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事務文書 > 調查報告

【精選】學生調查報告集合10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6.76K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報告具有成文事後性的特點。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生調查報告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學生調查報告集合10篇

學生調查報告 篇1

我分析了他們交上來的調查報告,主要有以下幾支出:伙食費、上網費、買服飾、手機費、戀愛等。綜合分析了一下,我感覺大學生的消費存在下面幾個特點:

一、 當代大學生消費新概念,追求時尚和名牌

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齡限制之後,20歲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學校園的絕對多數,我們站在時代前沿,追新求異,惟恐落後於潮流,這是我們的共同特點。最突出的消費就是使用手機。當代大學生們的消費中普遍增加了手機的消費項目。本次調查中發現學生手機擁有率已達到每班不低於60%。再次是髮型、服裝、飾物、生活用品,大學校園中都不乏追新族。調查資料也印證了這一點。

二、當代大學生消費狀況存在的問題:儲蓄觀念淡薄

據調查,高達99%的被訪同學的主要生活資金來源於父母,説明了絕大多數的大學生暫時不具備獨立的經濟來源。其主要原因是,我們還處於求學階段,受到自身時間及能力的限制。另外,中國傳統教育或觀念也不像西方那樣較早提倡並培養學生的經濟獨立能力,生活費主要由父母支付有其一定的客觀原因。但這樣的另一方面是我們無法真切體會到這些錢的來之不易,容易輕率的消費,也不擔心沒錢用,因為總有父母擔着。

大學生的普遍年齡在19歲以上,大部分是第一次走出家門,大學也是走向獨立自主的生活過程,據調查,70%的大學生存在着生活費勉強或剛好的情況,有10%的人表明自己的生活費根本不夠。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大學生消費是較為衝動和盲目的。那麼是家裏給的錢少嗎?回答是否定的,他們大都有同樣的感慨:不知道自己的錢往那裏用了。當問及一學期結束後經濟情況如何時,大部分同學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經超出計劃範圍,甚至有些同學還需要向別人借回家的路費,略有剩餘的同學也想着如何把剩餘的錢花完,只有極個別同學有儲蓄的意識。可見,當前大學生的財商需要培養和加強。

三、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在調查中,一些同學指出,為了擁有一款手機或者換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機,有的同學情願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有些男同學為了一雙名牌運動鞋,有些女同學為了一套名牌化粧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別人借錢甚至偷錢以滿足自己的慾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學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虛榮心的驅使又極易形成無休止的攀比心理。

四、戀愛支出過度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部分談戀愛的大學生每月大約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達到1000元(比如送名貴禮物給對方)。他們大多承認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的原則。這是讓人感到憂慮的方面。有趣的是,傳統意義上談戀愛的費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擔的局面已經完全被打破,而出現三種情況,即男方全部承擔、男女方共同承擔和女方主動全部承擔,女生的戀愛支出甚至有超過男方的情況。這也許就是傳統的戀愛與現代的戀愛的區別。

以上可以看出,目前大學生的消費結構還存在着不足,這些不足應當引起我們的深思。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代大學生消費是較為衝動和盲目的。

不少同學表示自己不善於理財或者根本就沒有理財的概念。很多同學糊里糊塗花錢,對自己一個月用多少錢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反正就是這樣花,不夠了就向家裏要。比較少的同學會每個月給自己攢點錢,以備不時之需,倒是不少同學到了月底要急急忙忙向同學借錢。

在此,我建議大學生要控制慾望,不要盲目炫耀,更不能攀比;多把心思放在學習上;購物時不要急於出手,多參考別人的意見。另外要學會理財,制定每月的開銷計劃,進行消費記帳也是大有幫助的。理財其實也是一種管理能力,如何去管理自己的財富,進而提高財富效能,如何去規劃、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

我們關注消費和理財,希望可以探討到我們大學生自身的一些消費特點,以使我們今後可以更理性的消費,更明白的消費。

學生調查報告 篇2

隨着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國民收入與國民支出的不斷增加,當代大學生作為一羣特殊的消費羣體,有着特殊的消費心理。體現出消費觀超前和消費實力滯後的問題,這是因為一方面他們有着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消費受到了很大的制約。特殊羣體自然有特殊的特點,同時也難免存在一些非理性消費的問題。

一、基本調查情況

(一)調查時間:20xx年8月3日至8月12日;

(二)調查地點:xx民族師範學院;

(三)調查對象:對政法系10級本科班、漢語系09級(2)班本科、音樂舞蹈系10專科(1)班學生共計128人的每月生活費進行實踐調查。

(四)調查目的:當前的消費市場中,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羣體正受到越來越大的關注。由於大學生年齡較輕,羣體較特別,他們有着不同於社會其他消費羣體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一方面,他們有着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消費受到很大的制約。消費觀念的超前和消費實力的滯後,都對他們的消費有很大影響。特殊羣體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點,同時難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費甚至一些消費的問題。為了調查清楚大學生的消費問題,我們決定在身邊的同學中進行一次消費的調研,弄清楚大學生要花多少錢,花在了什麼地方,花的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怎樣改進……

