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媽祖廟導遊詞(通用5篇)

欄目: 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2.45W

作為一名樂於助人的導遊,就不得不需要編寫導遊詞,導遊詞由引言、主體和結語三部分構成。寫導遊詞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媽祖廟導遊詞(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媽祖廟導遊詞(通用5篇)

媽祖廟導遊詞1

各位團友,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莆田湄州媽祖祖廟參觀。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今天的行程就將由我為大家提供服務,希望我的服務能得到大家的滿意,在此也預祝大家今天能玩得開心、愉快。

在參觀祖廟之前,讓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媽祖的一些生平傳説。據史書記載:媽祖是湄洲人,在她出身之前,家裏已有一個哥哥和五個姐姐,但是她的父母一直盼望着再生一個兒子,便天天向觀音菩薩禱告,到了北宋建隆元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傍晚,鄰居們看見有一道紅色的光芒直射林家,那紅光照得周圍的巖石都發了紅,就在此時,懷胎十月的母親產下了一個女嬰,因為這孩子出身都不哭,父母便給她取名林墨。

林墨在小的時候就比其他的孩子聰明伶俐,讀書不但過目能夠背誦,而且能夠理解文字的意思。由於父親是當時海上的巡檢司,所以她博覽羣書,特別是有關海洋氣象方面知識的書,並且一有機會就隨父親出海,漸漸地學會、掌握了水性,觀測天氣。每當她預測出海上氣候的變化,就告誡出海的鄉親避凶就吉,還經常奮不顧身在海上搶救遇難的漁船和商船。  

因為林墨一生的行善濟世,所以歷史上流傳了許多她的神話傳説。在她16歲時,因為法力神通,能預知未來,還能乘着席子渡海,因而被人們稱為“神女”。一天,林墨的父親和哥哥駛船出海,遇到了狂風惡浪,在家織布的林墨突然閉上眼睛,一手拿着稜,一手扶着杼,腳踏着機軸,拼命掙扎扶持,惟恐有失,這時她母親正好看見,誤認為女兒睡着了,便把她叫醒。林墨被驚醒失手,稜子掉在了地上,然後她睜開眼睛失聲痛哭,説父親已被我救起,哥哥卻墜入海里了。

不久後,她的父親回到家,將海上遇難的情形告訴給家人,結果和林墨所説的如出一致,為了安慰父母,林墨又孤身一人架船出海尋找哥哥的遺體。因為這海上救親的事件,林墨又被人們稱為“孝女”。 林墨在28歲的時候為搶救海難而英勇獻身。林墨逝世後,航海的人紛紛傳説常常看見一位紅衣女子在海上救人脱險。

據説在宋宣和五年,朝廷派使者出使朝鮮,誰知船在東海時遇到了風險,在這臨危之際,忽然看見船桅頂上發出了一道道紅光,而後風浪平息,轉危為安。使者感到非常的奇怪,便問部下到底是什麼神靈顯聖搭救,恰好船上有一位莆田人,他説明了這是湄洲神女顯靈相救。後來這為使者回到朝廷覆命時就奏明皇帝,下詔頒賜“順濟”的廟額,這時媽祖的神蹟才第一次由民間傳到了朝廷。宋朝時期,朝廷褒封林墨為“靈惠夫人”,後陸續加封了12次,由“夫人”至“聖妃”,元明朝晉封“天妃”,清康熙後,再加封為“天后”,到清末時封號累加了64次,並被尊稱為“天上聖母”。

隨着封號的加爵,信仰媽祖的人越來越多,媽祖宮廟也不斷的重修、擴大,由原來民間奉祀的小廟到後來的大規模重修、擴建,並發展到了現在的規模。我們湄洲媽祖廟也由此奠定了成為世界三千多座媽祖廟的祖廟,受到各地信徒的膜拜。

好了,各位團友,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這些媽祖廟宇建築羣是上世紀70至80年代重建的,現在大家就請跟我到裏面參觀。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祖廟的大牌坊,在這裏可以仰望整個祖廟建築羣的全貌,非常的雄偉。這是寺廟的第一道門,叫山門。

