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一剪梅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反思3篇

欄目: 一剪梅 / 發佈於: / 人氣:3.27W

引導語:李清照《一剪梅》可謂詞類中的經典,詞文中將作者對丈夫的思念寫的頗為細膩和感人,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幾篇李清照《一剪梅》的教學反思

李清照《一剪梅》教學反思3篇

篇一:李清照《一剪梅》教學反思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深深感到有幾個需要反思的問題:一是我們的詩歌鑑賞教學與高考試題脱節,也就是教學容易考試難;二是我們的課程編排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現用教材大體上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編排,忽略了詩歌本身發展的內在性;且只用寥寥數首詩歌來代替詩歌發展的某些重要階段,談不上全面性與典型性;三是教師在詩歌教學過程中,重表象輕感悟,重解釋輕鑑賞.下面通過案例來反思詩歌鑑賞教學

在讓學生鑑賞李清照《一剪梅》的時候,我要求學生從思想內容上與表達技巧兩個方面進行鑑賞.學生有的説此詩表達的是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有的説是表達對已經去世的丈夫的懷念之情,有的説表達的是對親人的想念之情.而不能準確把握住:這是李清照寫給新婚未久即離家外出的丈夫趙明誠的,她訴説了自己獨居生活的孤獨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歸來的心情.從學生的回答中,我看到:學生對李清照本人缺少了解,對李清照詩歌創作的特點知之甚少.

經過調查,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們只在初中學過李清照的一首詩歌,即詩人的早期的一首小令《如夢令》,而初中對詩歌的要求僅限於背誦與默寫上,老師與學生對詩人都不去做更多的介紹與瞭解.而高中課本對詩人根本沒有涉及, 雖然李清照是詩歌史上,尤其是宋詞史上不可忽略的有着卓越成就的代表詩人.這不能不説是我們的教材在編排上的遺憾. 於是我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走近李清照,體會她的內心世界,瞭解詩人作品的風格.學生們通過查找資料等多種途徑知道了:李清照由於早年生活優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寫一些閨中情思,少女情懷,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離情別緒.她的晚年經歷了喪國失家夫亡金石喪失之痛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現出另一種風格.

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基礎,所以當我再次展示出詩人的《如夢令》和《聲聲慢》,並問道:"大家根據我們現有的認識,判斷一下這兩首詞屬於前期還是後期的作品 " 試圖引導學生思考,激活思維,引起一場熱烈辯論,掀起該課的第一個高潮.通過討論大家統一了認識:李清照的前期詞作風格可以概括為格調清新,嫵媚秀麗,細膩婉轉,後期詞作的風格可以用悽清哀婉,憂憤深沉,蒼涼悲楚來形容,體現了濃郁的婉約風格.

之後,我讓學生欣賞詩人的《漁家傲》並就此體會詩歌的意境,這樣掀起了該課討論的第二個高潮.有的同學説從詞裏"夢魂歸帝所"的幻想和"路長嗟日暮"的感慨看,流露了她無家可歸的痛苦心情,可能是她晚期的作品,詩歌的意境是淒涼憂傷的.有的同學説詩中描寫了夢境,描寫了與天帝的對話,體現的是一種少女的浪漫的情懷,並以此認定這是詩人早期的作品.儘管學生討論的熱烈,有自己的見解.

但是,對詩歌意境的把握還不夠準確,不能從具體的詩歌中把握詩歌刻畫的藝術形象, 判斷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整體把握詩歌的意境.針對此種情況,老師設計了三個問題:1,該詩的內容是什麼 2,詩歌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3,前兩句的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通過我的引導,學生的討論,明確了幾點:1,全詞寫的都是夢境:上片寫詞人飛上了天,天帝很關心她,"殷勤我歸何處",即問她要到哪裏去,歸宿是什麼下片寫她對天帝的回答."我報"即我回答説,"路長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憂傷.

她不滿於"學詩漫有驚人句",而要乘長風,展鴻圖,飛往仙島("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2,這首詞主要刻畫了不滿現狀,追求理想的詩人自我形象.

3,開頭兩句描寫拂曉前夜空的景象:空中雲濤翻滾,曉霧瀰漫,銀河轉動,那裏彷彿有無數風帆在飛舞.這完全是夢中的景象,它渲染夢境,襯托出詞人對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這樣,明確了:該詩一反詩人婉約的風格,具有闊大,奔放而豪邁的意境.詞中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鬱頓挫,這二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終於使這首《漁家傲》成為《漱玉集》中獨具特色的詞篇.

