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童年》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欄目: 童年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6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童年》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童年》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童年》讀後感1

讀了《童年》一書我敬佩主人公高爾基的堅強,不屈服於困難的精神。

本書主要講:三歲的高爾基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因家業不景氣,愈加專橫暴躁,兩個舅舅為分家和侵略高爾基母親的嫁粧不斷鬥毆。他母親不堪忍受這種生活,離家出走。但是在這污濁的環境裏,也有另一種人。這裏有樂觀純樸的茨岡。這些人中,外祖母給高爾基的影響是最深的。後來外祖父招了兩個房客。其中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綽號叫“好事情”,是高爾基遇到的第一個優秀人物,他給高爾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母親再婚讓高爾基對一切失去了興趣,母親婚後常遭後父的毒打,高爾基在家感受不到温暖,在學校也受到歧視和刁難。讀完三年級就離開了學校。母親逝世他埋葬了母親後,便到“人間”謀生。

高爾基是個堅強,勇於面對生活的孩子。

外祖父第一次打他,他感到十分羞辱,但通過外祖父和其他人的關照,他選擇不放棄生活。相信生活,面對生活。

生活中的我也是一個小高爾基。夏天,天氣炎熱,我去學游泳,鼻子、耳朵總進水,十分難受,十二節課上完了還是不會,我每天堅持練,洗臉時也把頭伸入水中練習憋氣,一段時間後,勉強能在水裏“撲騰”了。一次練習時,嗆了一大口水,一連好幾天,耳朵、鼻子都不舒服,我強忍着,堅持練習,終於我學會了游泳。

高爾基是個勇敢堅強的人,在逆境中,仍然熱愛生活。在順境中,我也是一個勇於接受挑戰,戰勝一切困難的人。

《童年》讀後感2

自從讀完《童年》之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息,為之深受啟發,主人公阿廖沙從出生到現在,是一直在苦與難中成長起來的,他的經歷十分悲慘,這同時也促使他迅速成長了起來,並磨練了他的意志。從一開始他父親的死亡,到無數次的捱打,再到母親失蹤,繼父的粗暴待遇,最後到母親的死亡,足以體現出阿廖沙的悲慘命運。

可是,阿廖沙並沒有放棄生活,他頑強的反抗着命運……

我深受感悟。一個同齡的孩子,卻能如此經受得住磨難,一個詞在我眼前浮現——堅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有在眾多挫折與不幸面前,才能磨鍊出超乎常人的鋼一般的精神!而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整日生活在蜜罐裏,在父母的翅膀下成長,豐衣足食,無憂無慮,享受着幸福快樂的童年時光,而阿廖沙,身着外祖母的長外套,穿着母親的鞋,向遠處凝望着……我的鼻子一陣陣的發酸……什麼都不用説……

《童年》生動體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反映了小市民階層的庸俗自私和空虛無聊,揭露了沙俄專制的黑暗和罪惡。

所以,作為中學生,我們應學會堅強,為有這大好時光而滿足,並好好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童年》讀後感3

《童年》大家知道嗎?它可是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作品。

這本書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內容包括了高爾基幼年三歲至十歲這一段時間的生活斷面。它詳細地描繪了高爾基的童年。我讀完這本書時,感覺高爾基的童年過得好不快樂,而我們的童年卻跟他的童年恰恰相反,我們的童年過得像神仙的生活一樣,。我們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高爾基呢,他差不多經常被外祖父的毒打,和我們的童年是天壤之別的。本書的人物有許多,我最喜歡高爾基的外祖母了。高爾基的外祖母仁慈、聰明,對生活的美好品質有信心,對周圍的人散發着明亮的光輝。

我來説説我的童年吧。

我的童年過得可愉快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把我當做掌上明珠,有好吃的都給我,危險的東西都放得遠遠地。

又一次,爸爸媽媽帶我去兒童樂園玩。我一蹦三尺高,牽着爸爸媽媽的大手手,甩來甩去的,別提有多高興了!來到兒童公園,我就拉着爸爸媽媽去撈魚。池裏有許多金魚,魚的顏色豐富多彩:有黃的,有黑的,有紅白相間的,漂亮極了!我拿着一個小網,往池裏一撈,一條紅色的魚就被我撈上來了,媽媽在一旁説道:“寶貝女兒真棒!”“讓我來試試。”爸爸説道。他往水裏一撈,嘿嘿,半毛都沒撈到,我在一旁笑着,説:“爸爸撈不到,讓媽媽來!”媽媽聽了,撈了起來。媽媽的運氣比爸爸的運氣好多了,媽媽一撈就撈到了,一會兒,媽媽又撈到了一條,我開心極了,在一旁玩着剛才撈到的魚兒。那天,我還玩了許多的遊戲。

高爾基還有許多的作品,大家要看嗎?

