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熱門】《童年》讀後感

欄目: 童年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6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童年》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熱門】《童年》讀後感

《童年》讀後感1

大家都知道高爾基吧,他有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而《童年》是最著名的,這是一本偉大的書籍,充滿黑暗,又能看見光明,在冷酷無情中又看到人性的光芒。

高爾基三歲那年,父親去世了,他就隨母親寄居在外祖父家,那時外祖父的家業已呈現衰落趨勢。也正因如此,外祖父變得專橫暴躁。高爾基的兩個舅舅為了分家和侵吞高爾基母親的嫁粧而不斷地爭吵,鬥毆。在這個家庭裏,高爾基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瀰漫着仇恨之霧,連孩子也為這種氣氛所毒害。

但是在如此惡劣的生活環境中高爾基依然尋得了一絲甜蜜,結識了許多可愛的人。外祖母給高爾基的印象最深,外祖母為人慈祥,善良,公正,熱愛生活,仁後隱忍,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歌頌正義和光明。

後來母親再婚,但並不幸福,經常遭到繼父的毒打,貧困和疾病吞噬她的美麗,也讓她變得冷酷,尖刻。而母親卻將這一切不如意都轉嫁到無辜的高爾基身上。

而這時的外祖父已經全面破產,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困苦。高爾基放學後就與鄰居的孩子們一起撿破爛賣。在這一過程中,他感受到了友誼和同情,但這也招致學校的非難。高爾基在經過一個夏天的思考後,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這時,母親去世了,便安葬了,母親到人間謀生。

在《童年》這部小説中描繪的是一種濃厚的色彩斑斕的離奇的難以形容的生活。那段生活,彷彿是由一個善良而且極端誠實的天才講出來的悲慘童話。然而,再描述了那麼多不忍卒讀的慘事與醜事之後,我們卻發現整部作品就如陽光穿透了樹葉,放射出樂觀主義的思想光輝。高爾基沒有被艱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壓倒,他滿懷信心奮鬥,拼搏,衝破種種障礙與不幸,不斷探索新生活,這種樂觀主義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內容上帶上了積極的色彩。

正如高爾基在談起關於《童年》創作時所説的:“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有滋生各種無恥的敗類和肥沃的土壤,但這種土壤終究會長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創造性,你的力量生長出善良和人道的東西,他們不斷激發我們建設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滅的希望。”

因此,我們讀《童年》不是為了去體會高爾基那段悲慘的童年經歷有多麼值得同情與可憐,而是讓我們明白,無論生活多麼艱難,環境如何惡劣,總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懷着一顆積極且感恩的心,總會觸摸到温暖的陽光,看到另一種美麗的風景。

《童年》讀後感2

在這次學校舉辦的“書香伴我行”活動中,我讀了《童年》這本書。

《童年》是高爾基所著,它與《在人間》及《我的大學》被人們稱為“自傳體三步曲”。高爾基悲慘、令人憐憫的童年故事,讓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故事生動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高爾基的童年,是在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度過的: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幼小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而受到許多打擊。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高爾基。故事生動展示了一個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體會到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以及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最讓我久久難忘的是高爾基從小就善良的內心,異常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他勤於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他鍛鍊成長為一個意志剛強、有夢想有作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對知識的渴望,對完美未來的憧憬。生活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高爾基這個形象是俄羅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長道路是俄國千百萬勞動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我要象他一樣,認真刻苦地學習,汲取廣博的知識,如同即將衝鋒的戰士,做好出發前的準備,為了實現遠大的夢想而努力奮鬥。

《童年》讀後感3

。這個星期,我們已經讀完了高爾基先生寫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就是《童年》,它主要講出了馬克西姆?高爾基先生小時候的生活。書中,有温和的外祖母、嚴厲的外祖父、貪心的舅舅們、可憐但高大的母親、尚未懂事的高爾基先生……首先,我先向大家展示一下我最喜歡的一段 :

她一下子把我從黑暗中領出來,走進了光明,還為我周圍的東西帶來了耀眼的光環!她是我永遠的朋友,是我最瞭解的人,我和她最知心!她無私的愛引導了我,讓我在任何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都絕不喪失生的勇氣!

