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關於黃河的導遊詞(通用10篇)

欄目: 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2.73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導遊,總歸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是我們引導遊覽時使用的講解詞。那麼寫導遊詞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黃河的導遊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黃河的導遊詞(通用10篇)

黃河的導遊詞 篇1

我們已經進入中國北方最大的水上樂園--黃河小浪底千島湖。向東,我們看到的堤壩就是小浪底大壩,因其是在孟津縣的小浪底村建起,故而被稱為黃河小浪底工程。

這個村,原本是叫丹陽,相傳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經過此處,為平息水患,丹陽村村民舍小家顧大家,為紀念他們,就把丹陽村改為小浪底了。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但每年衝出的泥沙量很大,若堆成l米高1米寬就可繞地球三週。由此可見,其有史以來造成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治理黃河是我國人民幾千年的夢想,而真正治理好黃河,惟有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不久,一代偉人毛主席從長年戰爭留下的廢墟中走來,望着渾濁的黃河水,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指示。從那時起的40多年裏,成千上萬的治黃專家為了小浪底工程做了精心勘探設計,從1990年開始動工歷時10年,提前完成了大壩蓄觸電工程。它的建成,不僅鎖住了幾千年桀驁不馴的黃龍,使其充分展示防洪、防澇、減淤、供水、發電的綜合成效,還為我國增添了一道靚麗的旅遊景觀。

前方l公里處水下,是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兩軍交兵的古戰場--赤河灘。

大家往右看,北岸半山腰,就是大山寨,是當年袁紹駐兵囤積草的地方。往左看到的那座山叫黃鹿山,黃鹿山下有凹,叫曹營凹,是當年曹操的軍營所在地。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置下面就是赤河灘。

這個赤河灘有4l户215人,現已移居至孟津縣的送莊鎮。據説曹操和袁紹,在清河村大漁窯渡口打了一場惡仗 。曹操兵馬駐守的那一凹地,後被稱為曹營凹,營前修轅門,放馬吃果灘,飲馬黃河邊,曹操宴請有功將士的那道溝,叫大宴溝村,將士陣亡被埋葬的地方叫墳坡村。袁紹在黃河那邊的大山寨安營駐紮。古代戰前有戰書,交戰時,袁兵乘船過來就在我們下邊吃果灘,第打完一次仗,現渡河歸營。就這樣,雙方在這裏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雙方死傷無數,血流成河,整個吃果灘被染成了赤紅色,原有的300多畝果樹已被毀盡。從此,這裏就叫赤河灘。赤河灘村系黃鹿鄉所屬,説起黃鹿山,更有着一段傳奇的色彩。那是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曾經來孟律打獵。一羣人前呼後擁着他來到這裏。突然在河邊見一頭白鹿,便策馬去追。當追到黃河最後一個峽谷,南岸小浪底村西南的這座山時,發現白鹿居然變成了黃鹿,李世民驚呼:神鹿也!急令隨從下馬跪拜謝罪。

朋友,你是不是還想知道一個叫周半縣的情況呢?這個周半縣就住在前面那個大宴溝裏,就是前面説的曹操宴請有功將土的地方。周半縣名叫周法,是西漢周勃的後裔。周勃因輔佐朝廷有功,被漢高祖劉邦封為西降候。明末周家從山西遷居孟津的白鶴鎮。清朝雍正年間,白鶴遭水災,周法和妻子扶老鐫幼在一隻喜鵲引領下來到了這條溝裏,安身立命,開荒種地,日子過得很清苦。後來因黃河發大水,治水有功,被官府賞賜黃金千兩,綢緞百匹,田畝能抵半個縣,並替全縣百姓繳一半賦税,深受百姓愛戴。如今雖然大宴溝已多被淹沒,但他古老的家容宅貌尚存一些美麗的姿容。

