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黃梅五祖禪寺導遊詞範文

欄目: 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1.39W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黃梅,我們今天將要去遊覽的是佛教祖庭——五祖寺,以及與它齊名的四祖寺!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黃梅五祖禪寺導遊詞範文

五祖寺

湖北黃梅五祖禪寺建於唐咸亨年間(公元670—674年),位於黃梅縣東12公里的東山,是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的道場,也是六祖慧能得法受衣缽之聖地,被御賜為“天下祖庭”,馳名古今中外。

五祖寺地處黃梅東山之上,山勢儼然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鳳凰,故又名鳳凰山。 其主峯白蓮峯海拔465.4米,現存寺院處海拔約400米。

五祖寺整個寺廟建築羣依山勢建於東山之陽,從正南山麓一天閩到山頂白蓮峯,以蜿蜒石路為中軸線平行佈局,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形式多樣,風貌古樸。

東山五祖寺不僅是馳名中外的佛教禪宗的發源地,也是聞名古今的遊覽勝地。

弘忍大師初時建寺於東山之上,故初名為東山寺,亦稱東山禪寺,簡稱東禪寺。

弘忍是唐高僧,對禪宗發展頗有貢獻。他在東山寺授徒時,不用傳統的《楞伽經》,而改用《金剛般若經》。從此,這種傳習法成為禪宗授徒的定法。弘忍選拔接班人的方法也很別緻,曾今弟子們各作一偈,以分辨其司性高低。高徒神秀作偈説:“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指拭,勿使惹塵塵埃。”弘認為慧能的悟性高,所作偈能見本性,而神秀的悟性略遜一籌,所作偈未見本性,於是將慧能定為接班人。弘忍所倡導的這種禪風影響深遠,早已波及東南亞和日本,每年慕名而來五祖寺的參謁者至今不衰,且有與日俱增之勢。

元至順二年(1331)文宗改賜寺額曰東山五祖寺,簡稱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弘忍大師在東山開闢道場後,廣開法門,接引羣品。轟動全國,吸引四方學者,常住門徒多達千餘人。武則天立周即位後,提倡佛教。久視元年(700),請弘忍授法弟子神秀、玄約、慧安等赴內道場供養,並賜為國師。這樣一來,弘忍的聲譽愈高,五祖寺的聲望也越大。後來,五祖寺在李唐諸帝的支持下,繼續興盛,從未衰敗。

宋代,五祖寺繼續得到擴建和發展。北宋真宗至南宋高宗期間,師戒、法演、表自、宗拔等名師任五祖寺方丈,相繼大興寶剎,修建殿宇佛塔。特別是法演住山時,大興祖庭,大振宗風。其法裔弟子中,佛果克勤、佛鑑慧勤、佛眼清遠三人,時稱“三傑”,亦稱“三佛”,精勵自持,廣揚佛法,禪風大盛,使五祖寺的名聲更加震動天下。

宋末後東山毀於戰火,一時冷落蕭條。直到元十九年(1282)了行禪師再入東山,掃寺故基,重興土木。皇慶二年(1313)三韓萬奇上人從瀋王請,奉弘忍肉身還東山。至治二年(1322),法式禪師精勵自持,作大殿,奉祖師;作經閣,藏經卷;梵剎佛像儼然一新,金碧輝煌,使一時趨於衰微的五祖寺儼然中興。後來五祖寺幾經劫火,又多次重修。

建國後,國家對殿堂、碑刻、古蹟等加以妥善保護,八十年代政府又撥款徹底翻修真身殿、祖師堂、天王殿。

如今的五祖寺在方丈昌明大和尚、監院見忍法師的帶領下作出了全面修復計劃,寺院經過幾年修復,完成了大雄寶殿、客堂、禪堂、新僧寮等建設,並採用了電腦管理系統進行管理,面貌以渙然一新。現正着手籌建鐘鼓樓、羅漢堂、玉佛殿等寺院園林建設,在不久的將來,五祖禪寺會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