篇二:李清照《一剪梅》教學反思

1、沒有給學生放名家朗讀的錄音,只是我自己請教經主任,在經主任的輔導下,就大膽的範讀,最後結尾處“了得”,出現了讀音上的問題。我和經主任討論認為還是讀輕聲,突出“愁”字。希望大家給個建議最後讀什麼最適合。

2、學生很認真“入境”的讀,我也仔細的聽,一邊關注其他學生的學習狀態,一邊做指導,其他學生也比較認真,做到“走心”。我想這是這節課的收穫。最後展示的時候,有個學生沒把《醉花陰》讀出憂鬱之情。當時我想點評了,後來一想是個性展示讀,這種憂鬱之情,沒有親身經歷和學生閲歷淺,讀起來很難把握,就沒有做出評價,生怕打消朗讀積極性。課下我找他談了,讓他稍微改改,帶着憂鬱之情,那個男生當時臉就紅了,他説:“老師我是有些緊張,但是覺得讀的還行,就想站起來表現一下,是不是影響整個班級,還有你。”我當時聽了,挺吃驚,他怎麼會這樣想,這種集體意識很強,他怕給丟人。後來,我想還好我當時沒有説他,不然,他當時一定就會覺得沒面子,很自責。這個男生平時很少主動回答問題。我想課上即使委婉的批評或建議,對某些“小心眼”的學生,也是一種打擊,以後批評的時候,真的要分場合,考慮學生情緒真的很重要。

3、課前預設,鑑賞環節就是進一步體會情感進行補充完善,輔助背誦的。在時間上預設有些短,然後放的位置不對。趙謙翔老師説,先鑑賞,再讀。不要這樣一會讀,一會鑑賞,一會再讀。我把預習課放一起整個過程是,第一節課通過材料瞭解作者的生平故事及風格,把初中學過的串聯一下,勾起學生記憶深處的內容。然後初步讀詩歌自主鑑賞詩歌,討論課後習題。第二節課有感情地讀,進一步鑑賞體會情感,然後背誦。我講這課之前講了柳永詞,就是這個模式。問學生,學生説可以接受這樣的'模式。

聽了趙謙翔教授的評課後,我反省了好久。感覺平日自己用到的功夫尚淺,自己沒有深度備課。今後要多讀書,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增強語言表達能力。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提升,讓自己滿意,才能讓學生滿意,以求師生共同進步。

篇三:李清照《一剪梅》教學反思

這堂課流程比較完整,生成的東西也很多,比我預期的結果要好,很可能是因為學生聽過《一剪梅》這首詞的流行歌曲版,比較熟悉歌詞。如果一定要説自己的功勞的話,就在於點撥恰到好處;這堂的不足之處在於,時間太短,有些地方(如對詞中“紅藕香殘”“月滿西樓”等意象)沒能充分展開。

下課以後,我仍覺得意猶未盡,放下電腦,打開書,重讀了這首詞,又回顧了學生的發言。學生一眼就喜歡上了“花自飄零水自流”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詞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歡這一句。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在辦公室來回走了幾步,打開門和窗,覺得整個樓道空蕩蕩的,整座教學樓空蕩蕩的,好像只有我一個人佔據整個教學樓。思及此,靈光一現,“自”字讓我心頭一動,從腦海中飄然而出。於是我寫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飄零水自流”這句話的魅力不僅在於“飄零”,更在於兩個“自”字。花隨水流,本來是自然現象, “飄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兩個“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飄零”與“水之流動”似乎兩不相干,實則彼此一體,無法分開。兩個“自”字拉開了花和水的距離,即景抒情,又兼比興,和“一種相思,兩處鄉愁”具有相同的結構,意藴可互相生髮。分離之苦,如同無形的上帝,亞當夏娃本應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懲罰,而事實是,李清照和趙明誠人在兩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於兩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獨之情,有分離之意,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無獨有偶,喜歡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單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這個專題中,這個字就出現了很多次:

塞上長城空自許(陸游《書憤》),“自許”有一廂情願的遺憾;

映階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無人欣賞的落寞;

各自東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寬(鮑照《擬行路難》),“各自”有種讓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寬”有憤懣難解的自憐。

這些句子當中“自”字的運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較而言,以上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內出乎其外,能以“奴僕命風月”,又能“與花草共憂樂”