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童年》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欄目: 童年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4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童年》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童年》讀後感範文(精選13篇)

《童年》讀後感1

每個人都有一個童年時光,有些人是幸福美滿而充實的,有些人事項《童年》的作者——高爾基一樣有着悲傷的遭遇。如今已是2020年了,原先生活在舊時代的人們每天都飽受折磨,對比一下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不該感到高興麼?

小説中阿廖沙三歲喪父,隨母親到了外祖父家,外祖父讓他感到恐懼和壓抑。外祖父是一個粗魯、自私的人,也是一個小燃放的老闆,後因俄國的發展而破產。他的兩個舅舅也不是什麼好人,同樣和他們父親一樣的性格,整天在為分家的事情而吵架。阿廖沙的母親改嫁後,生活很不幸福。但是在這個家庭中,有一位卻是善良的,她是阿廖沙的外祖母,當他被外祖父懲罰時,外祖母也常回去保護他。外祖母去世後,阿廖沙在11歲時被外祖父趕出了家門,流落到了社會上。

在這樣一個惡劣、黑暗的社會家庭中,值得慶幸的是阿廖沙並沒有因為外祖父的痛打,舅舅們的吵架,母親改嫁後所帶來的痛苦而迷失了自己,他依然是想自己的父親那樣善良、正直。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外祖母,她帶給了他關懷和温暖,賜予了他信心和力量,使他堅信未來式充滿了光明和希望。

文中外祖母的興縣是光輝、富有的藝術形象之一。她為人公正、樂觀、善良、心裏有着對待任何人無私的愛。正是因為她這樣的性格,才成就了阿廖沙心中始終燃燒着希望之火,以堅強的力量應付困苦的生活本領。不僅如此,老長工格里戈裏,孤兒“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社會和生活。

只要我們堅信曙光會到來,在任何困難前都有絕對的自信,那麼終將會把那層阻礙你的“迷霧”撥開,讓光為你鋪好那條成功之路。

《童年》讀後感2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當我每次快要廢寢忘食卻抵不住美食的誘惑放下書時,我想起了我們現在的生活,跟高爾基的童年是多麼的不同呀!

《童年》講述了阿廖沙四歲時,父親逝世。他跟隨母親到了外祖父的家裏。之後,母親又遠走他鄉,四處飄泊。阿廖沙從小與外祖母外祖父相依為命。外祖父因為缺錢,十分專橫、殘暴,還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外祖母則是慈祥善良,教會了阿廖沙明辨是非,像一隻蠟燭,點亮了阿廖沙的人生之燈。阿廖沙還認識了聰明能幹的小茨岡、落魄的“好事情”,還親眼目睹了小茨岡的死亡……每個人不同的性格,都給阿廖沙造成了不同的影響,他就在這樣的環境裏度過了他的童年。

其中我最喜歡阿廖沙的外祖母,她善良、樂觀、堅強,竭盡全力地關心阿廖沙,儘量不讓他受到傷害。她用她的宗教、童話故事和她的歌聲教會了阿廖沙正義、善良。雖然生活非常艱辛、屈辱,但她還是保持着一顆寬容的心。

全書毫無保留的揭露了沙俄統治的黑暗,批判了社會對人性的扭曲。讚揚了以阿廖沙為首的一代俄羅斯新人正直勇敢、不懼黑暗的精神。

把阿廖沙的童年和我們的童年比一比,是多麼的不同啊!阿廖沙從小失去了親人,沒有了生活依靠。外祖父家的生活又是那麼的清苦,但他沒有受外祖父的影響,變成一個暴躁、貪婪、自私的人,而是像他外祖母一樣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充滿愛心的人。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比他那時優越幾千倍、幾萬倍,我們還有理由不好好學習、好好珍惜,成長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童年》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童年》這本書。這本書是高爾基先生所寫,讀完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高爾基先生那悲慘、令人同情的童年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禁思緒萬千……

故事主要寫了高爾基先生童年時的痛苦生活。在那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大家庭裏,幼小的高爾基先生過早的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他目睹了母親和外婆的悲傷。父親去世後,他們搬到了外公家裏來,加入到一個嘈雜的大家庭中。慈祥、善良、樂觀的外婆,是他唯一的親人,帶給了他許多温暖。可是在他身邊的一些人和事,讓他感到無能為力。他最好的夥伴—茨岡,因為兩個舅舅的陷害死去了,舅媽娜塔莉亞難產死去了……貧窮和爭吵很快使這個大家庭四分五裂。當母親因為婚姻失敗和病痛死去後,高爾基先生的童年也結束了。

在看這本書時,我的心情非常複雜。和高爾基先生那不幸的童年比起來,我深深地體會到:現在,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怎能不好好學習,好好珍惜呢?