黃河的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我們面前的雕塑,叫"黃河母親".在全國,以雕塑形式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為數不少,論風格和藝術表現力,這一尊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作品由甘肅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獲得“優秀獎”。整個雕塑為花崗巖質地,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量達40作噸,由北京雕塑廠於1986年4月30日製成。

作品用“母親”和“嬰兒”兩個形象,生動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題:母親卧在波濤之上,左腿微微弓起,面含微笑,神態慈祥。凝練的線條把母親秀髮的飄指、身材的曲美與波濤的起伏和諧地融為一體,勾畫出黃河女神的風采。匍匐在母親胸前的裸身男嬰,天真爛漫,安然無憂,舉首憨笑,頑皮可愛。整個雕塑構圖洗練,寓意深刻: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胸懷博大,她所養育的中華民族,生氣勃勃,天天向上,幸福安樂。母親身下的黃河造型刻着的水波紋和魚紋,來源於甘肅彩陶的古老圖案,既象徵着黃河文化,也隱喻了甘肅歷史文化的悠久。

雕塑前面還嵌着一塊石碑,是1994年8月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所設,碑文是:“獻給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母親”。

説起黃河,我想大家的感情一定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為我們共喚黃河一聲母親,媽媽。陌生是因為很多朋友至今都沒有見過黃河。更別説遊黃河了。而在今天我們的願望就可以變成現實,不僅可以看見我們的母親黃河更可以在它的懷抱中徜徉遊覽。在中國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句話“不登長城非好漢,不遊黃河心不甘”。這句話雖然非常簡單,卻道出了我們無數炎黃子孫對我們母親河的嚮往和眷戀之情。無數的詩人和文學家都曾用最美的語言讚美我們的母親,其中有一位説的很好,他説,黃河啊,千百年來哺育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因為黃河的顏色浸染到每個人的皮膚上,因為黃河的精神融入到每個人的靈魂中。所以,無論我們走到哪裏,別人都可以一眼看出我們是黃皮膚的中國人。今天我們到黃河邊上也可以和黃河比比,看看兩種顏色是不是十分相像,連我們的一代偉人毛主席在轉戰華北的時候也曾説到,我們可以藐視一切,但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更是把黃河和整個中華民族放在同一高度,同呼吸共命運,血脈相容。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自治區。最後在山東省的墾利縣注入我國唯一的內海----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到75.2萬平方公里,被譽為中國第二長河。但是在中國人的心中,它和長江一樣長,和大海一樣寬闊。水利專家為了使每個人都能更清楚的瞭解黃河。把黃河攔腰分成三段:從發源地到內蒙古托克托縣的河口鎮是上游。黃河上游碧波盪漾,水是清的,讓你很難想象它就是以後的黃河,真是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啊。從河口鎮到我們河南鄭州的桃花峪,黃河進入了中游,進入了中國最大的黃土區域黃土高坡。它溝壑相見,綿延起伏,黃河在流經這裏的時候因為攜帶了大量的泥沙,河水的顏色染成了琉璃黃,成為了一條濁河,泥河,沙河。尤其是在晉陝之間,黃河以300裏的巨大落差,齊刷刷的切割着黃土高坡。大量的泥沙被它帶了下來。真是派出崑崙五色流,一支黃濁冠九州啊.從桃花峪再往後到墾利縣的入海口,就是黃河的下游了。一下子進入了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31萬平方公里的華北大平原。它一馬平川,一望無垠,如此平坦的地勢,黃河流到這裏,河道變寬,水流速度變緩,大量的泥沙源源不斷的沉積在黃河下游的河道,致使我們的河牀以每年10公分的速度被抬高。長年積月就形成了世俗罕見的奇觀-----懸河,地上河了。在我們的七朝古都開封,黃河的水位已經高出了開封十幾米,在們的省會鄭州,黃河的某些地段也已經高出鄭州5—7米了。大量的泥沙隨着黃河水注入渤海。真的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啊。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黃河從黃土高原沖刷攜帶下來的泥沙有16.4億噸。如果把這些泥沙堆砌起來,堆成高,寬,厚各一米的土堤,長度可以繞地球赤道27圈,是地球到月球長度的三倍。如果按全中國13億人口來計算,平均每個人可以分到1.3噸,比我們吃的糧食還要多。所以就有了這樣的説法,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很多人不相信,非想到黃河水中試試看。上岸之後任你怎麼拍打都會留下一層薄薄的泥沙。真是一碗黃河水,半碗黃河沙啊。

