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介休綿山導遊詞300字

欄目: 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2.57W

作為一位盡職的導遊,就有可能用到導遊詞,導遊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遊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我們該怎麼去寫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介休綿山導遊詞300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介休綿山導遊詞300字

介休綿山導遊詞1

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介休綿山,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00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

綿山,亦名綿上,後因春秋五霸之晉文公名臣介子推(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嶽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山光水色、文物勝蹟、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

綿山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嶽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山,我們昨天參觀的平遙古城包括今天下去即將要參觀的靈石王家大院都是屬於國家的,但是現在我們即將前往的綿山景區是屬於個人的。

綿山風景名勝區是由三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長閻吉英在1996年投資興建開發的,先後累計投資了十個多億,修復了綿山眾多文物古蹟,如大羅宮,抱腹巖的一些殿宇,並修建了盤山公路,賓館,餐廳,通訊設施,使綿山成為一處提供食、住、行、遊、購、娛等一系列項目的大型旅遊景區,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為當地解決了4000多個就業的崗位,當時山西有錢的煤老闆不少,唯獨閆老闆獨具慧眼看到了旅遊景區這個一朝投資永朝收益的項目,承包了綿山70年的經營權,現在綿山旅遊景區已經累計接待了數以萬計的遊客,綿山風景區也成了閆老闆最好的投資項目之一,另外他還開焦化公司,私立學校,開醫院,涉足的行業很多。

吃在崖溝邊,住在崖壁上,遊在雲霧中,成為人們在綿山風景區旅遊的絕佳體驗。我們説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清明節是為了紀念春秋大臣介子推,而面上就是清明寒食節的發祥地,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這裏面有一個故事給大家講一講。

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受到外族的追殺,帶着幾位大臣顛沛流離,有一次逃到了荒郊野外,帶的乾糧早已經吃完了,餓的頭昏眼花,重耳公子也許是體質不好就餓暈了,跟隨的大臣急的四處找吃的,可是都沒有找到,這個介子推也在其中,他看到自己的君主不省人事就到一個僻靜的地方用刀子割掉了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喝,然後重耳漸漸醒了過來。

當時他是很感激這個大臣介子推的,在重耳逃亡19年後重返晉國當上了國君,也重賞了當年追隨自己一起逃亡的大臣,唯獨忘了當年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給他熬湯喝的介子推,大家都很為介子推鳴不平,但是介子推這個人淡泊名利,不好高名俸祿,就帶着自己的老母親來到綿山隱居了下來,當晉文公重耳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很是懊悔,決定找到介子推,當面向他道歉。

之後他就派人馬來到綿山尋找介子推,但是綿山的面積很大,植被很多,這樣尋找兩個人談何容易,而且介子推已經決定終身隱居有願意見晉文公,所以找了好多天也沒有找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有人提議三面縱火焚山,介子推是一個孝子不會帶着老母親不出來的,但是在焚山的時候受到奸臣的禍害卻是四面焚山。

一場大火過後,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就葬身在火海當中,在找到他們的屍骨是在一座山上,兩個背靠着一顆老柳樹活活燒死了,裝礆入殮時在柳樹的樹洞裏發現了一封書,上面寫着:割股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這顆老柳樹也在來年死而復活,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就規定放火焚山的這一天為禁火寒食節,規定寒食節的後一天為清明節,那顆死而復活的老柳樹就是清明柳。

(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後)綿山會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以此來紀念晉國介子推。今天我們所要遊覽的景點有“天下第一道觀”大羅宮,擁有綿山三絕的抱腹巖景區,還有以自然山水景觀著稱的水濤溝景區。大羅宮是一個高達十三層的建築,分下七層和上六層,下面的七層我帶領大家一起爬,上面的六層就依各位朋友的喜好進行攀爬,在規定的集合時間準時到大巴車上集合就可以了。

【大羅宮】

“三清上,曰大羅”,綿山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迭閣,青牆金瓦,建築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被譽為“天下第一道觀”,可與拉薩的布達拉宮相媲美,大羅宮裏是融合道教和佛教為一體,主要供奉了一些道家的神靈,它一共建有十三層,現在就由請大家跟我一起登上大羅宮。

【財神殿】

這是大羅宮的第一層建築叫財神殿,此殿中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和范蠡”,左右分別是利市仙官和招財童子。武財神趙公明座元寶座,左手持元寶,右手拿鐵鞭,兩位文財神一位懷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寶。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香爐上的這幅對聯,是為了歌頌綿山的開發者閆吉英老闆而寫的,大家可以在這裏燒幾柱薄香來祈求自己來年發大財,大家上香的時候也得注意一下,不管在佛家還是在道家,都講究的是神三鬼四,所以您上香的時候可以上三柱而不要上四柱,如果您不是道家或佛家的信仰者那也請您保持一份肅靜,信則有不信則無,好了,各位,大家看過財神殿之後再隨我向上走。

