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事務文書 > 工作總結

專題研訓活動工作總結

欄目: 工作總結 / 發佈於: / 人氣:3.25W

蕭山區小學心理健康疑難問題解決專題研訓於23日在聞堰鎮小舉行。本次研訓活動,對課堂教學的研討,我們小學段實施了一個新的嘗試,即分板塊對教師的課堂進行觀察和剖析。

專題研訓活動工作總結

本次活動中,我們從“教師行走路線、教師課堂提問、學生課堂參與度、課堂的生成與處理藝術”等方面分別安排老師進行了細緻觀察記錄和反思研究。

從幾位老師的點評發言中,我很強烈地感受到,這樣的研討,在以下幾方面是值得我們今後的課堂教學研究中加以堅持和優化的:

1.適當的分工,便於課堂觀察的全面

本次研討課,依據教師課堂教學常規的運作要求,我們設計了幾個方面的研究觀察點,然後分別安排了6位老師從不同的角度對老師的課堂運行進行了單向性的研究分析。幾位聽課的老師在課堂關注度上,投入了比平時普通的聽課多得多的精力,比如,我們來看一個畫面。這是一位老師對於教師的行走路線的記錄示意圖。

老師用不同的符號、線條,表明了不同的活動環節中,執教老師的行進路線,而且標註了大致的時間節點,並且對活動進行了很詳細的記錄很分析,無疑,這是執教老師自己都不太會關注得事情,但是,我相信上課老師拿到這樣的線路標註合文字説明,不能不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再一次地反思,這樣的安排,不僅讓聽課的老師更加明確關注得目標,同時,對於上課老師,無疑是更為深入的觸動。

2.明確的指向,便於聽課教師的深入

課堂教學的研討,我們是期望在課的研討中發現更多的亮點和問題,便於受訓老師改進課堂教學,實現真正的低耗高效。傳統的觀課,是隨着聽課老師的性子的,更是依着聽課老師自己的喜好的,那麼,對於整堂課的把握,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環節,方方面面,都要顧及到,我個人覺得,那是非常難的事情,尤其是對於我們普通教學者而言,要想全面分析解剖自己聽到的一堂課,沒有厚實的理論和實踐功底,那是很難提出獨到的見解的。而現在我們將課堂觀察的關注點細化到每一個項目上,那麼,觀課教師將精力全部集中於某一方面,就有深入挖掘的可能性了,一旦注意力集中於某一方面,就會想着這一運作背後的真實意圖,就會去思考這安排的實際效果,更會置己於課堂,思考站在自身的角度將會採取怎樣的舉措。比如説關於學生參與度的分析,聽課老師就提出,如果採用按“表現慾望或者高矮”的形式進行座位編排,就可以更多的照顧到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也就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課堂的參與度。

3.系統的反饋,便於執教老師的內化

教學的研討,不僅是鍛鍊執教老師的課堂教學能力,事實上全體參與的老師,都能夠從中獲益,但是,傳統的研討反饋中,一般都會出現反饋信息的“撞車”現象,也就是很多時候大家的關注點會不謀而合,這當然不是壞事,因為可以促使亮點更亮、缺點更明。但是很明顯,採用了分工觀察的形式,在反饋環節上,我們能夠聽到每一位發言的老師不同角度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整一堂課,在分解的基礎上再整合,如果教師有心,就更能夠在當中收穫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是,由於這樣的嘗試在小學段是首次進行,完全是摸黑在弄堂中行走,所以,許多問題在考慮之中出現了偏頗,值得反思:

首先,問題設計中的獨立性與整合性沒有有效結合。這完全是由於我個人的原因,比方説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一定是和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密不可分的,但是在考慮問題是卻將兩者分離了,自然就導致觀察分析的老師比較費勁。所以,像“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評價”、“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課堂的即興生成與教師的教學機智“等問題,應該是給予整合性與獨立性結合的考慮。可以安排一個研究的小組,共同來關注這一問題,然後大家形成共同的認識,再給予更科學合理的解析。

