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人物作文 > 老師作文

我的教師夢讀後感作文

欄目: 老師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61W

《我的教師夢:錢理羣教育講演錄》是錢理羣老師巡迴五地,連續15次演講的教育演講稿合集。下面是關於我的教師夢讀後感作文的內容,歡迎閲讀!

我的教師夢讀後感作文

我的教師夢讀後感1

讀完錢理羣教授的《我的教師夢》後,心中充滿了感動,感動於他的教師夢,感動於他的屢戰屢挫,屢挫屢戰,感動於他對打工子女的那份真誠,更感動於他在教育失真的狀態下,大膽喊出的教育理想。現將自己一些淺薄的認識與大家交流一下。

一、知識與文化的傳承

書中説道:“應試”已成為學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內容,……一切不能為應試服務的教育根本無立足之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傳授的知識多而交流的文化少,以至於少數民族的大學生們説學民族語言沒用,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他們需要的不是民族語言的傳承,而是如何熟練地掌握漢語和外語的問題。錢教授説這是認識的錯位。是啊現實中又有多少這種認識的錯位呢?人們都説: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現在這種非物質文化有多少在失傳,我們國家現在正在花大力氣挽救這些文化,可為了應試,為了就業,我們的大學生卻不願去學本民族的文化了,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啊。

前不久,看到過一篇關於知識和文化的文章,文中説,知識並不等於文化,文化是一種民族的傳承。文中列舉了一件事例,在某中學放學後,一日本外教感慨地對中國的同事就:“在這個時候,我總是感到孤獨。”同事問:“為什麼?”“因為這麼多的學生,放學走時沒在與我説再見的,他們有的唱歌,有的聊天,還的的談戀愛,只有一個學生用英語和我説拜拜,還是馬來西亞的留學生。”中國教師解釋説:“一直都這樣的,因為孩子們太累了。”日本外教説:“不對,在日本與老師道別時必須鞠45度的躬才行,否則就視為沒文化,要是連續三次不與老師道別是要記大過的。在日本,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禮儀文化,也就是孔子,孟子裏講的禮儀之道,這是一種文化,知識並不等於文化。”那位中國的教師聽了,頗多感慨,我看完文章也是感慨萬千。想想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是否將我們中華五千年的優秀文化也傳承下去了呢?我們是不是也淹沒在了應試教育的洪流中了呢?

二、現實與夢想的糾纏

書中説道: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具有烏托邦性的;學校,也包括大學,本應該成為年輕人的夢鄉。可這個夢鄉現在卻成了很多孩子的惡夢。

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一切都為了應試,為了就業,人生的四個季節顛倒了,少年該狂的時候卻老成了,老年人反而是狂起來沒完了。書中説過,中小學教育的最大任務,就是創造一切條件,使孩子們能夠盡享“成長之美”,可在應試的教育下,孩子們失去了好奇、探索的權利,離開了思維的發源地----大自然,失去了童年的歡樂。在大學裏,知識更是當作了商品來買賣,到處是急功近利的行為。

現實是如此不堪,但我們的教育是指導社會的,而非追逐社會的,我們做老師的還得保有自己的教育夢想,為孩子們打開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為他們創造一個“精神的家園”。薛瑞萍老師為了自己的夢想放棄了各種評優,被人稱作“薛棄權”;陳琴老師為了自己的夢想拒絕上“公開課”,忍受十幾年不評職稱的不公平待遇。這些名師為了自己的教育夢想,為了心中的那份信念,更為了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他們默默地奉獻着,背後的辛酸和艱難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在現實與夢想的糾纏中,我們該何去何從,值得深思啊!

三、文理融通

錢教授説,知識面的拓寬,同進意味着人的視野、胸襟、精神世界的擴大,就可以民現各類知識。他還説老師要成為一名雜家。關於這一點我深有同感,作為老師,尤其是小學老師,孩子們對你的敬仰之情可以説是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你適當地展露一點你所教學科以外的知識,他們就會驚歎不已,對你的崇拜又加深了一步。

我現在是一名語文老師,但我曾經教過數學,所以有時候數學老師一忙,就和我説:“讓學生做張試卷,做完後你給他們講講就行啊。”,我説:“你不怕我講錯了。”數學老師部是對我笑笑説:“你還能講錯了?”所以我教語文後也經常給學生們講數學,剛開始學生們確實是懷有懷疑的情緒,可等我講完了,他們會用崇拜的眼神看我,那感覺到真好。

