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人物作文 > 心理作文

【熱門】心理作文錦集7篇

欄目: 心理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36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作文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心理作文錦集7篇

心理作文 篇1

甲:寫文章,不管是什麼體裁的文章,其寫作的全過程一般是:蒐集材料,確立中心,謀篇佈局,動筆行文,檢查修改。修改是寫作全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文章寫得好的必不可少的最後一道“工序”。寧老師,今天我們就討論這個問題吧。好嗎?

(一)重在培養兒童自改作文能力

乙:好,修改文章確實是寫作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提高文章質量的重要步驟。在前幾講,我們曾經提到過,從根本意義上説,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不可能一下子就達到全面、深刻的,必須有一個多次反覆認識、逐步深化的過程。文章初成,往往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或者反映事物還不夠恰當,致使事物的特點突不出來;或者內容表達得不完全,致使中心思想不鮮明;或者材料組織運用得不夠完善,致使材料不能很好的反映中心;或者語言運用得不夠完善,致使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

修改文章正是要把這些不恰當,不合適的地方改好。所謂“文不厭改”、“善作不如善改”,是非常有道理的。綜觀古今中外,大凡好的文章,在一定意義上説,與其説是“寫”出來的,倒不如説是“改”出來的。

甲:不錯,古往今來許多文章大家,都十分重視修改這個重要環節。凡是流傳久遠的佳作,無不是加工修改才成為名篇的。談到這番道理時,許多人都愛用曹植的這段話:“世人著述,不能無病。僕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應時改定”。喜好旁人譏彈自己的文章,而且能隨時修改,曹植的這個過人之處,大概正是他文章過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文苑詩壇上重視修改的著名故事很多。例如,歐陽修,古代文獻中記載他“作文既畢,貼之牆壁,坐卧視之,改正盡善,方出以示人”。

乙:歐陽公修改文章的勤苦令人敬佩。據説歐陽修的妻子曾經問他,為什麼要嘔心瀝血地修改,是不是怕先生批評呢?他答道:“非畏先生嗅,卻畏後生笑”。這成了千古佳話。詩文修改不好,是會貽笑千古的,因此,不可不審慎修改。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詩聖杜甫説過,“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新詩改完後還要再三吟誦推敲。樂於請老婦人解詩而譽滿唐代詩苑的白居易也有這樣的看法,他説“舊句時時改,無妨説性情”。曹植、歐陽修、杜甫、白居易這些古代大作家對自己的詩文都下那麼大的修改之功,這正告訴我們,在寫作過程中,絕不能輕視修改這個環節。

甲:近代文豪魯迅對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竟有一百六十多處。郭沫若先生有一次對人談創作方法,一連説了七個“改”字。作家趙樹理在對一位青年談寫作“祕訣”時説,“一個是‘耐’字,一個是‘改’字,這就是我教你寫作的‘真經”’。

乙:精心修改文章的事例,外國也有許多類似的記載。俄國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前後改過七遍。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是經過多年的反覆修改才定稿出版的。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曾經説過:“寫作的技巧,其實並不是寫作的技巧,而是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甲:古今中外的名家們尚且如此重視修改,對初學作文的兒童當然就更應該如此了。我國著名教育家、作家葉聖陶先生在談作文教學時就曾經指出: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於主動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引導和指點。該怎麼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決定,學生不就處於主動的地位了嗎?養成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

乙:關於改作文,葉老多次強調過,“作文教學要着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

甲:顯然,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一項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為了完成好這一任務,探索學生自改作文的心理過程、心理規律,依據這一規律改革我們的作文教學就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了。

(二)兒童自改作文的心理過程

學生自改作文的心理過程是什麼呢?讓我們先來聽聽一個小學生的作文體會吧。

教學片斷一

乙:這個小同學的作文體會很典型,它清楚地表明瞭,學生寫成文章後,要修改它,從心理活動的角度説,就是要在自改意識推動下,積極思維,重新經歷確立中心、選材組材、遣詞造句的作文基本過程。

不過,這種重新經歷,顯然已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一個螺旋式的上升。這不僅因為,從作到改,其中已經過了一段時間,而且作文初成後,學生通過讀。審視初稿,擔當了讀者的角色,這就產生了一個心理距離,學生就可以在另一個視點上,從新的角度,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去發現原稿的不足。