大家看它的造型很特別,是皇家城闕形制,因為媽祖的封號是天上聖母,是至高無上的女神。山門內供奉的是千里眼和順風耳。 沿着山門上來,我們來到了儀門,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個豎匾,寫者“聖旨”二字,因此這道門又稱“聖旨門”,喻示媽祖娘娘曾受到歷代帝王的褒封。儀門內的這個大廣場,是祭奠時大型樂舞表演的地方。左右兩邊分別是鐘樓和鼓樓。  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殿是“太子殿”,是福建總督姚啟聖所建的,他原本想用此殿作為正殿,使正殿按一般寺廟建築風格位於中軸線,但民間習慣上仍願意遵循古制,只認定旁邊這座才是最原始的正殿。現在大家就隨我進去參觀。 這裏就是媽祖億萬信徒心中的聖地了。

大家看這滿屋的煙霧和信徒就可以知道他們的虔誠。現在先隨我看看這門柱上的這幅對聯,説得是信徒們朝拜媽祖要洗澡齋戒的虔誠,像湄洲潮水一樣常流不息的朝拜盛況。傳説這幅對聯是明朝的莆田才子戴大賓所作的。

現在我們就進入殿內參觀。這座殿堂分為上下殿,中間用天井相連。正樑懸掛的“神昭海表”匾額是御筆頒賜的,我們看這尊端座的媽祖神像,它神態安詳,雍容華貴,一般稱它為“出巡媽祖”,是木雕軟身,也就是説她的四肢是可以活動的。97年赴台巡遊的媽祖就是這尊神像。在她的身後還有一尊媽祖像,是木雕硬身的鎮正媽祖。當軟身媽祖出巡時,鎮殿媽祖就留在寺廟中接受信徒的`朝拜。大家看兩邊的神龕,裏面全是媽祖的陪神,稱為十八水闕仙班。其中,有的是古代其他地方奉祀的海神,有的是被媽祖收伏的海妖水怪。

好,我們現在去參觀傳説中媽祖昇天的地方—昇天古蹟,這裏也是最早立廟奉祀媽祖的地方。大家在這裏可以燒燒香、拜拜媽祖,10分鐘後我們繼續參觀。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擦天閣。這裏是中軸線的最高點,大家仔細觀察,裏面供奉的媽祖與其他殿裏的有什麼不同嗎?對了,細心的有特會發現這裏的媽祖面像是黑的。這是為什麼呢?有一個傳説:據説當年台灣信徒把媽祖分靈回去的途中,在海上航行了數月,日夜焚香膜拜,簽呈的煙火燻黑了媽祖的連,於是台灣媽祖宮廟裏供奉的媽祖全是“黑麪媽祖”,因為這座朝天閣是台灣鹿港朝天宮捐建的,所以裏面媽祖也只能是黑麪媽祖了。

各位團友,前面就是“媽祖公園”了。現在我們就進去裏面參觀。我們可以看到隨處都是栩栩如生的石雕羣,講的都是媽祖的一些生平傳説。大家看媽祖的石雕像:它是廈門大學藝術系李維杞教授於1990年設計的,像高14.35米,是用365塊花崗巖雕砌而成的,象徵媽祖一年365天,天天保佑着14.35平方公里湄洲大地上的居民平安幸福。我們可以看到,媽祖面部慈祥,遙望着大海。

大家知道嗎?媽祖娘娘眼望的地方是台灣,而且在台灣鹿港朝天宮也有一尊一模一樣的媽祖石像與之隔海相望,共同維護着兩岸的和平安寧。這裏是媽祖山的最高點,在這裏可以看到湄洲島上的全景,大家可以在這裏參觀留影。

好了,現在給大家20分鐘的時間自由活動,20分鐘後我們就下山。謝謝大家這一路對我的配合,希望我的導遊講解能令大家滿意,謝謝!!