二、調查中發現的問題

基本月均消費狀況

通過實踐調查發現大部分大學生的消費水平都處於一個較高的平台,對其消費途徑 進行調查,主要包括一下幾點:

(1)購買衣服:大學生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相信自己的真實體驗,如果對名牌衣服等逐漸形成一種固定的偏好,於是保持良好的忠誠度。而且對衣服的購買有着感性的認識,於是促使他們繼續購買(名牌)。

(2)戀愛消費:在調查中發現,談戀愛的大學生每月大約多支出100—300元左右,最少的也在50元,多則達到1000元以上(比如送名貴禮物給對方)。他們大多承認為了 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的原則。

(3)上網消費:作為一種新媒體,網絡以其交互性、虛擬性、全球性為人類創造嶄新的文化形態,那就是網絡文化。網絡文化消費是隨着信息社會的發展和數字化傳媒體的普及而出現的一種新型消費類型。從本次調查的結果分析來看,對於上網方式,有19.5%的學生配有私人電腦,在網吧或 公共機房上網者佔79.5%。

(4)手機等通訊消費:據調查72.7%的學生月均發短信超過300條,每人通話時間可達230小時。13%的學生月均發短信在200條左右 ,通話時間約150小時。只有14.3%的學生月均發短信在100條以內,通話時間在100小時以下。

三、對大學生消費影響的因素

(1)社會的影響

把大學生放到校園裏,他的角色就是一名學生。同樣把他放到社會中去,他又是社會的一份子。其消費觀不可避免的受整個社會的影響。學校為了擴大辦學規模,不斷降低入學門檻,許多家長也抱着混文憑的態度將孩子送入學校,不論孩子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其學業。結果一部分學生雖然掛上了大學生的頭銜,而實際中由於自身不具備完成學業的能力,思想和學校的負擔過重,由於缺乏堅強意志,隨着時間的流逝變得越來越墮落 ,變得成天無所事是,既而大量的空閒時間用在了各方面的消費上。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伴隨着西方消費主義和其他一些文化的入侵,一些人開始追求享樂,不少的大學生也開始隨大流、趕潮流。因而產生一種不良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觀。

(2)家庭的影響

家庭是每一個大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所以家庭經濟狀況與理財觀念直接影響着學 生的消費觀。有些家庭比較富裕的子弟他們平時花錢很闊綽,消費非常的超前。根本不 會去節約和合理理財,只是盲目消費。而那些家庭條件比較貧窮的學生由於受家庭經濟的限制和家庭教育的影響能比較合理分配自己的生活費用,因而家庭對每一個大學生合理的消費觀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響。

(3)學校的影響

當今的大學校園是開放的,消費主義的思潮衝擊着校園,學校周邊的環境對大學生的消費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校園內許多商家的廣告傳單、周圍的網吧、歌廳、舞廳、咖啡廳、遊戲廳、溜冰場、飯店等到處可見。這些都成了學生非正常消費的催化劑。高校教育對學生消費觀的導向教育還沒有形成足夠的重視, 具體有以下幾點:

其一,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研究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達到有效性目的,就一刻不能缺少對學生實際行為的瞭解與掌握。

其二,對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指導不夠。由於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了解不夠全面和客觀,同時由於工科院校課程設置等因素,與人生觀、勞動觀、金錢觀、國情觀等重要思想觀念緊密相關的消費觀的專題教育在思想品德修養課中沒有充分開展,從而也難以達到真正的指導目的。

其三,校風建設範疇中普遍缺少倡導大學生勤儉節約生活消費觀的內容。高校校風主要體現的正是學生的羣體心理和行為特徵。在校風建設上注重塑造和強化學生良好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四、消費觀導向性建議

我認為要正確引導大學生養成健康的消費心理和良好的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一)、加強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研究

我認為今後對於消費觀的社科研究應當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消費狀況的關注,注重 研究我們的消費心理與行為,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我們養成健康的消費心理,並形成正確的消費觀。

(二)、培養和加強大學生的財商

智商反映人作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為社會生物的生存能力,財商則反映人作為經濟人在經濟社會裏的生存能力。財商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其二,正確運用金錢及金錢規律的能力。培養和加強理

財能力是現今的大學生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的必備因素。理財不是簡單的四則運算, 不是簡單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長期的理性基奠,是我們共同的課題。

(三)、高校校風建設任重道遠

大學生良好消費風氣應該成為良好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校風是師德師風和學生學習、生活作風的有機組合。其中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是體現學生生活作風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把握“育人為先”的原則,重視大學生為人處世每個環節的教育,重視培養和塑造大學生健康的消費心理。學校應該把大學生良好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培養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的存在是為將來培養可以為天地立新、可以為民眾立命、可以為萬事承重的後備人才,可見校風建設意義深遠。

(四)、加強家庭環境教育

家庭環境對大學生的消費觀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費的原則立場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對象,父母應該積極幫助子女培養理財和計劃消費的習慣。

