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讀後感(3篇)

欄目: 醉翁亭記 / 發佈於: / 人氣:3.03W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記》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醉翁亭記》讀後感(3篇)

《醉翁亭記》讀後感1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和詩人,提到他,總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記》,他通過對優美的自然環境的描寫與和樂的社會風氣的描寫,含蓄委婉地表現了貶官之後的特殊心境。

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敍述,情感的抒發,而這三者又都生動地表現了歐陽修當時的特殊情懷。隨着文章中對景物的描寫,我們看到了一個閒適快活的世界: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優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這兒的山,沒有嶙峋怪石,沒有巖絕壁,這兒的水,不是驚心動魄之水。山,委紆起伏,佈滿了茂盛的綠蔭,幽深秀麗,靜靜地綿延環繞;水,猶如一條迴旋曲折的銀色飄帶,潺潺而下,泠泠悦耳;還有一亭,四角翹起,像鳥一般,悄然飛臨在這細水旁,多麼柔和寂靜的景色啊。《醉翁亭記》開頭這一段描寫,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景色優美的環境裏,產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寫,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仁者,山間之朝幕也。野若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這裏寫到了清晨飄散開來的淡霧,傍晚聚擾來的煙雲,春季發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蒼翠的綠樹,秋季潔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頭。一切都那麼恬靜簡樸,淡雅自然。 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寫,我們再看散文中人事的敍述: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它所描寫的不是轟轟烈烈的社會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響的英雄行為,而是比較平凡的、沒有矛盾,沒有衝突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散文中描寫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轄下,眾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個片斷,呈現的是一派閒適快活、安詳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無限的快樂,不禁心曠神怡,寬辱皆忘,一切人世間的榮辱,煩惱都置之腦後,以至於忘自己“飲少輒醉”,盡興暢飲。結果,周圍歌聲繚繞,人們起坐喧譁,而他卻“頹然乎其間”,醉態可掬,欲起而不能了,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歐陽修通過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敍述,抒發了自己由此而觸發的內心感慨。他的真摯的感情溶匯在景、事中,更使文章顯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在仕途宦海中顛簸數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從天聖八年(1030),年僅23歲的歐陽修就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盡心竭力,積極協助范仲淹革新內政,終於遭到羣邪所忌,革官貶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實現,而在貶於滁州之後,卻有了可喜的政績,這對於奔波勞碌,疲憊不堪的歐陽修來説,是多麼舒心愜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樂生活,給了他極大的撫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個恬靜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於酒,而是醉於優美的景色,安詳的生活。這兒,禽鳥因山林而樂,人們因太守遊而樂,而太守則是因百姓樂而樂,他處在優美的環境中,身心愉快,舒適安閒,不由便醺醺然了。

歐陽修蒼顏白髮,頹然坐於眾之間,眼睛微閉,眼前的景物是優美的,人是歡欣的,歐陽修也被這和諧的氣氛所籠罩,陶醉了。

歐陽修以“醉翁”自稱,曠達自放,擺脱宦海浮沉,人世紛擾,在這遠離都市的山水之間,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閒適、恬淡的情境裏,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裏,使文章如田園詩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醉翁亭記》讀後感2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和詩人,提到他,總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記》,他透過對優美的自然環境的描述與和樂的社會風氣的描述,含蓄委婉地表現了貶官之後的特殊心境。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述,人事的敍述,情感的抒發,而這三者又都生動地表現了歐陽修當時的特殊情懷。隨着文章中對景物的描述,我們看到了一個閒適快活的世界:“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優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這兒的山,沒有嶙峋怪石,沒有巖絕壁,這兒的水,不是驚心動魄之水。山,委紆起伏,佈滿了茂盛的綠蔭,幽深秀麗,靜靜地綿延環繞;水,猶如一條迴旋曲折的銀色飄帶,潺潺而下,泠泠悦耳;還有一亭,四角翹起,像鳥一般,悄然飛臨在這細水旁,多麼柔和寂靜的景色啊。

《醉翁亭記》開頭這一段描述,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景色優美的環境裏,產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述,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仁者,山間之朝幕也。野若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那裏寫到了清晨飄散開來的淡霧,傍晚聚擾來的煙雲,春季發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蒼翠的綠樹,秋季潔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頭。一切都那麼恬靜簡樸,淡雅自然。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述,我們再看散文中人事的敍述:“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它所描述的不是轟轟烈烈的社會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響的英雄行為,而是比較平凡的、沒有矛盾,沒有衝突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散文中描述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轄下,眾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個片斷,呈現的是一派閒適快活、安詳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無限的快樂,不禁心曠神怡,寬辱皆忘,一切人世間的榮辱,煩惱都置之腦後,以至於忘自己“飲少輒醉”,盡興暢飲。結果,周圍歌聲繚繞,人們起坐喧譁,而他卻“頹然乎其間”,醉態可掬,欲起而不能了,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歐陽修透過景物的描述,人事的敍述,抒發了自己由此而觸發的內心感慨。他的真摯的感情溶匯在景、事中,更使文章顯得情意盎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必而寓之酒也。”“……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在仕途宦海中顛簸數十年的人的欣慰的情緒。從天聖八年(1030),年僅23歲的歐陽修就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盡心竭力,用心協助范仲淹革新內政,最後遭到羣邪所忌,革官貶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實現,而在貶於滁州之後,卻有了可喜的政績,這對於奔波勞碌,疲憊不堪的歐陽修來説,是多麼舒心愜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樂生活,給了他極大的撫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個恬靜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於酒,而是醉於優美的景色,安詳的生活。這兒,禽鳥因山林而樂,人們因太守遊而樂,而太守則是因百姓樂而樂,他處在優美的環境中,身心愉快,舒適安閒,不由便醺醺然了。歐陽修蒼顏白髮,頹然坐於眾之間,眼睛微閉,眼前的景物是優美的,人是歡欣的,歐陽修也被這和諧的氣氛所籠罩,陶醉了。歐陽修以“醉翁”自稱,曠達自放,擺脱宦海浮沉,人世紛擾,在這遠離都市的山水之間,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閒適、恬淡的情境裏,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裏,使文章如田園詩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醉翁亭記》讀後感3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歐陽修的一篇《醉翁亭記》,讓多少遊人對琅琊山向往不已。