40年前的這些日子,輪船這樣緩緩的前行着,我們做了好幾天才到涅日涅,我還能清晰的回憶起最初那美好的幾天。

天空晴朗,我和外祖母整天都在甲板上呆着,伏爾加河靜靜地流淌,秋高氣爽,天空澄澈,兩岸的秋色很濃,一片豐收前的景象。

橘紅色的輪船逆流而上,輪將緩緩的拍打着藍色的水面,隆隆作響。輪船後面拖着一隻小船,小船是深灰色的。景走船移,兩岸的景緻每時每刻都發生着變化,城市、山川、鄉村、大地,還有水面上漂着的那些金色樹葉。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一段,哦,作者描寫的多麼細膩呀!第一段寫出了當年的小高爾基先生心理上受到的壓力,但外祖母把他領出了黑暗,走向了光明。哦,多好的一位外祖母呀!她好像是高爾基先生的唯一知心人一樣。

緊接着,作者將湖岸上的美景寫了出來,繁榮的大城市、高大的山川、美麗的鄉村、五彩繽紛的大地、水面上的金色樹葉。當我閲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的眼前就彷彿出現了這一美麗的場景,啊,作者描寫的實在太棒了!當時,我就心想,一定要好好讀完這本書!

讀完這本書,回想一下,小高爾基先生真的好可憐。書一開頭,他的爸爸就死了,再往後,他又來到了一個不和平的大家庭,後來,他媽媽又死了。過了一陣子,他家的房子又被燒了。唉,他可真是可憐透頂了!想想自己現在的生活,我真的好佩服他,在那麼大的災難裏還能生活下去,要是我呀,早就垮了……

我覺得,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想一想小高爾基先生的生活,我們也許就不會埋怨什麼沒錢呀、房子小呀……我們要記住,有父母已經是很好的了!要不然換你當一回高爾基先生試試,去到那麼艱苦的年代。最後,我還是要忠告大家一句,一定要知足常樂,這樣才是好孩子哦!

《童年》讀後感4

童年是什麼?童年就是一首優美的詩,童年就是一張美麗的畫,童年就是充滿陽光的,充滿快樂的,童年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頁!而高爾基的童年卻那麼的恐怖,悲慘,令人不敢去回想。

事始於阿廖莎3歲那年,他還不懂什麼叫做死,只看到父親躺在地上一動也不動,覺得父親的神情很嚇人,母親與外祖母在一旁號啕大哭。我想,若一個人真的能夠永遠不知什麼叫死的話,那他的煩惱或許會少很多很多。後來,小阿廖莎跟着母親、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家裏生活,在這裏,他似乎很難找到所謂的快樂,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敵意。他的外祖父是一個小染坊主,性情暴躁、乖戾,本性貪婪、自私、經常會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並且對財物貪得無厭。阿廖莎的兩個舅舅米哈依爾和雅科夫同樣是舉止粗野和自私自利,對下一代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在整個故事中,給我留下影響最深的一個人就是阿廖莎的外祖母。她,又胖又圓,大腦袋,大眼睛,鼻子軟塌塌的,總穿着一身黑衣服,顯得線條柔和,十分有趣。外祖母總是跪在那裏,一隻手按着胸口,另一隻手偶爾不慌不忙地畫着十字。就是這樣一個人。大家還總説她是有罪的、愚蠢的女人。可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覺得外祖母是一個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有一個寬大的胸懷,對誰都很忍讓的人。我想,在高爾基的生活裏,如果沒有外祖母的呵護,那這個世界上或許就不會有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作家。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五彩的,是沒有淚水的,是沒有委屈而言的。而如今的青少年都是泡在蜜罐中長大的,苦難對於我們來説,簡直只是一個簡單而遙遠的名詞罷了。我們沒有忍受過飢餓的歷史,不知道一粒米的珍貴;沒有受過寒冷的考驗,不清楚温暖的含義。

讀完這本小説,我受益匪淺。我現在才知道我的童年有多幸福,父母的疼愛、良師益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我的童年充滿快樂,使我健康成長。於是我明白:我要一邊享受童年快樂,一邊認真努力學習知識,用知識和智慧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滿更幸福的生活。

