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家鄉的風土人情作文範文(精選3篇)

欄目: 家鄉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79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風土人情作文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家鄉的風土人情作文範文(精選3篇)

家鄉的風土人情作文1

我生在充滿人情味的廈門,廈門是最棒的地方。

廈門的特產很多,但我最喜歡的就是絲瓜,當地的絲瓜有着和別的絲瓜全然不同的風味,炒這裏當地的海鮮更是一絕,簡直就是一道山珍海味。而且絲瓜對身體很好,所以我很愛吃。

這裏也有許多的美景,而我對於廣場最有感覺。我最喜歡裏面的彩虹橋了,晚上,彩虹橋的燈開了,七彩的燈光照亮了整個廣場,此時,我們全家會去那裏散步,順道欣賞着這裏的美景,讓平日緊繃的心靈沉澱一下。

在廣場裏,我們可以聽到海水撲打巖石的聲音,海浪打在大大小小的石頭上噴得水花四濺,看起來很有活力;還有,當我站在道路上,徐徐的海風迎面吹來,夾帶着一點海水的鹹味,好像在陪我看海,真是舒服!

這裏的海,是魚的故鄉,海里,有很多奇妙的生物,所以,漁夫會在這裏的海邊釣魚、捕魚,因為,有了大海的眷顧,每一次,都是大豐收。

這裏還有許多特別的植物,比如:大榕樹,榕樹下可以乘涼,讓人忘卻所有的煩惱。

這裏的美景好多,有空來這裏走走,沒出國也能享受出國度假的感覺,也是不錯喔!

家鄉的風土人情作文2

我的家鄉——南城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它物產豐富:有綠油油的油菜,有聞名的麻姑茶葉,有新鮮的淮山和蓮蓬;這裏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這裏氣候温和,土地肥沃。

家鄉有一條緩緩東流的盱江河,很長很老,也很美。

清晨,沿河方向望去:滿目葱籠,柳條隨風搖曳,婆娑起舞,密葉團團簇簇,欣欣向榮。疏密相間的枝條織成一幅翠綠的輕紗,似惟似幕,掩映在窗前,温柔、甜美。我的心也甜甜地沉醉在綠河的懷抱裏。

盱江河,它擁抱着澄碧的天空,它催開火紅的`春花,它撫愛潺潺的溪泉。啊!盱江河,您託着人類生存之舟,穿過生活的波浪,揚帆而去。盱江河的水滋潤着南城人民,裝扮着南城,給人們帶來無限幸福與樂趣。

家鄉有一座美麗的實驗小學,是我的母校,我在這度過了六年小學生涯,想着昔日和同學們在操場上奔跑、玩耍,所留下一滴滴的汗水,是多麼開心,多麼快樂,多麼幸福。實驗小學是一所全縣著名,全市聞名,全省知名的小學,它為祖國培養了一代代的人才,真可謂是勞苦功高啊!我為能在這樣一所小學上學而感到自豪!

家鄉的人民樸實厚道,勤勞好客。每天天剛亮的時候,壟上、河邊、街道、小巷裏,便有了人們勞動的身影。如果你有機會到我的家鄉,好客的人民定會以美酒相待,美麗的田園風光會讓你留連忘返。

我的家鄉雖比不上北京的美麗,比不上上海的繁華,但我愛她,她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像母親一樣哺育我成長。

我懷着那種對母親的情感,從心底輕輕説一聲:“我愛您,我的家鄉——南城”。

家鄉的風土人情作文3

我無意間瀏覽到“清新武夷幔亭宴”。“幔亭宴”是武夷山最具古遠歷史和傳奇色彩的宴席。相傳秦始皇二年中秋,武夷君、皇太姥和魏子騫等武夷十三仙在武夷山幔亭峯頂設彩屋幔亭數百間,大宴鄉民,仙凡高聚,幔亭招宴由此而來。

去年12月,武夷山莊給世人展示了“簡約而不簡單”的一場“幔亭宴”。武夷山莊掛滿紅燈籠,山莊門前有6根大大的天香冒着六縷青煙,一對大紅臘燭正燃着火焰,煙霧飄繞,充滿純樸武夷風情。宴會廳裏,優雅的古樂曲四起;宴會廳正上方懸掛一幅紅黑牛頭圖案字畫,另兩側高掛棕衣、紅辣椒幹,大紅綢布;宴會廳內掛滿紅燈籠。場景氣氛濃郁,氣派非凡,給人以鄉村民俗的感覺。

賓客置身在濃郁民俗風味的宴會廳中,聽賞典雅的古樂曲,彷彿人間仙境。賓客首先在紅紙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晚宴開始前,賓客用香在自己名字下燒洞表示已到,兩名主賓點燃宴會的喜燭和香火。隨後,兩位叔叔抬出一缸米酒,繞廳一圈放下,兩名記者分別開壇和打酒,酒香芳香四溢,不喝酒者已經似醉非醉了。司儀致古詞,最後一名主賓鳴鑼開始正式的晚宴。

幔亭宴不僅有獨特的儀式,更能品嚐到美味的佳餚。菜餚可分四道。第一道是名為"玉女迎賓"的10個小碟,有用冬筍片拼成玉女峯圖案的武夷晨曦冷盤,還有南山壽餅、五香鹹筍、青梅珍珠等,都是當地百姓家制小菜,那種純純的清清的山野味讓賓客彷彿來到山林;第二道為主菜,有翡翠流霞、乾魚宴仙、龍遊風舞、憶戀嫦娥等充滿武夷鄉土氣息的12道熱菜,暖暖的爽爽的讓您有些許温酒的情趣;第三道是點心,有清明果、山粉包、野茶餃等用野菜加工而成的民間小點,賓客看着這各式各樣的小點心愛不釋手;第四道是水果,果香讓您神清氣爽。美味讓賓客讚不絕口。

幔亭宴真是大武夷具有傳奇色彩的神仙宴,不僅能品到美味佳餚,還能一睹武夷山的鄉土風情和深厚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