(五)、增強獨立意識,倡導理性消費

大學生要對消費有獨立的行動和理性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追風,但也不能一成不變、冥頑不化。就是説,在自己實際的消費能力和社會的現實狀況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合理消費、理性消費。

五、對本次調查的總結

通過本次的調查,我對大學生的消費有了更深的認識。大學生的這種不良消費觀不僅加重了家裏的經濟負擔、影響了家長和學生的感情,還在某種程度上扭曲了校園人際關係,增大了學習教育管理的難度。對每一個人來説,這一時期形成的消費觀可能會影響他一生的消費行為,並且與其人生觀、價值觀,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關。因 此,作為當代社會的一名合格大學生,我們不僅應該控制自身消費,向正確道路發展,也應互相提醒,共同走向理性消費、合理消費。要對自己的消費有正確的認識,合理做出理財計劃。

學生調查報告 篇3

寒假裏的一天,我坐在電腦前,快速地瀏覽着網頁上的信息。突然,“當今的'網絡帶給少年兒童的危害甚大”這幾個大字映入我的眼簾。於是我想:當今的網絡到底對我們的危害有多大呢?少年兒童對網絡的看法又如何呢?不如我來做個調查吧!説幹就幹,我設計好了調查表,裏面的問題涉及到了上網時間、上網內容等等。接着,我拿上調查表和筆,去調查了!

本次調查的地點是在新華書店,調查的對象是2~6年級的小學生。經過兩小時的奮鬥,調查結果出來了。在這次調查中,我一共調查了11名女生,9名男生。根據統計顯示:作業量相對較少的低年級同學竟然比作業多的高年級同學上網的時間少!有一位5年級的同學每天上網的時間竟然要達到4小時以上!而且他上網就是玩遊戲,我可真替他擔憂呀!在這次調查中,大部分同學的上網時間都在1~2小時或更少,但上網的內容還是以玩遊戲居多,寫博客的最少。在這次調查的20人當中,家長們都挺支持自己的孩子上網的。令人欣慰的是,大部分同學都把時間掌握得很好,都知道自己上網該幹些什麼,玩多少時間。同學們都覺得網絡是很完美的,不需要改進。

但是,我在這兒要提醒大家,網絡上有一些不適合我們的東西,可千萬不要去看哦!我建議同學們要正確、科學地上網,改掉以前那些不良的壞習慣。只有這樣,網絡才會成為你今後的好幫手!

學生調查報告 篇4

一、調查目的:

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我校大多數學生總會帶一些零花錢來校外的小賣部裏去買零食或玩具。我想,這些同學為什麼每天都花這麼多的零花錢,這些錢又是哪來的呢?為此我作了一份調查報告。

二、調查情況:

我利用週末的時間對部分同學的家長進行了調查。他們有的回答:“我沒有給他錢呀!”也有的回答:“他總是説買筆、本,原來他把錢拿去買別的東西了。”甚至有的回答:“他説是學校讓交多少多少錢。”

根據我的調查,我發現偷偷去拿爸爸媽媽的錢的有百分之二十,家長給買文具的錢,卻用來買別的東西的同學有百分之五十,向家長説謊要錢的孩子佔百分之十。

1.心理及性格方面的影響

在被調查的兒童中,零花錢多的孩子較為普遍的存在着自由散漫、不珍惜財物、不講衞生、任性、自制力差、貪玩等不良習慣。最嚴重的是零花錢少(甚至沒有零花錢)的孩子開始產生自卑心理,怨父母賺錢少,怨自己沒有投好胎。

2.學習方面的影響

由於孩子一天到晚惦記着口袋裏的錢如何花,孩子的學習情緒多數變得較差,無法安心學習,加之學習時還要把注意力分散到玩玩具上,所以學習成績多多少少受到影響。據教師反映,在被調查的兒童中,有些學生對學習不是很感興趣,偶爾還要遲到、早退,有的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經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擾亂課堂紀律。另外,零花錢多的孩子説起什麼玩具、什麼遊戲頭頭是道,但要是讓他們寫作文可就沒轍了,只會一個勁兒地撓頭皮,可以看出他們平時用於學習的時間太少。

3、學生行為方面的影響

有的孩子為了向父母討得零花錢,總是想盡各種辦法,用得最多的是不去讀書、哭鬧、不做作業、撒嬌等。他們甚至會從多次與大人的交涉中得出所謂的“經驗”:家裏有客人來時、爹媽要搓麻將時、父母有重要事情要外出時,是討零花錢的最好時機,保準是要多少給多少。所以他們每次都會瞅準這些機會打一個“勝仗”。還有一些孩子,家裏貧窮,父母給不起零花錢,可是又眼饞其他同學有零花錢可以用,怎麼辦呢?只好偷偷地從同學那裏“強行借”,“借”了還從不還,甚至偷偷地“順手牽羊”,……直至最後養成了小偷小摸的壞習慣。