媽祖廟導遊詞2

各位團友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莆田湄洲島觀光旅遊。我是你們今天的導遊員,我姓葉,大家叫我小葉好了。今天的行程就由我為大家提供講解服務,希望我的服務能令大家感到滿意,在此也預祝大家今天能夠玩得開心、愉快。

首先我先向大家説説湄洲島的概況吧。湄洲島距離莆田市區42公里,因形如人的眉毛,嵌於萬頃碧波之中,所以得名“湄洲”。湄洲島素有“南國蓬萊”美稱,有扣人心絃的湄嶼潮音、“東方夏威夷”黃金沙灘等風景名勝,更有媽祖信眾魂牽夢縈的媽祖祖廟,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昇天日期間,朝聖旅遊盛況空前,被譽為“東方麥加”。湄洲島於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旅遊度假區。朋友們,湄洲島到了,請帶好隨身攜帶的行李物品,隨我下船,下船途中請注意安全。

在還沒有到達祖廟之前呢,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媽祖的生平。媽祖原名林默,生於北宋建隆元年農曆的三月二十三日,因從出生到滿月都不曾啼哭,父母便給她取名“默”字。相傳她八歲就能誦經,16歲就能下海,還精通天文地理,經常奮不顧身在海上搶救遇難的漁船。而且,她立志不嫁,一生要以行善救人為事。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林默為搶救落海的鄉親不幸遇難,年僅28歲。民間傳説她是“白日飛昇”,在湄嶼峯羽化昇天。

大家請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宏偉的建築羣是上世紀70至80年代,由各地的媽祖信眾們籌資捐款,在原祖廟的基礎上擴充修建的。整座廟宇分為五進,依山就勢,建築色彩依稀可見北宋痕跡。它的外形古樸莊重,氣勢非凡!這是祖廟的大牌坊,在這裏可以仰望整個祖廟建築羣的全貌,非常的雄偉。這是寺廟的第一道門,叫山門。大家看它的造型很特別。皇家城闕形制,因為媽祖的封號是天山聖母,是至高無上的女神。山門內供奉的是千里眼和順風耳。沿着山門上來,我們來到了儀門,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個豎匾,寫着“聖旨”二字,因此這道門又稱“聖旨門”,喻示媽祖娘娘曾受到歷代帝王的褒封。儀門內的這個大廣場,是祭奠時大型樂舞表演的地方。左右兩邊分別是鐘樓和鼓樓。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殿是“太子殿”,是福建總督姚啟聖所建的,他原本想用此殿作為正殿,使正殿按一般寺廟建築風格位於中軸線上,但民間習慣上仍願意遵循古制,只認定旁邊這座才是最原始的正殿。現在大家就隨我進去參觀。這裏就是媽祖億萬信徒心中的聖地了。大家看這滿屋的煙霧和信徒就可以知道他們的虔誠。這座殿堂分為上下殿,中間用天井相連。正樑懸掛的“神昭海表”匾額是御筆頒賜的,我們看這尊端座的媽祖神像,它神態安詳,雍容華貴,一般稱它為“出巡媽祖”,是木雕軟身,也就是説她的四肢是可以活動的。1997年赴台巡遊的媽祖就是這尊神像。在她的身後還有一尊媽祖像,是木雕硬身的鎮殿媽祖。當軟身媽祖出巡時,鎮殿媽祖就留在寺廟中接受信徒的朝拜。大家看兩邊的神龕,裏面全是媽祖的陪神,稱為十八水闕仙班。其中,有的是古代其他地方奉祀的海神,有的是被媽祖收伏的海妖水怪。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傳説中媽祖昇天的地方—昇天古蹟,這裏也是最早立廟奉祀媽祖的地方。大家可以在這裏自由活動,拜拜媽祖。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朝天閣。這裏是中軸線的最高點,大家仔細觀察,裏面供奉的媽祖與其他殿裏的有什麼不同呢?對了,細心的團友會發現這裏的媽祖面像是黑的。這是為什麼呢?有一個傳説:據説當年台灣信徒把媽祖分靈回去的途中,在海上航行了數月,日夜焚香膜拜。虔誠的煙火燻黑了媽祖的臉,於是台灣媽祖宮廟裏供奉的媽祖全是“黑麪媽祖”因為這座朝天閣是台灣鹿港朝天宮捐建的,所以裏面媽祖也只能是黑麪媽祖了。