由黃梅縣乘汽車可直抵東山山麓,下車後沒石徑登山,步行上山伊始,即見路旁一座石塔,高約丈餘,氣韻古樸,此謂之“一天門”。繼續往上,還有“二天門”,“三天門”。還可見形態風格各不相同的石塔。或獨立,或三五成林,均為寺中歷代高僧的靈塔或傳説中的古佛的紀念塔。塔上都有銘文紀事,或陰文或陽文,或楷或隸,或行或草。有的因年代久遠,已難以明辯。上山的台階都甚為潔淨,偶爾有幾片黃葉翩翩落於腳邊,山風帶起陣陣林語,不知名的鳥兒在枝上跳來跳去,追逐鳴叫。抬眼四望,但見林木葱蘢,泉水潺潺,眼前的亭台橋樑古色古香,山腰的.廟宇房舍或隱或顯。讓人恍惚之中,幾不知身在何時何處。

釋迦多寶如來佛塔

進入一天門,北行不遠,迎面小岡上有釋迦多寶如來佛塔,北宋宣和三年(1121)募化修建。塔體八角五級,高6米餘,雕刻秀雅玲瓏。

飛虹橋

離寺門不遠,有一座石拱橋,長二十餘米,橋上帶牆壁蓋瓦,裏面繪有許多有關佛教的壁畫。這橋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名字叫“飛虹橋”飛虹橋始建於元代,此橋橫跨於兩山澗谷之上,單孔發券,長33.65米,高8.45米,寬5.16米,雄偉壯觀,狀如飛虹。兩端砌有牌坊式門樓,橋下流泉飛濺,瀑布飛崖掛壁。只因為它飛架兩峯之間,有如一道長虹,更兼橋下泉水飛瀉,映日斑斕。取名“飛虹”,形似而神似。進橋門,門楣上書曰“放下箸”。出橋門回首,見門楣上書曰“莫回頭”。

過了飛虹橋,往左,向上行,很快就到了寺前。寺前有一片平地,數棵很古老的松樹,遮天蔽日。寺門高大,上書“五祖禪寺”幾個大字。兩側還有小字,各是一首詩,那就是五祖兩大弟子神秀和慧能的著名偈語。神秀的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上山的遊人們穿梭往來,使這古老的寺院在香煙中顯得熱鬧而莊嚴。

四大殿堂

山門內的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麻城殿、真身殿。

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為近年新修重建之殿宇,古樸而有氣勢;毗盧殿始建於唐大中年間(847━859),現存的殿堂是後來是麻城縣善男信女出錢出力修建的,故又名麻城殿。

古代交通不便,麻城縣又地處大別山區,但他們穿山越嶺,將本地生產的磚瓦,一塊塊、一片片地背到200 餘公里外的東山。此情此景感動了黃梅縣人,便將此殿稱為麻城殿,以資紀念。1985年維修,更名毗盧殿。

真身殿,又名祖師殿,乃是供奉五祖弘忍真身的殿堂,原來在講經台下,唐咸亨五年(674),弘忍圓寂前令弟子玄賾修建的,北宋元右二年(1087)移至今址重修。此殿建築匠心獨運,造型巍峨宏麗,前部左為鍾亭,右為鼓亭。兩亭造型一致,相互對稱,內與正殿相通,飛檐斗拱,撐角鐫有鳥像。中部為正殿,正面門上方掛有“真身殿”匾額。門前兩旁大柱上塑有金色巨龍,門頭上橫樑雕成空心二龍戲珠,屋頂上有九龍蓋頂,兩側均用雕花磚砌。正殿後部正中為“法雨塔”,五祖真身即藏於此。塔壁四周上層,有數以百計的石刻小佛像和鐫刻匾額。

真身殿後是通天門,門外有石徑直通東山主峯白蓮峯。麻城殿左右建有聖母殿、觀音殿。 從一天門至白蓮峯,長達3 公里,遊人不僅能感受到“鳥鳴雲間樹,泉流澗底灘”的清幽意境,而且能欣賞到釋迦多寶如來佛塔、十方佛塔、飛虹橋、大滿禪師塔、講經台、授法洞、捨身崖、棋盤石、蓮花洞、白蓮池等著名景名。其中,釋迦多寶如來佛塔、講經台和白蓮池都與弘忍有關,分別傳為他死後的埋骨處、生前的講授佛法處和手植白蓮處。