想到這兒,我被高爾基先生的精神所感動。同樣的,都是童年,他的童年是多麼悲慘沒有一絲快樂而言,而我們的童年是那麼幸福,整天開開心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每天穿的都是新衣服,卻不懂得珍惜。高爾基先生能在那樣的生活環境下堅持着自己的信念,很不容易。可我們呢?有這麼優越的條件,還不認真學習,那就太對不起養育我們的父母了。

讀完了這一本書,我深深感受到: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不會一帆風順的,每一個人都會遇到一些坎坷。但只要像高爾基先生那樣決不放棄,就一定能成功。他決不言敗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童年》讀後感4

讀完了這本厚厚的《童年》,心裏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慚愧與懊悔,看看自己現在的生活條件,想想作者的坎坷經歷,不禁感歎:生活怎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阿廖沙四歲喪父,跟隨慈祥的姥姥來到了姥爺的家中。在這裏,他認識了許多人,也看清了許多東西:他看到了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粗野的兩位舅舅;遇到了樸實仗義的朋友“小茨岡”;還有與他朝夕相處的吝嗇、小氣、貪婪、專橫、殘暴的老爺,阿廖沙的每一天幾乎都生活在殘忍、愚昧、親人之間的鈎心鬥角的爭吵之中。在善良與邪惡之間,阿廖沙懵懂地明白了一些道理。

與他比起來,咱們的童年是燦爛的、幸福的。沒有痛苦與鬥爭,無憂無慮的生活在父母包圍的幸福中。僅從這一點來看,咱們與阿廖沙就已經有了天壤之別。咱們擁有無憂無慮的生活,擁有父母滿滿的愛,但是咱們對此早已司空見慣。咱們並沒有滿足於現在的生活,還想奢求人世間更多、更好、更想要的東西。

咱們經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是咱們還是沒有滿足。曾幾何時,咱們因為同學的名牌服裝而丟棄了自己還嶄新的衣裳;曾幾何時,咱們因為飯餐不合口味,而扔下碗筷;曾幾何時,咱們遇到困難就跑向父母懷抱。咱們只知道一味地向父母索取,去從沒有感覺到有一點不應當。咱們生活中的困難有父母來承擔,根本用不着自己獨自在“人間”闖蕩。現在,咱們應該重新審視曾經的一切,不應該再像以前一樣,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應該勇敢堅強。

從現在開始,咱們要學或珍惜,珍惜咱們擁有的美好生活。從現在開始,咱們要自立起來,遇到問題時要勇敢擔當!

《童年》讀後感5

這段時間,我讀了《童年》這本書,它講述了作者高爾基在童年時的故事。

高爾基3歲便失去父親,又隨母親寄居在外祖父家裏。後來母親早逝,外祖父辛苦經營的家業也因為一場火災而破產,他小學沒讀完就被迫外出謀生,一直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但是強烈的求知慾望和頑強的精神使他從未而放棄過學習,終於,在他24歲的時候他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説,隨後一路勢如破竹,最終,他一舉成名!在這本書裏,我認識了暴躁又嚴厲的外祖父、慈祥的祖母、總是喝酒鬧事的的兩個舅舅、漂亮而又憂鬱的媽媽,還有會跳舞的“小茨岡”;有總是用長腿踢媽媽的繼父、有被稱為“綠老太婆”的所謂的“奶奶”、有孤僻而又執着於化學的房客“好事情”、有自殺的小偷彼得大伯、還有那一羣玩兒草鞋大戰、去冰天雪地的小島上偷木板的小朋友們,尤其是善於講故事,性情樂觀開朗的祖母,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富有詩意的慈母形象之一。

