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導遊詞

杭州淨慈寺導遊詞

欄目: 導遊詞 / 發佈於: / 人氣:2.7W

杭州淨慈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現佔地面積184畝,建築面積29600平方米。該寺創建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為吳越忠懿王錢弘俶所建。初名“慧日永明院”,宋太宗改為“壽寧禪院”。高宗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改“淨慈報恩光孝禪寺”。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御書“淨慈寺”額。前後幾經興衰,至今已逾千年歷史。歷代住持有139位,與餘杭徑山萬壽寺、杭州靈隱寺、寧波天童寺、阿育王寺被評定為“江南五山十剎”之五山之列。

杭州淨慈寺導遊詞

下面請各位跟着我逐一參觀淨寺的各處殿堂和重要景點。

【金剛殿】

首先,大家請看淨慈寺的山門,按照寺院傳統的佈局這裏應該叫天王殿。一般的寺院都是以天王殿作山門的,淨寺也不例外,只是裏面塑的並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兩大金剛護法,所以我們叫它金剛殿,是1985年重建的。

不知大家注意沒有,淨寺山門上的匾額是豎着的。其實,我們通常説的匾額是有區別的,橫者為匾豎者為額。凡是山門掛豎額的寺院都與皇帝有一定關係。淨寺門額上正是大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弘曆南巡時為淨寺所題的“敕建淨慈禪寺”。

宋朝,有著名畫家繪西湖湖山四時景色,最奇者十。“南屏晚鐘”就是其中之一。清康熙38年(公元1699),聖祖玄燁南巡,手書匾額“南屏晚鐘”,由總督郭世隆、巡撫張敏等於寺門外建亭以懸其上。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清高宗弘曆南巡,為“西湖十景”各題詩一首勒於石亭。山門外西側,御碑亭內樹立的正是乾隆為“南屏晚鐘”的題詩:“淨慈掩映對南屏,斷續蒲牢入夜聲。卻憶姑蘇城外泊,寒山聽得正三更。”把杭州的南屏晚鐘與蘇州的寒山寺鐘聲作了描述和聯想。

進入山門,殿堂中央前面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後面是韋陀將軍。彌勒菩薩已修到等覺位,即覺於佛等,候補佛位,所以彌勒菩薩又叫彌勒佛。經書上説,彌勒佛現居第四層兜率天內院,釋迦牟尼佛的法滅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佛降生人間。所以我們一般又稱他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本來千佛一面,都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現在我們看到的彌勒佛,是以一個光頭大肚和尚的形象出現的?原來,這是根據唐五代奉化嶽林寺彌勒化身的形象而塑造的。在唐五代以前的中國佛教史料裏是看不到這種和尚形象的彌勒佛像的。

彌勒後邊的韋馱將軍,原是南方增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中國寺院通常將他安奉在天王殿彌勒菩薩之後,面對着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表示護法之意。按照古代印度人的世界觀,謂於須彌山四方、七山八海之中,有四個大洲:南瞻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我們地球就屬於南瞻部洲範圍。東、南、西三洲人民具有善根,亦能信受佛法而修梵行,是故護法韋馱尊天菩薩發願護持此三洲人民,我

們稱之為三洲感應。北俱盧洲的人民壽命千歲,從不夭壽,生活富裕,享受福樂,不信受佛法,所以韋馱尊天菩薩就沒有護持此洲。 傳説佛涅磐時,有一捷疾鬼盜取佛牙一雙,時韋馱急追取還,故被人稱為“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古叢林裏有個慣制,若見天王殿內韋馱將軍塑像的金剛杵橫擔在胸,該寺即為十方道場,外來雲水僧可掛單常住。如果金剛杵右手拄地,豎立身前,説明該寺是子孫寺廟,不對外接單納眾。

【淨寺雙井】

經山門進入庭院,大家可以看到東西兩側有兩眼水井。這是南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由住持石田法薰大和尚以禪杖叩地鑿出的水井。