《童年》讀後感5

在冬日的陽光下捧讀一本高爾基名作《童年》令人驚歎十一歲的阿廖沙竟能進入社會獨當一面,與他三歲到十歲的童年悲慘命運有關,這是他不能選擇的命運。書中雖然阿廖沙幼小心靈飽受過很多傷害,經歷生死離別的疼痛,眼見世間醜陋,被外祖父毒打,幸好,有愛她的外祖母,以愛的目光鼓勵她面對一切,以愛的懷抱去扶平他心靈被傷害的地方。用一個個好聽的故事讓阿廖沙童年生活因此未得遺憾。

每一個小孩出生都想幸福的活着,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小孩子的童年沒有大人那樣為了牟取利益而強迫的偽裝自己,背後是錙銖必較的你爭我奪,為了那些虛名,不擇手段。尖酸刻薄永遠沒有小孩子的心那樣澄澈,因為小孩子有一顆赤子之心,想有一個乾淨的童年。阿廖沙也絕不會想到自己的童年的開始卻像惡魔一般的存在。外祖母給他開着一盞明燈,儘管看清了這樣現實,即便是孤軍奮戰,也要開出自己的先河。羅曼羅蘭説:“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我所不知道現實有多現實,真相有幾個,未來的一切都是未知數。我們承受的痛苦是有價值的,只要在這種真實中幡然醒悟,然後成長。我的童年與他無法相比,因為我遠比他幸福的多,沒有看到親人灑向兇狠的目光,揚起抽人的皮鞭,沒有經歷過生死訣別傷痛,好比幸福光雜。可是,卻沒有蓬勃生長力,雖然幸福,卻只為想定安一藉口的保障。恰好,我們需要的是尋找挫折,讓我們在面對這樣或那樣的難題時擁有聖鞠期樣處變不驚的能力。

現如今,生活被我過得一團糟,每一種隱隱的壓力推向我跳過懸崖,成功的人那麼多,好看的人那麼多,身邊有所成長的人是那麼的多。好像只有我,渾身上下,沒有一處閃光點。做着尋常的事,早已埋沒在這堆學習的人裏面,也許,我們是要明白自己的缺憾和不完美,但是並不能説我們不能努力,不代表我所不能擁有自己的故事和精彩。

總歸,看清楚真實也要充滿熱情的航帆。別讓挫折亂了你的航標。和阿廖沙一樣,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未必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

《童年》讀後感6

高爾基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歷史新紀元,為世界文學寶庫留下了豐贍的遺產。我從《童年》之中獲得了一番不小的.收穫。

《童年》是高爾基的第一部自傳體作品,文中主要講述了“我”在童年學生過一場大病,當“我”大病初癒,看護“我”的父親卻去世了,不得已,我和母親去了外祖父家去生活,過起了寄人籬下的屈辱生活。外祖父年輕時則是當地染坊行會的老闆,經營着一間很大的染坊,風光無限,但是之後外祖父的兩個兒子--米哈伊爾舅舅,雅科夫舅舅為了爭奪外祖父的財產,而把家中弄了個雞犬不寧。在書中有各種各樣的人物,某些人物身上的兇殘自私、慳吝貪婪讓“我”震撼不已,“我”目睹了人間的殘酷與醜陋,只有外祖母,她是“我”童年的朋友,天使,她和藹可親,對“我”疼愛,關懷,給“我”講娓娓動聽的童話故事,“我”上了一段學,母親也去世了,這時候外祖父以無力撫養我,“我”便走向了人間,開始自謀生路。

毫無疑問,高爾基的《童年》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揭示了方方面面的事理,文章看似簡單,但是卻從“我”的童年中展現出了19世紀中下葉俄國社會風貌及民風民俗,真實地再現了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百姓野蠻,愚昧,污穢,令人窒息的黑暗生活,以及俄國人民新生命反抗暴政和奴役,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但也描寫出了人生中的美好品質。勞動人民的真善美。本書中用小孩的眼光,完美地詮釋了真善美,反映了人類美好樸實的本質,文中的“我”最好的朋友便是外祖母,正是她在我的心中播下了真善美的種子,使得我即使是在那麼黑暗的童年下生活,但是依然能夠找到生活的樂趣,真善美使得我們生活的社會更加美好,文明,進步,人類最美好的品質便是它們。真善美人人都會具備,可能是一件大事感動,也有可能是一件小課温暖,它們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只要努力去搜尋,就一定能夠發現。身邊的人以及自己身上的真善美。