其次,參與人員中的全員化與個別化沒有適當兼顧。此次活動,每一個項目只是安排了一位觀察的老師,那麼,這樣的研究過程的體驗,對於大多數的老師來説,是沒有什麼感覺的。同時,就一個人的觀點,我們同樣要擔心反饋信息的科學性,因此,實施研究小組的策略,應該是可以相對緩解這一問題的。

第三,着重研究點的深入性與突破性沒有提前預設。究竟一堂課中,對於執教老師來説,我們重點應該關注什麼,幫助其解決什麼問題,沒有一個提前的規劃;同樣,對於觀課的教師,我重點要落實明確的是哪個方面的問題,也沒有明確;再或者,一個教研活動,活動研究重點是什麼,要帶給老師怎樣的啟發,似乎也不明確……所以,儘管我們在此次活動中進行了分工,但是,與真正的課堂教學研究,是有着很明顯的差距的.。

這一次的研討,我們進行了一個很好的嘗試,跨出了很好的第一步,那麼,我們有這一份心,就會在課堂教學研究的道路上,不斷摸索,不斷改進,真正打造屬於我們自己的“低耗高效“的課堂。

行走的温暖

寧圍一小 黃小燕

2月23日,伴着回升的春温,我們在聞堰鎮小舉行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疑難問題解決”的專題研訓活動。此次活動中,聞堰鎮小的汪濤老師給大家展示了一堂“你幫我我幫你”為主題的有關關心話題的課。在寬鬆和諧的氛圍中,同學們積極參與到課堂環節中來,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人的困難,真心真意地幫助別人並感謝他人對自己的幫助。

課堂上,我們對汪老師的“行走路線”進行了統計,覺得汪老師在行走時能把學生置於老師的關注範圍之內。如在課前互動和遊戲感悟環節中,汪老師主要在圍坐座位的中央行走,一方面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另一方面也充分引起了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在移情體驗和述説曾幫助與被幫助的環節中,汪老師既能注重全體,又能特別關注與學生個體的交流,行走做到點面結合。在寫下曾幫助與被幫助事蹟的環節中,汪老師的行走十分關注每位學生,路線基本遍及每一位學生的座位。

從整堂課中汪老師的行走路線,我們不難發現她的駐足點很是明確、適當。在課堂開始和遊戲環節,老師站在十分醒目的中央位置,時間是3-4分鐘,每位學生的目光都能聚集到,學生也能很快明白活動的規則、老師提的各個問題。在貼卡片環節中,老師站在學生最需要幫助的黑板前,做到第一時間幫助和協調。在兒歌結束環節,老師分別行走在中央、後站於中央的一角,方便教學兒歌且不妨礙學生的視野。

從這張行走路線中,我們也覺得汪老師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非常合理。課前導入和遊戲感悟分別為5分鐘、11分鐘,移情體驗和些好榜樣各為5分鐘、12分鐘,謝好夥伴和兒歌總結為4分鐘、3分鐘。

另外,從整體路線上看,汪老師在前三環節中關注最邊上的學生較少,因此這些學生的參與度也不高,後兩個環節中汪老師較多地關注了兩大塊的學生,而另外一塊尤其是最邊上的學生基本沒有關注到,這主要跟學生座位的排布有着密切關係,所以,這一點是可以在以後的教學中予以關注和避免的。

簡單的路線圖,卻包含了許多學問,它能讓我們在課堂上從更多的方面去關注學生,在這多雨的春日裏,給我們送來了“行走的温暖”。

恐懼愧疚 深思

衙前二小:徐雅芬

作為一個教齡差不多20年的老教師,很多年了,我從來都沒有這麼認真和恐懼的聽過課。面對着手中的表格,我只有不停地記錄,生怕漏掉一個學生的回答,説真的,我沒有精力去更深層的思考別的更嚴謹的問題。儘管我很認真,很恐懼地記錄着課堂,但是我只有完成了一個任務。全課教師共計安排42位學生回答問題,其中男生20人,女生22人,第一組16人,第2組14人,第3組6人,第四組6人。從數據上看,教師在課堂上關注男生和女生的比率均勻,兼顧各組的能力似乎薄弱了一點。但是我覺得,單從數據上並不能發現什麼,因為班級裏的男女生分配本來就存在個體差異,像我帶的班級,40個學生,15個男生,25個女生,你讓這個課堂怎麼均勻。還有的老師,喜歡把差不多同一層次的學生組合在一起,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在參與問題時,本來就有差異,所以我覺得數據,至少今天我統計的這組數據參考的價值很低。短短的40分鐘,給我的感覺是,小手如林,繁華一片,這背後投射出來的,自然是學生的全情投入,這就夠了。真羨慕這樣的氣氛,能出現在我高段的語文課上。