4、社會交往方面的影響

社會交往是兒童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調查中反映,孩子的交往是有一定範圍的,往往是“物以類聚”,富裕的、貧窮的、懶惰的、貪吃的、貪玩的,總是這樣一羣羣地交往着,他們有的互相攻擊,有的互相謾罵,有的學習成績不好,怕老師看不起自己,在與老師交往中有懼怕和退縮心理,加之有些老師對他們缺乏關心和耐心,師生關係就更加疏遠。

以上種種情況,足以説明孩子亂用零花錢所帶來的不良後果是嚴重的。

三、對小學生零花錢使用情況調查的分析:

整個調查結果令人擔憂:

首先是對父母的擔憂:

①太寵愛自己的孩子,每天給的零花錢太多。

②不能教育孩子們妥善使用零花錢,無原則地允許孩子多吃零食,亂買玩具。

③不能以身作則地早起牀、勤家務、為孩子燒早飯,只為圖清靜讓孩子在外面買早飯吃。

其次是對孩子的擔憂:

①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勞動不知掙錢難。零花錢給多少用多少,甚至不留到第二天。

②不知道合理使用零花錢,不必要的零食、無意義的玩具都由着自己性子亂買。

③沒有存錢觀念,不知道每天可以節約一部分積少成多。

四、建議和對策:

1.給孩子錢之前可以先徵求孩子的意見:今天你需要多少零花錢?分別用來幹什麼?然後父母按需而給。這樣可讓孩子及早養成計劃用錢的習慣。當然父母有時還得“旁敲側擊”地“調查”孩子的錢是否如他自己計劃的那樣去用了,避免孩子為多領零花錢而撒謊。

2.讓孩子體會賺錢的艱辛。可利用寒、暑假等時間鼓勵孩子進行勞動實踐,如下地幹一天農活、幫媽媽當一天家、幫親戚做一天生意、替奶奶帶一天孩子、跟着爸爸上一天班、上社會自己找活幹試着去掙錢等等,孩子自然會領悟到許多書本上所沒有的道理,用零花錢時當然就會多想一想了。

3.鼓勵孩子多存錢。好多孩子的班級裏建有紅領巾小銀行,家長應該鼓勵自己的孩子把平時節省下來的一角、一元都存入小銀行,積少成多。家長也可以為孩子建立“家庭小銀行”,或者在銀行為孩子專設一個活期存摺,讓孩子自己嘗試有了錢存“銀行”、有必要開支向“銀行”提取的理財滋味,加強理財意識。

4.教育孩子錢不是萬能的。“有錢能使鬼推磨”這是錯誤的説法。知識、能力、氣質、性格等好多東西就是用錢買不到的,而一個人再有錢也買不完世上所有的東西。只有勞動、知識、經驗、能力等才是每個人不可少的財富,擁有了這些才能擁有幸福。

5.創造兒童成長的良好環境。加強對書報刊、影視作品及文化娛樂場所的管理,讓兒童多接觸健康有益的事物;加強對小店、攤販的食品衞生監督管理,嚴禁“三無”產品和引誘學生賭博的商品出現。

6.引導孩子學會合理理財。

學生調查報告 篇5

在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進程中,環境對開創人類文明和進步發揮着巨大作用。大氣、水源、土地、草原、都是讓人類得以生存基礎;而森林、礦藏等資源又為人類的不斷髮展提供物質,創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類文明。但是,人類在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同時,也對自己的自下生存環境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為此,我作了調查。

調查時間:XXX年3月28日中午。

地點:家庭網絡。

調查對象:大氣惡化情況。

調查結果:

造成大氣污染的途徑主要是工業生產與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氣和塵埃,工業生產排放出的塵埃顆粒物還吸附了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這些污染物在大氣中還會發生各種化學反應,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氣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種,它在大氣中通過反應可形成硫酸煙霧,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也是大氣中常見的污染物,它們在陽光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形成光化學煙霧。

在幹靜的大氣中,痕量氣體的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範圍的大氣中,出現了原來沒有的微量物質,可能對人、動物、植物及物品、材料產生危害。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尤其是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和核爆炸等。隨着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的迅速發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氣、煙塵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的質量,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業區域。大氣污染的來源很多,如:日益增多的汽車是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北京的冬日由於燃煤取暖造成大氣污染;化工廠往往會散發出很濃的刺激性氣味對人體危害嚴重;灰色煙塵主要來自水泥廠、石灰生產廠;黑色煙塵裏含有大量焦油、碳黑,主要來自燃煤、燃石油工業;採礦爆破是大氣中粉塵的一個人為來源。中國的北京和美國芝加哥市的城市污染狀況都很嚴重。

燃料中含有各種複雜的成分,在燃燒後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達到完全燃燒,也要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為燃料燃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破壞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從而引發“温室效應”,使地球氣温上升。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温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應”。促使地球氣温升高的氣體稱為“温室氣體”,它們可以破壞大氣層與地面間紅外線輻射的正常關係,吸收地球釋放出來的紅外線輻射,就像“温室”一樣。二氧化碳是數量最多的温室氣體,約佔大氣總容量的0。03%,許多其它痕量氣體也會產生温室效應,其中有的温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還強。