那麼這麼多的泥沙都到哪裏去了呢?原來啊,每年都有12億噸的泥沙注入渤海灣為山東省填海造陸了。所以山東省的陸地面積在逐漸增大,而水域面積卻在不斷縮小。於是,就有人擔心,黃河不斷的堆積泥沙向大海延伸,這樣下去的話,中國會不會有一天和日本連起來了。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日本的旅遊團隊到達這裏後都會有一項特別的儀式,那就是植樹造林。除去這12億噸,其他的四億噸都沉積在了黃河下游的河牀上,但正是這四億噸的泥沙,卻給黃河的治理帶來了最大的難題。使它成為世界上最難治理的一條河流。千百年來我們的母親在給予了我們生命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很多的災難。翻開中國的治黃史,湧現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這些英雄人物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大禹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治黃長達13年。採用疏導法治理黃河,得到了百姓的推舉成為首領。後來他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正可謂,治黃者,得天下。後來自夏以後,無論是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治理黃河。但是終究因為治理技術的原因,都未能取得明顯的效果。在有文字記載的3000年裏,黃河氾濫500多次,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特大改道9次。真可謂“三年兩氾濫,兩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尤其是1938年6月,國民黨政府為了抵禦日軍的侵犯。下令扒開花園口大堤,引起洪水氾濫。雖然暫時延緩了日軍的進犯速度。但是也造成了河南,安徽,江蘇三省89萬人喪生,1560萬人流離失所。上百萬畝良田變成了不毛之地。直到今天,仍然使得我們黃河下游的經濟難以有大的發展。

這時候,就有人問了,那你們對黃河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呢。我想,這個問題,河南人民最有發言權。因為我們受益最大,也受害最大。所以很多老百姓對黃河的感情可以説是既愛又恨。我們愛她,是因為千百年來它不僅供應着我們的人畜用水,還灌溉着上百萬畝的良田。到了今天還發揮着另一個重要的作用,蓄水發電。但是也有人説我們恨母親,因為每個幾年母親都要發怒,每次發怒之後生靈塗炭,所到之處,一片汪洋。但是我要説的是,害才害了一小片,利卻利了一條線;害才害了幾十年,利卻利了上千年。如果非要講黃河的功和過的話,黃河的功要遠遠大於黃河的過。今天位於黃河流域的河南。中國八大古都佔了1/2,館藏文物130萬件,約佔全國的1/8,地下文物全國第一,這些不正是黃河留給我們的財富嗎。黃河經歷了悠久的歷史。早在150萬年前就已經有先民在這裏繁衍生息。這裏哺育了8000年前的裴李岡文化,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使河南在長達21個朝代,3600年的時間裏成為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悠久的歷史和最燦爛的文明成為了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1938年,冼星海來到鄭州黃河遊覽區。當時正是日本入侵中華時期,很多文人投筆從戎。冼星海也是其中之一,當他望着滔滔的黃河水,依然譜寫了《黃河大合唱》。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激勵着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為保衞黃河保衞全中國而戰。當時的黃河大合唱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主旋律。而今天,我們靠着黃河這種不屈不饒,勇往直前的精神使得我們的母親在建國後安然度過了60年。1952年,毛主席來到鄭州黃河遊覽區,站在黃河邊上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重要指示。當時正是國家大興水利的時期,在對待淮河的問題上,毛主席説根治淮河,對於長江,主席説治理長江。而對母親,主席説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52年之前沒有一個人有辦法辦好,52年之後到現在也沒有辦法徹底的辦好。然而我們一直在努力。就在毛主席提出號召4年之後。我們敬愛的週一年中兩次到達黃河邊,帶領我們抗洪搶險的.官兵與黃河做賽跑,可見治理黃河已經迫在眉睫。於是1958年,我們在黃河上建立起了第一組工程----河南三門峽大壩。是蘇聯老大哥支援中國建造的168個工程中唯一一個水利工程。但蘇聯朋友不瞭解黃河,他們不知道黃河最大的問題是泥沙問題。所以50年之後,這個大壩的窟窿已經被泥沙積平,不能再使用了。在三門峽大壩後又相繼建成了楊家峽,龍羊峽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在90年到01年11年的時間裏,投資300多個億。同德國,比利時,英國的世界上最著名的水利專家一起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土石磚結構的大壩將使黃河的歷史改寫,將使黃河的自然災害由60年一遇變成千年等一回。20年之內黃河下游的河牀不再升高。但是否如此,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借用一句咱們中國的俗話,那就是黃河清,天下平。但要想讓黃河變清,談何容易啊。有專家説,我們全國人民每人都扛上幾鍬。要600年後,黃河才能改變。這600年,我們不能等待,要用自己的努力改變河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每個人多愛自己的母親。母親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而孩子回報母親的卻太少太少了。對於所有的炎黃子孫來説,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母親黃河,現在我們能對母親盡的孝心就是保持水土,植樹造林。這是我們對母親盡的一點綿薄之力了。