而作者則以一顆脆弱而又敏感的童心在這羣人中生活着,體驗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而在這其中,苦難讓他充滿堅強的力量去應對困苦的生活;頑強的意志則讓他在逆境中成長!一個個的困難都沒有阻礙他學習,他也從不因為自己的條件而氣餒,抓住每一個機會,不斷地進步,以別人難以想象的姿態走進了文學界,也許很多人都認為名人一定都是名門望族,一定都是一步登天,也許很多的名人都是這樣,但是他——高爾基則是一個“市井小民”,通過一點一點的努力,一點一點的積累,積少成多,逐漸的變成了一個有文化的人,最後大獲成功!我們也要像他一樣,不懈努力,成為一個頑強的人。

《童年》讀後感6

我讀時的感受與高爾基先生寫時的感受是一樣的:一種濃厚的,色彩斑斕的,離奇的難以描述的生活,以驚人的速度開始了。

感觸最深的要數第二章了,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而大打出手,阿廖沙幼小的心靈就留下了烙印,他被嚇的竟蹦上了炕爐上,由此就可推想出他兩個舅舅”戰爭“的激烈了。

熱愛科學的”好事情“是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雖然當時所有人都歧視他,甚至善良的外祖母也不能接受他,但他卻一如既往,還和阿廖沙成了好朋友,但是最後他也難逃當時黑暗社會的”制裁“,悲慘離去。以致阿廖沙説出了”你們全是混蛋“的話。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回憶兒時的懵懵懂懂,心中總有一份久遠的牽掛,夢中的舊影卻因為時光的流逝漸漸稀疏,而心裏想要留守的渴望也愈加強烈。或許有一天,我那滿腔的憧憬化為激情,開始回顧兒時,那將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那麼便正如高爾基先生所説的:”我不是在講我自己,而是在講那令人窒息的狹小天地(如果是我,便是一個裝滿糖果的斑斕小盒)。“高爾基先生也説過:”人民美好的品質,他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它能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那就是光明的,人道的生活必定復生。“

若是再將《童年》刨的更深一點,會出現理性於感性的分歧,他們的視角不同,讀出的道理當然也不盡相同:理性之人會讀出一把雙面刃,它從正邪兩面插入了俄國基層市民的胸膛;而感性的人會讀出一面鏡子,他們會發現書中竟會有自己的影子。但不管怎樣,《童年》都將洗滌讀者以腐蝕,貪婪的靈魂。

窒息的天地,苦難的童年。

《童年》讀後感7

《童年》大家知道嗎?它可是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作品。

這本書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內容包括了高爾基幼年三歲至十歲這一段時間的生活斷面。它詳細地描繪了高爾基的童年。我讀完這本書時,感覺高爾基的童年過得好不快樂,而我們的童年卻跟他的童年恰恰相反,我們的童年過得像神仙的生活一樣,。我們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高爾基呢,他差不多經常被外祖父的毒打,和我們的童年是天壤之別的。本書的人物有許多,我最喜歡高爾基的外祖母了。高爾基的外祖母仁慈、聰明,對生活的美好品質有信心,對周圍的人散發着明亮的光輝。

我來説説我的童年吧。

我的童年過得可愉快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把我當做掌上明珠,有好吃的都給我,危險的東西都放得遠遠地。

又一次,爸爸媽媽帶我去兒童樂園玩。我一蹦三尺高,牽着爸爸媽媽的大手手,甩來甩去的.,別提有多高興了!來到兒童公園,我就拉着爸爸媽媽去撈魚。池裏有許多金魚,魚的顏色豐富多彩:有黃的,有黑的,有紅白相間的,漂亮極了!我拿着一個小網,往池裏一撈,一條紅色的魚就被我撈上來了,媽媽在一旁説道:“寶貝女兒真棒!”“讓我來試試。”爸爸説道。他往水裏一撈,嘿嘿,半毛都沒撈到,我在一旁笑着,説:“爸爸撈不到,讓媽媽來!”媽媽聽了,撈了起來。媽媽的運氣比爸爸的運氣好多了,媽媽一撈就撈到了,一會兒,媽媽又撈到了一條,我開心極了,在一旁玩着剛才撈到的魚兒。那天,我還玩了許多的遊戲。

高爾基還有許多的作品,大家要看嗎?