教《品德與社會》課時,迫使我一次又一次的充電,因為這門課真的是包羅萬象,有疾病知識,有京劇知識,有地理歷史知識,有民族風情等等。剛開始,我讓學生們自己蒐集資料,結果效果並不好,學生們只是為搜資料而搜,搜來後根本不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所以資料搜了很多,知識學得很少。於是我就開始了自我充電的過程,我將每堂課的知識儘量內化、吃透,這樣學生在説自己蒐集的資料時,我加以引導、點撥,學生們也就很容易記住知識點了。

這樣的雜家老師也會讓學生對各方面知識感興趣。那時我班的學生們有的開始和我討論中國歷史,有拿中國交通地圖和我討論交通線路的,還有的從上初中的姐姐哥哥那裏借來生物課本和我討論草履蟲的。看來一個雜家的老師,會讓學生們也變得豐富起來。

這本書中不僅有教師夢,還有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則,有對現實的抨擊,也有對理想的追求,它猶如春風化雨植入我的心田。

我的教師夢讀後感2

假期有幸拜讀了錢理羣先生的《我的教師夢》,讀書可以啟智,使我收益匪淺。

錢先生説自己“有一種癖好”,那就是“見到年輕人就忍不住要和他們説話”。在這本書裏,我們可以看到,錢理羣講演的對象大多是年輕人,所談的問題也與年輕人的成長息息相關,他為什麼會有這麼年輕的心,從而對年輕人的事情如此興致勃勃呢?且看先生自己是如何回答的:“你面對的永遠是天真的赤子,是最活躍的生命,是渴求知識的年輕人,你從這些赤子身上不斷汲取精神養料,汲取生命的元氣,你就永遠年輕。”然而,先生既然已經做了這麼長久的教師,同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説了一席又一席的話,教師夢應該説早已完成了,可是他為何還要固執地跟人説“我的教師夢”呢?讀完本書後,我好象已經找到了答案。

夢往往是美好的,卻也是虛幻的。先生自己有這麼一個堅定不移的教師夢,説明他心中已經勾勒出了一片美好的教育藍圖。教育為了誰?當然是年輕人。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先生的這個夢實際上是為年輕人而做的。我們可以這樣想象一下:在這塊色彩繽紛活力四射的理想圖景中,有循循善誘、充滿愛心的教師,也有豐實而生動的教育資源,還有善良民眾和淳樸的社會風氣;這裏的學生充滿生命的活力,這裏的教師都可以獲得個人精神價值的提升。

錢教授的“教師夢”中,實際上還隱含着一個“教育夢”這兩者都是為年輕人的。先生之所以把他的夢講出來,是因為他曾經在想象之中踏進過那個理想的教育世界,他充分體會到了其中的美好。他把這種體驗説出來,是在告訴現實的年輕人:看吧,前方還有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在等待着你們!先生談“我的教師夢”,實際上是在理念之中給年輕人構建了一個美好的城邦,這是一個虛幻的境界,卻同時也展示了一種美好生活的`可能。

我們還可以説,夢在現實的大腦裏,它雖然超越了現實的景象,卻仍然是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在一起的,所以,夢其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先生説:“沒有夢的人生是更加沒有意義和價值的”,所以先生不停地做他的教師夢,其實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沛、更加充盈;他之所以不停地跟年輕人説夢,正顯示了他對年輕人的殷切而深沉的愛,他希望年輕的一代能夠在好的教育的引導下生活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在先生看來,年輕人是富有朝氣、生命力最旺盛的羣體,年輕人的想象力應該同他們的生命力一樣生機蓬勃色彩斑斕,我們的教育應該充分刺激年輕人想象力的生長;年輕本身就是無價的,所以年輕人的夢同樣也應該是最美好、最富有激情的,我們的社會應該為年輕人做夢提供更廣闊更自由的空間。年輕人決定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先生對年輕人的關切與希望,實際上也是對整個中華民族未來的深切希冀。在我看來,這才是錢理羣這個固執的老頭不停地做“我的教師夢”的真正旨意所在。

這本書中不僅有教師夢,還有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則,有對現實的抨擊,也有對理想的追求,它猶如春風化雨植入我的心田。

我的教師夢讀後感3

高爾基説過,語言不是蜜,卻能夠粘住一切東西。《教師的人文情懷》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剛捧起這本書時,就被錢理羣教授的《我的教師夢》所深深吸引,讀完錢老的文章後,心中充滿了感動,感動於他的教師夢,感動於他的屢戰屢挫,屢挫屢戰,更感動於他在教育失真的狀態下,大膽喊出的教育理想。我想用四句話來表達我對這篇文章的感受。

