22篇“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第34篇“怎樣發展兒童的思維和智力”;第54篇“怎樣使小學生願意學習”等等等等,細細讀來,會有很多思考和發現。

學業上的“差生”幾乎是每位教師都需要面對的難題。往往,我們為這些“差生”付出了很多很多,卻收效甚微。和這些學生家長交流的時候,我們會建議家長多督促他的學習,多給他做些習題,而有些家長確實也非常用力,但似乎並沒有什麼效果。這些“差生”讓我們頭疼,讓我們無奈和乏力。讀《給教師的建議》時我明白:原來我們錯了。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越是差生,越是不能讓他去做那種抽象的練習,而是要激發他的思維。怎樣激發思維?有兩個方法:一是“閲讀”,另一個是“到自然界去旅行”。他在書中這樣説道:“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閲讀。閲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

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鋭……”他還説:“如果一個學生廣泛地閲讀,那麼在課堂上所講解的任何一個新概念、新現象,就會納入他從各種書籍裏汲取到的`知識的體系裏去。在這種情況下,課堂上所講授的科學知識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關於讀書,我們現今的社會從上到下,從教育界到社會各界有識之士都明確這一道理:讀書是一條最重要的通道,讀書對孩子的影響,不僅僅是學業的成績,還有眼界和見識,品格、情操等等都有莫大的影響。但我個人認為,所謂的讀書,不是你一年讀一本就可以,也不是你僅僅讀幾本漫畫或楊紅櫻就可以,而是要長期地、大量地讀,讀有質量的書,沒有大量而廣泛的積累,孩子的思想就不會有質量的突破。

激發思維的第二個方法是“到自然界去旅行”。“兒童學業落後的原因,就在於他沒有學會思考:周圍世界裏的各種事物,現象、依存關係和相互關係,沒有成為兒童的思考的源泉。”“把孩子帶領到自然界裏去,教給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觀察和對比各種事物、各種屬性和各種現象——即教給他們看出事物的相互作用。”所以,當我的學生家長很苦惱地向我請教怎樣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時,我總是説,別給他死做題,多給他讀書,多帶他到自然中去,在生活中多給他提一些現實性的問題讓他思考。

在這本書裏,最讓我感動的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慈悲情懷。西師版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本里有一篇課文《永不凋謝的玫瑰花》,講的是一個小女孩摘掉了學校花房裏一朵開得最大最嬌豔的玫瑰花,校長蘇霍姆林斯基看見之後,問她為什麼要摘掉玫瑰花,小女孩説她的奶奶卧病在牀,她想讓奶奶看看這朵最大最嬌豔的花。蘇霍姆森斯基聽後,又摘下兩朵,説:這一朵送給你,因為你是一個懂得愛的孩子;另一朵送給你的母親,因為她養了一個好女兒。這個故事很簡單,但是細想想,這裏面卻折射了蘇霍姆林斯基以人為本的慈悲情懷。而在我們的現實中,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又會怎樣做?我們會有這樣的耐心先問一問你為什麼摘這朵花嗎?王棟生老師在他的《不跪着教書》這本書裏寫過這樣一個故事:他把這個故事的前半段作為一道材料作文題,讓學生續寫,結果,幾百個高中生,寫的都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運用高超的教育手段讓小女孩當場悔過,或寫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兒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憂心忡忡……傳統的道德説教深入人心,讓學生耳熟能詳。

但是我們缺乏的是什麼呢?王棟生老師説:“我們缺乏對人性美與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與憐憫之心。”是的,我們對學生嚴格要求,卻容易忘卻了我們本該有的慈悲情懷,少了一些理解、尊重和寬容。比如,當我們面對一個上課時跑神或玩弄小玩意的孩子時,我們會批評他不專注,不認真聽講。而蘇霍姆林斯基卻説:“這是兒童,他沉浸在這平穩的、緩慢的但又不可阻擋的童年的河流裏,對你講的東西一點也沒聽進去。他對時間的感知跟成年人不一樣,他缺乏那種對時間充分利用的控制力。”

“你也不妨有時候去乘一乘兒童的船,跟他們在一起待些時間,用兒童的眼光來看看世界。請你相信,如果你學會了這樣做,那麼在學校生活中就會避免許多由於互不諒解而產生的那些衝突:教師不理解兒童做些什麼和為什麼要這樣做,而兒童也不理解教師到底要求他怎麼做。”

我想,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吧!這是需要我們在仰望之餘,反思我們的教育方式,努力改善、終身學習,一步步趕上去,進而也成就一個更好更成熟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