臭氧層佔平流層總量的十萬分之一,雖然含量極低,卻能吸收紫外線的功能,但是由於人類破壞,臭氧層迅速耗減,被極度破壞。1985至1998年臭氧層破壞面積擴大了十倍,南極的臭氧層出現空洞。1998年10月前後,臭氧層破壞面積首次超過了2700平方公里,其面積大於北美、加拿大和美國的面積總和。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是在20億年裏形成的,可是在上個世紀裏就被破壞了60%。歐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臭氧層破壞不僅僅是極地問題,並開始向中美地區發展。據報告,由於臭氧層破壞而導致了地面紫外線照射加強。

結論:

如果人類一如既往地破壞環境,那麼人類將會滅絕,地球也將會成為宇宙中一個遙遠的歷史,所以我們要從現在做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學生調查報告 篇6

調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學生就業期望,自身素質的評價,學校就業指導,對就業形勢的看法,旨在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影響;通過對影響大學生就業因素的調查,更好地調節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供需關係;為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作一個新的描述;幫助大學生儘快認識自我,學校為學生提供就業引導,使學生能謀取理想職業。為同學們在今後的求職就業過程中提供參考。

調查結論及建議:

一.大學生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的比較少

在調查中瞭解到,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還是比較少的,只有24%的同學表示一直在關注就業信息,而71%的同學只是偶爾關注,在看到時留意下。而對就業情景的關注程度,直接影響了對為所選職業所做的準備程度和將來職業所帶來的成就高低。同學們大都表示對未來的工作有擔心,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缺少了這種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現。

總結照成這方面的原因:1.因為學生現在仍在安逸,舒適的校園中生活,對激烈的社會生活沒有足夠的瞭解。在經濟上仍依賴父母,忘卻了就業壓力帶來的緊張感,每天仍是如中學生活,上課、下課,對就業缺乏了準確的瞭解和認識。2.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不到位。同學們表示,雖然學校開設了就業指導課,但只是泛泛的講些大道理,缺少了實際的操作能力。

二.大學生個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認識不足

自我認識包括個人的興趣與特長、個人的性格與價值觀、個人所選定的目標與需求、個人的情商、個人的工作經驗、個人的學歷與能力、個人的生理情況等個方面,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之一。

通過對部分用人單位的瞭解,發現社會所需要的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綜合素質應該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講誠信,善於協調、容易與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基本的法律法規知識。

調查顯示,有60%的大學生認為造成就業難的狀況,除了社會壓力大,企業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問題還是在於自身的工作經驗的缺乏,缺少實戰經驗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現為相對缺乏社會實際工作經驗,缺乏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缺乏艱苦創業精神,在與人合作與溝通方面存在着障礙。在調查中發現,有57%的同學認為自我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關係是自己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題。

職業生涯目標是指可預想到的、有一定實現可能的目標。而職業目標的選擇並無定式可言,關鍵是要依據自我實際,這就要求我們要對自己有所瞭解。通過個人分析認識自己,估計自己的能力,確認自己的性格,發現自己的興趣,明確自己的優勢,衡量自己的差距,並以此來開發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然而調查表明,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興趣、職業傾向都缺乏深度瞭解,自然對職業生涯目標是模糊的。

三.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職業期望狀況

影響職業期望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聲望地位穩定性因素(地理位置與單位性質、社會經濟因素),內在價值因素(是否能發揮自己的才能、自己的理想),外在價值因素(家庭的經濟條件、薪水和福利、)。在調查中,被調查者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單位性質、自己的理想、家庭的經濟條件、父母的決定、社會經濟因素、是否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按自身在選擇工作時所起作用從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職業選擇中考慮的首要因素的選擇情況,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單位性質和父母的決定為同學們所所首先考慮下的,接下來是自己的理想、是否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家庭的經濟條件、社會經濟因素,男女生沒有顯著的差異。

據調查發現,以往的學生對自己就業後工作的要求,無論是單位性質反面還是薪資方面,要求都比較高,但現在的就業形勢似乎不允許初出茅廬的學生有挑工作的機會了,大學生們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學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對於以後將從事非專業的工作,有61%的同學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單位給出的工資待遇和發展前景。但在就業公司選擇時,有58%的同學希望可以再外資企業和政府部門工作,對那些民資企業只有極少部分的同學表示會考慮,這也是大學生好高騖遠的表現,似乎也有點不切實際。

幾點意見:

從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對就業的態度表現為:1.對就業形勢的關注度比較少。2.個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認識不足,缺少實戰經驗是致命因素,沒有準確的目標3.大學生的職業期望還是比較高。

(1) 學校要切實做好學生的就業工作, 儘快完善就業指導體系

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的工作同等重要。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屬於就業匹配的促進措施。其核心在解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通過向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接受職業指導, 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職業決策。在借鑑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高等院校應通過改革傳統的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質和職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 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服務和就業幫助。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大學生就業信息系統, 並與全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聯網,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建立職業指導機構,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職業開發以及制定工作尋找戰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信息與指導服務;建立職業指導課程,列入學校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學計劃,實施在校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實習政策等等。

