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歲月如歌年華似水校慶老校長工作總結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1.76W

——在黃中工作十二年的簡要回顧

歲月如歌年華似水校慶老校長工作總結

我是1981年8月到黃中接任校長工作的,1993年8月退居二線(任黃中協理員兼市教育督學)。十二年中,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幫助下經過全校教職員工的艱苦創業,,學校的校舍設施、師資隊伍、教育教學質量等方面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為黃中日後的騰飛再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上任後適逢高中、初中的學制均由二年制恢復過渡到三年制;由此帶來的是:高中招生的規模、範圍明顯擴大;校舍設備、教師數量嚴重不足。為解決這兩大問題,我們的指導思想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爭取外援”。這十二個字伴隨我走過了十二年的歷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羣策羣力,籌集資金,努力改善辦學條件。

1、廠校協作建造教學用房。

當時的橋黃肉聯廠不屬黃中初中施教區。廠方為了滿足職工子女擇校讀書的要求,經與黃中多次協商,於1983年提出了“廠校雙方合作辦學”的協議。縣長黃龍生同志得知這一消息後,認為這是一件新鮮事物,立即帶領教育局、財政局、税務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到橋黃現場辦公。根據協議書的內容,橋黃肉聯廠出資十萬元幫助黃中建教學樓,橋黃中學接受肉聯廠職工子女到黃中就讀初中。加上縣政府的10萬元,一幢四層20個教室的教學大樓於1984年8月竣工了。教學大樓的建成不僅大大緩解了教學用房緊缺的矛盾,而更重要的是為泰興教育界集資辦學開了一個頭。這幢大樓不僅是當時黃中面積最大、教室最多的一幢建築,而且也是當時橋黃鎮最大最高的一座標誌性建築。落成不久,揚州教育學院中學校長培訓班的全體同志前來參觀,讚不絕口。

2、引進台資建造圖書樓。

隨着國門的`打開,1988年後不少台胞紛紛回鄉探親訪友,有的還專程到母校走走看看。祖籍橫巷的黃中校友錢慈善先生省親回台後,把有關橋黃中學的情況告知黃中創始人之一的丁廷楣先生。這位時年86高齡的老校長聽到黃中的巨大變化時,當即表示有生之年願為橋黃中學“再做一件事”。此後與我先後八次通信,其殷殷之情令我終身難忘。最後老人終於決定將平生積蓄的50萬元捐給橋黃中學,獨資建圖書館一幢,並書面委任丁光明、錢慈善和本人為圖書館建築領導小組成員,具體經辦此事。縣長黃龍生同志親自來黃會見錢慈善先生,並共同選擇館址,審閲圖紙。1992年8月縣四套班子的負責人蔘加了圖書館奠基儀式,1993年8月書館峻工。在落成典禮上,黃中校友縣長黃龍生盛讚丁廷楣老校長的義舉,並把圖書館命名為“廷楣書館”。著名書法家尉天池題寫了館名。“廷楣書館”是當時泰興教育界唯一的一座由海外同胞捐資建造的學校用房,其規模之大、功能之齊全也是當時泰興教育界絕無僅有的。為了銘記丁廷楣先生恩澤桑梓的高風亮節,錢慈善老人又獨資為其老師丁廷楣先生鑄造半身銅像一尊,立於“廷楣書館”門廳內。

3、施教區幹羣捐資建造學生宿舍樓。

學生宿舍的緊缺引起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關注。為了擺脱困境,我們跳出黃中尋找對策。在徵得縣局有關領導的同意後,1985年暑假,學校領導成員和部分有名望的老教師分成五個小組,到高中施教區的有關鄉鎮工廠、企業,宣傳學校因師生人數逐年增加學生生活用房十分擁擠的困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到鄉鎮和工廠都給予了我們真情的援助。西到曲霞,東到古溪,南到廣陵,北到元竹,以及中心地帶橋黃鎮和當時的縣屬工廠(橋黃布廠、橋黃米廠、橋黃工具廠、廣陵水帶廠、南沙油脂化工廠等)你3萬元、他5萬元的捐出了數額不等的款項。加上自籌部分,1986年暑假建了兩幢4層、每層10間的學生宿舍樓(約40萬元的資金)。高中男寄宿生全部住上通風、透光、衞生、安全的宿舍樓,這也是黃中歷史上學生首次住上寬暢、明亮的宿舍樓。

4、採取“兩個一點”的辦法解決教師住房。

教職工人數的逐年增加,教師住房也相應緊張。引鳳又必須築巢,面對這一矛盾,經教代會討論,我們決定採取“兩個一點”的辦法解決教師住房問題,即教師拿一點、學校給一點。兩幢教師宿舍樓建成後,誰先進宅?全縣首家制訂了《教職工分房方案》。根據教職工的教齡、學歷、實績等指標積出總分,從高分到低分張榜公佈,核實無訛後,按序按次搬進套房。90年代初,中學教師大批住套間房,這在全縣四大完中也算是首例。

學校還將住進套房的教師讓出的舊房一一收回,並加工維修,分配給新來的老師。安其居樂其業,黃中教師臉上綻開了喜悦。

二、狠抓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整體師資水平

十二年中,我們一手抓硬件建設,一手抓教師隊伍,學校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

1、大膽啟用優秀教師。

學校校長室、黨支部在上級組織部門的領導下,努力衝破80年代初期籠罩的“唯成份論”、“唯學歷論”以及“論資排輩”等錯誤思想束縛,以德能勤績為依據,大膽培養提撥中青年骨幹教師到學校領導崗位:呂炳友為黨支部書記(後系國家先進教育工作者)、嚴榮德為副校長(後系英語特級級老師)、李巧林為副校長(後系市教育局計財科科長)。他們都沒有受過全日制高等教育,但因其業績的顯著受到重用。到1985年學校校級和中層幹部都已配全。文教局丁昌德副局長説:“黃中目前的這套班子是講政治、懂業務、肯實幹的一班人。”