據寺志記載,在法薰開鑿雙井之前,寺僧飲濯用水必須到湖邊挑運。法薰方丈看寺僧很遠去湖邊挑水非常勞累辛苦,便決定在院內掘泉出水,以解急需。某日,召集僧眾和工人在大殿前東西兩側,以錫杖叩地,祝願説:“井於斯,泉於斯”。當時有很多僧人看方丈很自信的樣子,還暗中嘲笑:“怎麼可能就那麼容易找到水脈啊。”方丈不理會眾人的猜疑,馬上命人在他指點的地方用工具進行開鑿,倏忽,泉水從地下噴湧而出,眾人驚喜之餘,用磚砌以井壁,上建兩座亭子以覆之。此雙井所出泉水,非假道於江,非藉資於湖,碧綠清澈,源而獨出。不但水甘如酥,而且旱澇無增減,一年四季始終保持在一個

水位。依靠這兩眼神泉,從此解決了寺僧欽用和洗濯用水,並起到寺院消防作用。

淨慈寺歷史上共有四口具有傳奇色彩的水井。除此雙井之外,於原羅漢殿之後還有一個“圓照井”。傳説宋熙寧六年大旱,湖井皆涸,由住持圓照開鑿,大出泉水以濟眾僧,井中並有金色鰻魚浮現。創寺之初,香積廚內建有一井,泉極甘冽,內外引汲不竭,即後來濟公活佛運木神井,現今尚在,等會兒大家可前去參觀。

【南屏晚鐘】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南屏晚鐘的鐘樓。

鐘樓前種有兩棵娑羅樹。據史料記載,佛祖釋伽牟尼生於無憂樹下,在菩提樹下悟道,娑羅樹下涅盤。後世佛教徒為了紀念佛陀一生中三個偉大時期,都習慣在寺院裏根據當地氣候的許可有選擇地種植這三種聖樹。在杭州的寺院裏,靈隱和淨寺都有很多棵樹齡很老的娑羅樹。娑羅樹有七葉一枝花的植物特點,很容易識別。

鐘樓裏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喻示鐘聲響處,地獄息諸苦惱之義。

淨寺位於西湖南岸,背靠南屏山,傍晚時分的鐘聲就稱之為“南屏晚鐘”。

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寺院住持夷簡重建鐘樓時,覺得舊鐘太小了,就化緣積銅二萬多斤,重鑄大鐘,“高懸揚聲,響徹湖上”。南屏山峯巖屏障,山體多穴,每當佛寺晚鐘敲響,108聲深沉、

渾厚的鐘聲在蒼煙暮靄的山谷中回鳴,經過開闊的湖面,聲播彼岸十里之遙。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鐘最享盛名。可惜在清朝末年,銅鐘在戰亂中消失,鐘聲沉寂。

1984年10月,淨慈寺在日本佛教界的資助下,重鑄銅鐘,1986年11月21日落成。絕響百年的南屏晚鐘重新鳴起。新鑄銅鐘高三米,口徑二點三米,重二萬一千四百斤。鐘體內外,鐫鑄《妙法蓮華經》七卷及銘文共計六萬七千字;它採用[蒲牢雕龍]作鍾鈕,以八瓣蓮花為鍾脣,每瓣鑄有一處撞鐘點,其中六處鐘點上鑄有梵文。鐘體附有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的祝禱詩文。

各位遊客朋友慕名南屏晚鐘而來,為了不虛此行,可以上去敲鐘許願。祝福自己和家人朋友吉祥如意,心想事成。

【乾隆御碑】

各位由鐘樓去大雄寶殿,途經院中一幢御碑。這幢石碑是清乾隆帝御筆書寫的淨慈寺方丈詠古碑。碑文如下:

“靈隱羶乎北,淨慈薌乎南。對峙輝佛日,歷劫宣華嚴。永明及壽寧,名已屢改瞻。錄鏡緬延壽。鑄金傳道潛。虛稱貞明錫,幻求濕毗籤。後庵函清幽,松竹籠花龕。靜憩一屏營,笑我言仍詹。” 這首詩借用淨慈寺歷代住持方丈的名字,把過去淨寺的歷史作一簡單地概括。詩中大意是説,靈隱和淨慈是聞名於西湖南北兩岸的名剎,寺院雖屢經興廢易名,但仍然高僧輩出,為弘法利生繼承祖業作出了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