(2) 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

首先大學畢業生要認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當前全社會就業形勢比較嚴峻,除了表現在就業需求與勞動力供給的矛盾外,城鎮和農村就業問題同時出現,新生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這為大學生就業增加了困難。因此大學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業不就”的思想,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正確的就業觀。調整自己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到基層去謀求發展,到艱苦的地方去創業。其次轉變到靈活就業,先就業、後擇業的動態就業上來,轉變到行行出狀元,“幹一行、愛一行、幹好一行”的敬業觀念上來。最後認清自身的素質和條件,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尋找與自身條件相適應的、適合於自己的用人單位。畢業生應當給自己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自我評價要全面、客觀,既要看到長處的一面,又要看到短處的一面,既要對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質進行具體的評價,又要對其他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考慮全面的整體因素,又要考慮到其中占主導地位的重點因素。

(三)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在校期間也可以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如學校安排的社會實踐,社團的下鄉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招聘會,也可以在不影響自己學業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職,提前適應社會生活,瞭解現在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積累一些社會經驗,豐富自己的閲歷。這些都是將來找工作的資本。

學生調查報告 篇7

一、調查的背景與目的

温故可以知新,適當的作業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掌握新知識。中學生的作業量一直是困擾着老師和教育事業從事者的問題。教育部在從98年以來,一直提倡要給學生減負,其要求具體表現為減少作業量,給孩子們更多的活動空間與實踐機會。然而在我們單一的考試評價體制中,老師、家長怕孩子記不住,反覆給孩子增加課外作業,孩子的負擔是越來越重。人教版新教材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課外作業是這個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教師必須更新觀念,重新認識和思考作業設計的意義和作用。

二、調查的時間、地點、方法、對象及範圍

20xx年11月我對七年級3、4班73名學生採用問卷方式進行了調查,主要通過調查想了解中學生對英語課外作業的一些看法。所回答的10個問題均以選擇題形式出現,不記名。絕大部分同學都認真完成了答卷,隨後我們進行了統計分析,結論應當非常客觀、真實。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從家長方面來看,大部分農村家長不能輔導孩子。教師的負擔很重,它需要教師科學的、有效率的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2.從作業態度上來看,相當一部分同學表現為消極應付。認為是給家長或老師作完了作業。做完作業只是完成任務。所以沒有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四、結論與反思

從對該問卷調查的結果與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現在的初中生作業存在着量大、偏難、形式單一等問題;

2、教師在對作業的設計、佈置等教學環節上,需作出很多調整;

3、很多學生對作業抱着應付的態度。

作業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本次調查的結果説明要改變目前這種現狀,要求教師在佈置作業時應該追求創新,多佈置實踐性強、趣味性強的作業。在佈置作業時充分考慮到整合課本知識,摒棄機械的訓練,真正讓學生在輕鬆的作業中得到樂趣,從而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調查報告 篇8

一、中學生早戀的調查的目的和意義

當今社會早戀現象逐漸嚴重,中學生早戀投入不少注意力、精力、體力、對學習造成了影響。而且,中學生的戀愛觀尚不成熟,不能夠清晰深入的認識"愛"的含義,常常因為對異性的好感誤以為是一種愛,給他們帶來了感情上的困擾,從而造成了心裏的傷害。關於中學生早戀這一現象,已經受到了家長,老師的高度重視。為了能夠引導男女同學正常交往,使中學生認識到早戀對學業的影響。以及對個人的成長和心理方面的影響。

二、中學生早戀的調查調查結果

我們通過網上搜索,進行問卷調查,瞭解到早戀對中學生自己所帶來的影響。

1、影響學習:投入大量注意力,精力,體力,造成影響學習,而中學生階段是整個學習生涯中最需要“拼”的時期,不單單是中考、高考,而且,對其學習習慣,學習觀的培養也至關重要。

2、浪費金錢:談朋友要消費,中學生沒經濟收入,加之消費觀的不成熟,不理智。常常盲目消費,並給家庭增加經濟負擔。

3、對中學生成長不利:中學生應該廣交善友,而非把情感交流僅僅限於“早戀”,這樣對於個性發展,人脈結交不利。此外,中學生性格比較單純,對愛情缺乏成熟,理智的認識,一旦發生問題很容易受到傷害,這樣的話 對其成長更不利。

三、中學生早戀的調查報告後感

通過這次的調研,我們認識到中學生早戀是弊大於利。使我們明白中學階段應該以學習為重,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當中,為以後走上社會打下基礎。

學生調查報告 篇9

每一年大學生畢業人數數據調查都是呈上升地趨勢,20xx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人數約為660萬,20xx年約為680萬,20xx年約為699萬,20xx年約為700萬。這真的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據。這樣就會有更多的大學生就面臨着就業的困難,因此很多在校的學生就會通過兼職去接觸社會,來增長社會經驗。我們本次通過,以瞭解大學生兼職的情況,從而為大學生兼職提供一些建議和幫助。

