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事務文書 > 調查報告

博物館調查報告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74W

在不瞭解某一情況、某一事件時,我們通常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最後用調查報告將調查成果展示出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調查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博物館調查報告,歡迎閲讀與收藏。

博物館調查報告

博物館調查報告篇1

一. 博物館簡介

博物館籌建與1953年,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也是全省考古勘探,發覺和文物保護研究的中心。目前擁有各類館藏文物20餘萬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6件,國家一級文物800餘件。珍貴的有反映湖北地區革命鬥爭史實的實物和領導人的信札、手稿以及照片、報刊;太平天國的紀年武器和城門石刻;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佈告、入城證和一部分文獻。

在歷史文物方面,最突出的是出土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青銅器、漆器等,尤以屈家嶺文化、楚國曆史和古代樂器等方面的藏品最為典型,其中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和隨縣出土的曾侯乙大型成套編鐘極為珍貴,出土以來一直受到中外學者珍視。 該館建館以來,舉辦各類陳列展覽近百個,主要有《湖北省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展覽》、《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陳列》、《湖北戰國秦漢漆器展覽》、《董必武同志紀念展覽》、《新四軍第五師革命鬥爭史展覽》 等。其中《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陳列》,陳列了從該墓出土的1萬餘件文物中挑選的青銅器、漆器、兵器、樂器等精品600件,並吸收了多年來有關曾侯乙墓研究的科學成果,內容豐富,形式設計亦較新穎。主要出版物有《京山屈家嶺》、《雲夢睡虎地秦墓》、《隨縣曾侯乙墓》。

二. 地理位置與周邊環境

博物館位於風景秀麗的武昌東湖濱,佔地6.5公頃。四周交通便利,周圍建築迎合了博物館建築的外觀風格,因此使博物館顯得與周圍環境十分協調。另外,博物館與湖北省藝術館相臨,與之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三. 省博物館建築特點

省博物館總平形式採用了對稱的形式,主館綜合館位於正中,兩邊楚文化館與編鐘館相對而建,與主館形成了一個三面圍合的空間,空間與入口處的大型集散廣場相連,在空間上形成了一個大於小的對比。展廳圍合的空間形成了一個庭院,庭院中設有水景與有裝飾作用的交通坡道,這個坡道以橋的形式形成了一個參觀導航樞紐將參觀的友人引入各個館內。各館之間既不干擾,有將各館緊密聯繫起來。因此,此博物館有着濃郁的中國古典建築的佈局特點,但在建築外觀上又符合現代建築的風格,也體現了展覽性建築的特徵。

另外,主館位與地勢較高的平台上,兩個小館地勢相對較低。所以在立面上形成了高低錯落。豐富了人的視覺感受。博物館內部平面佈局方面,也有其獨特的一面,編鐘館與楚文化館都有兩層,一層入口均是大廳,左右兩邊分別為出入口,由入口進入展廳,展廳內部均為走廊式。參觀流線簡單,便捷。展櫃分佈在四周與中心,中間留出走道。這樣的佈局正好體現了展覽性建築的內部佈局特色。我各熱認為編鐘館是整個博物館中最有特色的一個,也是處理最恰當的一個展覽館。編鐘體形較大,因此不能與其他文物一同展出。所以,將編鐘展廳佈置在最中心的位置,一層與二層連通,這樣就給編鐘提供了一個大型的空間,遊客在一層可以看到編鐘的各個面,在二層又可以俯視編鐘,這樣的處理,將功能與遊客的觀賞範圍融合在一起,恰到好處。

在室內的裝飾方面,編鐘館在大廳出採用了比較粗糙的裝飾材料烘托出楚韻楚風的文化氣息。而楚文化館大廳採用了比較光滑的裝飾材料,與編鐘館形成強烈的對比。另外,燈光果在室內裝飾方面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兩個展館都採用人工照明,整個展覽廳靠展櫃中燈光采光,製造了一種獨特的氣氛,是參觀的人在心裏上與文物融合在一起,彷彿也走進 當時的生活當中。以往博物館建築必須有自然採光,但是省博物館的人工採光更能體現出這個博物館建築所要展現給人們的一種文化氣息。所以,在博物館建築設計中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而選擇不同的採光方式來達到不同的效果。

綜上所述,省博物館的建築特色在我們心裏對博物館建築有了一個更具體化的體現。也讓我們在其中能吸取其精華部分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創造,與構思,設計出自己心中的'完美博物館。當代博物館的發展已經逐漸現代化,但是面對展的內容不同,我們要做的是更好的現博物館建築能否能否在迎合當地文化地域特色的基礎上尋求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所以此的省博物館參觀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舉例,也讓以後的博物館設計有了一個最理想的初步構思與規劃。

博物館調查報告篇2

一、參觀時間

20xx年10月18日,星期五

二、參觀地點

廣東省博物館

三、參觀過程

10月18日,週五下午2點,我和另外一位同學從學校出發,乘坐地鐵前往廣東省博物館(以下簡稱省博物館)。經過大概1個小時的車程,我們成功到達省博物館。在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裏,我們參觀了“旗裝雅韻”——清代滿族服飾展、“紫石凝英”——端硯藝術展覽、“毛利碧石”——新西蘭文化藝術珍品展,以及“異趣同輝”——館藏清代外銷藝術精品展。其中我們參觀的重點是“旗裝雅韻”——清代滿族服飾展。直到五點,省博物館的閉館時間到了,我們才依依不捨地離開,再次搭乘地鐵返回學校。