《童年》讀後感8

在我們的記憶中,童年是美麗、幸福、純真的。而當我在假期中讀完《童年》後,我瞭解到了一種童年,那是阿廖沙一波三折的曲折童年。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在他三歲時父親便去世了,他便隨着母親與外祖母一同去外祖父家開始了一段全新生活。但在這個家庭裏到處是爭吵和打架。因為這個家庭裏充滿自私、貪婪與粗野。阿廖沙也僅能從外祖母這個和藹親切的女人那兒得到一些温暖。他親眼目睹了兩個舅舅為爭奪財產所表現出的自私與貪婪,這種現實生活中的善惡愛恨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全書以外祖父叫阿廖沙去要飯結尾。同時也揭露了前蘇聯人民悲慘的生活。

我一直以為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而高爾基的童年卻又如此悲慘。我們生活在和平、美好的二十一世紀,我們是多麼幸運啊!父母從小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當我們有困難時,父母也會幫助我們解決,和小夥伴們玩遊戲,都是我們感到無比幸福,和阿廖沙的生活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我們要什麼就有什麼,而阿廖沙只能奢望,只能幻想。

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光陰,在這優質的學習環境中努力學習,還不應浪費光陰。説道這裏,我就想起以前的一個週末,父母有事不能回家,於是我就高興極了,心想:反正沒有人管,先痛快地玩上一玩。結果一天的光陰被我白白浪費掉餓了。當爸爸媽媽晚上回來時,我的作業還一字未動,每想起這件事情,我就特別後悔。因為,時間就是金錢。丟失、浪費時間是最愚蠢的行為,我們應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那麼,從新的一年開始我們不再浪費,珍惜生命中的一切!

《童年》讀後感9

讀了高爾基的《童年》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向讀者展現了小説主人公阿廖沙童年時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記錄了在沙皇統治下的社會底層人民代表阿廖沙的心路歷程。

小説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環境很艱苦。他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和媽媽來到外公家。外公是一個性情暴燥、自私的人,他的兩個舅舅也同樣粗暴自私。阿廖沙在外公家飽受虐待,外公經常打外婆和孩子們。他雖然飽受欺辱,但他熬了過來,因為他堅強不屈服的精神支撐着他。十一歲時他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開始了新的生活。

書中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多個人物角色,例如外祖母這一角色,每當阿廖沙被外祖父打罵,心裏難受的時候,外祖母總能給予他心靈上的安慰。小説真實地描寫了十九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俄國混亂的社會,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讓人真切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

小説主人公的童年是灰暗的,家庭是不幸的,周圍有着許多殘酷的事情,令他難以至信。比起阿廖沙的童年,我們的童年是十分歡樂的,無憂無慮。我們的家庭生活中沒有勾心鬥角,不會為了爭奪財產爾虞我詐、打架鬥毆,更不會發生一些殘忍的事情。我們不愁吃不愁穿,還可以上學,不會有戰爭,而建立這美好生活的基礎是我們祖輩們的辛勤勞作、奮鬥拼搏。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蒸蒸日上,我們應該珍惜這一切,努力學習不斷進取。但現實生活中,有人並不知足,總是奢求更多。我們不用像阿廖沙一樣十一歲就獨自為了生存而憂愁,我們應該感謝擁有的這一切,不能浪費,應該學會珍惜。

從現在開始,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應該為長輩們着想,體諒他們,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更要拼搏進取,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童年》讀後感10

《童年》這本著作是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的著作,我們都曾經讀過高爾基的其他作品,象《海燕》、《在人間》、《我的大學》等文章。

我們知道《童年》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在寫《童年》時,高爾基已經成為一位冷峻的現實主義者。作者筆法質樸,揭示出前蘇聯當時社會血淋淋的畫面,作者充滿着深切的憂患意識,但作者並未停留在對落後、野蠻、醜惡的批判揭示上,他為讀者塑造出一個在艱難困苦中仍然堅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形象——阿廖沙。為當時冷峻的現實生活抹上了一抹光亮,一抹樂觀主義的精神色彩。難怪列寧稱他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代表”。

《童年》描寫的是阿廖沙在外租母家的生活,作品生動描述出十九世紀70年代俄羅斯人的生活畫面。揭示了剝削階級的殘暴、小市民的惡劣習氣,描述了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刻畫了阿廖沙不屈從黑暗、努力追求光明、刻苦自學、探索革命真理的真實形象。《童年》中的阿廖沙自小孤苦,寄人籬下,只有外祖母是他童年時代的唯一保護人,心靈的保護神。在外租母講述的優美童話故事裏、在朗朗上口的民間歌謠裏,使的孤苦的阿廖沙在惡劣的環境中,不僅沒有自怨自艾、隨波逐流,反而培養出阿廖沙對民間文學的熱愛,使他產生了對正義事業和美好生活的嚮往。

讀了這篇文章,我深深體會到所謂的“苦難”就是一面雙刃劍,一方面它能將軟弱的人擊倒,另一方面它卻又能激勵不屈的人向上。昂頭向上,迎着狂風搏擊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人,不要輕易被苦難所擊倒!