可喜的是,到了今天黃河上有兩大難已經被我們打破了。一是黃河之上架橋難。因為大橋建成後,會因泥沙不斷淤積,河牀不斷升高。於是橋面就快要與河水齊平了。需要不斷的建新橋來替代老橋。二是自古黃河難行船,千百年來黃河上都無法行船。我們生活在黃河邊上的黃河兒女只能望河興歎。我想我們大傢什麼大江大河都見過,什麼樣豪華的船都見過。可生活在黃河邊上的黃河兒女,乘船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大夢想。今天我們乘船的意義非同尋常。這是目前為止唯一可以在黃河上行駛的船隻。這種船是專門為黃河量身打造的氣墊船。氣墊船,我們大家應該都知道。底部是高壓氣囊。行駛的時候船身升高40---60公分懸空行駛,就解決了一般船隻容易遇到河牀底部的泥沙擱淺的問題。我們的氣墊船從陸地碼頭出發、穿越黃河的中下游分界線---桃花峪。桃花峪這個地方雖然非常的普通。但在中國的版圖上卻是是用紅筆來勾畫的。它不僅是黃河中下游的分界線,而且也是黃土高坡和華北大平原的分界線。一邊是綿延起伏的黃土高坡,而另一眼望去則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大平原。穿越桃花峪,逆流而上最終到達公元前203年,劉邦和項羽以鴻溝為界,左為楚又為漢,就成了今天我們下象棋時的楚河漢界。而對於這件事情,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給出了評價“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途中,我們的氣墊船會在河邊停靠,您可以走下船去摸一摸黃河水,和我們的母親河來一次親密接觸。也可以踩一踩黃河的牛皮地,體驗一下我們黃河牌席夢思。更可以再岸邊將你的思念之情毫無保留的在母親面前釋放。

黃河的導遊詞 篇3

位於青海的腹地。河源一為扎曲,二為約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乾涸,而卡日曲最長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流域面積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幹涸,是黃河的正源。古宗列曲,僅有一個泉眼,是一個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60公里的橢園形盆地,內有100多個小水泊,似繁星點點,又似晶瑩的粒粒珍珠。