七重偏殿

在主殿東側有關聖殿,松柏堂,延壽庵,及第庵,華嚴庵,佛殿,客堂,齋堂,大寮等;在主殿西側有長春庵,娘娘殿,方丈,監院室,庫房,小寮等。

五祖大寶塔

這裏始五祖大寶塔,建於民國21年(1932)為五祖舍利(骨灰)下葬處。(五祖真身毀於民國16年)。

講經台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講經台,相傳五祖弘忍及引後歷代住持僧俱於此講經説法。此台系用砂巖條石築成的,正面朝南,背連山脊,台西懸崖千丈,登上講台,視野開闊,猶如廁身天境。

白蓮池

白蓮池為五祖弘忍手建。池中白蓮亦為弘忍手杆至今白蓮生長旺盛,亭亭玉立,綠葉如蓋,色白香清。

缽孟石

這是缽孟石,它是一塊高6米,徑9米的天然巖石,平地突兀,形如望月,相傳是弘忍所用之缽變成。

洗手池

這裏是洗手池,它是弘忍初建寺時,在白蓮峯上的一塊自然巖石上鑿的,形如腳盆。無論晴天雨天,池中始終只有半池水。既不幹涸,也不滿溢,堪稱一絕。

四祖寺

上午游完了五祖寺,我們現在將要去的是與五祖寺齊名,同時也是五祖之師四祖道住的講經説法處。

四祖寺,古名正覺寺,又名雙峯寺,位於湖北省蘄春黃梅廣濟縣交界的太平山(宋朝叫黃梅山)中。廣濟黃梅在歷史上素有“小西天”和“蘄州禪宗甲天下”及“佛教大事問黃梅”之稱。雙峯山本來在蘄春太平山莊頂點,破額山、破頭山後誤稱為雙峯山,又名西山,位於大別山主峯前沿,總面積八平方多公里,海拔一千四百多米,氣候宜人。寺廟改建於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它不但在我國佛教發展史上古有一定位置,而且在國際上,特別是在日本、印度等東南亞國家享有盛譽,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四祖寺由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在原正覺寺基礎上親手創建。從道信著的《戒法》《入道安心方便入門》中看,他積極主張戒修和禪修相結合,楞枷經和般若經相解,漸修與頓悟相連,坐禪與勞作相併的禪法,從而把禪宗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道信大師的傳人弘忍大師於唐永徽年(公元654年)到相隔30華里的東山找馮茂老人借山建寺(即今五祖寺),大宏禪業,創立“東山法門”,使五祖寺成為中國禪宗的又一發源地。縱觀道信大師的一生,他為弘揚佛教,創立禪宗,彈心盡竭力。因此,人們公認禪宗應初創於道信,形成於弘忍,發展于慧能。

寺廟自唐到清香火不斷,唐宋盛極一時,有殿堂樓閣八百多間,僧由千餘,還先後出了一百多名高僧,每年朝山的香客數以萬計。唐太宗李世民曾四下詔書道信大師進京供養,封為國師。唐代宗李豫追封道信大師為“大醫禪師”。宋真宗敕賜“天下祖庭”。宋神宗敕賜“天下名山”。千百年來,寺廟歷盡滄桑,幾經復毀。明正德年間,寺廟發生火災被毀,後由荊王牽頭重建,萬曆年間坍塌,御史王珙接着修復。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冬毀於兵災,光緒年問復建。清未民初又毀,僅存十幾間殿堂樓閣和一些名勝古蹟。從現保存在四祖寺的清代木刻版圖——《四祖名山正覺禪寺勝境全圖》上,仍然可以看到古寺昔日的輝煌盛景。整個古寺建築羣依山順勢,由上中下三大部分組成,結構佈局規範,層次分明,殿堂樓閣盤垣交錯,層層疊疊,古色古香。主體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祖師殿、地藏殿、觀音殿、課誦殿、衣缽案、鐘鼓樓、大悲閣、法堂、禪堂、藏經樓、華嚴殿、半雲底、方丈室等。除了寺廟建築羣外,還有許多名勝古蹟,如原義豐縣遺址、一天門、風棲橋、引路塔、龍鬚樹、二天門、天下名山石碑、花橋、碧玉流、洗筆泉等摩崖石刻,以及毗盧塔、魯班亭、傳法洞、觀音寨、寶光石、紫雲洞、雙峯山等三十多處景觀。是當時中國佛教寺院規模最大,僧眾最多,香火最旺,聲譽最高的名剎之一,也是全國首批僧眾集體定居傳法,過團體生活,實行農禪雙修的典範寺院。