四、參觀感想

我們這次參觀的是省博物館的新館,坐落於廣州新城市中軸線——珠江新城中心區南部。其設計運用“寶盒”的理念,採用鋼筋混凝土核心筒承載巨型鋼桁架懸吊結構體系。由於展館是由巨型鋼桁架懸吊出來的,中間沒有一根結構柱,為陳列展示提供了很好的條件。這是我們第一次來到省博物館,從館外看,方方正正的,的確像一個“寶盒”,再走近看,就感覺一個“寶盒”迎面而來,壯觀而宏偉。灰色與紅色的色調讓省博物館充滿了歷史的氣息,神祕的氣氛。

走進館內,入眼便是寬闊的大堂,四周掛着紅燈籠,滿滿的中國傳統氣氛;抬頭望去,每一層均呈四方環形,既整齊又別緻。除了一個個展覽廳外,館內還設有紀念品區、用餐區、咖啡廳以及幾家小商鋪,果真是設想周到,參觀、休閒、購物皆不誤。

根據我們事先的瞭解,知道目前有一個關於服飾的展覽備受關注,所以我們毫不猶豫地往該展廳走去。雍容華貴的旗袍、威武氣派的馬褂、別緻美觀的旗鞋,這些只在古裝戲裏看到的華美服飾,我們均在“旗裝雅韻”——清代滿族服飾展中一一親眼目睹。清代,是中國古代服飾。

文化發展的繁榮時期,是服飾歷史上繼“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突變。無論款式品種、衣着特點都直接影響了我國近、現代服飾文化的演變和發展,是中國服飾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清初,滿族統治者為鞏固其在全國的統治地位,三令五申,強制廣大漢族軍民“剃髮易服”。滿族長期騎射生活所形成的旗袍、馬褂、箭袖、旗鞋、剃髮垂辮來取代漢族自古形成的寬袍、大袖、蓄髮、綰髻的傳統裝束,儘管在清代服飾的演變和發展中,也吸收了漢族服飾的某些特點,但在清代整個服飾的發展當中,仍沒有離開過滿式衣冠的結構和風格,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服飾,對我國服飾的發展和演變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從八旗甲胄到各式佩飾,從異彩繽紛的民服到品秩有序的官服,我們看到了滿族服飾的民族特徵和地域特色。

在我看來,服飾是會對人們產生影響的,這是一種文化軟力量,在潛移默化的過程慢慢地改變着人們。比如,在清初,滿族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強制要求剃髮易服,甚至採用瞭如“留髮不留頭”等鐵血手段,可見其重要性。就是因為漢族文人知道改變服飾、剃髮等會讓他們忘記國仇家恨、數典忘祖,所以才寧死不屈;就是因為滿族統治者知道通過服飾的改變能同化漢人為其所用,所以才堅決實施“剃髮易服”。而服飾的變化,也正正體現了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如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滿族女子中也漸漸出現“三寸金蓮”,寬大直筒的旗裝慢慢變得纖細顯腰身;滿族男子也開始喜歡手持摺扇,好一副文人雅士的樣子。

而旗裝服飾中的花樣、飾品工藝,也在不斷地體現着古代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場景、美好祝福。如女子衣衫上多繡有彩蝶、花草、石榴瓜果等,寓意多子多福、幸福安康;男子服飾上多繡有竹、鬆、鶴、鷺、虎等,寓意勇猛果敢、長壽多福。而官服,則更能體現出服飾的妙處了。在清代,文武官員朝服和常服的樣式、色彩、質料、紋樣等均有具體規定,甚至在穿着方法上也有法定形式。

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補服、蟒袍等。品秩差別主要看冠服頂子、蟒袍以及補服的紋飾。冠後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藍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繡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繡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繡四爪五蟒;補服,自親王以下皆有補服,其色石青,前後綴有補子,文禽武獸。文官一品飾仙鶴,二品飾錦雞,三品飾孔雀,四品飾雲雁,五品飾白鷳,六品飾鷺鷥,七品飾鸂鶒,八品飾鵪鶉,九品飾練雀;武官一品飾麒麟,二品飾獅子,三品飾豹,四品飾虎,五品飾熊,六品飾彪,七品八品飾犀牛,九品飾海馬。根據官員的不同服飾,我們可以判斷出他的官職屬性和官位高低。服飾總有着它獨特的一面,展覽中的每一件旗裝都透露出歷史的文明,在這裏我們能看到清代曾經的繁華,更能看見中國清代文化的藴含。

離開“旗裝雅韻”——清代滿族服飾展的展廳後,我們又參觀了“紫石凝英”端硯藝術展覽、“毛利碧石”新西蘭文化藝術珍品展,以及“異趣同輝”館藏清代外銷藝術精品展。在參觀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平時不太瞭解注的事物,看到了許多歷史悠久、價值匪淺的珍品,更瞭解了許多不同於、不侷限於課本的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