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錢老説:“我的生活的起點就是做夢,其實現在還是做夢”。但錢老是站在民族存亡的高度,來追求他的夢想的。從小學起,就夢想當一名教師。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貴州安順地區衞生學校教書,除了努力“做一個最受歡迎的語文老師”,他還拼命研讀魯迅作品。18年後,39歲的他考上了北大研究生,他希望自己能在北大教書,能夠面對莘莘學子講他的魯迅觀,錢老如願以償。02年退休後,他 “仍然要堅守在教育崗位上”,繼續踐行他的教師之夢,教育之夢。他又開始關心基礎教育,要回到自己少年時期的“精神家園”,他要“歸根”,要到中學去講魯迅;他要“到邊緣地帶、邊緣地區去”;他把目光轉向農村教育問題的探尋上……由於諸多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錢老的夢想常常“在絕望中掙扎”,但他依然豪情滿懷,“立足大地,沉入民間,做普通人”,雖“屢戰屢挫”,仍“屢挫屢戰”,他説教育是立人立國之本,應該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而不是“錦上添花”。讀着這些文字,怎能不為他這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所感動!錢老回顧自己的教師生涯,他用曹禺的一句話不無詼諧地説:“想想你忍不住要哭,想想你忍不住又要笑啊!”這是一種怎樣的氣質與情懷啊!痴迷於此,痴心不改,“只管耕耘,不顧收穫”。

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確定了努力的方向,就堅定不移地往前走,孜孜以求,一走到底,不回頭,不後悔。在錢老看來,實現自己的教師之夢,首先要學會“自我設計”。要有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他把自己的理想分成了兩個層面,一個是客觀條件已經具備,只要主觀努力就可以實現的目標;一個是現實條件不具備,需要等待,要做準備的理想。正是有了這樣的“自我設計”,貴州和北大成了錢老的兩個精神基地,對他來説做一名貴州衞校的普通語文教師和考上北大研究生一樣有價值。

錢老説,他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和學生打交道,和學生聊天,他説,“有時候教師只需做一個傾聽者”。他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遼寧的一個女孩給他寫信説,因為家庭問題和學習問題痛苦得幾乎要自殺,錢老趕忙回信:“謝謝你對我的信任。”並安慰鼓勵她説:“請你相信,遠方有一位老人,總是在傾聽,並且理解你。” 後來女孩走出了困境,還和母親專程來北京看他。

看起來,為人師者做一個傾聽者是件多麼容易的事情,可是,當真的面對發生了各種各樣問題的學生時,我們是不是像錢老這樣虛心而虔誠地聽他們訴説、聽他們解釋甚至是聽他們辯解呢?學生是不是也樂意真誠地向我們袒露他們的胸懷?我們是不是像錢老一樣真正地走進了學生的心裏?

説到底,傾聽是一種美德,是對學生的一種“絕對尊重”,因為傾聽,讓學生有了信任感和安全感甚至是歸屬感,也讓“教師所特有”的生命價值得到體現。

我特別喜歡讀錢老講給我們的這些生動的、鮮活的教育故事,我想,一個記憶裏只有“考試分數”沒有“教育故事”的老師,人生是寂寞的、蒼白的、悲涼的。我羨慕錢老豐富的人生閲歷,羨慕他跟學生心心相印的感覺。從這裏,我看到了錢老師教師之夢的璀璨和偉大。

其實,師生之間雙向相激發的生命運動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教學相長”。錢老的經驗是,他的很多研究課題是在不斷地備課、講課、研討的過程中提出來的,學生給了他不少啟發,這是一個“自我發現”過程,即:“教學的過程是學生髮現自我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發現自我的過程……學生內心深處最美好的東西被激發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自己心靈中最美好的東西也同時激發出來,這樣教與學雙方都達到了一種真實的精神提升。”錢老非常珍惜和在意這種感覺,他把它叫做“黎明的感覺”,多麼美好的黎明啊:空氣是新的,朝霞是新的,太陽是新的,心情是新的……有了這樣的“黎明”,這樣的好奇,學生就會像“嬰兒一樣,睜大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圍的世界,去發現世界的新的美”,用初醒的心態,去傾聽,去閲讀,去思考,從而不斷有新發現的衝動和慾望;而教師有了這種黎明的感覺,即使衣帶漸寬也終不後悔,也就永遠不會產生職業倦怠,不會讓自己變成毫無感情的“機器”,不會做“老態龍鍾”得過且過的“老油子”了。那麼,“一支粉筆,一本教參”,鸚鵡學舌,也肯定不再是教師的工作狀態了。