甲:是這樣的。如果説得具體一些,學生自改作文的心理過程,大致可分這樣幾個步驟。首先,根據作文原稿,喚起回憶,在自己的腦子裏再現那些與作文內容有關的情緒和表象,並且將這個再現的情緒和表象與已經寫進文章裏的那些情緒和表象進行對照、比較。這個回憶的過程同時也就是對照、比較的過程。

不過,這種回憶,不是對舊有情緒、表象簡單的重複。在回憶的時候,它要調動個體全部的有關經驗積極參與。記憶的心理規律表明,回憶實際上是一種暫時神經聯繫的重建活動,富有一定的創造性。所以,在這個回憶的過程中,作者的視點變了,自然地就會發現作文中所寫的那些內容,準確還是不準確,清晰還是不清晰,具體還是不具體。

乙:正是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剛才那位小學生在文章寫好後,當他換一個視點再來審視原稿時,他用作文中描寫的爸爸的形象與他回憶爸爸留在他頭腦中的表象一對照,便感到了,“爸爸到底怎麼好,在作文中看不出來了”,用自己掌握的作文知識一衡量,他認識到“寫爸爸,什麼都寫了,可什麼也沒寫清楚,像是一篇流水賬,爸爸的哪一個特點也沒突出來。”這個小學生正是通過回憶、對照上匕較,發現了自己原稿的不足,產生了修改的願望。

甲:寧老師分析得對。這個回憶、對照、比較,發現問題,引起改的願望,產生動機,就是修改的開始,是學生自改作文心理過程的第一步。

接着,在回憶的基礎上,通過抽象、概括看看原來確定的中心是否明確,是否準確。

再接着,根據中心進一步分析,看看已經寫進文章裏的內容是否都是需要的,有沒有要補充的,需要寫的`材料之間的邏輯關係如何,條理是不是清楚,重點有沒有抓住。

最後,審查語句是不是有毛病,怎樣表達才更具體、更準確。

當然,這個自改作文心理過程的幾步是密切聯繫的,是相互交*的,發現問題,引起願望以後的幾步的先後順序更不是固定不變的。特別是隨着學生修改能力的增強,心理品質的發展,這幾個步驟,往往是綜合的,有時甚至是同時進行的。

乙:修改自己作文的過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心理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學生個體獨立自主進行的,其過程中的先後順序、側重點、綜合交*的情況更是萬象紛呈,各有特點,但其基本環節、主要內容都大致相同,都如我們剛才所説的那樣,是重新經歷了那個寫作的基本過程。

拿剛才那位小學生來説,他在回憶、對照以後,第一次修改時,他思考的是“爸爸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通過分析、概括,他清楚地認識到是“愛讀書”。接着,他又對自己所寫的材料進行了篩選,保留了爸爸吃飯時專心讀書的事例,刪去了其他內容。這一次他審視、修改的是中心和材料。

第二次修改,他着重抓的是材料的增補、組織。

第三次修改時,小作者又一次經歷了重建表象、情緒和對照。比較的過程,發現了運文表達上的不足,“寫得還不太像自己的爸爸”,為了寫得像,他又作了仔細觀察,使自己頭腦裏的爸爸形象,更清晰,更鮮明,在這基礎上,他注意遣詞造句,又作了第三次修改。

(三)兒童自改作文的心理條件

甲:是這樣的。學生自改作文的心理過程的確是極其複雜的。所以,我們認為:學生要能自改作文,必須具備智力和非智力的兩個方面的條件:

一個方面:要有自我批評的精神,自我監督的需要,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要有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態度。

乙:也就是説,要有自改的動機,自改的意識,想改,樂於改,對嗎?