現在我們就進去裏面參觀。我們可以看到隨處都是栩栩如生的石雕羣,講的都是媽祖的一些生平傳説。

大家有知道從昇天樓到這要登多少個級台階嗎?要登99級台階。而且從山下媽祖祖廟的牌樓到山頂媽祖像整條軸線總長323米,大家猜猜看,這99級台階、323米各代表什麼?沒錯,99藴含有媽祖九月初九昇天之意,而323是為了紀念媽祖三月廿三的誕辰之日。好了,各位團友,這裏就是媽祖山的最高點,在這裏可以看到湄洲島上的全景。眼前這尊儀態雍容,面部慈祥的媽祖造像,是由廈門大學藝術系李維杞教授於1990年設計的,像高14.35米,由365塊花崗巖砌成,它象徵着媽祖一年365天天天保佑着14.35平方公里湄洲大地上的居民平安幸福。我們可以看到,媽祖頭戴皇冠,身着霞披,手持如意,遙望着大海。海的那頭正是祖國的寶島——台灣。在台灣鹿港朝天宮有一尊一模一樣的媽祖石像與之隔海相望,共同維護着台灣海峽的和平與安寧。

現在,大家可以在這裏自由活動半小時,讓大家近距離的感受一下媽祖的文化。湄洲馬祖祖廟的導遊講解到這裏就結束了,希望我的導遊講解能令大家滿意。謝謝

媽祖廟導遊詞3

廟島媽祖廟,又稱天后宮,俗稱“娘娘廟”,坐落於廟島之北的鳳凰山前,東西臨海,為聖潔靈秀之地。1985年,長島航海博物館設址於此。

廟島媽祖廟建於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是中國北方最早的媽祖廟。最初稱為沙門佛院,僅茅舍三間,因閩浙船民於院中專設奉祈媽祖的道場,遂改奉海神娘娘。後經元、明、清歷朝重建、修葺,逐漸形成了現今之規模,既包括外、前、中、後四院,佔地90畝(一畝=0.0667公頃)的古建築羣。

據史料記載,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左都督楊國棟奉旨鼎建,為廟島媽祖廟最具規模的一次擴建,崇禎皇帝御賜“顯應宮”三個大字,使廟島媽祖的神靈更為廣遠的播揚開去。清以後廟宇的維修也從未中斷,康熙、乾隆、咸豐及光緒年間都曾進行過多次修葺。

登上28級台階,古樸雄偉的山門就呈現在眼前,山門建於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有門洞三間,“顯應宮”三字嵌入琉璃匾額之上。山門內,有鍾、鼓二樓分列東西,與山門相應的即是前殿了。

前殿的建築年代與山門相同,清康熙甲午年曾大修,殿內塑有“嘉佐”、“嘉佑”兩尊巨大站班,殿之正中豎一口鏽跡斑駁的雙齒鐵錨,其高約1。5米,重約1噸。為航海博物館的“館徽”。關於這口鐵錨的來歷,據説是北洋水師“定遠”號管帶劉步蟾率艦巡防登州海域,曾到廟裏進香,為向媽祖表示保衞海疆的意志與決心,行前特將這隻國產的副錨沉於廟前的海底。立於這鐵錨之側,遊子之心不免一凜!那距今100多年的甲午戰爭,至今仍讓我們感覺着陣陣的創痛,那因政治上的腐敗而導致軍事上的失敗的戰爭,將是不容我們有片刻的淡忘。

大殿是全廟最大的建築,為硬山式結構。大殿正中懸掛着咸豐皇帝手書“神功濟運”的匾額,可惜被毀。殿內,天后神像居中為暖閣內龍墩上,暖閣裏4尊侍女,暖閣外4尊妃女。殿兩側有14尊站班,這些塑像多是宋、元時代的作品,其中4尊武將是千里眼、順風耳、黃蜂元帥、白馬將軍;8尊文官為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龍王及老少兩尊站班。另外,殿內還有碑、碣、匾200餘塊和歷代船隻模型300餘件。

由大殿至後宮為後院。後宮是全廟最北的建築,建築風格為歇山式,保留了明代的特點。宮內正位神台有銅鑄鍍金天后聖母像及2米高的九華青銅穿衣鏡,後宮的東屋為天后聖母的寢室,寢室裏除牀帳、被枕等陳設一應俱全外,還存放着聖母的各種服飾及做工精緻、小巧玲瓏的繡花鞋等等。