我們在福州某一大學從大一到大四各選了100名大學生來調查是否有過兼職的經歷,數據得出:從大一到大四是呈逐漸增長的趨勢的,大一學生約佔為52.3%雖然課程較少,課餘時間比較充裕,參加兼職的可能性比較大,但由於一些同學還未適應大學生活、找兼職的意識不太強而沒有去兼職。大二約佔72.3%大三學生約佔75%已基本適應大學生活,同時出於賺取生活費、打發空閒時間,以及積累點社會經驗等原因去參加兼職。大四學生主要是校外實習階段,同時因為基礎課專業課已經基本修完,大學生會利用更多的時間去參加兼職工作以積累工作經驗,為以後的就業打基礎,因而兼職的數量是最多的約為95%。

兼職的途徑:

可以通過從宣傳單上獲取兼職信息,學校裏面的學姐學長也會介紹兼職,自己可以在網絡上投簡歷,去面試,或者通過可靠的中介公司介紹。

兼職的目的有很多。比如最實在的就是可以補貼下自己在學校裏面的生活費幫助家人減輕一點點負擔。通過兼職最重要的就是可以鍛鍊自己的能力,增加社會經驗。大學生的課餘時間是比較多的,去兼職可以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可以瞭解一些基本的社會動態。還有些學生參與兼職是為了讓自己能體驗到社會生活的艱辛,能夠深刻的瞭解到賺錢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父母為我們做的一切是非常不容易的。

兼職的弊端:耽誤學業,在學業上比較容易分心。社會比較複雜經驗比較少的學生容易上當受騙。有時候兼職也可以得到豐富的報酬但是這樣會過早的讓學生受到金錢的影響。

兼職的益處:鍛鍊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因為兼職會接觸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很多大學生的通病就是在學校理論知識充足,但是缺乏實踐的能力,兼職可以提高自己的社會經驗開拓自己的社會視野,為以後的就業做鋪墊。

有些家長認為在校的學生不要出去兼職,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但更多的老師都會鼓勵大學生多出去做一些兼職這樣對以後出去社會有一定的幫助,可以提高抵禦社會競爭壓力的能力。只要學生合理的處理學業與兼職的事情就可以了,兼職要安排在適當的時間內。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去完成,不能因為去做兼職而拋棄了學業這是得不償失的。在處理兼職和學習的關係上,我們要明確擺正心態權衡輕重,把學習放在首位。隨着社會的日漸強大競爭也是越來越激烈,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要有很強的能力去適應社會的變化。在自己兼職的同時鍛鍊自己與社會接觸的能力,學到其他在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學生調查報告 篇10

引言

隨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機的普及率開始升高,且使用者範圍也開始擴張,還記得前幾年,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手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且,還是大人們的事而已,大學生、中學生......想也別想!但是20世紀的今天,卻不同了,在學校裏,手機幾乎是人手一部的通訊工具,接着是中學生,小學生,父母為了跟兒女得到第一時間的聯絡,紛紛給兒女們買起手機來,有得學生身上還有兩部手機呢,那更不用説手機電話卡了。從以前的水壺到現在的只有手掌大的手機,無論從功能到外表都是一個大飛躍,但是,價格卻成反比,這對消費者來説無疑是一個買機好時期,所以不少學生趕上了這好時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手機,而且越來約年輕化。特別是近兩年,隨着手機價格的下降、短信服務的開通和各種手機SIM卡的出現,手機不再是一種高身份的象徵或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成為一種較為普及的通訊工具。

摘要:

這次調查主要是有針對性地就購買手機的心態、中學生擁有手機的總體利弊以及校園實現手機普及這一社會現象的正常與否和影響中學生購買決策的因素等。調查採用問卷形式,在翠園中學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100份,成功回收93份。在性別構成上基本持平,其中男性佔52%,女性所佔比例是48%。經過對調查問卷結果的統計,其結果分析如下。

調查分析:

調查中發現,80%的同學已經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手機,就算暫時還沒購買手機的同學,其中大部分人認為在學裏很有必要有一部手機。其理由是:首先,便於聯繫,這既包括自己聯繫親人,也包括同學朋友聯繫自己。

1、手機的品牌、價格、檔次及考慮因素

調查發現中學生所購買的手機品牌基本上都是洋品牌,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諾基亞倍受中學生青睞,三者共佔調查總數的55%。而國產手機問津者很少,如國產王牌 TCL、波導,所購者也不多,兩者共佔12%,可見中學生在手機品牌上基本傾向於洋品牌。中學生所購手機價格基本在20003000元之間,約佔總數的76%,高於3000元和低於20xx元共佔20.30%,1000元以下的低檔手機則無人問津。調查還發現決定中學生購買手機的主要因素是手機的質量,其次是價格和外觀。

