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事件作文 > 讀書作文

精選論讀書作文三篇

欄目: 讀書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26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讀書作文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論讀書作文三篇

論讀書作文 篇1

今天,我們辦開展了“開卷有益”和“開卷未必有益”的辯論會。

首先,是黃老師來主持我們的辯論會,然後,正方先陳述“開卷有益”:我們要多看書,無論我們看什麼書,都能從裏面學到知識,不是嗎?反方:有些小孩自覺性不高,如果沒有選擇地看,就會看到暴力書籍、色情書籍等,所以我們覺得開卷未必有益。

第二個環節是依次闡述自己的觀點。

第三個環節是自由辯論,某某某説:“無論看什麼書,都能從裏面學到知識,所以我們要多看課外書,不是嗎?”某某某的回答贏得了潮水般的掌聲。

某某某馬上反駁説:“英國作家菲爾丁所云説過“不好的書就是不好的朋友,可以把人殘害。””

這次的辯論會結束了,雖然這場辯論會沒有輸贏,但通過這次辯論會,我知道了,多看課外書籍是好事,但不應該沒有選擇性地讀書,多看對自己有益的書你才會有所收穫。

論讀書作文 篇2

今天下午,我們在課室裏舉行了關於讀書的辯論會。

老師説:“今天我們舉行一個開卷有益或開卷不一定有益的辯論會,希望大家認真思考,積極發言。”

幾分鐘後,劉傑紳同學第一個舉手,他説“我是反方的,我認為開卷未必都有益。平時,我報刊亭看到,裏面除了報紙就是黃色的書、漫畫世界。”

“劉同學説的也有道理,壞的書則讓人誤入歧途,不明事理。盲目模仿書中的大壞蛋走火入魔,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心裏想,他説的也有一定道理。

第二位發言的孔佩珊認為:“看書可以提高我們的作文水平。”我想:沒錯,看書是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許多有名人物都愛看書,比如:孔子、諸葛亮、錢學森……他們才有大成就。

李汶昊同學説:“魯迅説書是人類的階梯。”話音剛落,“轟!”全班同學都笑了。老師告訴他這是高爾基的話,他不好意思地低下頭,然後,老師讓他繼續説下去。

潘雨軒同學説:“我們要讀多歷史書,這樣,才能幫助我們瞭解中國的歷史,提高識別是非的能力。”是啊,這樣,我們就可以瞭解中國的文化。

嚴俊威同學説:“我們要多看點科學知識書,瞭解科學知識。”聽到嚴俊威這樣説,我們全班同學都同意要多瞭解科學知識,知道現在的科學發展。

通過這次讀書辯論會,我們知道了讀書要選擇健康的書,對於有益身心健康的書一定要多讀。

論讀書作文 篇3

“長星昨夜墜前營,訃報先生此日傾,虎帳不聞施號令,麟台惟顯著勛名。空餘門下三千客,辜負胸中十萬兵。好看綠陰清晝裏,於今無復雅歌聲!”杜工部的一首七言,感慨了《三國演義》中,最被神化的諸葛亮之死,的.確,千古來,多少人為孔明的英年早逝扼腕歎息,為他的功敗垂成仰天長歎。可是,又有多少人想過,這位三國最傑出智者,蜀國的成功在於他,蜀國失敗也在於他。

劉備在“危難之間,敗軍之際”,在徐庶的推薦下,三顧諸葛亮的茅廬,隆中一對,未出茅廬而已知天下三分的諸葛亮被劉備驚為天人,拜為軍師。

諸葛亮的確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排兵佈陣,從心戰到兵戰,為劉備贏得一場場戰役的勝利,兢兢業業替劉備打下蜀漢基礎,直接推動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從舌戰羣儒到錦囊妙計,從赤壁之戰到六出祁山,從七擒孟獲到逝於五丈原時的託付,甚至差點真的一統中原。就可以毫不誇張的説,沒有他,也就沒有蜀國,甚至沒有轟轟烈烈的三國時代。

然而,作為蜀國的丞相,實際權力的一把手,在這一段時期,諸葛亮卻一直沒有培養新的人才,以致吳魏二國謀士無數,而蜀國卻只有諸葛亮一人獨立支撐。這種情形下,他還一點也不着急,他太過自信了,認定單憑自己一人就一定能助劉備父子奪得天下。即使劉備逝於白帝城,懦弱無能的後主登基,他也不慌不忙,除了馬謖這樣徒有其表的謀士,仍未挖掘、吸收、培養新的人才,而是手攬大權,事必躬親,導致人才青黃不接,他死了之後,導致“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多麼可悲的局面阿!

同時諸葛亮為人過於謹慎,這是他最優秀的品質,也是他最致命的缺點。他的謹慎,在守空城時,騙過了多疑的司馬懿。可也因謹慎,六出祁山,寸土未得。特別是首出祁山時,魏延大膽提出了帶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長安的妙計,可惜,這位謹慎的丞相只是笑了笑:“此非萬全之計也。”就拒絕了魏延,哪怕此時鎮守長安的是笨蛋夏侯懋,而不是帶兵之術過人的曹真,可孔明還是笑着拒絕了這個最好的時機,不能説是膽怯,但也絕對是謹慎過頭了,沒有抓住最好的時機,以致機會稍縱即逝,缺少了果決的魄力,“改出手時,未出手”。

合上厚厚的《三國演義》,只能長歎一聲:“紛紛三國多少事,論蜀漢氣運,成也孔明,敗也孔明!”只願當今時代的人們能吸收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多一分開拓者的勇敢與信心,少一分寸步不前的謹小與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