相傳天后聖母姓林名默,是福建泉州莆田人,生於宋建隆元年的農曆3月23日,因她生下來整整一個月不會哭不會叫,所以父親給她起名叫“默”。據説林默7歲時,已頗識水性,尤善醫藥之術。經常為鄉人及船民治病不收錢財,甚得鄉人尊敬。林默17歲時,逢一商船遇險,見許多人落水,她即投草化木,使落水者得木還生,因此被譽為神女。林默終身未嫁,後因病卒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的九月初九,時年28歲,鄉人念其德惠,在湄州嶼為之立祠,名林氏孝女祠。

宋宣和年間,閩人徐競奉命出使高麗,途中依鄉俗供奉媽祖,回朝後上書朝廷,盡述媽祖途中神功相助的恩德,欽寶皇帝於是加封媽祖為順濟夫人,並頒告天下供奉信仰。

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80年)忽必烈敕封媽祖為天妃。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4年)又加封為天后聖母。據史料載,林默共受歷朝皇帝28次加封,直至天后聖母。今天,全世界媽祖信徒已逾2億多人,主要分佈於海峽兩岸、東南亞各國及韓國、日本等地。我國大陸現有媽祖廟1500多座與湄州一水之隔的台灣省,媽祖廟已超過1500座,媽祖已成為溝通兩岸關係的和平女神。而於北宋之前建造的大概僅有湄州嶼和廟島這兩座了。

長島航海博物館於廟中各殿兩廊均開設了中國造船史、海運史、航海技術史、海上兵事史和鄭和紀念館、媽祖史記館等專題展室,館藏各類文物、典籍、航模及圖片等1000餘件。從古代的鯨舟形陶器、漢代的陶船、隋代的雙體船到現代的艦船,真實地記錄了我們祖先航海的悠久歷史。

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鄭和寶船船模,其做工精巧、雕鏤逼真,使人聯想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鄭和寶船船模在世界上僅有兩隻,一隻由加拿大航海博物館收藏,另一隻則藏於長島航海博物館,為該館鎮館之寶。由鄭和寶船想到三寶太監七下西洋,那浩浩蕩蕩的場景,正顯示着當時世界上最強大船隊的神威,太平洋的洶湧波濤和印度洋的逆流漩渦,都阻擋不住鄭和船隊的從容風帆,在湄州嶼虔誠拜祭了媽祖之後,站在漢白玉砌就的台階上,三寶太監一身豪邁,有海神媽祖的“神功濟運”,有大明王朝強盛的國威,有28000健兒的同舟共濟,他開拓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航程,何其壯哉!那時的廟島,那時的天后宮,那時的四海三江媽祖廟宇的香火,一定都在為福建五虎門的楊帆壯行而繚繞。

媽祖廟導遊詞4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代表旅行社歡迎來到湄洲媽祖祖廟參觀朝拜媽祖。先做一下自我介紹,我是中國旅行社的專職導遊,我姓陳,大家可以叫我小陳或陳導。今天的媽祖朝聖之旅就由我來為大家服務,希望小陳的服務能讓大家滿意,也提前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來到湄洲島就不得不介紹一下媽祖了,據明朝的《天妃顯聖錄》記載,媽祖原來是湄洲灣畔港裏村人,父親叫林願,願望的願,已經生有一男五女了,老兩口一直希望再生個兒子,於是天天向觀音菩薩禱告,直到宋朝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傍晚,鄉里人看到一道紅光直射林家,照耀的周圍的。石頭都發紅了,此時呢,懷胎十月的林母產下了一個女嬰,因為媽祖從出生到滿月都沒哭過,父母便給她取名“默”。林默從小聰明伶俐,過目不忘。她父親是當年的海上巡檢司,因此她可以博覽羣書,特別是有關海洋氣象方面的書,也有機會跟隨父親出海,漸漸的學會了掌握水性,觀測天象,她能預測海上氣候變化,告誡出海的鄉親避凶就吉,還經常奮不顧身的搶救遇難的漁船,商船。她又精通醫理,能用草藥為人治病,教人消疫防災。媽祖一生行善濟世,只用過人,因此留下了許多神話傳説。有説她13歲即受玄通老道點化,授以“玄微妙法”,16歲時,照裝於井,忽見一神人手捧銅符一面,湧井而上,奉送與他,從此法力神通,能預知未來,還能乘席渡海,力挽狂瀾,因此被人們成為神女,靈女。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九日,年僅28歲的林默為搶救海難而英勇獻身。