三、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錢老認為,理想的中小學教育應該是這樣的:一是要呵護學生的成長之美,保障他們成長的權利。玩和讀書,是孩子們成長中的兩件事,玩“有關身體和精神的健康”。走進自然,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孩子們,給他們仰望星空的權利,給他們好奇、探索、發現的權利,給他們歡樂的權利。錢老説“人生的季節”和“自然的季節”是一樣的,“保衞童年”而不是扼殺童年。春天裏不能發生秋天的故事,春天只能做春天的事情,讓孩子們“生活在自然中”應該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命題提出來。二是培育青春精神。“青春是美麗的”,但是,我們的教育往往是想着讓孩子們過早地“成熟起來”,少年老成已經是許多孩子的精神面貌,但這裏所謂的成熟其實不過是“貧乏、屈從和遲鈍”的代名詞。沒有夢想,沒有激情,沒有自我,為了分數,為了名次,奴隸一般的活着,失去了青春精神,這何等可怕啊!錢老説,“青春精神就是一種自由、創造的精神”,我們的教育就是要“細心培育,助其成長,而不是用各種方法去戕害它”,我們的教育應該“敬畏青年,敬畏青春”。三是把學生引入文化之門,這就是所謂的讀書。錢老解釋説,“中小學的全部工作和意義,就在於給孩子打下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教師就是這樣的開門人,引路人”,讓學生完成“從自然人變成文化人,由自在的人變成自為的人”的精神蜕變。這是一種最美好的教育境界,相信,靠了我們的努力,它一定會變成現實!

以上這三個職責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錢老強調説,“引入文化之門,就是要打好終身學習的底子”;“培育青春精神意味着打好精神的底子”;“成長之美”則是打好健康身體的底子。教師“作為精神家園的營造者和象徵,我們追求的,而且也是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成為我們的學生童年時代、青少年時代美好記憶的一個有機部分”!

四、一片冰心在玉壺。

中小學教師留給學生的“永恆的記憶”是什麼?我們應該做怎樣的教師?錢老的在書中很動情地給予瞭解答。他説在一次聚會上,錢老和他的同學要為當年教他們數學的陶強老師寫回憶,大家不約而同地認為,陶強老師留給他們的記憶,首先是儀表的美,她是“集真、善、美於一身的完美女性”。第二,陶強老師的愛是“亦師亦母”的愛。這種愛是將“父母之愛”注入了“中小學教師之愛”,是符合中學生心理需求的愛,是父母之愛的延伸。但這種愛是出於人的天性不求回報的愛,它要履行對學生的“理解、指導、解放”的義務,不是父母之愛的簡單複製,而是有了比父母之愛更高的層次,要引導學生“愛別人”,“創造愛”,從而獲得“成熟的愛”。陶強老師對有困難的學生付出特殊的關愛,而對成績優秀學生的愛還滲透在學科之中,讓她的生命在學生的事業中得到延伸。多麼高尚的情操啊,也許這就是教師的魅力所在。

播下一粒“美”的種子,一粒“愛”的種子,讓這兩粒種子發芽,長成“人”的參天大樹,這就是陶強老師——就是中小學教師的情操與價值。錢老還説,中小學教師應該是“思想者”,應該有自己的自由、獨立的思想;要做“可愛的人”,對人要真誠,要沒有心機,要天真,要有一顆赤子之心;要學會承擔:對自我生命的承擔,對學術的承擔,對國家、民族、社會、人類的承擔。也就是説要有對自我價值的定位,要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看到自己的責任,要有一種“春天的播種者”的心態,“不能期待付出的都得到好的回報”——這就是“教師工作的歡樂和痛苦”,“這都是我們的選擇”,正所謂一片冰心在玉壺。

《我的教師之夢》展示了錢理羣老師崇高的教育思想和偉大的人格魅力,讀它,如黑夜看到星辰,心底一片光明。它讓我們懂得,什麼樣的教師才是成功的教師,什麼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錢老用他一生的思考和實踐讓我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人類無疑是有力量來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的,人是可以使自己生活得詩意而又神聖。”

有夢想,就有希望。我特別喜書中的這樣一句話:“生活裏邊有個東西,比其他東西更重要。”錢老是用了四十多年的時光去追逐和實踐的啊!讀完這篇文章,我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了。錢老一輩子為之傾心奮鬥的背後隱含着的是一種對生命的深切關注和對民族未來的勇敢擔當,“生命”和“立人”成了錢老教師之夢的兩個關鍵詞。

Tags:讀後感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