【救苦天尊殿】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第二層建築救苦天尊殿,傳説在三國時期,羣雄逐鹿,連年混戰,原始鬼怪也乘機出沒騷擾百姓。天尊得知鬼魂作怪,便將手裏的拂塵一揮,頓時鬼魂消散,百姓們抬頭一望,只見是一隻九頭青獅馱着救苦天尊旁邊還帶着十八神將,自那以後就有了“城隍三出巡,收復鬼怪”之説。

這個殿中乘坐九頭青獅的就是“太一救苦天尊”,兩邊為五方接引童子,意為接引五方世界的一切有緣眾生。在古代“5”這個數字可有些來頭,中國人自古就有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所以也就孕育而生出“五行學説”,運用在建築等諸多方面,我們知道天壇的五色土分為白色、青色、黑色、紅色、黃色。正好對應五行學説裏面的金、木、水、火、土。水主財,金是藏寶的。好了,各位,咱們在向上走。

【三官殿】

各位,現在我們位於的是大羅宮的第三層建築三官殿,在東漢時期,有一年水怪利用洪水危害四方百姓,三官伸手甩出手中的法器使洪水平靜,水怪被釘在了溝內化為了巨石,從此以後巖溝裏的水在溝內走地下出了溝之後才湧出地面,這樣既能防止水怪的作亂又能保證百姓用水的清潔。

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又被稱作三官大帝,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解難,水官能赦罪。武則天就常拜三官大帝。附近的鄉親為了感謝三官大帝除去水怪故在此修建了三官殿。大家也可以進去拜拜,賜福、解難、赦罪。

【六十元辰殿】

綿山大羅宮的六十元辰殿總共分為兩層,大家知不知道元辰是什麼?其實所謂的`元辰就是人們常説的“太歲”,“本命元辰”一共六十位,以天干、地支相配。六十年一個循環,輪流值年,這一層的元辰殿裏面可以找到18週歲到65週歲人的太歲,上一層是一到17周和66周以上人的太歲,民間有本命年穿紅背心,系紅腰帶的習俗,祭拜本命元辰既可消災免禍又可增福添壽。

【鬥姆殿】

殿內三目、四頭、八臂的女神就是“鬥姆元君”,鬥姆元君的旁邊分別是“三台星君、南鬥星、左輔、右弼星和北斗七星君”,鬥姆元君就是天上眾星的母親,主管羣星,南鬥主生,北斗主死,朝拜各位星君可以增福,《三國演義》中就有孔明祭鬥延壽以及“趙延求壽”的故事,除南北斗之外的東西方的星君,他們是主管人間的管路前程,以及為人們救苦救難,化厄降祥。

【三清殿】

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本來指道教天神所居住的聖境,後逐漸演變為指居住在天界道教最高的三位神靈,殿內中央的是玉清元始天尊,左邊為上清靈寶天尊,右邊為太清道德天尊,這三位道教最高的神靈主宰宇宙萬物,造化陰陽,生成天地,是世界本源道的化身。玉清又名天寶君是洞真之神,上清又名靈寶君是洞玄之神,太清又名神寶君是洞神之神。在三清天神的兩側為“四大天師”,四大天師包括東漢五斗米教的創立者張道陵天師,南北朝時期的葛仙翁、許旌陽,宋代的薩守堅。

【雲峯寺】

雲峯寺,原名抱腹寺,因建於抱腹巖而得名,始建於三國曹魏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抱腹巖座東面西,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餘間殿宇與腹內,為天下絕無僅有。綿山的三絕都匯聚在了雲峯寺景區,這三絕就是:還願掛鈴,包骨真身像,鐵索嶺。

大家可以抬頭望一下上面崖壁上掛着的銅鈴,相傳在貞觀年間,有一年大旱,唐太宗與眾臣商議對策,老臣魏徵獻計説“西河介休綿山,高僧志超法力無邊,可求雨於斯”,唐太宗對志超的法力早有所聞,所以就立即贊同了,於是滿朝文武就面向綿山跪拜求雨,一會,便烏雲翻轉,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就下起來了,久旱逢甘霖,萬名歡騰。李世民為了感謝高僧志超,派大臣前往綿山掛鈴謝恩。