甲:對!另一個方面,要有修改的能力,要有相應的心智品質。這就是説,學生只是想改,樂於改還不行,還要能改,會改,善於改。

乙:看來,剛才那位小作者,這兩方面的條件都還比較好。你看,他作文寫好後,不但主動地讀讀、查查,找出了文章的不足,而且自覺地聯想到魯迅、陳毅反覆修改詩文的典範,產生了強烈的“改”的願望:“我一定要寫好爸爸。”“我一定要改好這篇作文。”修改以後,他還是不滿足,覺得不太像爸爸。於是,又認真回憶,再去觀察,進行第二次、第三次修改。這種自我批評的精神,認真的態度和強烈的自改意識是值得推崇的。

另一方面,他能一次次找到不足,並能逐步改好,正是因為他已具有一定的修改能力了。

一個小學生能具備這樣較強的自改意識和能力,確實是令人欣喜的。這樣的意識和能力是怎樣逐步形成的呢?老師們都很關心,袁老師,下一次我們談談這個問題吧。

甲:好!下次我們就談談“學生自改意識和能力的發展”。

(四)兒童自改作文能力形成的特點

甲:小學生自改作文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心理過程。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規律,可以認為小學生自改能力的形成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自改的意識逐步萌發。

甲:學生的自改作文意識,並不是始於教師第一次的講評課。教學實踐説明:在教師、同學的影響下,學生自改的意識早就開始萌發了。

乙:不錯,在低年級練習造句、説話和寫話的時候,學生就自覺、不自覺地拿老師、同學説的、寫的與自己的進行對照比較了。特別是當老師引導大家評議某一個同學的説話或造句的時候,學生已經開始有意或無意地以這種評議為“鏡子”,對照自己了。

學生開始書面造句時,教師就要求他們:寫好以後,再讀讀,看通順不通順,有沒有錯別字,標點符號用得對不對。應該説,從這時開始,學生已經學習修改書面語言了。

甲:到了中年級,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始有目的地,具體地進行批改的教育、指導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意識則開始發展起來。特別是在評講課上,教師宣讀好作文,表揚改得好的學生。這時候,學生已經開始學習評價一篇具體的文章了。

到了高年級,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個性的發展,經過幾年的學習和實踐,這時,學生自我批評自我監督的品質,以及對作文的責任心得到了發展,自改的意識就進入了形成階段。

乙:這就是説,小學生的自改意識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萌發於低年級,發展於中年級,形成於高年級。

甲:就整體説,一般如此,但從小學生個體來説,其先後差異還是比較大的。

下面,讓我們再談談小學生作文自改能力形成的另一個特點。

第二,自改要求逐步掌握。

甲:修改作文,有一定的要求。這就是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提出的關於作文的要求。對於那些要求,學生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才能逐步掌握。這個過程,包括兩條線:一條線是講讀課上的學習和訓練;一條線是作文課上的寫作實踐,其中包括有計劃的講評和有目的的修改練習。

乙:這就是説,學生自改能力的形成,是與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同時、平行地增長的。為了使學生掌握修改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各種各樣地修改練習。

甲:對!有些要求必須通過反覆多次的練習,才能為學生所掌握,形成他們自己的能力。

小學生自改意識和能力形成的第三個特點——“自改程度逐步深化”。

甲:由於多種因素,對於一篇具體的文章來説,修改是無止境的。再説,人的認識,也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之中,所以,學生自改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是一個不斷髮展、深化的過程。

心理作文 篇2

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完成兩個任務,具體地寫出煩惱的心情,辯證的分析自己的感受。

2、在作文教學中師生共同進行心理疏導

教學重難點:在作文教學中師生共同進行心理疏導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內容:

導入:上節課我佈置了一個作文題目:成長的煩惱

要求:1、具體地寫出煩惱的心情,2、辯證地分析自己的感受。

在大家的作文中我看到很多同學都敞開心扉,傾訴了自己心中的煩惱。大家的文章也不禁使我回憶起18歲那段美好的時光,正如有的同學在作文中寫到的:18歲是花的季節,是雨的季節,是青春迎風綻放的季節。18歲的時光如同一首雋永無瑕的詩。因為有了追求,有了夢想,這首詩才彌足珍貴。確實18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但其中也難免有一絲淡淡的憂愁和煩惱。這節課我想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18歲的煩惱和歡樂!