近幾年來,政府對四祖寺的建設十分重視,先後撥出專款分期分批進行了維修,使四祖寺面貌煥然一新。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廣州光孝寺住持本煥法師受命出任四祖寺方丈,堅光法師和印悟法師分別任監院和知客。

釋本煥,祖籍湖北新州,出生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俗姓張,學名志山,7歲入私塾,6年後到本地一家雜貨店當學徒。22歲在新州報恩寺出家,1930年到武昌寶通寺受戒,同年6月去江蘇揚州高旻寺拜來果法師為師,在此修行7年。1937年2月,他不辭辛勞,發大願朝拜五台山,後住碧山寺,1939年9月榮任該寺第三代方丈,在此苦修10年期間,用指血抄寫了一部《普賢行願品》,共19卷,計20萬字。1947年2月他又先後朝拜了北京彌勒院、天津居士林、上海普濟寺。1948年11月離開五台山到廣東南華寺誠接虛雲大和尚的法。1949年元月就任南華寺方丈。1958年因反右蒙冤到坪石農場參加勞動,198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宣佈予以改正。同年4月,應仁化縣人民政府和佛教界邀請,就任丹霞山別傳寺住持。廣東省佛教協會於1987年元月接請他上任廣州光孝寺住持,1992年兼任深圳弘法寺方丈至今。本煥法師1994年上任黃梅四祖寺方丈以來,不顧年事已高,路途艱辛,多次到黃梅,會同縣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領導視察四祖寺,親臨實地進行設計規劃,資助鉅款,使祖庭得以重輝。本煥法師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廣州市佛教協會會長,韶關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還是廣東省政協委員。

從黃梅縣城出發,西行二十華里,就到了雙峯山腳下。穿過一天門、風棲橋(過去從這裏開始到寺廟都是石板路)、龍鳳塔、二天門、靈潤橋(俗稱花橋)便到了四祖寺。

山門

山門為青白石條砌築而成,高7.8米,寬6.6米,古色古香,雄偉壯觀。入山門後,就看到寺廟主體建築羣。現修復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祖師殿、禪堂、客堂、藏經樓、鐘鼓樓、方丈室等殿堂樓閣,盤垣交錯,金碧輝煌。門窗樑柱雕樑畫棟,巧奪天工。殿內新塑的佛像法像莊嚴,栩栩如生,十分壯觀。大雄寶殿是按原貌設計修復的,工程建築全部採用鋼筋混凝土仿古結構,古色古香,殿為七大開間,進深五間,前後走廊,兩層飛檐斗拱,36根大柱落腳,建築面積為865.7平方米,殿高18.7米,寬34.1米,長25.7米,其外貌造型在全國佛教叢林中堪稱“一枝獨秀”。

寺廟中還生長有三棵古柏樹,其中兩棵龍柏樹(俗稱倒插柏),一棵雲柏樹(又稱祥雲柏)。雲柏樹枝盛葉茂,挺拔俊秀,相傳是四祖道信親手所栽,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寺廟東南北三面青松翠竹環抱,流水混混,風景如畫,清靜幽雅。

唐朝詩人張祜的《遊雙峯寺》詩曰:月明如水山頭寺,仰面看天石也行;夜靜深廊人語定,一枝鬆動鶴來聲。

另外,在祖師殿至今還保留了幾件珍貴的歷史文物。兩件為清代青花磁香爐,大的香爐高0.8米,對徑寬0.6米,重約16公斤,左上方印有“大清同治十二年夏日”,右上方印有 “姑塘鎮冰思信士弟子敬”,中間印有“西山教主祖師菩薩蓮座前”字樣。小的香爐高o.6米,對徑寬o.5米,重約12公斤,左上方印有“光緒甲辰卅年仲秋”,右下方印有“鄧紹山敬酬”,中間印有“西山文昌君座前”字樣。另一件為木質金字匾額,金匾題有“惟楚真靈”四個大字,筆力蒼勁,古樸典雅,據傳宋朝皇帝所題。據説湖北省博物館還保存一方四祖寺玉印(相傳四祖寺為左手印,五祖寺為右手印)。該印為漢白玉石,印把上雕刻有一隻栩栩如生的雄獅,印身為正方體,長寬ll釐米,重約2.45公斤,印文為篆體,刻有“天下祖庭大醫真身寶印”,印座上刻有“北宋真宗皇帝於景德年間敕雕”等字樣,這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

