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在苦難中成長-《童年》讀後感

欄目: 童年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W

《童年》裏描述了高爾基小時候的苦難,可是他卻沒有被苦難打倒,反而把苦難踢飛。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在苦難中成長——《童年》讀後感,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在苦難中成長-《童年》讀後感

在苦難中成長——《童年》讀後感(一)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兒時的寫照,作為一部自傳體小説,他靈活運用兒童的視角加以成人的評點,使筆下的文字含義更加清晰深刻,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這本書講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從三歲到十歲的童年生活,字裏行間都湧動着一股堅強和對幸福的渴望,為我們描繪的是社會的陰暗面,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居民的悲慘生活。

阿廖沙年僅三歲就失去了父親,被母親寄放在外祖父的家裏,在大人們的爭鬥中過早地接觸到了灰暗的社會,接觸到了名為“恨”的情感,受虐待,小心翼翼地生活。而在這個混沌的環境裏,他仍看到了美好,還有人在這樣的環境裏堅強地生存,活出了另一種生活。正直善良的外祖母給了阿廖沙深刻的影響,她相信着正義總會戰勝邪惡,而美好光明的日子也總會到來。外祖父則與之相反,殘酷,不愛任何人。小阿廖沙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度過了人生最初的一段路,在這樣的苦難中漸漸成長了。

回到母親身邊後,阿廖沙同樣無法感受温暖,繼父毆打母親,而他在學校也遭到歧視和刁難,不得不回到已經破產的外祖父家,在這裏,他卻從一起撿破爛的孩子那裏得到了友情和温暖。

但是好景不長,當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三年級後,便永遠地離開了課堂。母親也不幸逝世了。

“在幽暗的小屋裏,我父親躺在窗下地板上,他穿着白衣裳,身子伸得老長老長的,他的光腳板的腳指頭,奇怪地張開着,一雙可親的手安靜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彎曲的;他那一對快樂的眼睛緊緊地閉住,像兩枚圓圓的黑銅錢,他的和善的面孔發黑,難看地齜着牙嚇唬我。”三歲的阿廖沙還不懂得死亡是什麼,卻早早的目睹了死亡,儘管那時他還不懂得死亡的含義。他最初的生活,就是從父親的逝世開始。

“她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裏,快活的露出堅固的雪白的牙齒,雖然黑黑的兩頰有許多皺紋,但整個面孔仍然顯得年輕,明朗。但這面孔卻被鬆軟的鼻子、脹大了的鼻孔和紅鼻尖兒給弄壞了。她從一個鑲銀的黑色鼻煙壺裏嗅煙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過她的眼睛,從她內心卻射出一種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彎得幾乎成為駝背,肥肥胖胖,可是舉動卻像一隻大貓似的輕快而敏捷,並且柔軟得也像這個可愛的動物。”外祖母慈祥的形象躍然眼前,三言兩語就寫出了一個樂觀善良的老人,如此細緻的的描寫更顯高爾基的文學功底。

阿廖沙在重重苦難中堅強地成長,懂得了仇恨。

而我們,生活在和諧社會的幸福孩子,是不是應該做些什麼呢?

在苦難中成長——《童年》讀後感(二)

讀了《童年》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講述的是高爾基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所經歷的種種痛苦與磨難,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讀起來令人悲哀,但又不過於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

我們的小主人公阿廖莎·彼什可夫(高爾基的乳名)在小説中出現的時候,適逢其父病逝,但他年僅三歲,還不懂事,不知道喪父的悲痛。外祖母把阿廖莎和她母親接到尼日尼城的外祖父家中。由於家境貧寒,當阿廖沙到了上學的年齡時,他只得穿上母親那雙有大有重的皮鞋,外祖母那件又髒又舊的外套,黃色的衣衫和散腿的褲子去上學,這樣一身五顏六色、極不協調的裝束,引來同學的嘲笑,有的同學還給他起外號。和阿廖莎相比,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穿着的全是新衣服,有的還是高檔次的衣服,想到這兒,我不禁有些慚愧。雖然我們有這麼好的條件,但是我們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揀四,有些衣服穿得次數多了就不願再穿了,現在想想,這種行為真是不應該。