新課: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説真話,寫煩惱。讀完大家的文章,我覺得這一點我們基本上都做到了,大家都能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傾吐自己心中的不快。但是,通過比較我發現同樣是抒寫煩惱,有的文章更能感染人,有的文章就要遜色一些。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分析一下原因:(幻燈)

有的同學在作文中這樣寫到:

1、隨着年齡的增長,快樂越來越少,煩惱處處可見。不知什麼時候起我變得沉默與憂鬱。常常自己一個人望着天空,讓思緒倒轉,往事浮現在腦海中,那時天真、爛漫的我不懂什麼叫“煩惱”,甚至不會寫着兩個字,更別説想到將來長大了還會有煩惱。沉默時的我,可以整天不説話,不是不想説,而是面對這青春帶來的苦澀,感到了疲倦。

2、升入高三以來,我的煩惱更多了,有時心裏有一種説不出來的煩悶,煩,煩,還是煩!

提問:比較一下這兩段文字,你覺得那段寫得好,為什麼?

通過比較我們會發現第一段文字寫得比較具體,使我們能體會到作者為什麼而煩惱,原來是因為自己長大了而煩惱。第二段文字也在寫煩惱,但是略有些空洞,讀過之後我們也不知道他真實的內心感受,不知道他到底因為什麼而煩惱。這樣看來,我們大家以後在文章的時候要注意一點就是要有具體的描寫,以前的我和現在的我進行對比,從而突出現在的煩惱。比如有一次一文同學在作文中這樣寫:她是一個悲觀的女孩……我説你不一定直接寫出“悲觀”一詞,可以通過你的描繪讓讀者去感受她的悲觀,後來經過修改她這樣寫到:她總是默默地坐在角落裏,把頭深深地埋下,不説一句話。改過之後,語句明顯比以前生動了、形象了。咱們大家在以後的作文中一定要注意這一點——以具體描寫來代替空洞的敍述。

有的同學在作文中寫到:

1、每天的學習使我感到厭煩不已,有時會突然覺得自己的雨季是不幸的,也許是因為雨下的太大使我在大雨中難以呼吸更無處躲避。

2、唉,英語又考試了,可成績卻一次比一次差,這該如何是好呢? 怎麼參加高考啊!真是太傷腦筋了,讓人煩惱。面對這一個個像蝌蚪文似的英語單詞就感到頭疼,我還能學好英語嗎?我有時懷疑自己天生不是學英語的材料。我時常會想要是沒有這門學科該多好阿,甚是有時我還會想到放棄。

提問:比較一下這兩段文字,你覺得那段寫得好,為什麼?

第二段比較好,因為這段用到了心理描寫,描繪煩惱的心情,而且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語言生動。

我想通過剛才我們舉的兩組例子,大家已經明白了,寫作文時我們應該注意什麼?要學會運用各種手法進行具體的描寫。

第四冊教材對寫作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學會辯證分析。我們這節課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一起來辨證地分析一下我們大家的煩惱,從而師生共同來進行心理疏導。

有的同學在作文中寫到成長中的煩惱是不可避免的,我覺得這句話説得有點道理,不過你能不能説出原因呢?這種煩惱普遍地程度不同地存在於高中學生身上,原因何在?發言、討論

學生:學習壓力、父母老師的壓力 (壓力是一柄雙刃劍,正確的對待壓力,可以使人進步,反之,它則會成為你失敗的根源。)

還有什麼原因呢?原來我也不太明白這個問題,後來我翻閲了一些心理學的書籍,為大家找到了一些原因。心理學中稱我們高中階段的煩惱為----身心發育不平衡。也就是説高中階段的學生年齡已經是17、18歲,已經邁入了青年人的行列,但心理還停留在初中階段,大家面對急劇變化的自己會有一種陌生感,心理上出現了一種認知障礙,因此就導致了身心發育不平衡。如果你在學習生活中有煩惱不必擔心,其實這也是一件好事,有了煩惱從另一個角度看正説明你在思考,你的人生也就有了深度,此時的你也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這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發展階段,其實這個階段隨着你的成長很快就會過去。

剛才我們分析了煩惱的一些原因,學習壓力、家長老師的壓力,這一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原因有一個共同點,是什麼?都是來自外界的客觀原因。

那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自身的原因呢?一位老師跟我説過這樣一件事,他輔導十個同學寫作文,佈置了兩個題目,一個是《機遇》,一個是《責任》,兩個題目任選一個,結果十個同學都選擇了前一個《機遇》。這不禁引發我們的思索,你覺得這是什麼原因呢?討論分析

我覺得現在我們大家都過於關注“自我”,事事都以“自我”為中心,而很少考慮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任何一件事首先考慮的都是個人的利益,為個人的得失斤斤計較。那樣我們怎麼會快樂呢?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大家可以看看這兩首詩:討論、發言

醜奴兒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繁星 冰心

嫩綠的芽兒,和青年説:“發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兒,和青年説:“貢獻你自己!”;深紅的果兒,和青年説:“犧牲你自己!”

