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魚我所欲也教案彙編5篇

欄目: 魚我所欲也 / 發佈於: / 人氣:2.02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魚我所欲也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魚我所欲也教案彙編5篇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要求:

1、瞭解孟子捨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2、瞭解本文運用比喻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3、重點積累欲舍甚惡患等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對文中的其他實詞和虛詞進行一般的學習和複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本文所運用的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邏輯推

理論證等方法。

2、難點是第一段的邏輯推理論證過程。

三、教學設想:

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採用分層推進的教學法,明確各層級的要求(具體見教學過程);注重體現新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讓學生在課堂上誦讀全文,力求做到能當堂完成背誦要求。

2、針對文中的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層分析,逐步理解其內涵。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設計幻燈片,將要點提示給學生,讓學生有直觀印象,便於今後的複習記憶。

3、本文用一課時完成。

四、教學過程:

《魚我所欲也》屬於文言説理文,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是論證方法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加以落實。教學內容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完成:

(一)導入新課

由學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入手,回顧其中名句,温故而知新,而後導入本文的學習,瞭解孟子關於捨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二)注重文言誦讀,指導全班同學齊讀課文,而後教師針對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進行正音。如:患(huān)、惡(wù)、簞(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煉中心論點(要求全體學生掌握此要點)

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這樣提出有什麼好處?(學生分組討論,而後解答)

明確:文章開頭第一句以魚和熊掌設喻,得出舍魚而取熊掌的結論,這裏其實是以魚和熊掌比喻生和義。第二句緊接着引出中心論點捨生而取義者也。 用比喻導出中心論點,使捨生取義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論證方法(要求中高層學生掌握並能加以運用)

提問:在論述中心論點時,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讓全班同學閲讀思考,而後由中高層級的學生踴躍回答)

明確:這篇文章在論述過程中運用了比喻論證、邏輯推理論證、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等方法。(其中邏輯推理論證法是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中高層級的學生熟悉並掌握這一論證方法。)

(五)小結本課時內容

1、 回顧本課時要點,提醒全體學生記住孟子的捨生取義的道德主張,以及掌握本文中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2、面向中高層學生,要求這些學生仔細體味作者的論證思路,從中受到啟發,學以致用,聯繫生活實際,結合影片《生死決擇》,寫一篇500字的小論文。

(六)落實背誦

1、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要求:中高層學生做到當堂完成本文背誦;低層學生做到當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誦。

2、課堂上可以全班齊背或個別抽查的形式來落實背誦情況。

(七)佈置課後作業

1、結合課後練習之四,落實本課文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補充舍惡患,要求中高層級的學生對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整理落實,以備檢查。

2、 預習《莊暴見孟子》,瞭解孟子關於仁政的政治主張。

板書設計

所欲有甚於生則不苟得生

魚與熊掌--舍魚取熊掌 捨生 (即義)

生與義--捨生而取義 取義 所惡有甚於死則不避患 捨生取義

(即不義) 是人的本

(設喻引出中心論點) (假設邏輯推理) 心(正面

一簞食,一豆羹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論述)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

(舉例論證)

(向) (今) 為宮室之美受之 見利忘義

萬鍾:為身死而不受 不辨禮義 為妻妾之奉受之 是喪失人

而受之 為所識窮乏者得我受之 的本心

(對比論證) (反面論述)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論述道德標準和政治節操的説理散文,《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一)。孟子以嚴肅的態度,莊重的語言,闡述了一個重要的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一個正直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應該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必要時要“捨生取義”,而不能“見利忘義”。不辨禮儀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足取的。

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經典的傳統課文,相對於初中階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難度,又是以議論為主,初中生學習起來可能興趣不大。但教師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許他們提問,提倡進行探究性學習。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誦讀,採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薰陶。

學習任務

1. 理解孟子所闡述的“義”的含義,懂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擇,把握人生,慎重選擇。