星宿海,歷史上曾被用來表示整個黃河源頭地區,實際上可以説是黃河出山東行後第一個加油站。

這個“海”是一個盆形濕地,東西長約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離較短,僅幾公里至十幾公里之間。説是“海”並非到處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對更低窪的地方聚集有水,擁有眾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滿天星斗來比擬也不顯得過分。灌木有的長到一米高,魚類繁多,水鳥成羣,湖邊的草灘上還有黃羊、野驢不時出現。

黃河的導遊詞 篇4

黃河宮位於寧夏西部城市中衞市黃河北岸。抬頭遠望,九曲滔滔黃河水,似一條金色的綵帶,舞動着,自西向東從公園南部緩緩流過。中衞地區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首富中衞”之説,也是寧夏“黃河金岸”城市經濟帶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大河之舞”黃河宮位於中衞市。高36.9米的黃河宮是景區的核心建築,外形為水滴狀。其創意採用唐朝詩人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詞寓意,意為將黃河之水凝練成水滴形態。

黃河宮主體建築半隱於地下,以黃河全流域為主線,分為黃河地理水系篇、人文歷史篇、生態生物篇三個展區。

走進黃河宮,在黃河流域人文歷史篇,遊客可以欣賞到黃河沿線九省區的歷史文化遺存介紹與文物展示。在黃河生態生物篇,遊客可以欣賞到黃河流域的生態概貌,以及各種動物、植物標本模型。黃河宮全面詳實地展示了黃河在整個流域以及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所處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

黃河的導遊詞 篇5

親愛的乘客和朋友們:

大家好!

“黃河母親”雕塑,位於蘭州市黃河南岸濱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園北側,是目前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最美的雕塑。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在首屆全國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獲得優秀獎。

雕塑由甘肅省著名雕塑家何娥女士創作。整體形狀是一個優雅的母親躺在黃河岸邊,看着懷裏的嬰兒游泳。它們象徵着無止境、不屈不撓地哺育中華民族的黃河之母,象徵着幸福興旺的華夏子孫。黃河媽媽頭髮飄動,神態慈祥,身材高挑勻稱,曲線優美,微微微笑,右臂微彎,仰面躺在海浪上,右側斜靠着一個赤裸的男嬰,頭微微偏左,看上去調皮可愛。雕塑的構圖耐洗,意味深長。雕塑的下底座刻有水波紋和魚紋,源於甘肅古代彩陶的原始圖案。雕塑構圖簡單,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肅遙遠的歷史文化。

黃河的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我們面前的雕塑,叫"黃河母親"。在全國,以雕塑形式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為數不少,論風格和藝術表現力,這一尊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作品由甘肅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獲得“優秀獎”。整個雕塑為花崗巖質地,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量達40作噸,由北京雕塑廠於1986年4月30日製成。作品用“母親”和“嬰兒”兩個形象,生動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題:母親卧在波濤之上,左腿微微弓起,面含微笑,神態慈祥。凝練的線條把母親秀髮的飄指、身材的曲美與波濤的起伏和諧地融為一體,勾畫出黃河女神的風采。匍匐在母親胸前的裸身男嬰,天真爛漫,安然無憂,舉首憨笑,頑皮可愛。

整個雕塑構圖洗練,寓意深刻: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胸懷博大,她所養育的中華民族,生氣勃勃,天天向上,幸福安樂。母親身下的黃河造型刻着的水波紋和魚紋,來源於甘肅彩陶的古老圖案,既象徵着黃河文化,也隱喻了甘肅歷史文化的悠久。

雕塑前面還嵌着一塊石碑,是1994年8月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所設,碑文是:“獻給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母親”。

黃河的導遊詞 篇7

中華黃河壇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吳忠青銅峽市。這座黃河壇是採用青銅建築的,非常壯觀,這也代表了中華民族飲水思源,憧憬黃河母親的情感。中華黃河壇是在二零一零年開始建造的,歷時一年才完成。這座黃河壇的主要作用是用來禮敬黃河,祭拜黃河和感恩黃河的。