我們應該跳出個人的圈子,融入社會,不斷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這樣才能徹底的擺脱煩惱,得到真正的快樂。如果你每天都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圈子裏,為個人利益斤斤計較,那你永遠不會快樂的!

另外我覺得我們大家身上普遍還存在着一個弱點,就是缺乏自信。有些同學面對高三的學習想到了逃避,甚至放棄。其實對於一個人而言,自信是至關重要的,你處在什麼樣的環境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不要看輕自己,你就是你,別人無法替代。大家能不能舉出一些靠自信而取得成功的例子。中央電視台《非常6+1》這個節目大家肯定看過不知道大家既不記得一個叫單明明的選手,她並不漂亮,矮個子,大臉龐,膚色偏黑,工作也不是很好,在公園做清潔工兼導遊,但她卻成為當晚的“非常明星”。看到這裏你可能會奇怪,這是為什麼呢?但看過她在生活中的一段畫面你就不會再覺得奇怪,她在公園一絲不苟的打掃,她鄭重其事地為遊客介紹,她和其她的清潔工姐妹無拘無數的打鬧,她幽默風趣的和父母開着玩笑……她正是以她的爽直與自信打動了所有人。當李詠問她怎樣看自己的工作時她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喜歡,我的工作環境比你好……”這也告訴我們,自信比什麼都重要,你可以沒有美麗的容貌,可以沒有優越的工作,可以沒有優異的天賦,但不能沒有自信。我們大家也是一樣,雖然我們沒能走進南開、耀華等名校的大門,但是我們並不比別人差,雖然高三的學習任務非常繁重,但是相信自己,通過你的不懈努力你肯定能夠學得很好。當初選擇了高中,就意味着你選擇了一條艱辛的道路,我會為大家加油,我想你的家長也肯定會為你加油,而此時你應該怎麼做呢?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小故事:(幻燈)有一次,我獨自拉着一車沙子,上一處陡坡,在半途,實在有點拉不動了。忽然,我聽到後面有人説:“小夥子,使勁啊!我幫你推一把。”隨即,我聽到他大聲的喊:“一、二,加油!”隨着他的呼喊,我彷彿增添了許多了力氣,便又拉着車緩緩的向陡坡上爬去。他不斷地喊着:“加油!”我也咬牙默默地喊着:“加油,再加油!”終於,我把車子拉到了陡坡上平坦的大路。當停下車子,回過頭來想要感謝他時,我驚呆了。原來,他也拉着一輛和我一樣沉重的平車。我説:“謝謝您,您的力氣可真夠大的啊!”他看着我,微笑着説:“你的力氣也不小啊。你不用謝我,要謝就謝你自己吧,車子是你自己拉上來的,我一把也沒有幫你推,只是為你鼓了勁,喊了“加油”。其實,你應該相信自己。”

在這條道路上你要不斷地給自己加油,命運是由自己主宰的。我們為什麼不為自己加油,為自己喝彩呢?愛默生曾經對全人類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祕訣。對於大家,我想説的是:在為別人或期待別人鼓掌時,請千萬不要忘了為自己鼓掌。

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無論你遇到什麼困惑和煩惱請把它説出來,我願意做作大家忠實的聽眾。

心理作文 篇3

“愛”是當今社會人類共同呼籲的主題,它的意思是倡導我們做人要有愛心,對他人要關心和真誠。可是,真正做到這些的又有誰呢?