2、優先錄用實習教師。

我校是南京師範大學、揚州大學師範學院的教育實習基地,每年都有一批畢業生來我校實習,通常我們稱為“實習老師”。其中不少人是我們“三泰”地區的。我們常常從這些實習老師中選留一部分優秀生到黃中工作。同時也有的老師是通過調檔選來的,通過調檔而錄用的有嚴寬德、黃天官、周紹章、張立新等。

3、積極引進骨幹教師。

我校是一所老完中,與其他普通中學有着兄弟般的關係,特別是在教學活動方面常常互相交流,互相學習。這為少數脱穎而出的教師施展才能搭建了舞台。在徵得教育局同意的前提下,我們先後引進了一大批優秀教師。他們是劉龍壽、封辰元、殷國良、徐寶富、丁秀芬、錢藝準、黃克恭等。這些同志知識豐富,教學有方,為當時橋黃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後來黃中的改革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4、通過“保送”自培教師。

恢復高考制度以後不久,橋黃中學就享有“保送生”的資格,其中師範院校每年有1—2名。我們總是保送品學兼優且願意讀師範的去深造,畢業後我們又去高校招聘他們回母校當老師。嚴邦建(現任黃中副校長)、季旺(現任市三高校長)、朱殿芬(現任黃中高中數學教師)等老師都是這樣培養起來的。這些同志在校是好學生,回來後也是好老師。

5、在崗培訓青年老師。

由於歷史原因,不少當時在崗的青年教師是低學歷、高水平。為了讓他們擁有合格學歷,學校主動積極安排他們參加脱產或不脱產的各種學歷教育進修。孫鈥、朱洪林、杜躍華、王光臨、黃臻、葉迎喜、陸曉梅等一批青年教師就是通過不同形式完成本科進修的。他們十分珍惜這些機會,學習刻苦,工作努力,現在有的成為學校和鄉鎮領導,有的是學校中層管理骨幹,有的是學科帶頭人,有的是優秀班主任。

三、實施科學制度管理,追求一流教育質量

積極推行“全員全程”的科學民主管理,建章立制,交流開放,是當時黃中管理上的一大亮光點。

1、教代會制。

1985年在全縣教育界建立了第一家教職工代表大會制。黨、政、工、團、婦均有代表參加,但主要代表(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由一線的教職工組成的。這是全員參與民主管理學校的最高形式,故稱教職工代表大會(簡稱教代會)。一年一次例會,三年為一屆。每學年學校校長要向教代會作工作報告,並提請代表審議,同時要作下一年度的《學校工作計劃》,在廣泛徵求代表們意見的基礎上,經修改後提請代表大會的通過。平時,學校的重大事項在決策前都要廣泛徵求代表們的意見,形成共識後再進行決策,堅決杜塞“一言堂”。實踐證明這一制度保障了學校工作的科學性、羣眾性和有效性。

2、值周制。

學校的正副校長和教師代表(3—5人)依據每週學校工作重點和要點,一週一輪迴,負責檢查督促學校的全面工作,觀察瞭解師生員工的思想、學習、工作、守紀等方面的情況,並負責彙報或處理一些偶發事件。週末寫書面小結報校長室,並在下週的周前會上由值周組長向全體教工通報上週的情況和有關建議。值周的老師真正體會到了自己是“學校的主人”、“要人正先已正”,處處以身作則,嚴格執“法”,學校的各項工作井然有序。這個制度實行後學校的校風校紀有了明顯好轉,《江蘇教育通訊》雜誌專門介紹了橋黃中學的這一做法。

3、工作量制。

正當社會上“吃大鍋飯”、“幹好幹壞一個樣”的現象受到猛烈抨擊的時候,黃中教代會在全縣教育界又率先制定了《教職工工作量與獎勵基金髮放制》。這一充分體現“能者上,庸者讓,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干與不幹不一樣”的分配製度,極大地調動了師生員工的積極性。

4、學生德育工作制度。

依據《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學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學生管理制度,如:《文明班級評比制度》、《三好學生、優秀團員、優秀學生幹部、單位標兵評選制度》、《學生一日常規》等。在德育工作方面,相繼建立了社區德育工作委員會以及德育基地,同時還建立了家長學校、學生團校和學生黨校。

5、蘇中八校聯誼制。

隨着開放意識的不斷增強,跨校際間的教研活動越來越頻繁。為了建立一種相對穩定的交流機制,我們倡導了由石莊、白蒲、曲塘、拼茶等校參加的蘇中八校聯誼教學交流活動。據瞭解,原來的八校聯誼已發展到現在的“長江兩岸十二校聯誼”。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在那全國高校招生數量有限的時代,黃中升入高一級學校的人數一年比一年多,五年突破100人關,在同類學校獨佔鰲頭,到1993年度升學率達90%以上。另外,文娛體育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校內田徑運動大大地推動了體育活動的開展。每年的縣運動會上我校運動健兒都有單項冠亞軍。學校列為揚州市體育田徑傳統校,並被評為揚州市羣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學生體育達標率1992年就達到95%以上。勞動技術教育同樣成果累累,學生的小發明、小創造多次獲獎。

歲月如歌,年華似水。我們過去所做的這一切在今人和後人眼中似乎不值一提,微不足道。但這就是歷史,我們既無法超越,也不能改變。以一個歷史學科教育工作者的眼光來審視這段歷史,我心中既有歡歌,又有遺憾。忽然想起一段史實:火車剛發明時還沒有馬車跑得快……

世間萬事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