阿廖莎能夠上學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為了上學,他只得撿破爛換錢。每逢不上學的日子,他就一大早起來,揹着一個大布帶,走街串巷,撿一些破布頭,爛紙片賣給加工廠,運氣好時也只能有半個盧布的收入,當運氣不好時,阿廖莎上學的事也就沒有了着落。這種街頭生活,使他結識了一批天真、正直的窮孩子,他們行動一致,配合默契,患難與共,結下了深厚的友情。阿廖莎想上學都這麼難,而我們現在上學什麼也不用擔心,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美日子,相比之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麼理由不加倍努力學習呢?撿破爛換來的錢,成了阿廖沙學費的來源,但是學校裏那些有錢人並不理解阿廖沙的.行為,反而嘲笑他,説他身上有“臭”味,而我覺得,並不是阿廖沙的身上有“臭”味,而應該是那些有錢人的孩子品質差,有一股內在的“臭”味。面對別人的嘲笑,阿廖沙並不在乎,而是把別人的嘲笑變成催促自己努力學習的動力。他發奮努力,刻苦讀書,終於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和讚美。

阿廖莎不僅家境貧寒,而且生活環境也是非常的困苦,但他並沒有受環境的影響,在生活中仍保持着優秀的品質。

阿廖莎的外祖父吝嗇、貪婪、專橫、殘暴,還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只有他那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的外祖母和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裏,獻身於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給過他温暖與陽光。是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雖然説我們現在的社會和生活條件比那時好,但我們仍要挺直身子,不被環境因素影響,不隨波逐流。自己一定要有一個堅定的立場,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有道德的人。

高爾基的品質與精神令我敬佩,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在我心中樹立了楷模,回憶起我的童年,真是太幸福了!我一定要像高爾基那樣能夠在困難中堅強。

在苦難中成長——《童年》讀後感(三)

在苦難中成長,本是一種磨勵。蘇聯作家高爾基就是其中一位。

他的外祖父是個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的人。常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他的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人,為着家產爭吵鬥毆、虐待自己的妻子。他的外祖母卻是一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能忍讓的老人。是他給阿廖沙義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無助的環境中仍保持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為一個堅強、勇敢的人,真正變成充滿愛心的人。

在苦難中成長,本是一種磨勵。苦難讓我們成長的更快,那也將會是我們一筆寶貴的財富。即使是在苦難中成長,我們也要微笑面對。

我們要用微笑點綴今天,用歌聲去照亮黑暗,不再苦苦尋覓快樂。祈求光明的伶憫。而是含着微笑走過四季,而將它儲藏成幸福的美酒,享受一生。即使生活苦難重重,挫折不斷,我們也要以微笑面對。像作者的外祖母一樣。他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他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廖沙聽,他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後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

《童年》告訴我們:要做微笑面對生活,更不要在惡劣的環境中隨波逐流。

在苦難中成長——《童年》讀後感(四)

高爾基曾經提到“回憶起野蠻的俄羅斯生活中這些鉛重的醜事,我時時問自己值得講這些嗎?每一次,我都重新懷着信心回答自己值得,因為這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醜惡的真實,它直到今天還沒有消滅,這是一種要想從人的記憶,從靈魂,從我們一切沉重的、可恥的生活中連根拔起就必須從根兒瞭解的真實。”他寫這些醜事的目的不僅是讓人們知道阿廖沙是在什麼環境中長大的,更要讓人們徹底瞭解這些醜事。他四歲喪父,十一歲喪母,之後步入社會尋求出路,隻身一人在江湖闖蕩,這與俄國朝廷的腐敗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他非常留戀他的童年,就以自身童年經歷為素材寫了一部小説:《童年》。