當今社會,人們注重的只是金錢與名利,而那些“愛”對他們來説何足掛齒呢?早已被置之度外。這樣的人可謂是密如繁星,數不勝數。仔細想想,這似乎又是“人之常情”。

有些人甚至認為當今社會的人類雖然文化在飛速提高,但卻遠不及原始社會的的人類。雖然他們的知識水平遠遠不及當今社會的人類,甚至不及現在人類的九牛一毛或者可以説更少。但是他們卻擁有着當今人類最缺少的東西——愛。

想想看,如果人類只有知識和金錢而沒有感情,那還怎能稱之為“人”呢?只能説他們是沒有感情的機器罷了,僅此而已。這是多麼可怕啊!

人類進步的越快,“愛”就越來越少。這並不是無稽之談,而是社會大眾的心聲。原始社會的人類如果看到他們的同伴有危險,他們會奮不顧身地去幫助遇難者。但當今社會的人類呢?就拿“小悦悦事件”來説,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後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試想想看,小悦悦還只是一個兩歲大的孩子啊!就連一個孩子他們都不願去救,更談何去幫助別人了。怎麼能説他們有“感情”呢?這是多麼具有象徵意義的事件啊。從這件事中就足以看出他們人性的“冷漠”。其實,我們伸出援助之手並不難,只是缺伐那種心而已。他們的惻隱之心已經被他們所謂的名利所禁錮了。

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藍天下,呼吸着同一片空氣,為什麼就不能推開那扇被名利和金錢所禁錮的那扇“愛之門”呢?推開那扇們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看淡名利與金錢,學會愛別人、關心別人,“愛”會與我們同行。

心理作文 篇4

前段時間,在西安一位頗有才華的高中生寫出了震驚學術界的歷史著作。今年春季開學的第二天,男孩便跳樓自殺了。為什麼,一株新苗會這樣夭折?不是學業的壓力,不是家庭的矛盾,而是心理上的抑鬱。

為何家長沒有注意?為何老師沒有開導?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正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生理髮育的同時,心理也在飛速成長。在自身需要被照顧的前提下,不想被家長照顧,所以有事藏着掖着,不給家長説,長此以往,家長、老師變成了形同陌路人。

那麼,對這樣的狀況我們的學校、社會又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和辦法了呢?

現在看來,有兩方面。一是學校內設置了心理診所。城市中,大部分學校都有,可一年下來,有幾個學生去過呢?

因為學業負擔,想必是學生無暇光顧,使其成為“人跡罕至”的地方;二來是政治課,課堂上沒有幾個人聽講,課下也沒有人看教科書。畢竟不是“語、數、英”,又有幾個人會真正重視?這樣一來,青春期的孩子有如與外界相隔一堵牆,身邊人,其實與陌生人、陌路人無異。

大多的孩子們在獨自承擔心裏壓力的同時,還得承擔來自學業、家庭、感情等方面的壓力,一切的一切,都像厚重的磚壓在了孩子瘦小的身板上。而設備的不到位,就讓孩子少了一條“求生”的出路。

在一片花圃中,新綠的幼苗枯萎了。他們呻吟地找着“辛勤”園丁,可是,那“辛勤的園丁”呢?

心理作文 篇5

鑽石是珠寶中奪目多彩的名門閨秀。

翡翠是温潤得體的謙謙君子。

琥珀氣韻古樸雅緻,色澤含蓄得體。

小家碧玉卻有一種別人所不具有的的令人平靜和平容易接近的氣質。

他們破碎時,卻具有共同含義:不祥之物。令人憎恨,討厭,想逃之而後快。

初三就如同這不祥之物。而在這不祥之物中卻藴藏着我的夢想,他是艱難,可怕的。

孩提時代已經遠離我而去,迎來的是第一次人生挑戰,他註定了我人生路上是起是伏。

考上養正一直是我家人,老師更是我的期望,而面對着2。8萬學子,我又應該如何脱穎而出呢?

這一直是我叩響夢想大門的關鍵。為了找尋真正屬於他的答案,我陷入着這個旋渦中,徘徊,掙扎着。

夢想永遠是夢嗎?