2、資金來源

主要來源於父母的約為71.19%,8.26%的中學生是自己打工掙的錢,11.23%是勒緊褲腰帶從生活費中擠出來的,9.32%是別人送的,基本上不存在向別人借錢或銀行貸款購買手機的現象。

3、 忽如一夜春風來校園裏的手機消費情況

調查顯示,選用充值卡在大學生中仍佔大多數,這樣可以保證每月的話費保持在本人可控制的範圍內,集中在每月50元至120元之間。短信費所佔月通話費比例在逐步提高,60%左右的同學每月短信費都超過了話費總額的30%,甚至有四分之一的同學每月的短信費佔話費總額的60%以上。短信息已經成為目前大學生通信的重要手段。

4、購機目的及交往對象

中學生購買手機有36人是為了通信需要,佔總人數的38.70%,是因為社會發展的趨勢,有6.45%的人是因為受別人的影響,23人是因為看中了手機的功能;而另有21人,約佔22.58%購買手機是沒有原因的想購買就購買了,約有7人選擇其他,約佔7.53%,中學生購買手機主要用於同學朋友之間交流的約佔64.1%,而用於跟父母交往的很少,只有23.56%

學生是追求個性的羣體,在手機的使用上也不例外,近48%的學生中意拍照手機,34.0%的學生使用下載的流行音樂作為鈴聲。隨着彩屏和攝像手機的普及率上升,學生也開始更多的使用下載圖片或者自己拍攝的圖片,甚至自己製作的圖片作為待機圖片。

5、手機的使用情況

(1)更新頻率低

中學生在手機的更新上持比較謹慎的態度,超過半數的同學在這學期間沒有更換的打算。這主要是因為中學生購買手機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由家裏承擔,因此父母不允許子女頻繁地更換手機。但是我們從中學生能承受的手機價格中可以發現,雖然20xx元左右的手機目前仍佔在校大學生需求的最大比例,但隨着他們日益參與到社會實踐中直至參加工作,大多數同學的未來目標更傾向於高於3000元的高檔手機,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將成為滿足他們需求的經濟保證,他們也將成為中高檔手機的潛在消費羣。昂貴的話費依然是在校學生手機族的最大煩惱(25.42%),其次是擔心被偷,佔1/5,另外佔用時間多佔11.23%,怕被人騷擾,的佔15.04%,以及款色不流行佔11.65%。

(2)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學生使用手機的利弊

中學生使用手機會引起社會的爭議,主要是因為手機作為高端消費產品,在校學生由於生活圈較為固定,沒有必要,可能會是一種物質的浪費。其二是容易造成不好的消費習慣,同時影響學習,作為當事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由於中學生處於性格塑造時期,思想不穩定,情緒波動大,易受外界環境影響等特徵,使得他們的消費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手機的使用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在分析使用手機不利的影響中,主要體現在影響上課、造成不好的消費習慣、浪費錢,比例分別為28.1%、19.6%、23.1%,而認為沒有壞處的比例為21.5%。這也反映出學生學習與社交活動之間存在矛盾,如何處理好這種矛盾則需要社會正確引導。

另外,專家認為:手機輻射不容忽視

今年4月7日,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提醒人們,由於青少年的耳朵和顱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因此,孩子在使用手機時,大腦中吸收的輻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對一個5歲的孩子來説,輻射會滲入其大腦50%的區域;對10歲的孩子來説,輻射則會滲入其大腦30%的區域。而德國防輻射機構主席沃爾弗拉姆柯尼希也對當地媒體《柏林日報》表示,為健康着想,人們尤其是兒童應該儘量減少手機的使用。一般來説,手機通話應儘可能短。父母應使子女儘可能遠離這項高科技。

而一位從事職業病防治的教授也表示,青少年的免疫系統較成人脆弱,因而特別容易受到手機輻射的影響。手機輻射會對腦部神經造成損害,引起頭痛、記憶力減退和睡眠失調。而手機遊戲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聾,一般來説,85分貝就有可能損害聽力,當把手機放在耳邊時,有些遊戲的伴音比噴氣式飛機發動機旁邊的噪音還大,最差的手機噪音達133分貝,大大超過120分貝的痛苦極限。

結論:

總結一下學生手機消費羣的特點:

1.追逐時尚、注重個性張揚;2.易於接受新事物; 3.需要更多的情感溝通與交流;4.物品的使用大多喜新厭舊5.主要任務是學習;6.生理上處於生長髮育階段;7 學生基本以集體生活為主,相互間信息交流很快易受影響。

手機對學習是否有影響?如手機作弊、上課時手機鈴聲影響課堂秩序、手機輻射對身體健康有害,手機還會帶來攀比風,而且一些學生在上課時接聽電話,還會影響老師上課,也影響到其他同學學習,中學生最好還是正確對待手機,有效的運用我們的通信工具,做到不為手機着迷,而不是手機控制我們的思想。

總的來説,本調查是成功的,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較為全面地考察了影響中學生手機消費的因素。不過,還不夠深入,尤其是理論支持還不夠。謹以本調查為以後的研究作下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