從此,抱腹巖祈福迎祥還願掛鈴的習俗就這樣延續下來。大家可以看一下這上面的銅鈴是怎麼掛上去的?來還願的善男信女,請當地的人從後山上到抱腹巖上,把繩子的一頭繫到山上的松樹上一頭繫到腰間,兩個人同時下放,當放到半空時,一個人推另一個人,使人蕩起來,把人悠進洞內,用鐵鈎掛住壁頂然後打某把事先準備好的銅鈴掛到崖壁上,掛鈴成功之後鳴鞭炮以示慶祝。

前面是一百二十個台階,登上這一百二十級台階就是抱腹巖的主寺雲峯寺,台階兩旁的猛獸叫做狻猊,是傳説中吃虎的獅子,是佛和菩薩的坐騎,佛教中説人生一共有108個煩惱,每登上一個台階便可忘掉一個煩惱,登上這一百八十個台階便可忘掉人生中的所有煩惱,從而進入無憂無慮的極樂世界,其餘的12個台階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希望大家一鼓作氣,登上這一百二十個台階。

【空王真身殿】

空王佛是雲峯寺乃至整個綿山的佛祖,是漢人中最早成佛的,曾對佛教的禪宗和臨濟宗的弘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田志超圓寂坐化成佛,殿內這尊塑像就是他的包骨真身,是佛轉世後又成佛的空王佛,所謂的包骨真身是在修行的人圓寂後肉身是不壞的,他的徒弟們就把他的肉身外面用秸稈麥葉包裹起來外面在塗上一層泥,形成一具佛祖的全身舍利。

相傳田志超來到綿山時,每日打坐唸經,修行養性,農忙時節,全城的農户都出去忙農活,但是人手太少,又怕耽誤了收成,所以都找田志超幫忙,田志超有求必應,一口氣答應了二十八家並照幫不誤。後來經過修行成為得道高僧,受到了善男信女的膜拜,貞觀年間,天下大旱,唐太宗向綿山求雨,志超命做飯的徒弟將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撒去,於是長安一帶普降大雨,乾旱解除,萬名歡騰。

以後每逢大旱,百姓們就向綿山求雨,有一年唐太宗為了感謝田志超,親自前往綿山拜佛,田志超的弟子銀空在抱腹巖下迎接告訴唐太宗師傅已經圓寂,李世民未能如願,不禁仰天長歎:此行空望佛矣。頓時天空出現了“空王古佛”四個大字,他們認為這是田志超佛祖顯靈,故在這裏建造了空王殿。

【馬鳴菩薩殿】

裏面供奉的是馬鳴菩薩,馬鳴菩薩是釋迦摩尼入滅後六百年出世的大乘輪師,經書上説他又一次到一個國家説法,凡是聽發的人都大徹大悟,國王的一匹馬也垂淚聽法,因為馬能解其因,能被他的佛法感化,所以他就被大家稱為馬鳴菩薩。當他來到雲峯寺正好碰到焦居士和圓通和尚掛鐵索,所以他就幫忙把鐵索掛到山上。

【鐵索嶺】

鐵索嶺是由抱腹巖而上的一個高二十餘丈的山嶺,由嶺上“閻王橛”拖下的兩根鐵索,每根長18丈,由3000多個鐵環連接而成,每個重14斤,兩條共重4000餘斤。人們背向萬丈深淵,面向摩天山嶺,手抓鐵索,沿75度的斜坡攀援而上,可至山頂,其驚險程度絕不亞於華山。唐代大詩人賀知章讚譽為“百丈危崖垂鐵索,千年古道天下奇。”鐵索嶺也是抗日時期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聖地延安的一條祕密通道。

介休綿山導遊詞2

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介休綿山,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00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後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在興地村有一處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們在遊綿山之前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迴鑾寺。

迴鑾寺是由於唐太宗當年到綿山想登山未成在此迴鑾而得名。當時唐太宗還留下題詩一首:“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鍾交二響,法日轉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大家請隨我進寺內參觀。這座寺廟在五代時曾遭戰亂的破壞,宋代時又重新修建。寺內院落寬展宏敞,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垛殿和東西配殿。從天王殿向內觀望,雖然院內建築物不高,卻莊重、肅穆。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羣和鐵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十年動—亂中被毀掉了。現在寺內生長有古鬆、龍槐、杉樹等,夏日槐蔭如傘,四季古鬆清幽,給寺內增添了勃勃生機。

朋友們,從迴鑾寺出發,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但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我們現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裏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道而立,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裏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瞭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後,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繼續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十米,寬三四餘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説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羣峯環繞、煙雲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於懸崖絕壁處的白雲洞,洞內有團團白雲不斷湧出,據説還能預測陰雨。過了白雲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説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擋路,後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後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