不,我要打破他,讓他成為事實。

我要成為“壽桃血珀”因為頂端雕上蝙蝠,所以有叫“福到眼前”。我要將這可怕的夢想劃為零。

心理作文 篇6

最近的生活,過的既輕鬆又焦慮。輕鬆是因為最近一段時間都沒有工作,覺可以睡到自然醒,也沒有工作的任務和壓力。焦慮是因為這樣的日子不能一直這樣持續下去。這一段時間,在網上投簡歷,找工作,然後去面試。後來終於決定在新東方工作,對於學英語的來説能進新東方工作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是真的進了新東方,工作了幾天,卻發現跟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樣,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於是又辭了職。應聘的新東方的工作是考研學習師。具體來説要做的工作是上課,聯繫學生老師和教務。通俗的説就是班主任。上課不是主要的工作,聯繫學生維護學生是主要的工作。接下來又是面試,工作時間合適的,離家比較遠。離家近的,要六個月才能轉正,而且試用期期間的五險是沒有的,轉正之後開始給繳納五險。之前就在聽別人説,今年的經濟形勢不好,就業形勢不好。上份工作離職已經三個月了,下一份工作還沒有目標。平安保險公司讓我去做人力,是負責員工的招聘與離職,很輕鬆的工作,早八點半到晚五點,試用期三個月,轉正之後公司繳納四險。我還在猶豫要不要接受這份工作,因為這工作在別人看來可能是沒有技術含量,而且收入不高。在家休息了三個月,壓力越來越大,心情也越來越焦躁,未來的出路到底在哪裏。

每個人都想要一份體面輕鬆掙的又多的工資,我上一份工作就是那樣的,在編的公立學校老師。可是因為自身的原因,義無反顧辭了工作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切重新開始。我要學會自我調節,把壓力變成實際的行動,堅信未來是美好的,煎熬與壓力是短暫的,總有光明在等着我!

心理作文 篇7

心理學,這個詞總讓人產生一種神祕感,也因此吸引我讀了《每天懂一點 好玩心理學》這本書,讀後還頗有收穫,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都能理解了。

人有一種叫做“自尊感情”的情緒,即認為自己有價值的一種感覺。這和我們平常所説的“自尊心”不是一回事。如果有人對我們説“你這個人沒有價值!”、“作為人,你不合格!”等,就會傷害我們的自尊感情。當自尊感情受到傷害時,人就會憤怒,這是保護自己自尊感情的一種行為。

自尊感情高的人,對於別人的侮辱也可以寬容對待。正因為自尊感情高,不管別人怎麼説自己,也不會影響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因而不會生氣。然而,自尊感情低的人,只要受到一點不適當的評價,馬上就會發怒。自尊感情低的人無法尊敬自己,需要從別人的尊敬中間接地獲得自尊感情。因此,一旦別人否定了自己,自己也就無法尊敬自己,於是便發怒了。因此,如果平時能夠多冷靜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值得尊敬的地方,提高自尊感情,就不會動不動因為一些瑣碎小事而生氣了。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際關係是社會心理學中的中要內容之一。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際關係的實際是人與人的利害關係。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你滿足了別人的需求,別人便同樣會滿足你的需求。總想從別人那裏得到什麼的人,是迷失於方向的人,只會把你原來的想法顛倒過來,只有給予、給予、再給予,那麼你就會贏得別人的喜歡。請保留此標記際關係的兩個基本的維度是:感情上的"親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會交換理論看來,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人們之間的所有活動都是交換,是一種經濟交易,人們試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並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從而確保交換結果是一個正的淨收益。交換的東西是非常廣泛的,可以是"社會"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務和物品等。不過當人們建立關係後,分歧就難免,衝突也就可能出現。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對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對他人的知覺中的社會心理活動規律在實踐生活中的運用,而我們也應該在"皮格馬利翁效應"中得到啟示,對他人要有醫生的心腸,但不能有醫生的眼光。我們需要被別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積極的肯定與評價的一種精神需要。有許許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於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勵而邁上了記成功之路,也有許多一時的誤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勵而重返正道。因此,我們要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從客觀上去看待別人。

通過看這本書,雖然沒有完全讀懂,但是可以學到和我們的交際心理學一脈相承的知識內容,讓我們更好地學習專業的知識,讓我獲益良多。最後希望學好心理學,我想以後應該很有用的,至少可以提高我們的修養。

Tags: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