《童年》讀後感4

讀完了這本厚厚的《童年》,心裏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慚愧與懊悔,看看自己現在的生活條件,想想作者的坎坷經歷,不禁感歎:生活怎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阿廖沙四歲喪父,跟隨慈祥的姥姥來到了姥爺的家中。在這裏,他認識了許多人,也看清了許多東西:他看到了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粗野的兩位舅舅;遇到了樸實仗義的朋友“小茨岡”;還有與他朝夕相處的吝嗇、小氣、貪婪、專橫、殘暴的老爺。阿廖沙的每一天幾乎都生活在殘忍、愚昧、親人之間的鈎心鬥角的爭吵之中。在善良與邪惡之間,阿廖沙懵懂地明白了一些道理。

與他比起來,咱們的童年是燦爛的、幸福的。沒有痛苦與鬥爭,無憂無慮的生活在父母包圍的幸福中。僅從這一點來看,咱們與阿廖沙就已經有了天壤之別。咱們擁有無憂無慮的生活,擁有父母滿滿的愛,但是咱們對此早已司空見慣。咱們並沒有滿足於現在的生活,還想奢求人世間更多、更好、更想要的東西。

咱們經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是咱們還是沒有滿足。曾幾何時,咱們因為同學的名牌服裝而丟棄了自己還嶄新的衣裳;曾幾何時,咱們因為飯餐不合口味,而扔下碗筷;曾幾何時,咱們遇到困難就跑向父母懷抱。咱們只知道一味地向父母索取,去從沒有感覺到有一點不應當。咱們生活中的困難有父母來承擔,根本用不着自己獨自在“人間”闖蕩。現在,咱們應該重新審視曾經的一切,不應該再像以前一樣,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應該勇敢堅強。

從現在開始,咱們要學或珍惜,珍惜咱們擁有的美好生活。從現在開始,咱們要自立起來,遇到問題時要勇敢擔當!

《童年》讀後感5

苦難,在19世紀俄國人民的眼中,是家常便飯;在20世紀中國人民的眼中,是生活的味道;在21世紀的我們的眼中,是遙不可及的歷史。隨着時代的變遷,苦難在人們心中已越來越遙遠。那麼,就讓我們一起翻開《童年》,體會那苦難人民的動盪生活。

《童年》通過高爾基的生平自述,反映了當時俄國的社會生活,勾勒出一個個性格迵異的人物,是當時俄國社會的真實寫照。書中的阿遼沙、外祖母、外祖父、兩個舅舅等都是實際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他們或性格純真,或堅毅樂觀,或吝嗇貪婪,或殘暴兇狠……但正是他們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完完全全的小市民的生活圖畫。主人公阿遼沙是個明辨是非、善於觀察的孩子。他的性格是在同身邊的人接觸中、同惡勢力抗爭中形成的。他的思想、行為無不受到自己的摯親——外祖母光輝形象的影響,漸漸成為了一個正直有用的人。

所以,不得不説:在外祖母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一面。她雖身處於一個動亂的社會,各種苦難都向她走來。但她始終堅信着心中那個美好的“上帝”,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她喜歡唱歌、跳舞、講故事,對生活十分熱愛,用自己的行為、語言感化了阿遼沙,也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阿遼沙也是一樣,他並沒有在苦難中迷失自己、喪失理性,而是在外祖母的影響下,與身邊的壞人壞事展開鬥爭,在苦難中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世界的嚮往,在一個又一個的苦難之中頑強地成長着。時間飛逝,或許現在的我們根本就無法體會到阿遼沙童年的經歷的磨難;又或許,現在的我們已經缺少了阿遼沙身上的寶貴品質,但通過《童年》這一本書,我們或多或少地都會對阿遼沙產生敬佩與同情。其實,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苦難,這些苦難給我們的生活平添了幾分樂趣與刺激,它們就像是一根根枴杖,你若勇敢地面對,它們就會幫助你,使你在漫漫人生路上走得更穩更遠。所以,不要懼怕苦難,它們就是黎明前的黑暗,短暫又神祕,迎難而上吧,因為在苦難的盡頭,終有一抹最燦爛的曙光!親愛的朋友,你若還在黑夜中迷茫,在困難中徘徊,那麼,讀讀《童年》吧!它會告訴你,人,可以在苦難中演繹偉大!

《童年》讀後感6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麼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着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童年》讀後感7

我在假期裏有幸讀了《童年》這本書。《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一部,主要講述了高爾基幼年時期三歲至十歲這段時間生活的斷面。

本文的主人公阿廖沙三歲喪父後被接到外祖父家。他的外祖父和兩個舅舅都是性情暴躁、乖戾、貪財、自私的人。他的家裏瀰漫着人與人之間的熾熱的仇恨之霧,大人都中了毒,連小孩也熱烈的參加了一份。兩個舅舅為了爭奪財產,每天打得頭破血流。他們的妻子和徒工也被他們害死。阿廖沙每天過着心驚膽戰的日子,只有他的母親和外祖母疼愛他。這本書獎的就是阿廖沙在這個環境中生活的事情。阿廖沙值得咱們學習的地方時,雖讓他在黑暗的生活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但是他並沒有被黑暗的醜事和腐蝕人的靈魂的惡勢力所壓倒,反而他鍛鍊成長為了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自信的人我想這與他的頑強毅力是分不開的,難道他的這種品質不值得咱們學習嗎?