衣缽塔

走出古寺,北行不遠,就到了衣缽塔。塔身為三層,高3.8米,基座寬2.2米,塔為麻石砌築而成,是寺廟一大景觀。相傳,四祖道信大師晚年在此將衣缽傳給了他的得意弟子五祖弘忍大師,為紀念此事,特造此塔。

魯班亭

在衣缽塔附近,還可以看到一座石亭,俗稱魯班亭,為寺廟三大奇景之一。塔身高5米,寬3.6米,塔呈八方型,中間有一塊大圓石,俗稱“風凰窩”。塔頂上面分為六大方塊,其中三方蓋有石塊,三方未蓋石塊。該亭具有宋代建築風格,在全國實為罕見。相傳,四祖道信在修建大佛殿時,急需二百多棵楠木,廬山一些信士弟子得知後,主動捐獻了二百多根。可是這些捕木由廬山搬回四祖寺,不知道要花費多少工夫。興建大殿的木工主師是魯班第十八代子孫,他自幼聰明好學,手藝高強,並精通道法。這時,他來到雙峯山頂上,手持一件百袖衣,使用一個道法,將白納衣化成一朵白雲飄向廬山,不一會兒,這朵白雲又飄回來了,剛一落地,只見二百多根楠木整整齊齊地擺在寺廟工地上。後來為了紀念魯班子孫建殿的功績,特建此亭。

毗盧塔

看完魯班亭,向西北山崗上走去,可看到一座唐代毗盧塔。該塔俗稱慈仁塔、真身塔、四方塔,佔地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塔略成方形,單層重檐亭式,塔身為青磚仿古結構,高11米,塔基面闊10米,進深10米,塔座上置有高大雙層束腰須彌座,塔的四周刻着各種花鳥,以及線條清晰流暢的蓮花瓣和忍冬花圖案。塔的東南西三方設有高大的無門扇的蓮弧門。據《五燈會元》記載:“永徽三年四月八日塔户無故自開……後門人不敢復閉。”塔的北面設有假門,以避風雪。塔內為穹窿頂,中為四方形,下為八方形,八面牆壁,其中四壁設有佛憲,柱、樑、衍、椽都有石條和青磚仿古結構,頂端砌有三個大小不同青石塔頂,塔的四方上部磚塊上,雕有“邊毗羅國誕生塔”,“摩迦羅園誕生塔”,“邊户國XX塔”,“舍已國現神通塔”的字樣。全塔體態端莊,古樸典雅,氣勢恢宏,四周景色秀麗。元朝詩人趙國寶游到此處時,題詩一首,:一層石塔一層雲,塔外梅筠九萬根。 大聖自然身不壞,遊人如見佛常存。 該塔是四祖道信大師得意弟子五祖弘忍大師親手創建於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距今已有1340多年曆史,已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唐代佛教古塔之一,為研究我國的佛教文化和古塔建築藝術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傳法洞

在毗盧塔上邊不遠處,就是傳法洞。此洞為一天然石洞洞內可容納二、三人,洞口上的一塊大巖石酷似一隻大猛虎,形態極為逼真。洞口前建有一座古廟,終日香火不斷。相傳,四祖道信大師經常在此洞講經傳法。有,四祖大師正向五祖弘忍講《般若經》時,忽然有一隻猛虎路過此地,聽見洞裏有人在講經,就被吸引過去,悄悄地伏在洞口偷聽,不知不覺就聽迷了。待四祖大師講完經文後,這隻猛虎也頓開大悟,決心改惡行善,就此歸入佛門。幹百年過去了,這隻猛虎仍然屹立在洞口,護衞這塊神聖地方。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對四祖寺的建設工作曾作過指示:“要儘快把四祖寺修復好,使佛教禪宗六個祖庭連成一片,相互輝映,形成一個佛教聖地網絡。”隨着對外開放和旅遊事業的不斷髮展,四祖寺在北連禪宗祖庭河南少林寺,安徽二祖寺、三祖寺,東接佛教名山九華山,南抵廣東六祖寺,自然形成一個佛教聖地旅遊網絡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好了,不知不覺中我們游完了兩大佛教祖亭,希望大家通過今天的參觀,能對心靈有所洗禮。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同時請大家多多包涵我工作中的不足之處,並提出寶貴的意見。最後,我代表黃梅人民歡迎你們的再次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