這座黃河壇在黃河和探底至上正好形成一個八卦圖。黃河壇背靠賀蘭山脈,隔閡屹立着牛首山,右邊就是青銅峽峽口,左邊則靠着萬里滾滾黃河的臂彎。在地理位置上是一個很重要的點睛位置。 大家都知道,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因此黃河壇的建成則標誌着我們中華民族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園。中華黃河壇裏有着很講究的建築格局。在規劃佈局上有六條主線,分別是中國籍斯文畫一條線,黃河五千年文化一條線等等。在建築佈局上也有着和嚴格的劃分,有三區,五牌樓,三大道,三大殿等等。中華黃河壇的牌樓十分壯觀,高有着接近十六米,寬度也有四十五米,是我國目前最大的青銅牌樓,這彰顯了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進入北京青年旅行社查詢寧夏旅遊報價。

貝琳達倒也是十分著名的景點,這裏有着很多的碑刻,碑刻的內容主要就是一些關於黃河的古代詩文,十分風雅端莊。 中華黃河壇真的很漂亮,快來看看吧。

黃河的導遊詞 篇8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鐵橋長233.33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樑。其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裏處建的浮橋名叫鎮遠橋。根據清道光“蘭州府志”記載,該橋以二十四艘大船貫連,浮於河面,冬拆夏設。嚴冬時黃河結冰,車馬都可通行。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衞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裏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衞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樑,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黃河的導遊詞 篇9

大禹渡又名神柏峪,史料記載,其古遺址屬龍山文化,是人類早期活動的興盛之地。據史料和當地傳説,公元前2100年間,黃河流域洪水氾濫,民不聊生,大禹受舜之命率眾治水,隨山刊木,踏勘水勢來到此處,在這裏栽下一棵柏樹作為確定高山大川觀察水勢的標誌,在柏樹下得到聖水觀音點化,悟得疏而導之的治水良策,遂把治水大軍屯住在這裏,由此乘舟上鑿龍門,下開三門,連續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無遐一顧,終取得治水成功,後人為大禹的精神和功德所深深敬仰,就把大禹受神靈點化治水大軍乘舟出發之地稱為“大禹渡”,大禹親自栽種作為標記的那棵大柏樹,稱為“神柏”。從史至今,萬里黃河兩岸唯一以大禹冠名的千年古渡僅此一處,具有4000多年的古老柏樹也僅此一株。據芮城縣誌和尚書、禹貢等史料記載,大禹渡不僅是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動之地,而且是大禹建立夏朝後,連接西北、中原的重要古貢賦水道,是夏族向中原擴張和發展的主要通道,這裏留有許多大禹治水時歷史遺蹟和碑刻遺存。芮城縣誌載“禹導河,息於此,後人思其明德,建廟於峪上,遂名彼渡為大禹渡,以顯聖蹟,永不忘也”。如今大禹親植的那棵神柏樹,虯枝參天,龍首鐵骨,仍然屹立在大禹渡崖頭。神柏樹下現今仍保留有一通大清道光四年的石碑“神柏峪重建禹王廟碑記”,以雄辯的事實講述着大禹渡久遠深厚的歷史,見證時代的變遷。

黃河的導遊詞 篇10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

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河南位於我國中部偏東、黃河中下游,處在東經11021~11639,北緯3123~3622之間,與冀、晉、陝、鄂、皖、魯6省毗鄰,東西長約580公里,南北跨 確約550公里。

全省土地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居 第17位。

截止2001年底,全省轄17個省轄市,1個省直管市,21個縣級 市,48個市轄區,89個縣,2123個鄉鎮,4.80萬個行政村。

省轄市為: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 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省轄地區為:周口、駐馬店、信 陽,省直管市為濟源市。

2001年底河南省總人口達9555萬人,居全國第1位,人口密度為572人/平方公里。

截至到2001年,全省漢族人口占總人口數的98.78%,除漢族外,有回族、蒙古族、滿族、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