位於安徽滁州市西南郊的琅琊山,素有“皖東第一名山”之譽,而山中第一名勝,非醉翁亭莫屬。進入山門,一路西行,過野芳園、聽泉亭、讓泉,被列為全國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便掩映在一片樹林間。此亭頂為歇山式,飛檐翹角。亭內有楹聯雲:“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顯然取材於歐陽修“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的説法。

北宋慶曆年間,歐陽修被貶到滁州,經常來亭中游樂飲酒,並留下千古美文《醉翁亭記》。多年以後,蘇軾應邀書寫《醉翁亭記》,刻碑傳世。從此,醉翁亭伴隨着“歐文蘇字”雙絕而名揚天下。

過去讀《醉翁亭記》,總覺得醉翁亭是琅琊山麓一個遺世獨立的亭子。事實上,從北宋末年起,醉翁亭邊先後出現了同醉亭等其他建築。相傳到明代,房屋已有“數百柱”。可惜至清代咸豐年間,所有建築化為一片瓦礫;直到清光緒七年重修,醉翁亭及其周圍建築羣才恢復了生機。

如今的醉翁亭已不再孤獨,周圍不到1000平方米的區域,已擴展成一座依山臨水、佈局緊湊的小型園林。東有巨石斜卧,保存着南宋篆書摩崖“醉翁亭”。南有讓泉臨溪潺潺而出,泉眼旁以石塊砌成方池,池上有立於清康熙年間的碑刻。西有始建於明天啟年間的寶宋齋,內藏大型石碑,鐫刻蘇軾手書《醉翁亭記》,全文401字,每字約10釐米見方。北面三間瓦房,劈山而築,名二賢堂,還有意在亭、影香亭、古梅亭、怡亭和覽餘台等,各有不同的景緻和底藴。時值春遊旺季,遊人絡繹不絕,穿行於亭台樓閣、春花綠樹間,一派“前者呼,後者應”的快樂景象。

琅琊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其文化積澱不僅僅在醉翁亭。信步走去,唐、宋以來的摩崖、碑刻比比皆是,約有300多處。據記載,琅琊名勝至少發端於唐大曆年間,時淮南路刺史李幼卿在南山“鑿石引泉,釃其流以為溪”,名為琅琊溪,又和山僧法琛建琅琊寺。李幼卿之後,唐、宋文人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等,相繼出守滁州,修築城池樓館,開發山川名勝;王安石、曾鞏、宋濂、文徵明、王世貞等,也在琅琊山留下了名篇佳句。文以山麗,山以文傳,琅琊山聲名日隆。

東西逶迤的琅琊山,本是一座風景名山,總面積達115平方公里。山中有洞穴,如琅琊洞、雪鴻洞、歸雲洞、重熙洞和花山洞等;有泉眼50多處,如讓泉、紫薇泉、濯纓泉和醴泉等;有溪流湖泊,如琅琊溪、玻璃沼、深秀湖、姑山湖和鳳凰湖等,湖光山色,處處有景,四時不同。

琅琊山雖不高,最高峯花山海拔只有331米,卻綿延起伏,層巒疊嶂,幽谷深藏。也正因為山不高,十分適宜攀登,遊人至此,無不欣然拾級而上。出醉翁亭,入洗心亭休息片刻,踏上琅琊古道,眼前又是另一番風景。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的琅琊古道,長約1500米,條石鋪成,由低漸高,蜿蜒曲折。古道兩旁樹木參天,如天然棚蓋,晴天遮陽、雨天擋雨。轉過一座名為“峯迴路轉”的拱形門樓,景色豁然開朗,只見南面兩山相擁一泓湖水,清澈如鏡,名“深秀湖”。

繼續前行至山腰,山峯重疊、古樹葱蘢處,便是山中另一名勝琅琊古寺。唐宋鼎盛時,琅琊寺殿宇規模宏大,房屋鱗次櫛比,僅寺內外形式各異的亭台就有20餘座。幾經興廢,現存建築大部分重修於上世紀初,保持了古寺原來的格局和樣式。寺內有對聯雲:“古寺猶存明季石,山門尚有建康磚”。

遊覽了琅琊寺,沿石階穿過一片密林,不多時就來到了海拔310米的南天門,這裏是琅琊山登高望遠的最佳場所。登上會峯閣極目眺望,遠處長江如帶、鐘山蒼茫,萬千氣象,壯麗河山盡收眼底。

琅琊山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首批國家森林公園之一。山中林木葱鬱,森林覆蓋率高達90%。紮根在巖縫中的琅琊榆和醉翁榆,是琅琊山特有的樹種,其樹幹通直秀拔,木質細膩堅硬。琅琊榆遍山可尋,或在深深的山谷中,或在陡峭的巖石上,那騰空而起的樹身,宛如蒼龍,顯示着極強的生命力。醉翁榆主要生長在醉翁亭周圍,其中最為雄奇的四株醉翁榆,就峙立在醉翁亭前,如巨人般守護着飽經風雨的醉翁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