第2個任務,我只能交白卷了,本課中對後進生的提問記錄。因為我對於這個班級的瞭解只有零。短短的40分鐘內,我發現不了後進生。聽着老師一個一個的問題,對於我長期教高段的老師來説,太簡單了。這些感同身受的問題,孩子肯定會説,事實上,孩子也真的能説,只不過在語言上稍微嫩了一點,淺了一點,但是我覺得夠了,心理健康課,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不需要太華麗的語言,只要能真切地表達、只要是孩子的感受就行了,嫩一點也無妨。

儘管我為第2個任務找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我還是心存愧疚,因為我發現不了,這是事實。

於是,我想接下去,我該做的是深思……

一、課堂觀察説明:

把課堂空間位置通過圖表形式展現,方便調查結果文字表達,其中1區、2區、3區、4區、5區是指學生所坐的位置。全班38位學生,男生14位女生24位,所以總體上男女生比例為7:12.但是鑑於本班學生為二年級學生,男女之別的影響還比較小,因此這個本身班級的比例並不影響教學。

接下來通過對教學的各個環節觀察和記錄來説明本堂課中學生的參與度。主要分為兩方面:第一是教室的空間位置安排,第二是男女生比例是否正態。

首先是“矇眼取球”環節。本環節我關注的是教師發出的三輪提問中學生的參與熱情。找一個男學生進行遊戲體驗後進行第一輪提問,此次提問中男生舉手5個,女生舉手5個;第二輪提問,男6個女4個;第三輪提問男1個女6個。出現這個現象一個是和班級的女生多有關係,另一方面和男女生的性別有關係,男生注重的是實踐的運動的,女生重在感悟,因此在談感受時女生的參與度高,男生的參與度相對低點,但是在實踐中和提問初期男生參與度卻高於女生參與度,可以説明男生的延展性沒有女生長。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注意這些情況那麼在叫學生回答問題或者設計活動和提問就可以及時的做相應的調整。本堂課中教師注意到了男女比例的和諧,這一環節叫學生回答或者活動男女比例在1:1。從概率上來講,叫學生回答離正態還有距離,教師應該加大女生的活動和回答機會。

遊戲環節我主要在男女生比例上進行關注,接下來的“移情體驗”和“寫好榜樣”“謝好夥伴”三個環節我主要從整體上來分析。

第一是“青青的困難”,主要有兩輪提問,第一輪提問從學生舉手的數量看2區、3區、和5區的學生多,到了第二輪恰恰相反1區和4區的學生明顯多了起來,試想學生的舉手熱情是否和教師的關注度有關,因為剛開始提問教師往往關注最多的是正對面5區的學生,那麼為何第一輪1、4兩區的學生舉手很少,設想和學生的視線有關,當2、3兩區的學生高舉小手時1、4兩區的學生視線無法和老師交流,而當2、3、5區學生基本站起來回答問題完後,1、4區學生的視線開始明朗因此在第二輪問題中1、4區學生參與度增高。在此時還只是自己的一個設想,當進入“小紅困難”“圖片展示”時同樣出現了這個現象,因此這個設想佔據了我的觀察主線。

二、個人觀後思考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就落在了本堂課的教學空間位置是否合理,從教學設計來看這樣的安排,除了在小組討論一環節不合適這個佈置以外,初步看來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我剛才的設想是成立的,那麼本堂課的教學空間位置的佈置就有待改進了。初步試想為:第一從學生的身高先考慮。1、4兩區可以安排最高的學生就坐,2、3兩區可以安排身高最矮的就坐,5區選擇中間學生就坐。這樣或許能夠給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更會使老師對學生優更合理的關注度。第二可以考慮學生的表現欲來就坐,可以將表現慾望強的坐在1、4兩區,表現欲最弱的坐在5區,以便從地理位置上促使教師及時的觀察和調整課堂。