其實,真善美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年齡的人身上發現,同學之間也很好地詮釋了。記得一節體育課上,同學們在比賽賽跑,跑了沒一會兒我就滿頭大汗,沒勁了,眼看就要放棄,我的同學都來鼓勵我。我突然有了力量,一起堅持到最後。

真善美,美好品質。

《童年》讀後感7

在寒假,我讀了許多課外書,在這麼多書中,最令我感動的要數《童年》了。《童年》是高爾基寫的三部自傳中的一部。高爾基三歲時喪父,他的童年是在諾夫戈羅德度過的,也就是他的外婆家。這本書主要講了高爾基童年生活是怎樣的悲慘。就在一八七一年,他悲慘的命運開始了。他的行動都被他的外公監視着,外公不准他這樣,又不准他那樣,他好象在地獄中生活。

他雖然小時候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但是競然還能成為一位如此傑出的人,真是了不起!高爾基曾經被沙皇逮捕過,但是,因證據不足獲釋,可他還被警察祕密監視。他發表過的文章數也數不清。在一九二八年時,高爾基還不放棄那可貴的光陰,於是他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寫了一部卷帙浩繁的長篇小説《克里母。薩姆金的一生》,這部小説他臨終前都沒有完成。這部小説作品再現了俄國社會生活,反映了各個階級和社會集團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變化。高爾基於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於哥爾克病逝。

讀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那種黑暗,當時人民生活的痛苦。我曾經想過,如果我當時是一個工人,我一定會像高爾基那樣,用我這支鋒利的筆給沙皇政府當頭一棒。我認為,如果我們在這樣的好環境中浪費時間是天大的錯誤。記得魯迅説過“時間就是生命”和“珍惜時間是我成功的祕訣”。我們現在有如此美好的環境,是多麼難得呀!這幸福生活都是老一輩革命家的鮮血換來的。我以前是一個特別調皮的“假小子”,有時間還和小朋友打打鬧鬧,特別貪玩。但是,自從我看了《童年》這本書以後,我開始愛惜時間,我知道時間的重要性。所以,現在我開始認認真真地學好每一門課。俗話説的好“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滴水穿石”也是一天一天慢慢來,循序漸進。我們的學習也要慢慢來,不能太急於求成,揠苗助長,這樣便會前功盡棄。因為現在要求為學生“減負”,人們對自己孩子的學習更加輕視了,讓他們在外面無所事事。現在的家長多數都認為只要有錢有勢,他們的兒女就一定能夠考上大學。其實,光靠錢和勢力是不行的,在二十一世紀這個正在前進的中國已經將這些通過關係上大學的事一掃而空了。

《童年》讀後感8

有一天,我偶爾翻開小時候看過的高爾基自傳三部曲之《童年》連環畫,仔細讀了起來。高爾基的童年是充滿困難和痛苦的,想想我自己,他的生活條件與我相比可謂是天地之差啊……

高爾基生在沙皇時代,那是一個黑暗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裏,高爾基的童年是充滿痛苦、困難的。但是,苦難的生活反而磨練出能吃苦的精神。自從父親死後,他便跟着外祖母,在外祖父、兩個舅舅等人身上看到了殘暴、吝嗇和庸俗的市儈作風,他的表兄弟姐妹也很瞧不起他,常常嫁禍給他,每次都免不了一頓毒打,他痛恨這一切。同時,他又從慈祥而勇敢的外祖母那裏,受到深刻的教育,使他從小就分辨出善與惡。就是這樣,他那堅強的敢於反抗舊世界的革命氣質使他一步步地克服重重困難,向高峯爬去,最後,他成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蘇聯作家。

高爾基的童年是在邊流浪,邊讀書,還到處受人欺負中度過的。從書中,我得知高爾基多勇敢啊,做錯事,當面道歉;高爾基多堅強啊,當母親病倒後,他既要照顧她,又要去撿破爛,但他沒有叫苦過;高爾基多好學啊,把自己僅有的錢都拿去買書看。相對之下,高爾基所受過的苦,是我從未曾受過的;我所擁有的優越條件,是高爾基從未曾擁有過的。每天晚上,我在電視機前做作業,不專心學習,整天讓人督促,就像是為了父母學習似的。看了這本連環畫後,我多痛恨不爭氣的自己啊!