家庭,不温暖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四歲喪父後,就與母親和外婆搬到了外公家。這裏沒有一點家庭的温暖,瀰漫着一種熾熱的仇恨之霧,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為爭奪財產而鬥毆打架是這個小市民家庭司空見慣的事。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粗野而自私,經常為分家的事喋喋不休,甚至為一點財產而大打出手,氣得外公暴跳如雷,尖聲大罵道:“我要叫你們全都給我要飯去!”外公也是個冷酷殘暴的人,有一次阿廖沙錯染了一匹布,就遭到外公的一頓毒打,一下子暈了過去,還病了很多天。阿廖沙在外公家最好的朋友——“小茨岡”在搬十字架的過程中不慎跌倒,被沉重的十字架壓得吐血身亡,與他一起搬的兩個舅舅還慶幸自己躲過了這一劫難。

阿廖沙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不知是何等的悲哀與困苦!他善良、樂觀,可他面前的都是些卑鄙、貪婪、吝嗇的人,他與這眼前的一切是那麼得格格不入,他無時無刻不在呼喚着光明和自由的到來。所幸還有他慈祥能幹、有着聖徒般寬大胸懷的外婆,照亮了他敏感而孤獨的心,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社會,多黑暗

阿廖沙雖年紀輕輕,卻不免要和社會上的一些怪人打交道。人們都説“鄰里情深”,可阿廖沙的鄰居們發生矛盾後,他們會剁去狗尾巴、毒死狗、打死雞以報復別人,甚至半夜三更悄悄溜進仇家的地窖裏,把煤油澆到醃白菜和黃瓜的木桶裏,放出桶裏的克瓦斯。外公家那條街上有個奇怪的老爺,一到節日就坐在窗口拿槍打狗、貓、烏鴉,甚至打他不喜歡的行人,外公和一個稱為“好事情”的人就曾被打到過。雖然不是真子彈,但那老爺也惹得街坊鄰居怒不可遏。還有原本與阿廖沙關係很好的彼得大叔,在與阿廖沙的一次爭吵後,經常在外公、外婆面前告阿廖沙的狀,還總是添枝加葉地瞎扯一氣。這些小市民的惡劣行為反映了當時俄國社會的歪風邪氣,人們在這壓迫人的社會裏,壓扁了,扭曲了,埋沒了。作者在作品當中,無聲地向舊社會提出了沉痛有力的控訴。難怪阿廖沙説:“一種無法抗拒的苦悶令我窒息,好像全身注滿了沉重的東西,好像長久地住在一個黑暗的深坑裏,失去了視覺、聽覺和一切感覺,只能渾渾噩噩地生活着……”

未來,滿憧憬

母親死後,阿廖沙被迫自尋生路。他做過鞋店的學徒,輪船上的洗碗工人,後來又在繪圖師家裏和聖像作坊裏做學徒。無論他走到哪裏,都擔負着苦役般的勞動,還經常遭到主人的辱罵、謾罵甚至毒打。這時的阿廖沙已經愛上了讀書。書籍在他面前打開了一個奇妙的新世界,給他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和教益,培育了他對英雄業績的敬仰。這種精神力量是他抵禦了各種不健康的影響,使他在困難的環境中不屈不撓,並開始思考人民的命運和人的崇高使命。他曾説,他要和命運作鬥爭,不屈服於環境。這句話應照了他童年時代的美好品質,也見證了他一生的坎坷經歷。

《童年》是十九世紀70、80年代俄國社會的縮影,它不僅反映了是有希望的俄羅斯人性中的弱點,揭露了那些“鉛樣沉重的醜事”,鞭撻了小市民的罪惡靈魂,還塑造出在艱苦中仍堅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新人形象——阿廖沙。雖然我們的童年不如阿廖沙那麼悲慘,但我們要向他美好的心靈致敬:堅強,不氣餒,懷抱希望,微笑人生。能在苦難中成長,必能在幸福中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