通過對學生參與度的關注,我個人認為學生的參與度與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視線是有着一定的相關性的。

另外,在這次的教研活動中自己也得到了很多,這樣的教研方式對我們老師來説是很有幫助的,有老師教也有老師研究這才是真正的教研,相信今後的教研活動會越辦越好,對心理健康充滿了信心和期望。很慶幸有這麼一個機會讓我來參與評課,受益匪淺!最後發自內心的感謝,謝謝!

如何有效進行心理健康活動課的課堂提問

進化二小:孔江英

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中如何有效進行課堂提問呢?聽了聞堰小學汪老師的課,感覺她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關注:

一、改變課堂提問的隨意性,注重問題設計

課前精心準備,圍繞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

整堂課14個大問題,我整理了一下,圍繞這四個主題進行提問:

1、你遇到困難時是怎麼想的?

2、你得到幫助時是怎樣的心情?

3、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

4、你體驗到別人得到幫助的心情了嗎?

二、能根據小朋友的年齡特點進行提問

要進行課堂提問教學設計, 首先,要了解學生心理髮展的一般特點。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心理髮展水平及特徵,表現出不同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二年級小朋友以形象思維為主。課前她先和二年級小朋友進行心理溝通,問了以下幾個問題:你叫什麼名字?哪組小朋友坐得端正?你們玩過哪些遊戲?通過談話式提問,調節他們的情緒,很自然地為上課做好鋪墊。

三、恰當的課堂時間給學生思考,留出等待時間

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學生從理解問題,提取加工信息,形成答案到準備回答,至少需要三到五秒鐘的時間,這就要求教師留出恰當的時間給學生思考。汪老師通過寫一寫、想一想、帖一帖、説一説等一系列活動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四、有待探討的問題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除了瞭解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發展的共同特徵外,學生的個性特徵包括氣質、性格、能力等幾個方面,教師也應瞭解。我們要怎樣關注學生共性與個性兩個方面,根據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提問。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教學是“慢”的藝術

——課堂生成與處理藝術

任伯年小學:高凌君

教學是“慢”的藝術,無論是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的教授,都是慢的漸進、慢的吸收、慢的前進。

聞堰小學汪濤老師的這堂《你幫我,我幫你》的心理健康活動課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課堂上,老師十分關注二年級孩子們的內心體驗,並在課前做足了準備,結合她對低段學生語言發展階段的瞭解,整堂課教學目標達成順暢,因此課堂上孩子們未發生明顯的突發意外或學生回答問題錯誤等現象。而且,孩子們在汪老師設計的“寫好榜樣”、“謝好夥伴”環節中,通過讓孩子們寫寫、小組説説、全班表彰性説説、當面道謝的一系列環節,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自我榮譽感,也讓在座的孩子們深刻地體驗到了幫助他人的快樂。相信有了這一課,孩子們樂於助人的動力會更強。

如果一定要尋找節點的話,可能也就是在第一個遊戲環節“矇眼取球”時,那個體驗矇眼前進的孩子在碰到障礙物時,引來了全班的一陣鬨笑。這裏汪老師其實可以把握住這個“鬨笑”來切入“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就需要你幫我,我幫你”的主題。從提問孩子們“你們在笑什麼呀?”、“如果你是那個男孩兒,聽到別人這樣笑你,你會是什麼感受?”、“那麼當我們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們是該笑,還是該做點兒什麼?”。用這些問題引入可能會更自然些。

因此,有時候我不禁覺得,“課堂生成”不一定是要尋找學生出現的錯誤,或與老師設計的反應不同的情景。有時候老師臨場應變時出現的問題或未接上原本自己設計的教學環節,也是一種課堂生成。能否處理好課堂中教學的暫時脱節,其課堂教學藝術的造詣要很深,這也正需要我們這些青年教師不停地吸收、積累、實踐方可。希望能給予我們這些新手們更多的練習、指點機會。

Tags:專題 研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