不久前,爸爸用“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名言激勵我學習,還給了我一篇真實的報道看,題目是《撿來的女兒上清華》。它講述了一個棄嬰被一對殘疾的水上人家夫婦收養後,在異常艱苦的生活環境下堅毅地成長的感人真事。這孩子與高爾基一樣,有着相似的童年,都可以用一個“苦”字來概括。他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吹拂着的不是輕柔如柳的春風,而是凜冽刺骨的寒風;滋潤着的不是清涼柔和的雨水,而是寒冷的冰雪;照耀着的不是和煦的陽光,而是嚴冬裏一道殘陽;在苦難中,他們像梅花一樣綻放,散發出誘人的香氣。

爸爸告訴我,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多數是貧窮的孩子。現在,重讀了《童年》後,更使我深深懂得“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高爾基,還有那撿來的孩子,都是在苦難中磨練成長的。我要向他們學習,放棄優越的享受,決心不再把時間浪費在電視機、上網玩遊戲上,刻苦用功學習,不辜負爸媽對我的期望,立志長大後成為社會有用之材。

《童年》讀後感9

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童年》後深有感悟,明白了,為什麼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因為他們像阿廖沙一樣,從小就遭到了種種苦難,父親早逝,母親離去,舅舅吵分家,好朋友茨岡又意外去世……這些苦難痛苦全部攬在阿廖沙一個人的身上,這些是常人無法承受的,但是教會了阿廖沙要坦然面對,要積極樂觀的去面對生活,讓阿廖沙在這黑暗的社會中存活了下來!

這些痛苦促使他成長,讓他認識什麼是黑什麼是白,讓他能分辨得清這世間的善與惡,什麼是外美內醜,什麼又是外醜內美。像阿廖沙這樣的孩子理應在學校學習知識,可是可是他卻要為了謀生不得不放棄學業。即使已經放棄了學業,但是他依舊渴望學習渴望新的知識,在打工時也擠出時間來看書。現在物質條件優越了,我們可以享受到父愛、母愛,這是多麼的幸福啊!我們在這優越的條件下理應去學習去奮鬥,我們不需要自己謀生,因為我們有堅強的後盾——父母。

阿廖沙在這種黑暗中謀生,周圍的人自私兇殘貪婪。失去了愛的阿廖沙彷彿在黑暗中迷茫了,就在這時那一個人出現了,沒錯是祖母。祖母仁慈善良,給予了阿廖沙愛,給阿廖沙講一些正義的故事,關於民間的故事,這些故事決定了阿廖沙的人生走向,最後阿廖沙懷揣大學的夢想,背井離鄉來到喀山,經過他的努力,最終成為了一個革命家。

阿廖沙的童年是一段很深沉、很黑暗的童年,是他心中最傷痛的一段回憶。告訴了我們人是兩面性的,有善就有惡,我們要坦然面對生活,無論在什麼樣的絕境之下都不能放棄,勇往直前總會在這茫茫黑暗之中尋找到光明,哪怕只有一絲光,都會有無限可能。

現在我們的童年是多麼的美好,沒有飢餓,沒有欺凌,小時候有父母的關愛照顧感受到濃濃的愛,不再黑暗;現在有同學老師的關照,不再寂寞,這時父母也會在一旁相伴於你,這是多麼的美好,温馨啊!

我們與阿廖沙簡直就是天差地別,阿廖沙承受了我們將無法承受的痛苦,我們有什麼資格去怨天尤人?嫌這個不好,那個不好,我們更不能因為一個小小的挫折而止步不前,自暴自棄,而應該積極向上,努力奮鬥,坦然面對生活,面對現實!

《童年》讀後感10

讀了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我對裏面的主人公 ------阿列克塞,深感同情。他有一個非常不幸、悲慘的童年。他親眼目睹了他爸爸、茨岡、彼德大伯和他媽媽的死。比一般的小孩兒經歷了更多殘酷的現實。再想想現在的我,與阿列克塞真是有着天壤之別。現在的我,吃得飽,穿得暖,有時甚至還與自己的父母耍一些小性子。而阿列克塞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不能與自己的父母説一説心裏話,有時還要看別人的臉色過日子。