《童年》讀後感11

讀了高爾基的《童年》之後,我感受頗多。

《童年》是高爾基以後身經歷為基礎創作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其中的一部。它講的是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生活。小説從我隨母親去投奔外租母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結束,生動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阿廖沙的外祖父開了染坊後,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也是粗暴、自私的市儈,唯獨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即使有外祖母的幫助,阿廖沙還是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雖然阿廖沙生活在一個瀰漫着殘暴的仇恨的家庭裏,但是在小茨岡、格里戈裏、好事情的多次幫助下,阿廖沙逐漸成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讀過這篇文章,我體會到:連一個從小可憐,家庭環境惡劣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能成為家喻户曉、舉世聞名的國家的棟樑之才。那我們的條件是不是更優異一點呢?家長更愛我們一點呢?家庭更温暖一點呢?那我們為什麼不應該憑藉這些高爾基小時候沒有的,我們小時候有的去努力,去奮鬥,去完成自己偉大的夢想,去實現自己人生的超越呢?所以,我們必須使這些條件變得有價值、有意義。我們學要利用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利用他們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利用它們讓自己成為對祖國有用的優秀人才!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童年的時光很短暫,很短暫。但這些時光很重要,很有意義。現在,就讓我們把有限的童年時光,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成長中去吧!

《童年》讀後感12

童年是一條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閃亮的橋,童年是一個美麗的世界。童年是多麼美好,但是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樂基的童年卻是非常的悲慘。

這本書主要講了阿遼沙。彼什科夫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在那裏,到處都是爭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時時刻刻地關注着他,阿遼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歲了,當年的高樂基已經走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想想自己無論做什麼事,還要父母給我幫忙,就説一次做奧數題吧,讀了一遍以後,覺得這道題很難,根本不經過自己動腦子試一試,就要爸爸來教我,其實這道題很簡單,還沒等到爸爸來教,我已經做出來了。記得還有那次夏令營吧,在綠色學校裏,教官要求我們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説説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先要擦肥皂,然後這邊搓搓,那邊搓搓,再…,洗到再來,衣服還是不成樣子,髒的地方還是髒,所以爸爸批評我依賴性太重,缺乏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這本書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裏誰都能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還會出現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讀了《童年》這本書以後,不僅讓我珍惜這美好的童年,還讓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和做事。

《童年》讀後感13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我的童年,不管它是歡樂的,還是令人厭煩的,它都使我們一生難以忘懷。童年反映了我們兒時的喜怒哀樂,我想這麼些個喜怒哀樂早已在我們幼小、純潔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童年》這本書中的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又是怎樣令人忘懷,令人感慨的呢?

讀過《童年》的人都瞭解,它反映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後,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

阿廖沙在幼年時,父親就永遠地離開了他,不得不使他感到孤獨寂寞,也不得不讓人產生憐憫之情。幸好阿廖沙的外祖母十分疼愛他並且經常講述優美故事來使他受到薰陶。可同時,他也親眼目睹了兩個舅舅為奪得家產爭吵打架,明爭暗鬥以及在生活瑣事上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早已在他的心靈上留下了記印。

童年是每個人漫漫人生的開端,兒童的心靈、思想是天真無邪的。平常的人和事物都會影響到兒童。如果受到了好的影響,那麼會使人一生受用。反之,則會讓人喪失目標、困惑迷惘。這就好像一個人做某一件事情,如果連開頭都把握不好,那麼後面又怎會很好地繼續下去呢?

阿廖沙寄住在外祖母家時又接觸到了一種小市民的社會生活,而這個階層的人的所作所為令人不堪。,甚至令人感到厭惡。然而,阿廖沙單純、完美的心靈並未受這些消極態度的同化,始終堅持着自我高尚的思想。這種思想貫穿了他的一生,體現了他所有的內在美。阿廖沙的童年就是如此,讓人不由得在同情他的同時產生一種敬佩之情。

童年屬於你,同樣也屬於我。當我們在內心感到空曠時,回想一下童年時代的自我,它會淨化你的靈魂,讓你生出無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