2. 學習經典論説文在論證結構和方法的獨到之處。

3. 感受孟子文章語言自然流暢,節奏鮮明的特點,多朗讀,多背誦。

學習方法

1. 採用“誦讀—積累—感悟”的學習方法完成學習任務。

2. 在教師的指導下,查閲資料,為文章觀點找論據,準確理解文章的內容,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一)》。

3. 善於聯繫當代,聯繫個人生活實際,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鑑古人的思想精華。

學習過程

一、課前準備

1. 要求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基本疏通課文大意,找出疑難之處,留待課堂解決。

2. 默讀課文,基本斷句準確。

3. 教師推薦網站,瞭解孟子。

學生根據教師推薦網站,或自行搜索,全面瞭解孟子,分組查找以下內容,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介紹:孟子簡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學説、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語

二、激趣導入

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引出課文內容,激發學習興趣,打消畏難情緒。

1. 由一二位同學講一則跟孟子有關的小故事,如“孟母三遷”“孟母對織”。

2. 歸納至今為人們所樂於運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盡信書不如無書。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還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語,搶答説出哪些熟悉的成語是出自《孟子》的。例:專心致志、與人為善、捨己為人、明察秋毫、緣木求魚、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課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藴含的成語是什麼?

“魚我所欲也……捨生而取義者也”“捨生取義”。

三、整體感知

1. 教師和學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讀、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節奏。在誦讀的過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引發質疑。在梳理過程中對重點實詞如:“欲”“得兼”“莫”“由是”“與”“蹴”“萬鍾”要特別關注。對文中出現的五個通假字進行歸納整理。找出課文中出現的對稱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語言特點。背誦也以這些句子為基礎,先背誦對稱句,再連句成段,連段成篇。

2. 教師以若干問題帶動對課文的整體感知。

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②文中哪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彙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

2、瞭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4、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説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捨生取義的關係,把握本文的主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麼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麼樣的道德主張。

二、資料助讀

孟子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變壞,是由於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

4、本性也需要養。

三、理解課文

1、教師範讀,學生注意讀音、停頓。

重點字音與停頓:

(1)不為苟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5)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

(6)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學生默讀課文,參考註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3、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重點詞句: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故患有所不闢也:闢通避,躲避。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之意。與通歟,語氣詞。

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從前。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這種;是亦不可以已平:這種做法。

鄉為身死而不受:寧願;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為了;接受。

故不為苟得也:得到;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感激)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歟;呼爾而與之:給予。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

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句。

3、自讀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抽查課文背誦與理解。

二、整體感知

1、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怎樣提出來的?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文中運用了那些修辭手法?

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説理的邏輯性。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地説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説明飲食對飢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於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人。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鍾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於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麼?這與捨生取義有何聯繫?

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生於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捨生取義。

4、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①用比喻論證法提出論點。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

②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顯出兩類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則失去本心。

5、我們該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義的價值高於生命,人應該有捨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戰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後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捨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説理僅止於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侷限性。

三、課堂小結

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着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着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着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捨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捨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

四、佈置作業

1、請以義與利為話題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2、預習《<莊子>故事兩則》。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 積累文言詞語。

2. 準確、明白地翻譯文句。

3. 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説理透闢的論證

4. 認識孟子“捨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實意義

學習重點、難點:】

1. 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課前檢測:】

日本政府寓言通過了右翼勢力編寫的歷史教科書,肆意篡改歷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許多主持正義的國家的強烈譴責,真是“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中的名句填空)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1、作者作品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 ,字 ,鄒(今山東鄒縣)人, 時期著名的 家、 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 ,後世常以“ ”並稱。他生活在兼併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説,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遊説樑、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説。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説明覆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本文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 的觀點,並且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義”上有虧的人不過是喪失了他們的“本心”罷了。

本文節選自《 》。《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説”,即人性裏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着“本心”的方向發展,並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於人格的事來。

2、課文講解

文章第一段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 )提出本文的論點: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 ”。