為什麼一個普通的女子會被這麼多的人景仰,朝拜呢?大致説來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是由於她一生行善濟世,智勇過人,受到了民間的尊敬,後來傳説明朝鄭成功七次下西洋的時候曾多次受到媽祖的庇佑,回來後便向朝廷請求封賞,施

琅將收復台灣的時候,在海上行軍也説見過媽祖顯靈,所以前後下來,共被朝廷加封了64次之多 ,由原來的“靈慧夫人”封爵為“聖妃”,再到“天妃”“天后”等等。由此可見,媽祖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還有中國的台灣同胞非常信奉媽祖,很多人都到湄洲朝聖,捐獻香火,也使得媽祖的香火這麼旺盛!

説了這麼多,我們也已經到山門前面了,這是寺廟的第一道門即為山門,這座山門造型特別,為皇家城闕形制,這是因為媽祖的封號是天上聖母,是至高無上的女神。山門內供奉的是千里眼和順風耳。由於今天島上的遊客較多,請大家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行李物品,以防遺失。

好的,現在我們順着山門往上走,我們眼前的這道門稱儀門,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個豎匾,寫着“聖旨”二字,因此這道門又稱“聖旨門”,是台灣大甲鎮瀾宮捐建,諭示媽祖曾經受歷代帝王各種褒封。儀門內的這個大廣場,是每次祭奠時大型樂舞表演的地方。 前方左右為鐘鼓樓,每次祭祀鼓響三通則祭奠開始,敲鐘則禮終。

再走過一個山門,我們就到了 “太子殿”,也就是清朝福建總督姚啟聖所建的“正殿”,因為姚啟聖曾任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所以取名“太子殿”。姚啟聖原想以此作為正殿,使正殿按一般寺廟建築風格位於中軸線上,但民間習慣上仍願意遵循古制,只認定旁邊的這座最原始的正殿。現在請大家隨我前去參觀。

好了,這就是媽祖億萬信徒心中的聖地了。大家可別小看了她啊!她可是世界三千多座媽祖廟的祖廟啊!而且這裏的香火非常旺盛,也非常靈驗。大家待會可以在這裏燒燒香,拜拜媽祖,祈求家人平安幸福!不過先請大家隨我看門柱上的這幅對聯,上聯為十個“齊”字加個“齋”字,下聯為十個“朝”字加個“音”字。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原來,這是巧妙的運用古漢語通假字的特點,即“齊”與“齋”、“朝”與“潮”均可通假而作。可讀作“齊齋,齊齋,齊齊齋,齊齊齋戒;朝潮,朝潮,朝朝潮,朝朝潮音”。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看上聯“齊齊齋戒”這是説信徒在朝拜媽祖之前要先淋浴,齋戒;下聯的“朝潮”是説朝拜的盛況就像長流不息的湄洲潮水一樣常年不斷。由此可見信徒的虔誠與媽祖的影響了吧!傳説這副對聯是明朝莆田才子戴大賓所作。

現在大家隨我進殿參拜參觀,這座殿堂分上下殿,中間以天井相連。正樑懸掛的“神昭海表”匾額是御筆頒賜,命福建總督膜制三塊分掛於湄洲祖廟及廈門、台灣兩座分靈廟。後來,這四字題匾幾乎為所有媽祖廟所複製。我們看殿前蹲坐的這尊媽祖神像,她神態安詳,雍容華貴,這尊是“出巡媽祖”,是木雕軟木的,也就是四肢可以活動的,這尊像曾在1997年赴台灣巡遊一百天,引起了台灣地區極大的轟動。在出巡媽祖像後還有一尊媽祖像,是木雕硬身的鎮殿媽祖。當軟身的媽祖出巡是,鎮殿媽祖就留在廟中接受信眾朝拜。大家看兩邊神龕中的都是媽祖的陪神,稱十八闕仙班,其中有的是古代其他地方奉祀的海神,有的是被媽祖收服的海妖水怪。大家在這可以燒香、拜拜媽祖 祈求一下家人平安。