小説敍述了阿列克塞整個不幸的童年。從小他就死了父親,母親因此非常傷心。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母親的心才漸漸平靜下來,但壞事總是接連不斷地發生。沒過幾天,在廚房裏用餐時就爆發了一場爭吵。母親的兩個弟弟正在強烈要求姥爺分家,姥爺不同意。有一天,米哈伊爾舅舅就跟那個眼睛快瞎了的格里高裏搞一個惡作劇,結果不小心搞到了姥爺,姥爺非常生氣,把薩沙暴打了一頓。後來,由於阿列克塞的調皮,姥爺把他打得大病了一場。接着,他又親眼目睹茨岡被壓死。過了一段時間,就連和他非常要好的彼德大伯也死了。這一幕幕使人聽着就提心吊膽,更別説是經歷了。

故事的主人公經歷了很多不尋常的事,那麼小的年齡就失去了雙親,可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還很堅強,繼續去尋找自己的人生。但還好他有一個愛他的姥姥,在他最無助,悲傷的時候,或許還能給他一點點温暖。阿克列塞有着一般人所沒有的堅強,不管生活是多麼的艱難,他始終都沒有放棄,我自己的童年是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呵護下成長的,並沒有遭受過很大的挫折,更沒有經歷過失去親人的痛苦,不知道那是什麼滋味。他的堅強令人佩服,大多數的人肯定會自歎不如,他那麼小的年齡能承受那麼多,這是一個非凡的人啊!做人一定要要有信念,要有希望,要堅強,要不然你活着的每一天就是在浪費人生,甚至有可能會讓人失去生命!

同時他也非常愛學習,儘管他家裏窮,但這也阻止不了他對學習的興趣。雖然他才上了幾年書但畢業後,但他也得了不少的獎狀。看到阿可列塞這樣的學習態度,我也該好好的改改自己的學習態度,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儘快提高上去。

阿克列塞的堅強面對生活的精神還有熱愛學習的態度,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他就是我們的榜樣!

《童年》讀後感11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童年,並且都會有不一樣的“精彩”,可能是歡樂的,可能是悲傷的,可能是富裕的,可能是貧窮的……就連高爾基也擁有着一段令他難忘的童年,之所以難忘,還要歸功於《童年》這本書吧,仔細地翻閲着本書,靜靜地走進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的童年……

這本書的個個角落都體現出了阿廖沙家境的貧寒,可是,他的外祖父是開染房的,但隨着家業的衰落就變得脾氣異常、極其的暴躁,像個爆竹一樣,一點就着,還動不動就打阿廖沙。當然了這種環境未必能讓阿廖沙成為前蘇聯最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之所以,讓她這樣功成名就,那得歸功於他的外祖母,以及小茨岡(伊凡)等一些心地善良的人,就是在他們的鼓舞下,造就了一個充滿愛心的高爾基。在有一段時間中,外祖母與阿廖沙相依為命,每每讀到“外祖母拿着阿廖沙掙來的錢默默地留下了眼淚”,我也會情不自禁的被書中的情節感動而與書中説的那樣,留下了眼淚。

書中還有幾個比較受我關注的兩個人物,其一就是“外公為阿廖沙講述伏爾加河上的縴夫”裏的卡希林。她的兇惡殘暴已經是出了名的。她其實也有個性麼,例如:唯利是圖,薄情寡義等等,我不説大家也能看得出來這些詞全是貶義吧,她,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呢,在整本書中與阿廖沙成了比較,也是市井小市民的典型形象罷了。

那另一位呢,便是伊凡諾夫娜了,也比較有名,可是,她可是俄國文學史上最鮮明最富有詩意的形象。她也比較勤勞、善良、樂觀,有時也比較聰明,並且還十分剛強果敢嘞。

這本書不僅僅只在情節上跌宕起伏,曲折動人,描述方法上也是值得一提的。《童年》運用了從兒童觀念與成人的視角。一方面,從兒童視角光差描述生活,讓童年更加生動活潑,活活鮮鮮展此刻我們的眼前。另一方面,作者有偶爾以成人的視角評點現實,是文章富有思想性與哲理性。

語言上也有着藝術的腳印,特點便是活潑,經常經常將場面描述得栩栩如生,讀後給人一種身臨其中的感覺,這既是語言上精華。

或許,你的童年經歷着不一樣樣的遷變,或許你的童年已經遠去,我想説的是,不論,你的童年是歡樂是悲傷,都請你珍惜,更何況已經逝去童年的人們,因為,童年,屬於你的僅有一次。

Tags:讀後感 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