這個觀點的提出是用“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日常生活事例得出的,使用的論證方法是 。

第二層(從“ ”到“ ”):對論點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釋。

作者先從正面來講:雖然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是,因為我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雖然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是,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於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時也不避開它。這裏所説的“甚於生者”就是指“義”;所説的“甚於死者”就是“不義”。於是,為了“義”,可以“捨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的事。

接着,作者又從反面來申述觀點: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麼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東西沒有超過死的,那麼,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辦法,有什麼不可以用的呢?這裏隱含的意思是,一旦將愛惜生命和懼怕死亡發展到極端,那麼在生命受到考驗的時候,人的行為就會失去準則,做出讓人不齒的事情來,最終,人的價值和尊嚴喪失殆盡。因為暗含了這樣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這兩句話,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因此,這一層次所有用的論證方法主要是

第三層(“ ”),作者進一步指出,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捨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運用的是 論證法。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又舉有的人“不辯禮義”地貪求“萬鍾”為例,説明喪失“本心”的表現。“一簞食,一豆羹”雖然比“萬鍾”少得多,可是“弗得則死”,看來更為重要。這裏作者又運用了 論證法,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鍾”作對比。按財富的數量説,“萬鍾”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鍾”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鍾”更重要。通過這種對比,既讓人認識到將“禮義”拋到腦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多麼地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

二、問題研究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瞭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 ”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小結

本文闡明瞭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辯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魚我所欲也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積累基本文言文詞彙。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中探究作者怎樣提出論點展開論證的。

3、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抉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教學重點

在誦讀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作者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捨生取義的現實內涵。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人生常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在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呢?相信孟子會給我們提供幫助的。請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

二、資料助讀

1、“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範即由此產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變壞,是由於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富歲子弟多賴、懶。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養”。“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2、《禮記檀弓》中有:“齊大飢,黔敖(富人)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註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其餘學生評點。

可以從讀音準確、節奏分明、重音清晰、流暢自然等方面評價。

3、教師點評。

黑板顯示:

字音:

(1)不為苟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wù)

停頓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學生齊讀課文。

5、學生自讀課,參考註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6、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問我答

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

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4、小結

通假字

(1) 闢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闢

(2) 辯通辨,辨別。例: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 得通德,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 與通歟,語氣詞。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5) 鄉通向,從前。例:鄉為身死而不受

一詞多義

為:為宮室之美(為了,介詞)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做,動詞)

得:故不為苟得也(得到)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感激)

是:非獨賢者有是心(此、這)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這是)

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歟”) 呼爾而與之(給予)

虛詞(注意“之”、“而”、“於”的用法)

五、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學生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3、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

小黑板顯示: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爾而與之, ; , 。

鄉為身死而不受, ; ,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學生齊背課文。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第二課時

一、齊背課文。

二、再讀課文,分析討論文章思路。

1、學生朗讀課文,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怎樣提出來的?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人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論點提出以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明確: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捨生取義”的論點後,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捨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苟得,惡死有所不闢”的思想。然後再從反面説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麼什麼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着舉例説明,人即使在飢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最後,文章陡然一轉,“鄉為身死而不受”,現在“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麼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捨生”,現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

總之,這段文章是説,能做到“捨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鍾”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三、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地説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説明飲食對飢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於“生”,突出了主題。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人。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鍾”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於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四、引導學生討論本文的論證方法。

明確:

1、用類比論證法提出論點。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

2、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顯出兩類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則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設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後兩種不同的態度作對比,然後得出結論,使讀者心悦誠服

五、課堂小結

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着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着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着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捨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捨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譜寫生命的壯麗篇章。

六、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捨生取義”的觀點,那麼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七、課堂練習

1、速讀課文第二節,説説本節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應將正義放在首位的。

2、對比閲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繫課文説説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夏明翰)

板書設計

26、魚我所欲也

論點:捨生取義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