好,現在我們去參觀媽祖昇天的地方,這裏也是立廟供奉媽祖的地方。參觀完昇天古蹟,大家繼續跟着我登高去朝天閣看一下,這裏是中軸線的最高點,裏面供奉的媽祖與別的殿裏有什麼不同呢,細心地朋友應該發現了,媽祖的面相是黑色的。這裏呢有個傳説,據説當年台灣信眾把媽祖分靈回去途中,在海上航行數月,日夜焚香膜拜,虔誠的煙火燻黑了媽祖的臉,於是台灣媽祖宮供奉的是黑麪媽祖,因為朝天閣是台灣的朝天宮捐建的,裏面供奉的媽祖自然也是黑臉的了。

好的前面 就是“媽祖公園”了。大家請隨我一起來瞻仰一下媽祖的石像。這尊媽祖的石像是由廈門大學的教授於1990年設計的,像高14.35米,用365塊花崗巖石雕砌的,象徵着媽祖一年365天天天保佑着14.35平方公里上的居民平安幸福。有意思的是在台灣的鹿港朝天宮有一尊一模一樣的媽祖石像與之隔海相望,共同維護兩岸的和平與安寧。

好啦,朝拜媽祖之行到此就要結束了,希望我的講解能令大家滿意,不周之處還請大家諒解。謝謝各位嘉賓。

媽祖廟導遊詞5

湄洲島距離莆田市區42公里,因形如人的眉毛,嵌於萬傾碧波之中,所以得名“湄洲”。它不僅是媽祖從小生活的地方,而且也是聞名海內外的媽祖祖廟所在地。朋友們,湄洲島到了,請帶好隨身的行李物品,隨我下船,大家要小心腳下,注意安全哦。

“千年神女廟,長護海霞紅。”請看,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座宏偉的建築羣是上世紀70至80年代,由各地的媽祖信眾們籌資捐款,在原祖廟的基礎上擴充修建的。整座廟宇分為五進,依山就勢,建築色彩依稀可見北宋痕跡。您瞧,它的外形象不象西藏的布達拉宮,古樸莊重,氣勢非凡呢!

各位請看,前面這一批批的進香隊伍,他們有漂洋過海來的台灣同胞及海外僑胞,也有祖國內地來的進香遊客。大家注意到了嗎?在這些隊伍的最前面都抬着一尊媽祖神像,哪位朋友知道這是在幹嘛?其實啊,這些神像都是以前從祖廟掛分靈出去的,現在進香隊伍將她帶回來,這叫“媽祖回孃家”。 朋友們,請隨我繼續前行,咱們到山頂的媽祖石雕像去看看。從這昇天樓往上,要登99級台階方可抵達。而且從山下媽祖廟的牌樓到山頂的媽祖像整條軸線總長323米,大家猜猜看,這99級台階、323米各代表什麼呢?沒錯,99藴含有媽祖九月初九昇天之意,而323是為紀念媽祖三月二十三的誕辰之日。好,各位朋友,這裏就是媽祖山的最高點,眼前這尊儀態雍容,面部慈祥的媽祖造像,高14.35米,由365塊花崗石砌成,它象徵着媽祖保佑這14.35平方公里湄洲大地上的居民,一年365天天天平安幸福。請看,媽祖頭戴皇冠,身着霞披,手持如意,遙望着大海。海的那頭正是祖國的寶島——台灣。在台灣鹿港朝天宮有一尊一模一樣的媽祖石像與之隔海相望,共同維護着台灣海峽的和平與安寧。 是啊,媽祖的民間信仰從產生至今已經歷了一千多年,它跨越時空,跨越地域,跨越人種,在全世界擁有1億多的信徒。媽祖已經成為四海共仰的女神,成為慈愛與和平的象徵。無論在大陸,還是在台灣、香港、澳門乃至巴黎、夏威夷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區,對於媽祖,實際上都是一種強烈的不忘祖先的意識。或許這就是媽祖信仰久傳不衰的關鍵所在吧,朋友們,如果有機會,希望您能再次光臨湄洲,歡迎拜謁這位奇女子,到時候,“請你的朋友一起來,湄洲來做客。”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