在平時的生活中,咱們遇到點困難就害怕,就知難而退。就拿做題來説吧。每次一遇到難題,只是泛泛的看一眼就説不會,而沒有仔細去理解它。最後,不是抄別人的,就是扔了不做。那時,咱們為什麼不去想想高爾基小時候呢?他遇到困難是怎樣克服的。咱們為什麼不像他學習呢?

《童年》這本書主要揭露和批判了當時俄國幾十紀形成的小市民的生活方式及精神特徵,鞭打了小市民的卑鄙靈魂。我想咱們應該廟是那些卑鄙的小人,而尊重正直善良的人,最後我要説的是:“黑暗終究會過去,咱們向着光明而奮鬥吧!”

《童年》讀後感8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着夏天……”哼着羅大佑的童年,我便又想起與他同名的高爾基自傳體小説《童年》。在那個月光如水的夜晚,我再次看了一遍《童年》這篇佳作。每讀完一章,我的心就久久不能平靜,我對高爾基的悲慘童年,深感同情。

這本書的大致內容如下:年幼的阿羅茨,早年慈父逝世,對年紀小小的他,這是多麼大的打擊啊!之後,他隨母親住在外祖母家。兇惡的外祖父,為爭奪家產而自相纏殺的兩位舅舅,在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九歲,本該像我們一樣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上學,享受着屬於我們的七彩童年,而他,卻不得不和外祖母上街乞討。他的母親,也因接二連三的不幸變得軟弱,後來雖然繼父撐起了這個家,但一切卻都不如從前了,最後母親也去世了。美好生活從他生父去世的那天起,一切都結束了。

俗話説,一個缺少母愛或父愛的孩子是一個靈魂不全的人啊!更何況小小年紀的高爾基早年就父母雙亡呢?我們現在過着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生活,而他,就算這些不能滿足,好歹最起碼的父愛、母愛總應該得到吧?我們現在回想起童年,總是感慨萬分,有説不完的樂趣,我們的童年是五彩繽紛的。高爾基筆下的童年用“悲慘”二字形容,童年始終是他心頭抹不掉的陰影,多希望時光倒轉,讓他回到父母健在,父慈母愛的時候啊!童年似歌,唱出了我們的樂趣;童年似畫,勾勒出了一張張天真的笑臉。人生旅程中最快樂的一站,正是童年時代!可真是如此嗎?九歲的凡卡、賣火柴的小女孩……他們的童年生活卻是如此悲慘,什麼夢想、理想、好吃的、好喝的、好玩兒的都沒有,憑什麼他們就沒有權利?我們都是孩子,難道就不能把本該屬於孩子的快樂歸還於他們嗎?我恨黑暗社會,恨那些所有奪走孩子童年快樂的人,畢竟,人人都是從那一個階段走來的。

同學們,我們現在處於和平時代,我們有父母的寵愛,能坐在寬敞的教室裏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與他們相比,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讀書?同學們, 今天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明天就將是國家的棟樑,為了祖國的明天,讓我們發憤圖強,好好學習吧!

《童年》讀後感9

童年是一條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閃亮的橋,童年是一個美麗的世界。童年是多麼美好,但是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樂基的童年卻是非常的悲慘。

這本書主要講了阿遼沙.彼什科夫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在那裏,到處都是爭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時時刻刻地關注着他,阿遼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歲了,當年的高樂基已經走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想想自己無論做什麼事,還要父母給我幫忙,就説一次做奧數題吧,讀了一遍以後,覺得這道題很難,根本不經過自己動腦子試一試,就要爸爸來教我,其實這道題很簡單,還沒等到爸爸來教,我已經做出來了。記得還有那次夏令營吧,在綠色學校裏,教官要求我們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説説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先要擦肥皂,然後這邊搓搓,那邊搓搓,再……,洗到再來,衣服還是不成樣子,髒的地方還是髒,所以爸爸批評我依賴性太重,缺乏獨立人生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這本書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裏誰都能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還會出現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在人生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讀了《童年》這本書以後,不僅讓我珍惜這美好的童年,還讓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和做事。

《童年》讀後感10

本書主要講了阿遼沙。彼什科夫在三歲時就失往了父親,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在那裏,到處都是爭吵、打架,但是隻有外祖母時時刻刻地關注着他,阿遼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又往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歲了,當年的高樂基已經走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想想自己無論做什麼事,還要父母給我幫忙,就説一次做奧數題吧,讀了一遍以後,覺得這道題很難,根本不經過自己動腦子試一試,就要爸爸來教我,實在這道題很簡單,還沒等到爸爸來教,我已經做出來了。記得還有那次夏令營吧,在綠色學校裏,教官要求我們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説説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先要擦肥皂,然後這邊搓搓,那邊搓搓,再……,洗到再來,衣服還是不成樣子,髒的地方還是髒,所以爸爸批評我依靠性太重,缺乏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

假如在我們這個世界裏誰都能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還會出現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將心比心》,假如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讀了《童年》這本書以後,不僅讓我珍惜這美好的童年,還讓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和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